第五章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水稻侵染性病害( Rice infection disease)全世界报道近200种,其中真菌病害140余种,细 菌病害12种,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22种以及与水稻有关的寄生线虫30余种。中国已发现的真 菌病害50余种,细菌病害6种,病毒及类菌原体11种,线虫病害4种。在辽宁和吉林省已发 现侵染性病害有20多种,但在黑龙江省只发现10余种。全世界引起巨大损失的主要有稻瘟病」 纹枯病、稻白叶枯病和东格鲁病。据估计,全世界水稻每年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约为10% 在东北地区,苗期病害主要为立枯病、恶苗病和绵腐病,立枯病和恶苗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薄 膜棚育苗),绵腐病主要发生在水直播田的苗期。稻瘟病由于推广了抗病品种,般发生较轻,但 有些地区(种植年限较久的地区)、有的年份(流行年)发生也较重,如1996年在许多地区大流行。 叶鞘腐败病、纹枯病、秆腐菌核病有逐年加重趋势,有必要进行防治。稻白叶枯病、稻干尖线 虫病和稻曲病属于检疫对象 、稻瘟病( Riceblast)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区几乎都有此病发生,分布极为广泛。我国南北 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在水稻生 长前期,如果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期枯死,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 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岀短小的穗。在水稻抽穗期,如果节瘟和穗颈瘟严 重发生,则招致大量白 穗和半白穗,损失很大,甚至绝产。在黑龙江省,凡是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 (一)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幼苗、叶片、节、穗颈、谷粒,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 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苗瘟:苗瘟主要是种子带病引起的,由于黑龙江省春季气温低,一般不发生。其症状与叶瘟相 同 叶瘟:本田叶部发病称叶瘟,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急性型:病斑呈椭圆形,两端稍尖:暗绿色,叶片正、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 此类病斑是在气候条件利于发病时表现出来,当此类病斑出现,预示病害即将大,发生(流行), 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②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两端尖,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或灰白色,最外围有黄色晕环,有明显 的贯穿病斑中间并延伸到病斑两端之外褐色坏死线。这类病斑又称典型病斑,多由急性型病斑 转变而成,其背面霉层较薄(即分生孢子,但数量少)。如气候条件适合时,病部亦可继续扩大 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故亦需进行防治。 节瘟:病节最初生黑褐色或黑色略凹陷的小斑点,以后逐渐环状扩展,可使整个节变成黑 色稍凹陷,表面且可生一层灰绿色霉。节部被害早而重时,常生成“白穗”现象。一般近地面 和近穗颈的节最易感病。 穗颈瘟:在穗颈节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时形成 白穗,发病晩时谷粒不饱满或形成秕谷,穗直立。穗部枝梗、穗轴也可受害,其上的小穗不实。 谷粒瘟:谷粒上病斑的形状变化较大,一般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灰白色。发病早时 整个谷粒成灰白色的秕谷;发病晚时谷粒不饱满,表面形成明显病斑。 此外护颖上亦能感病。产生淡灰色或黑色斑点。 二)病原 1、学名: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无性世 代为灰梨孢菌( 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真菌,稻梨孢属 4、病原菌生理分化现象:在全国有七群43个中国小种。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南方稻区分生孢子亦有越冬能力,稻种带菌率髙,播种
第五章 水稻病害(Rice diseases) 水稻侵染性病害(Rice infectiona disease)全世界报道近 200 种,其中真菌病害 140 余种,细 菌病害 12 种,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 22 种以及与水稻有关的寄生线虫 30 余种。中国已发现的真 菌病害 50 余种,细菌病害 6 种,病毒及类菌原体 11 种,线虫病害 4 种。在辽宁和吉林省已发 现侵染性病害有 20 多种,但在黑龙江省只发现 10 余种。全世界引起巨大损失的主要有稻瘟病、 纹枯病、稻白叶枯病和东格鲁病。据估计,全世界水稻每年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约为 10% —15%。 在东北地区,苗期病害主要为立枯病、恶苗病和绵腐病,立枯病和恶苗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薄 膜棚育苗),绵腐病主要发生在水直播田的苗期。稻瘟病由于推广了抗病品种,般发生较轻,但 有些地区(种植年限较久的地区)、有的年份(流行年)发生也较重,如 1996 年在许多地区大流行。 叶鞘腐败病、纹枯病、秆腐菌核病有逐年加重趋势,有必要进行防治。稻白叶枯病、稻干尖线 虫病和稻曲病属于检疫对象。 一、稻瘟病(Riceblast)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区几乎都有此病发生,分布极为广泛。我国南北 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严重的达 40%-50%。在水稻生 长前期,如果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期枯死,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 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水稻抽穗期,如果节瘟和穗颈瘟严 重发生,则招致大量白 穗和半白穗,损失很大,甚至绝产。在黑龙江省,凡是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 一, (一)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幼苗、叶片、节、穗颈、谷粒,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 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苗瘟:苗瘟主要是种子带病引起的,由于黑龙江省春季气温低,一般不发生。其症状与叶瘟相 同。 叶瘟:本田叶部发病称叶瘟,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急性型:病斑呈椭圆形,两端稍尖;暗绿色,叶片正、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 此类病斑是在气候条件利于发病时表现出来,当此类病斑出现,预示病害即将大 ,发生(流行), 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②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两端尖,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或灰白色,最外围有黄色晕环,有明显 的贯穿病斑中间并延伸到病斑两端之外褐色坏死线。这类病斑又称典型病斑,多由急性型病斑 转变而成,其背面霉层较薄(即分生孢子,但数量少)。如气候条件适合时,病部亦可继续扩大 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故亦需进行防治。 节瘟:病节最初生黑褐色或黑色略凹陷的小斑点,以后逐渐环状扩展,可使整个节变成黑 色稍凹陷,表面且可生一层灰绿色霉。节部被害早而重时,常生成“白穗”现象。一般近地面 和近穗颈的节最易感病。 穗颈瘟:在穗颈节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时形成 白穗,发病晚时谷粒不饱满或形成秕谷,穗直立。穗部枝梗、穗轴也可受害,其上的小穗不实。 谷粒瘟:谷粒上病斑的形状变化较大,一般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灰白色。发病早时 整个谷粒成灰白色的秕谷;发病晚时谷粒不饱满,表面形成明显病斑。 此外护颖上亦能感病。产生淡灰色或黑色斑点。 (二)病原 1、学名: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无性世 代为灰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真菌,稻梨孢属。 4、病原菌生理分化现象:在全国有七群 43 个中国小种。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南方稻区分生孢子亦有越冬能力,稻种带菌率高,播种
后易引起苗瘟。但在黑龙江省分生孢子不能越冬。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在黑龙江省因早春气温低, 般不发生苗瘟。所以黑龙江省叶瘟的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越冬的病稻草,次为病秕谷或病 稻谷。在稻草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当来年春季气温上升到15℃以上,相对湿度在93%以上, 遇雨湿便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不断地连续产生,直至病稻草完全腐烂为止,因此离病稻草 近的稻田,叶瘟发生得早而重。病稻谷尤其病秕谷,也可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水稻引起叶瘟。 所以病稻谷等虽然在黑龙江省不能引起苗瘟,但却是叶瘟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分生孢子传播 到叶片上萌发,形成压力胞,再长出侵入丝直接侵入组织。病菌也可从伤口侵入,但通常不从 气孔侵入。叶瘟发生后,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也可传病, 但是次要的),进行扩大再侵染。拔节后,病菌侵人茎节而引起节瘟。抽穗后,在穗颈处的分生 孢子发芽后从鳞片状的苞叶侵人;在枝梗上的分生孢子则从穗轴分枝点附近的长形细胞侵入, 引起穗颈瘟和谷粒瘟 (四)发病条件 稻瘟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具有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在一定栽培管理、 品种的条件下,稻瘟病的大发生决定因素是当年的温度、雨湿和日照。在黑龙江省稻瘟病有两 次发病高峰,一次是叶瘟,一次是穗颈瘟 1.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病害发生程度 有些品种过去表现抗病,因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有些年份发生较重;另外,有些常年种植的品 种,常常表现抗病,但由于大多为垂直抗性品种,如一旦生理小种变化,也丧失了抗病性,对 产量影响很大。 多数品种在大田推广后3-5年便失去抗性。原因有两方面,菌株致病性变异和品种抗病性退化。 病菌变异途径:1)突变。2)菌丝融合。3)准性重组。4)有性重组。5)迁移。6)寄主定向 选择。故对种植的品种应经常注意其抗病性变异问题 水稻生育期不同,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水稻四叶期至分蘖期以及抽穗期最易感病。稻叶对病 害的抵抗性因出叶日数増加而不断提髙,出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力迅速提高,所以水 稻分蘖盛期,新叶増长速度最髙时最易感病。穗颈瘟抗病力最弱是在抽穗始期,岀穗后一周抗 病性逐渐增强。易于感病的生育期,与适合发病气候条件相吻合,是构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 在不同类型的水稻中,籼稻较抗侵入,粳稻较抗扩展,但每一类型水稻的品种间抗病的差异很 大,存在着高抗至高感类型。 2.栽培管理 在栽培措施中与病害关系最密切的是施肥和灌水。 (1)施肥:在氮、磷、钾三种肥料中,一般是施用氮肥过多,可降低抗病力。因为氮肥施用过多 可使稻株矽化作用减弱,表皮细胞厚度变薄,植株生长柔弱易受感染,所以氮肥施用不当, 或过多偏施时极易诱发病害的发生和加重。 (2)灌、排水:灌水一方面影响田间小气候,另一方面又影响水稻的抗病性。长期深水灌溉,田 间湿度髙,有利病菌繁育和侵入,而且造成根部氧气不足,稻株生长不良,抗病力降低,会 加重发病 3).菌源 当年越冬菌量的多少及稻田离菌源供应地的距离,均直接影响到病害发生程度。一般菌源量大, 稻田距菌源近,病害发生重。田间发病后,离发病中心越近,病害也越重。 4).气象条件 多雨、寡照、温度低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因为上述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不利,使抗病性下降 但对病菌产生孢子、孢子萌发、侵入是有利的,所以多雨、寡照、温度低是促使黑龙江省稻瘟 病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 (五)防治方法 防治稻瘟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
后易引起苗瘟。但在黑龙江省分生孢子不能越冬。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在黑龙江省因早春气温低, 一般不发生苗瘟。所以黑龙江省叶瘟的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越冬的病稻草,次为病秕谷或病 稻谷。在稻草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当来年春季气温上升到 15℃以上,相对湿度在 93%以上,一 遇雨湿便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不断地连续产生,直至病稻草完全腐烂为止,因此离病稻草 近的稻田,叶瘟发生得早而重。病稻谷尤其病秕谷,也可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水稻引起叶瘟。 所以病稻谷等虽然在黑龙江省不能引起苗瘟,但却是叶瘟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分生孢子传播 到叶片上萌发,形成压力胞,再长出侵入丝直接侵入组织。病菌也可从伤口侵入,但通常不从 气孔侵入。叶瘟发生后,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也可传病, 但是次要的),进行扩大再侵染。拔节后,病菌侵人茎节而引起节瘟。抽穗后,在穗颈处的分生 孢子发芽后从鳞片状的苞叶侵人;在枝梗上的分生孢子则从穗轴分枝点附近的长形细胞侵入, 引起穗颈瘟和谷粒瘟。 (四)发病条件: 稻瘟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具有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在一定栽培管理、 品种的条件下,稻瘟病的大发生决定因素是当年的温度、雨湿和日照。在黑龙江省稻瘟病有两 次发病高峰,一次是叶瘟,一次是穗颈瘟。 1.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病害发生程度。 有些品种过去表现抗病,因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有些年份发生较重;另外,有些常年种植的品 种,常常表现抗病,但由于大多为垂直抗性品种,如一旦生理小种变化,也丧失了抗病性,对 产量影响很大。 多数品种在大田推广后 3-5 年便失去抗性。原因有两方面,菌株致病性变异和品种抗病性退化。 病菌变异途径:1)突变。2)菌丝融合。3)准性重组。4)有性重组。5)迁移。6)寄主定向 选择。故对种植的品种应经常注意其抗病性变异问题。 水稻生育期不同,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水稻四叶期至分蘖期以及抽穗期最易感病。稻叶对病 害的抵抗性因出叶日数增加而不断提高,出叶当天最易感病,5 天后抗病力迅速提高,所以水 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病。穗颈瘟抗病力最弱是在抽穗始期,出穗后一周抗 病性逐渐增强。易于感病的生育期,与适合发病气候条件相吻合,是构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 在不同类型的水稻中,籼稻较抗侵入,粳稻较抗扩展,但每一类型水稻的品种间抗病的差异很 大,存在着高抗至高感类型。 2.栽培管理 在栽培措施中与病害关系最密切的是施肥和灌水。 (1)施肥:在氮、磷、钾三种肥料中,一般是施用氮肥过多,可降低抗病力。因为氮肥施用过多, 可使稻株矽化作用减弱,表皮细胞厚度变薄,植株生长柔弱易受感染,所以氮肥施用不当, 或过多偏施时极易诱发病害的发生和加重。 (2)灌、排水:灌水一方面影响田间小气候,另一方面又影响水稻的抗病性。长期深水灌溉,田 间湿度高,有利病菌繁育和侵入,而且造成根部氧气不足,稻株生长不良,抗病力降低,会 加重发病。 3).菌源 当年越冬菌量的多少及稻田离菌源供应地的距离,均直接影响到病害发生程度。一般菌源量大, 稻田距菌源近,病害发生重。田间发病后,离发病中心越近,病害也越重。 4).气象条件 多雨、寡照、温度低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因为上述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不利,使抗病性下降, 但对病菌产生孢子、孢子萌发、侵入是有利的,所以多雨、寡照、温度低是促使黑龙江省稻瘟 病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 (五)防治方法 防治稻瘟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
1.消灭越冬菌源 并及时处理。对散于田间、场院及田旁的病稻草亦应处理干净。以减少病菌孢子传播为害。 播种应从无病田选种,有病种子在播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 因为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所以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措施。但应注意选择髙 产、优质、抗病品种,如空育131、合江19等品种较抗病。品种的抗病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 的,不是绝对的。尚应注意本地病菌生理小种分化问题。 3.加强栽培管理 为了提髙植株抗病性,尤其肥、水管理对抗病性影响最大。 (1)合理施肥:追氮肥宜早不宜迟,追肥时,全部或大部分化肥应在分蘖初期施用,以促进分蘖, 加速生长。底肥要施匀、施足,以免诱发病害,形成发病中心,以至导致病害扩展蔓延。此外 増施磷、钾肥可提髙抗病力。但一定注意氮、磷、钾肥要合理配合,尤其施用硅酸钙、硅酸镁 等硅质肥料更有助提高抗病力。 (2)灌溉:应根据水稻生育阶段不同而采取的灌溉方法也不同。苗期宜浅灌,以利于培育壮苗。 在叶瘟有发生趋势,对生长繁茂或徒长的田块,应根据气候条件,进行排水晒田,进行蹲苗 以促进组织坚固,增强抗病力。 4.药剂防治 适期应用药剂防治效果良好,而指导适期防治的关键是做好病害预测预报工作。一般防治适期 是 ①叶瘟防治应着重保护分蘖盛期,自水稻分蘖期开始勤检査,如发现发病中心,或零星出现急 性病斑,应立即喷药一次,若病势仍在发展应过5-7天再喷药一次 ②穗颈瘟防治着重保护抽穗期,根据测报估计有可能发病的稻田,应在孕穗末期(破肚抽穗时)、 齐穗期各喷一次。防治用的药剂有①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25-1.5 千克 ②40%稻瘟灵(富土1号)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125;1.5千克;③21.2%加收必热(春 日霉素+稻瘟酞)水剂,每公顷用药1.125-1.5升。上述药剂,不论用飞机、机械、人工喷雾, 均以喷洒均匀、周到为标准,据此确定对水用量。 二、水稻恶苗病( Rice bakanal disease)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等。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为害较重。 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发生较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种子 处理。 )症状 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发生。 水稻播种后就可发病,带病重的种子于发芽后不久即可枯死。一般病苗尚可生长,当幼苗长到 3-4厘米时才开始表现症状,6-10厘米时症状更为明显。 幼苗:病苗比健苗纤细而高,呈淡黄绿色,叶片及叶鞘狭窄而长,根部发育不良,根毛数 减少。有的很快枯死,在死苗近地面部分生有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有的 苗期外表不显症状,成株以后再表现症状 成株期:病株也比健株长的细长,分蘖少,叶片及叶鞘亦呈淡黄绿色,节间长而节部弯曲 根部发育不良,多从下部节上倒生许多不定须根。多数于孕穗期枯死,少数虽能结实,但穗小 而粒也小,有的多为秕粒。枯死病株的茎秆上亦密生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二)病原 学名:恶苗病菌为藤仓赤霉菌[ 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Wr.],属子囊菌亚门 球壳目真菌,最常见者为无性世代串珠镰孢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1.消灭越冬菌源 对病稻草及病秕谷要在春季之前,彻底处理干净,以消灭越冬菌源。收割时发病田的稻草单放, 并及时处理。对散于田间、场院及田旁的病稻草亦应处理干净。以减少病菌孢子传播为害。 播种应从无病田选种,有病种子在播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 因为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所以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措施。但应注意选择高 产、优质、抗病品种,如空育 131、合江 19 等品种较抗病。品种的抗病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 的,不是绝对的。尚应注意本地病菌生理小种分化问题。 3.加强栽培管理 为了提高植株抗病性,尤其肥、水管理对抗病性影响最大。 (1)合理施肥:追氮肥宜早不宜迟,追肥时,全部或大部分化肥应在分蘖初期施用,以促进分蘖, 加速生长。底肥要施匀、施足,以免诱发病害,形成发病中心,以至导致病害扩展蔓延。此外 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抗病力。但一定注意氮、磷、钾肥要合理配合,尤其施用硅酸钙、硅酸镁 等硅质肥料更有助提高抗病力。 (2)灌溉:应根据水稻生育阶段不同而采取的灌溉方法也不同。苗期宜浅灌,以利于培育壮苗。 在叶瘟有发生趋势,对生长繁茂或徒长的田块,应根据气候条件,进行排水晒田,进行蹲苗, 以促进组织坚固,增强抗病力。 4.药剂防治 适期应用药剂防治效果良好,而指导适期防治的关键是做好病害预测预报工作。一般防治适期 是 ①叶瘟防治应着重保护分蘖盛期,自水稻分蘖期开始勤检查,如发现发病中心,或零星出现急 性病斑,应立即喷药一次,若病势仍在发展应过 5—7 天再喷药一次。 ②穗颈瘟防治着重保护抽穗期,根据测报估计有可能发病的稻田,应在孕穗末期(破肚抽穗时)、 齐穗期各喷一次。防治用的药剂有①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25—1.5 千克; ②40%稻瘟灵(富土 l 号)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125;1.5 千克;③21.2%加收必热(春 日霉素+稻瘟酞)水剂,每公顷用药 1.125—1.5 升。上述药剂,不论用飞机、机械、人工喷雾, 均以喷洒均匀、周到为标准,据此确定对水用量。 二、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l disease)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等。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为害较重。 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发生较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种子 处理。 (一)症状 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发生。 水稻播种后就可发病,带病重的种子于发芽后不久即可枯死。一般病苗尚可生长,当幼苗长到 3-4 厘米时才开始表现症状,6-10 厘米时症状更为明显。 幼苗:病苗比健苗纤细而高,呈淡黄绿色,叶片及叶鞘狭窄而长,根部发育不良,根毛数 减少。有的很快枯死,在死苗近地面部分生有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有的 苗期外表不显症状,成株以后再表现症状。 成株期:病株也比健株长的细长,分蘖少,叶片及叶鞘亦呈淡黄绿色,节间长而节部弯曲, 根部发育不良,多从下部节上倒生许多不定须根。多数于孕穗期枯死,少数虽能结实,但穗小 而粒也小,有的多为秕粒。枯死病株的茎秆上亦密生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二)病原 学名:恶苗病菌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Wr.],属子囊菌亚门, 球壳目真菌,最常见者为无性世代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被害株上的分生孢 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带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受害,重 者幼苗枯死。健康种子发芽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发病。一般病株中菌丝体 会蔓延到全株,但不扩展到花部。感病或枯死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 播引起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稻粒,并侵入胚乳、颖、护颖,而使种子带菌。 在被害粒内或外颖合缝处产生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座。在脱谷时,穗部的分生孢子也会沾染种子, 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般种子田未及时收割与脱谷,由于增加了带菌与侵染机会,因为此病一般均从伤口侵入,播 种受伤种子比播未受伤种子发病重;秧田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使秧苗根部受伤, 或拔苗时由于秧田缺水使根部损伤,这种秧苗移栽于本田发病重:旱秧比水秧发病亦重。 (五)防治方法 因为该病主要由种子带病引起,因此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子和做好种子处理,是 防治关键。 建立无病留种田 留种田选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苗或病株应及时 拔除,以免传播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 2.种子消毒处理 进行种子消毒是防治该病的最有效措施。常用药剂有:(1)35%恶苗灵胶悬剂250倍液(即200 毫升药加水40升)浸种。水温10℃-15℃浸种5-7天;水温16℃以上浸种3-4天;水温20℃ 1^2k浸种2-3天,每天搅拌2-3次。 (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千克加45%代森铵水剂1.6升,加水800升,水温在15℃以上, 浸种4-5天,每天搅拌2—3次。 (3)25%施保克乳油,公顷用种子量用药30毫升,对水3000-4000倍液,浸种48小时。一般 浸种水位应超出种子10厘米(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1:2.0倍为宜),早晚各。一搅拌 次,浸种至少3天以上,一般根据水温而定,水温低,浸种时间长,水温高,浸种时间短。浸 后带药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均可。 3.拔除病株 结合田间作业及时拔除病苗或病株,防止传播蔓延。 4.农业措施 注意防止幼苗、种子受伤,减少病菌侵染。如育秧时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先灌水 湿润,防秧根受伤;在脱谷时,注意脱谷机转数与间隙,防止种子外壳受伤,均可减轻发病。 三、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Ricebacrerialbtownspot)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名细菌性鞘腐病,是一种发生于我国东北部稻区的细菌病。在黑龙 省水稻产区均有发生 )症状 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和穗部 叶片:病斑初期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纺缍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 边缘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褪为灰褐色,组织坏死,但不穿孔。病斑常愈合一起形成大形 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当病斑发生于叶片边缘时,沿叶脉扩展成赤褐色长条形病斑。 (二)病原: 褐斑病原细菌( Pseudomonas oryzicola Klement.)为假单胞杆菌属。病菌在20^(2-30~(2 间生长发育良好,适温为25℃-30°(2,35℃以上不发育。病菌除为害水稻外,尚可为害野稗、 狗尾草、鹅冠草、细画眉草等十余种杂草。 (三)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株残体、种子以及各种野生寄主(杂草)上越冬,种子上病菌,播种后直接为害幼 苗:杂草上越冬的病菌先为害杂草,而后再借风、雨传播为害水稻,病原细菌除可借风、雨传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被害株上的分生孢 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带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受害,重 者幼苗枯死。健康种子发芽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发病。一般病株中菌丝体 会蔓延到全株,但不扩展到花部。感病或枯死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 播引起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稻粒,并侵入胚乳、颖、护颖,而使种子带菌。 在被害粒内或外颖合缝处产生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座。在脱谷时,穗部的分生孢子也会沾染种子, 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般种子田未及时收割与脱谷,由于增加了带菌与侵染机会,因为此病一般均从伤口侵入,播 种受伤种子比播未受伤种子发病重;秧田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使秧苗根部受伤, 或拔苗时由于秧田缺水使根部损伤,这种秧苗移栽于本田发病重;旱秧比水秧发病亦重。 (五)防治方法 因为该病主要由种子带病引起,因此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子和做好种子处理,是 防治关键。 1.建立无病留种田 留种田选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苗或病株应及时 拔除,以免传播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 2.种子消毒处理 进行种子消毒是防治该病的最有效措施。常用药剂有:(1)35%恶苗灵胶悬剂 250 倍液(即 200 毫升药加水 40 升)浸种。水温 lO℃—15℃浸种 5-7 天;水温 16℃以上浸种 3—4 天;水温 20℃ l~2_k 浸种 2-3 天,每天搅拌 2—3 次。 (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千克加 45%代森铵水剂 1.6 升,加水 800 升,水温在 15℃以上, 浸种 4—5 天,每天搅拌 2—3 次。 (3)25%施保克乳油,公顷用种子量用药 30 毫升,对水 3000—4000 倍液,浸种 48 小时。一般 浸种水位应超出种子 10 厘米(种子量与药液比为 1:1.5-1:2.0 倍为宜),早晚各。—搅拌一 次,浸种至少 3 天以上,一般根据水温而定,水温低,浸种时间长,水温高,浸种时间短。浸 后带药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均可。 3.拔除病株 结合田间作业及时拔除病苗或病株,防止传播蔓延。 4.农业措施 注意防止幼苗、种子受伤,减少病菌侵染。如育秧时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先灌水 湿润,防秧根受伤;在脱谷时,注意脱谷机转数与间隙,防止种子外壳受伤,均可减轻发病。 三、水稻细菌性褐斑病(Ricebacrerialbtownspot)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名细菌性鞘腐病,是一种发生于我国东北部稻区的细菌病。在黑龙 江省水稻产区均有发生。 (一)症状 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和穗部。 叶片:病斑初期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纺缍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 边缘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褪为灰褐色,组织坏死,但不穿孔。病斑常愈合一起形成大形 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当病斑发生于叶片边缘时,沿叶脉扩展成赤褐色长条形病斑。 (二)病原: 褐斑病原细菌(Pseudomonas oryzicola Klement.)为假单胞杆菌属。病菌在 20~(2-30~(2 间生长发育良好,适温为 25℃-30~(2,35℃以上不发育。病菌除为害水稻外,尚可为害野稗、 狗尾草、鹅冠草、细画眉草等十余种杂草。 (三)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株残体、种子以及各种野生寄主(杂草)上越冬,种子上病菌,播种后直接为害幼 苗;杂草上越冬的病菌先为害杂草,而后再借风、雨传播为害水稻,病原细菌除可借风、雨传
播外,灌溉水亦可传播。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自然孔口侵入的较少,故风口处稻叶及有机械 伤口的叶片,有利于病菌侵入,常发生较重。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7-8月份天气阴冷再加上大风,或7月多雨均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栽培管理不当,施用氮 肥过多,长期深水淹灌,稻株生长不良等,病害常发生较重。 五)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品种间抗病差异明显,注意选育与选用抗病品种,用于生产。 消灭菌源 铲除田边杂草(尤其野生寄主)作积肥,并于7月以前清除田间及池埂上杂草,并及时处理病稻 草,进行种子消毒等,目的是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有的地区用土霉素等抗菌素防治,但成本高,所以应筛选有效药剂用于大面积防治是急需解决 的问题之一。 四、稻苗立枯病( Rice wilt) 稻苗立枯病是寒地水稻塑膜旱育苗和大棚盘育苗常见的重要病害。严重发生时,会引起秧 苗成片枯死甚至全床毁苗。在气候失常、管理不当的条件下易诱致本病发生,造成危害。 )症状 因病原种类、危害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发病症状较为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色,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 生有霉层。 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至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 褐斑,根也渐变黄褐色。种子与茎基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秧田中常成簇成片 发生。 黄枯: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逐渐萎蔫枯黄,仅心叶残留少许青色。初 期茎基不腐烂,根毛稀少或无,可连根拔起;以后茎基变褐甚至软腐,心叶易被折断。 青枯: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病苗最初不吐水,在天气骤晴时迅速出现青枯,心叶及上部 叶片“打绺”,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本田中有成片枯死。其余同黄枯 (二)病原 稻苗立枯病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主要有镰孢菌属中的尖孢镰孢菌 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等。此外,还有蠕虫菌属和腐霉菌属少量 的真菌。 (三)侵染循环 镰孢菌一般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借气流传播,侵染危害。丝核菌是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 苗间传播,侵染危害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引起稻苗立枯病的几种病菌都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营腐生生活。其数量消长和侵染能力虽受环 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的影响,但主要与水稻在不良条件下生长衰弱、抗病力降低有关。凡不 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本质的因素,都有利于诱发立枯病的发生危害 1.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尤以低温影响最大。水稻是喜温作物,发芽最低 温度为10T;一12℃,幼苗生长最低温度为13~(2,最适温度为20℃-25℃。如果日平均气温 低于12℃-15℃,秧苗生长受阻,抗病力显著削弱。而病菌在10℃以下也能进行侵染。持续低 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导致病害急剧发生。 2.种子质量和生活力 受伤、受冻、催芽过长、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力很弱,易于受害
播外,灌溉水亦可传播。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自然孔口侵入的较少,故风口处稻叶及有机械 伤口的叶片,有利于病菌侵入,常发生较重。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7-8 月份天气阴冷再加上大风,或 7 月多雨均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栽培管理不当,施用氮 肥过多,长期深水淹灌,稻株生长不良等,病害常发生较重。 (五)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品种间抗病差异明显,注意选育与选用抗病品种,用于生产。 2.消灭菌源 铲除田边杂草(尤其野生寄主)作积肥,并于 7 月以前清除田间及池埂上杂草,并及时处理病稻 草,进行种子消毒等,目的是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有的地区用土霉素等抗菌素防治,但成本高,所以应筛选有效药剂用于大面积防治是急需解决 的问题之一。 四、稻苗立枯病(Rice wilt) 稻苗立枯病是寒地水稻塑膜旱育苗和大棚盘育苗常见的重要病害。严重发生时,会引起秧 苗成片枯死甚至全床毁苗。在气候失常、管理不当的条件下易诱致本病发生,造成危害。 (一)症状 因病原种类、危害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发病症状较为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色,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 生有霉层。 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至 2 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 褐斑,根也渐变黄褐色。种子与茎基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秧田中常成簇成片 发生。 黄枯:多发生于 3 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逐渐萎蔫枯黄,仅心叶残留少许青色。初 期茎基不腐烂,根毛稀少或无,可连根拔起;以后茎基变褐甚至软腐,心叶易被折断。 青枯:多发生于 3 叶期前后。病苗最初不吐水,在天气骤晴时迅速出现青枯,心叶及上部 叶片“打绺”,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本田中有成片枯死。其余同黄枯。 (二)病原 稻苗立枯病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主要有镰孢菌属中的尖孢镰孢菌 、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等。此外,还有蠕虫菌属和腐霉菌属少量 的真菌。 (三)侵染循环: 镰孢菌一般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借气流传播,侵染危害。丝核菌是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 苗间传播,侵染危害。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引起稻苗立枯病的几种病菌都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营腐生生活。其数量消长和侵染能力虽受环 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的影响,但主要与水稻在不良条件下生长衰弱、抗病力降低有关。凡不 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本质的因素,都有利于诱发立枯病的发生危害。 1.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尤以低温影响最大。水稻是喜温作物,发芽最低 温度为 10T;—12℃,幼苗生长最低温度为 13~(2,最适温度为 20℃—25℃。如果日平均气温 低于 12℃-15℃,秧苗生长受阻,抗病力显著削弱。而病菌在 10℃以下也能进行侵染。持续低 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导致病害急剧发生。 2.种子质量和生活力 受伤、受冻、催芽过长、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力很弱,易于受害
3.秧田条件和管理 床土粘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以及施肥、灌水和通风等管理不当,都有利于立 枯病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 种子要纯、净、健,浸种前要认真晒种,提髙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浸种催芽应掌握在 气温基本稳定在10℃以上进行,催芽时要掌握好温度和水分,力争稻芽齐、匀、短、壮 提高育苗技术,加强苗床管理 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髙、肥沃、疏松、偏酸性的土壤;施足基肥,腐熟好可用工业硫酸 等调节酸碱度至p值4.5~5.5。用经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播种要均匀,防止过密和覆 土过深。苗床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水份和温度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防止徒长。旱 育苗,翻前要浇透水,播后注意保湿、保温,促使岀苗;并做到早期通风炼苗,防止徒长 3.药剂防治 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30%恶霉灵(立枯灵或土菌消)水剂1000 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一3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即可播种。或于秧田发病前或 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3升,不仅防 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五、水稻胡麻斑病( RiGebrownspot)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建国前被视为国内水稻三大病害之 般在缺肥缺水稻田内引起水稻生育不良时发病严重。随着水稻施肥水平提高和品种,更 新,为害有所减轻,但仍常有发生,并造成一定危害。近年来,黑龙江省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并有逐年增长趋势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植株地上部均能受害,而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其次是谷粒、 穗颈和枝梗。 叶片:首先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病斑,大小如芝 麻粒,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狭小的黄色晕环。后期病斑边缘褐色,中央变灰褐色至灰白色 每叶上病斑往往很多,常相互接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当稻株缺钾时,病斑较大,称为大斑型病 斑。 (二)病原 无性阶段为稻德氏霉菌[ 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nn) Shonan],属于半知菌亚门 平脐蠕孢菌。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与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来 源。播种病稻谷后,潜伏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在病草上越冬和由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 子,都可随风散布,在秧田和本田里引起初次侵染,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发生流行,受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受气候影响较小。在缺钾发生赤枯 病的田块,往往发生更重。 1.肥力 土壤瘠薄缺肥时,发病重;特别是缺乏钾肥时,更易发病。 2.土质和翻耕 般酸性土、沙质土和泥质土发病重,并且逐年加重;在土壤缺水或积水田中,发病加重。 生产实践证明,适当深耕的稻田发病轻。 3.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苗期易感病, 分蘖期抗病性増强,但分蘖末期以后抗病性又减弱,此时因叶片内积蓄的养分迅速向穗部转运
3.秧田条件和管理 床土粘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以及施肥、灌水和通风等管理不当,都有利于立 枯病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 种子要纯、净、健,浸种前要认真晒种,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浸种催芽应掌握在 气温基本稳定在 10℃以上进行,催芽时要掌握好温度和水分,力争稻芽齐、匀、短、壮。 2.提高育苗技术,加强苗床管理 床土要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的土壤;施足基肥,腐熟好可用工业硫酸 等调节酸碱度至 pH 值 4.5~5.5。用经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播种要均匀,防止过密和覆 土过深。苗床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水份和温度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防止徒长。旱 育苗,翻前要浇透水,播后注意保湿、保温,促使出苗;并做到早期通风炼苗,防止徒长。 3.药剂防治 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 30%恶霉灵(立枯灵或土菌消)水剂 1000 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 2—3 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即可播种。或于秧田发病前或 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 2-3 升,不仅防 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五、水稻胡麻斑病(RiGebrownspot)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建国前被视为国内水稻三大病害之 一。一般在缺肥缺水稻田内引起水稻生育不良时发病严重。随着水稻施肥水平提高和品种,更 新,为害有所减轻,但仍常有发生,并造成一定危害。近年来,黑龙江省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并有逐年增长趋势。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植株地上部均能受害,而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其次是谷粒、 穗颈和枝梗。 叶片:首先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病斑,大小如芝 麻粒,病斑边缘明显,外围有狭小的黄色晕环。后期病斑边缘褐色,中央变灰褐色至灰白色。 每叶上病斑往往很多,常相互接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当稻株缺钾时,病斑较大,称为大斑型病 斑。 (二)病原 无性阶段为稻德氏霉菌[Bipolaris oryzae(Breda.De Hann)Shoean],属于半知菌亚门 平脐蠕孢菌。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与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来 源。播种病稻谷后,潜伏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在病草上越冬和由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 子,都可随风散布,在秧田和本田里引起初次侵染,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发生流行,受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受气候影响较小。在缺钾发生赤枯 病的田块,往往发生更重。 1.肥力 土壤瘠薄缺肥时,发病重;特别是缺乏钾肥时,更易发病。 2.土质和翻耕 一般酸性土、沙质土和泥质土发病重,并且逐年加重;在土壤缺水或积水田中,发病加重。 生产实践证明,适当深耕的稻田发病轻。 3.品种和生育期 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苗期易感病, 分蘖期抗病性增强,但分蘖末期以后抗病性又减弱,此时因叶片内积蓄的养分迅速向穗部转运
叶片随之衰老,愈是下部的叶片愈易感病。 五)防治方法 由于水稻胡麻斑病的侵染与稻瘟病的基本相似,种子消毒、病草处理以及药剂防治等也与 稻瘟病相同。应该注意的是,预防稻胡麻斑病应着重于増施基肥,及时追肥,并作到氮、磷 钾适当配合。沙质土可多施腐熟堆肥作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病田施用钾肥,特别是出现大 斑型病斑时,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六、水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水稻纹枯病分布很广,于1910年在日本首次报道后,目前在美国、南美的巴西和委内瑞拉 欧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更烈。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 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也较大。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 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并且逐年加重。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 降低。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 严重时也能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病斑。湿度低时,病斑边缘 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 面的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 (二)病原 学名: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定为瓜亡革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 ( 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三)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 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成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 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遇适温、高湿条件下,菌 核萌发长出菌丝,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 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的及水面上的叶鞘。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 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病菌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 1.栽培管理 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 稻体内碳氮比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凡长期积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 的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 2.气候 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 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22℃,又有雨和潮湿时,开始零 星发病,在23℃-35℃并伴有相当湿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28℃-32℃和 96%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本病蔓延危害。 菌源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 较重。 五)防治方法 防治纹枯病必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叶片随之衰老,愈是下部的叶片愈易感病。 (五)防治方法 由于水稻胡麻斑病的侵染与稻瘟病的基本相似,种子消毒、病草处理以及药剂防治等也与 稻瘟病相同。应该注意的是,预防稻胡麻斑病应着重于增施基肥,及时追肥,并作到氮、磷、 钾适当配合。沙质土可多施腐熟堆肥作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病田施用钾肥,特别是出现大 斑型病斑时,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六、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 水稻纹枯病分布很广,于 1910 年在日本首次报道后,目前在美国、南美的巴西和委内瑞拉、 欧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更烈。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 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也较大。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 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并且逐年加重。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 降低。 (一)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 严重时也能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 叶鞘: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病斑。湿度低时,病斑边缘 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接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 面的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 (二)病原 学名: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定为瓜亡革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a solani Ku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三)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 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田中,成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 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遇适温、高湿条件下,菌 核萌发长出菌丝,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 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的及水面上的叶鞘。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 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病菌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 1.栽培管理 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 稻体内碳氮比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凡长期积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 的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 2.气候 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 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 22℃,又有雨和潮湿时,开始零 星发病,在 23℃—35℃并伴有相当湿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 28℃—32℃和 96%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本病蔓延危害。 3.菌源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 较重。 (五)防治方法 防治纹枯病必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在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多数菌核浮于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或田咱,可用 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 2.湿润灌溉,适时烤田 必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在比较多肥密植的情况下;分蘖末期以前应以浅水勤 灌,结合适当排水露田为宜;分蘖期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水稻青秀老健 3.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总的要掌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在施肥种类上,要以有机肥和化肥相 结合,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切忌过施、偏施氮肥。 4.适期喷药保护 这是当前防治纹枯病的最主要措施。有:①5%井冈霉素水剂,每公顷用1.5升,加水150 300升超低容喷雾,或加水750升常,常规喷雾,或加水6000升泼浇。井冈霉素是当前防治水 稻纹枯病的特效药剂,残效期长,又无药害。井冈霉素还可与杀虫剂噻嗪酮或甲胺磷、杀虫双 等农药混用。②20%稻脚青(甲基砷酸锌)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剂750克,可加水1500升喷 雾,或加水6000升泼浇,或每公顷用7.5千克药剂拌细土300千克撒施。防治效果极好,残 效期长,但对花粉母细胞有破坏作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在水稻孕穗前,以免发生药害。③20% 担菌灵(灭锈胺)乳油,每公顷用药2.0—2.25升,对水喷雾。 七、稻曲病( Rice greensmut)自学为主 主要介绍小球菌核病、小黑菌核病和褐色菌核病的为害症状,其它几种菌核病的。 九、水稻白叶枯病(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在19世纪末期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成为亚洲稻米生产国的一个重要病害。 在国外,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 度、巴基斯坦和古巴。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也较普遍。目前除新疆外,我国其他省、”区均已发 现,但在许多水稻产区仍多是局部发生。一般受害后造成的损失为10%,严重的可达50%,甚 至90%以上。实行检疫的省份有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上海、北京、山西、河北、河 南、宁夏、贵州、甘肃和新疆。 )症状 白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 成株期叶片:由于病菌的侵入时期、侵染部位、环境条件等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 ①叶缘型病斑:是常见的典型病斑。发病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出现暗绿色或黄色水渍 状病斑,可达叶‘的基部和整个叶片,病斑边缘常呈不规则的波纹状,病健组织交界明显,最 后病组织变为枯白色。 急性型病斑:病斑暗绿色,扩展很快,病叶逐渐失水向内侧卷曲,呈青枯状,多见于叶片上 部,不蔓延到全株。此种症状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病原 学名:水稻白叶枯病菌为稻黄单胞杆菌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Ishiyama) Swing],属于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三)侵染循环 白叶枯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带病种子为主,老病区以病稻草为主。病菌从气孔, 叶片的水孔或伤口,等处侵人。带菌苗或已呈现症状的病苗移至本田,以及病菌在移栽时或以 后侵人的稻苗,到分蘖末期,在田间郁蔽荫湿和稻苗抗病力开始下降的条件下,就发展为中心 病株。菌脓借风雨飞溅,或被淋洗后随灌溉水流窜,或随田间操作及昆虫等传播,不断进行再 次侵染,扩大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是有足够的菌源。至于病害流行与否和流行强度,则受品种, 抗性、气候条件和栽培因素等影响
在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多数菌核浮于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或田咱,可用 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 2.湿润灌溉,适时烤田 必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在比较多肥密植的情况下;分蘖末期以前应以浅水勤 灌,结合适当排水露田为宜;分蘖期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水稻青秀老健。 3.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总的要掌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在施肥种类上,要以有机肥和化肥相 结合,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切忌过施、偏施氮肥。 4.适期喷药保护 这是当前防治纹枯病的最主要措施。有:①5%井冈霉素水剂,每公顷用 1.5 升,加水 150— 300 升超低容喷雾,或加水 750 升常,常规喷雾,或加水 6000 升泼浇。井冈霉素是当前防治水 稻纹枯病的特效药剂,残效期长,又无药害。井冈霉素还可与杀虫剂噻嗪酮或甲胺磷、杀虫双 等农药混用。②20%稻脚青(甲基砷酸锌)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剂 750 克,可加水 1500 升喷 雾,或加水 6000 升泼浇,或每公顷用 7.5 千克药剂拌细土 300 千克撒施。防治效果极好,残 效期长,但对花粉母细胞有破坏作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在水稻孕穗前,以免发生药害。③20% 担菌灵(灭锈胺)乳油,每公顷用药 2.0—2.25 升,对水喷雾。 七、稻曲病(Rice greensmut) 自学为主 主要介绍小球菌核病、小黑菌核病和褐色菌核病的为害症状,其它几种菌核病的。 九、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在 19 世纪末期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成为亚洲稻米生产国的一个重要病害。 在国外,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 度、巴基斯坦和古巴。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也较普遍。目前除新疆外,我国其他省、”区均已发 现,但在许多水稻产区仍多是局部发生。一般受害后造成的损失为 10%,严重的可达 50%,甚 至 90%以上。实行检疫的省份有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上海、北京、山西、河北、河 南、宁夏、贵州、甘肃和新疆。 (一)症状 白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 成株期叶片:由于病菌的侵入时期、侵染部位、环境条件等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 ①叶缘型病斑:是常见的典型病斑。发病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出现暗绿色或黄色水渍 状病斑,可达叶‘的基部和整个叶片,病斑边缘常呈不规则的波纹状,病健组织交界明显,最 后病组织变为枯白色。 ② 急性型病斑: 病斑暗绿色,扩展很快,病叶逐渐失水向内侧卷曲,呈青枯状,多见于叶片上 部,不蔓延到全株。此种症状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二)病原 学名:水稻白叶枯病菌为稻黄单胞杆菌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1shiyama)Swing],属于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三)侵染循环 白叶枯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带病种子为主,老病区以病稻草为主。病菌从气孔, 叶片的水孔或伤口,等处侵人。带菌苗或已呈现症状的病苗移至本田,以及病菌在移栽时或以 后侵人的稻苗,到分蘖末期,在田间郁蔽荫湿和稻苗抗病力开始下降的条件下,就发展为中心 病株。菌脓借风雨飞溅,或被淋洗后随灌溉水流窜,或随田间操作及昆虫等传播,不断进行再 次侵染,扩大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是有足够的菌源。至于病害流行与否和流行强度,则受品种, 抗性、气候条件和栽培因素等影响
1.菌源 白叶枯病的初次侵染源,在老病区主要是由病稻草等病残体进行传播的,新病区则多数是由于 引种、调种和北方去南方繁种带回的带菌种子传人。 2.气候条件 般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多雨,日照不足,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流行 20℃以下和33吧以上,发病就会受到抑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髙,潜育期愈短,病害 发展愈快。 3.栽培管理 长期深水灌溉或水稻受淹,发病常较重,特别是拔节期以后更加明显,而且浸淹时间愈长,次 数愈多,病害发生愈重。 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过迟,不仅植株徒长贪青,株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增加,造成适于发 病的小气候。 4.品种及生育期 在菌源充足环境适宜时,白叶枯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在目前栽培的品种中, 虽未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 (五)防治方法 1.认真做好植物检疫工作 2.选用抗病或无病良种 根据品种现状和发病表现,淘汰髙度感病品种,尽可能选用发病较轻品种。 3.种子消毒 56℃恒温浸种10分种,200-1000倍液抗菌剂401或代森铵浸种48小时。0.5%盐酸浸种72 小时,然后水洗至无酸性。 4.培育无病壮秧 自无病田留种,或自无病区换种。搞好种子处理(参照稻瘟病),管理好带病稻草以控制菌源。 加强肥水管理 要求渠系配套,单排单灌;做到不漫灌、串灌和深灌;防止过多、过晩施用氮肥,合理搭 配磷、钾肥。 6.药剂防治 十五、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经济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对一些由气流传播,容易大面积流行的病害以及 发病时期正值雨季,喷药困难的病害,更显出了它的突出优点。防治稻瘟病应选用空育131 牡交17号、合江19、合江21号、东农112等品种,防治细菌性褐斑病可选发病轻的品种 2.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凡尚未发现有稻白叶枯病、稻细菌条斑病、稻干尖线虫病和稻曲病发生的地区要严格控,制病 害传人,引种时,必须经过植物检疫。 3.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是防治水稻各种病害的重要措施,病害发生轻重及产量髙低与栽培管理水平关系 密切。水稻立枯病主要发生于水稻育苗期间,采用薄膜育苗,如遇持续低温,出苗晚,生长慢, 昼夜温差大,病害加重:土壤偏碱、土壤含水量过髙或过低,均有助于此病的发生。因此在防 治上,应选择土壤偏酸,土质疏松、保水、肥性强的土壤作床土。稻瘟病和,水稻胡麻斑病的 发生轻重与施肥措施关系密切,特别是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注意水份管理,实行合理浅灌, 防止深水淹灌与串灌,清理进水渠道,提髙水温。清除田间病残体,消灭越冬菌源。 4.精选种子及种子处理 许多水稻病害是种子传播病原物或病原物侵染种子使病害加重的,因此,精选种子及种子处理 便成为减轻发病的重要措施。水稻恶苗病属种子传播为主的病害,防治上要建立无病留种田
1.菌源 白叶枯病的初次侵染源,在老病区主要是由病稻草等病残体进行传播的,新病区则多数是由于 引种、调种和北方去南方繁种带回的带菌种子传人。 2.气候条件 一般在气温 25℃~30%,相对湿度 85%以上,多雨,日照不足,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流行。 20℃以下和 33 吧以上,发病就会受到抑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潜育期愈短,病害 发展愈快。 3.栽培管理 长期深水灌溉或水稻受淹,发病常较重,特别是拔节期以后更加明显,而且浸淹时间愈长,次 数愈多,病害发生愈重。 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过迟,不仅植株徒长贪青,株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增加,造成适于发 病的小气候。 4.品种及生育期 在菌源充足环境适宜时,白叶枯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在目前栽培的品种中, 虽未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 (五)防治方法 1.认真做好植物检疫工作 2.选用抗病或无病良种 根据品种现状和发病表现,淘汰高度感病品种,尽可能选用发病较轻品种。 3.种子消毒 56℃恒温浸种 10 分种,200—1000 倍液抗菌剂 401 或代森铵浸种 48 小时。0.5%盐酸浸种 72 小时,然后水洗至无酸性。 4.培育无病壮秧 自无病田留种,或自无病区换种。搞好种子处理(参照稻瘟病),管理好带病稻草以控制菌源。 5.加强肥水管理 要求渠系配套,单排单灌;做到不漫灌、串灌和深灌;防止过多、过晚施用氮肥,合理搭 配磷、钾肥。 6.药剂防治 十五、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经济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对一些由气流传播,容易大面积流行的病害以及 发病时期正值雨季,喷药困难的病害,更显出了它的突出优点。防治稻瘟病应选用空育 131、 牡交 17 号、合江 19、合江 21 号、东农 112 等品种,防治细菌性褐斑病可选发病轻的品种。 2.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凡尚未发现有稻白叶枯病、稻细菌条斑病、稻干尖线虫病和稻曲病发生的地区要严格控,制病 害传人,引种时,必须经过植物检疫。 3.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是防治水稻各种病害的重要措施,病害发生轻重及产量高低与栽培管理水平关系 密切。水稻立枯病主要发生于水稻育苗期间,采用薄膜育苗,如遇持续低温,出苗晚,生长慢, 昼夜温差大,病害加重;土壤偏碱、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有助于此病的发生。因此在防 治上,应选择土壤偏酸,土质疏松、保水、肥性强的土壤作床土。稻瘟病和,水稻胡麻斑病的 发生轻重与施肥措施关系密切,特别是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注意水份管理,实行合理浅灌, 防止深水淹灌与串灌,清理进水渠道,提高水温。清除田间病残体,消灭越冬菌源。 4.精选种子及种子处理 许多水稻病害是种子传播病原物或病原物侵染种子使病害加重的,因此,精选种子及种子处理 便成为减轻发病的重要措施。水稻恶苗病属种子传播为主的病害,防治上要建立无病留种田
留种田应远离一般稻田,种子要用药剂浸种。种子要精选,剔除秕谷和病粒。 5.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水稻病害是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有效措施,具有方法简便、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等 优点。 (1)防治水稻恶苗病 ①35%恶苗灵胶悬剂250倍液(即200毫升药加水40升)浸种。水温10°(2-15℃浸种5-7天; 水温16’(②以上浸种3—4天;水温20’(2以上浸种2-3天,每天搅拌2-3次。 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千克加45%代森铵水剂1.6升,加水800升,水温在15℃,以上, 浸种4-5天,每天搅拌2-3次 ③25%施保克乳油,公顷用种子量用药30毫升,对水3000-4000倍液,浸种48小时。一般浸 种水位应超出种子10厘米(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1:2.0倍为宜),早晚各搅拌一次, 浸种至少3天以上,一般根据水温而定,水温低,浸种时间长,水温高,浸种时间短。浸后带 药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均可 ②)防治水稻立枯病: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30%恶霉灵(立枯灵或 土菌消)水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2-3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即可播种 或于秧田发病前或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 液2-3升,不仅防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3)防治稻瘟病:在水稻易感病期及发病前喷药,防治用的药剂有: ①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125-1.5千克。 ②40%稻瘟灵(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125-1.5千克。 ③21.2%加收必热(春日霉素+稻瘟酞)水剂,每公顷用药1.125-1.5升。喷洒上述药剂时, 不论用飞机、机械、人工喷雾,均以喷洒均匀、周到为标准,据此确定对水用量。喷液量人工 背负式喷雾器每公顷300升、飞机20-50升。如水稻叶瘟已发生,每公顷用20%比艳可湿性粉 剂1.5千克或75%比艳可湿性粉剂300-400克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1.5升对水喷雾 防穗颈瘟需在始穗期再喷一次。 第六章小麦作物病害 世界小麦病害共有200多种,其中中国报道的真菌病害有40多种,细菌病害3种,病毒病害9 种,线虫病害3种。在东北三省共发现小麦病害20多种。常见有秆锈病、叶锈病、散黑穗病、 赤霉病、根腐病、叶枯病、颖枯病,黑颖病、丛矮病(病毒病)等。其中根腐病、叶枯病、散黑 穗病、颖枯病、黑颖病在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根腐病和叶枯病是造成黑龙江省小麦叶 片提早枯死的主要病害。根腐病每年都发生较重,重病年份常使发芽率降低,以致造成保苗株 数不足,使产量下降。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仅在个别年份(1960、1971、1991 年)发生较重,特别在黑龙江省东部(密、虎、宝、饶)地区穗期多雨年份发生严重。叶锈病在黑 龙江省普遍发生,并有逐渐上升趋势。过去虽有抗秆锈、耐秆锈品种,但在个别地区、个别年 份秆锈病的发生较为严重。白粉病、丛矮病、黄矮病仅在少数地区发生,并有扩大趋势,今后 应密切注意其泊长动态。条锈病和散黑穗病在个别品种中发病率较髙,从全省来看有增长的苗 头。检疫对象中的粒线虫病和腥黑穗病在极少数地区个别田块仍有发生。 二、小麦赤莓病( Wheat scab) 小麦赤霉病于1884年史密斯在英国首先报道,随后德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等相继报道
留种田应远离一般稻田,种子要用药剂浸种。种子要精选,剔除秕谷和病粒。 5.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水稻病害是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有效措施,具有方法简便、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等 优点。 (1)防治水稻恶苗病 ①35%恶苗灵胶悬剂 250 倍液(即 200 毫升药加水 40 升)浸种。水温 10~(2-15℃浸种 5-7 天; 水温 16'(2 以上浸种 3—4 天;水温 20'(2 以上浸种 2—3 天,每天搅拌 2—3 次。 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千克加 45%代森铵水剂 1.6 升,加水 800 升,水温在 15℃,以上, 浸种 4—5 天,每天搅拌 2—3 次。 ③25%施保克乳油,公顷用种子量用药 30 毫升,对水 3000-4000 倍液,浸种 48 小时。一般浸 种水位应超出种子 10 厘米(种子量与药液比为 1:1。5—1:2.0 倍为宜),早晚各搅拌一次, 浸种至少 3 天以上,一般根据水温而定,水温低,浸种时间长,水温高,浸种时间短。浸后带 药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均可。 (2)防治水稻立枯病:播前土壤处理,可在做好床,浇足水的基础上,用 30%恶霉灵(立枯灵或 土菌消)水剂 1000 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 2—3 升,用喷壶均匀浇洒床土,浇后即可播种。 或于秧田发病前或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发病始期,用上述药液浇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 液 2-3 升,不仅防病效果好,且有促进稻苗生育的作用。 (3)防治稻瘟病:在水稻易感病期及发病前喷药,防治用的药剂有: ①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125—1.5 千克。 ②40%稻瘟灵(富士 1 号)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125—1.5 千克。 ③21.2%加收必热(春日霉素+稻瘟酞)水剂,每公顷用药 1.125—1.5 升。喷洒上述药剂时, 不论用飞机、机械、人工喷雾,均以喷洒均匀、周到为标准,据此确定对水用量。喷液量人工 背负式喷雾器每公顷 300 升、飞机 20-50 升。如水稻叶瘟已发生,每公顷用 20%比艳可湿性粉 剂 1.5 千克或 75%比艳可湿性粉剂 300—400 克或 40%富士一号乳油 1.0-1.5 升对水喷雾。 防穗颈瘟需在始穗期再喷一次。 第六章 小麦作物病害 世界小麦病害共有 200 多种,其中中国报道的真菌病害有 40 多种,细菌病害 3 种,病毒病害 9 种,线虫病害 3 种。在东北三省共发现小麦病害 20 多种。常见有秆锈病、叶锈病、散黑穗病、 赤霉病、根腐病、叶枯病、颖枯病,黑颖病、丛矮病(病毒病)等。其中根腐病、叶枯病、散黑 穗病、颖枯病、黑颖病在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根腐病和叶枯病是造成黑龙江省小麦叶 片提早枯死的主要病害。根腐病每年都发生较重,重病年份常使发芽率降低,以致造成保苗株 数不足,使产量下降。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仅在个别年份(1960、1971、1991 年)发生较重,特别在黑龙江省东部(密、虎、宝、饶)地区穗期多雨年份发生严重。叶锈病在黑 龙江省普遍发生,并有逐渐上升趋势。过去虽有抗秆锈、耐秆锈品种,但在个别地区、个别年 份秆锈病的发生较为严重。白粉病、丛矮病、黄矮病仅在少数地区发生,并有扩大趋势,今后 应密切注意其泊长动态。条锈病和散黑穗病在个别品种中发病率较高,从全省来看有增长的苗 头。检疫对象中的粒线虫病和腥黑穗病在极少数地区个别田块仍有发生。 二、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 小麦赤霉病于 1884 年史密斯在英国首先报道,随后德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等相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