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 发生严重时造成以下损失 1、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 人民生活。如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 2、带有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小麦赤霉病 稻曲病。 4、运输、贮藏中易形成腐烂,局限了产品的供应。如蔬菜、 水果 5、使高产的品种被淘汰。 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病害大流行。 1、爱尔兰发生过毁灭性的马铃薯晚疫病,造成严重的饥荒, 1845-1847年饿死几万人,向外逃荒的200多万人 2、1943年孟加拉邦水稻发生胡麻叶斑病,饿死的超过200 万人。 3、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粮食60亿kg。1981 年我省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损失近亿斤。 4、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美国,1970年玉米小 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10亿美元,损失产量165 亿kg 因此防治植物病害,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保工作当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植病防治工作,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因 防治病害挽回的损失,估计粮食可达50多亿kg,皮棉可达2.5 万kg。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传统性、危害重的病害仍没有找到好的防治方法,需要解 决 2、有些病害已经被控制了,现在又在回升; 3、有些病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 4、有些病害当地原来没有,是从外地传人并发展成为严重的 病害等。 有些病害原来不重要,现在成了问题 今后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进 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际贸易的开展等等,还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植
绪论 一、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 发生严重时造成以下损失: 1、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 人民生活。如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 2、带有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小麦赤霉病、 稻曲病。 4、运输、贮藏中易形成腐烂,局限了产品的供应。如蔬菜、 水果 5、使高产的品种被淘汰。 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病害大流行。 1、爱尔兰发生过毁灭性的马铃薯晚疫病,造成严重的饥荒, 1845—1847 年饿死几万人,向外逃荒的 200 多万人。 2、1943 年孟加拉邦水稻发生胡麻叶斑病,饿死的超过 200 万人。 3、我国 1950 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粮食 60 亿 kg。1981 年我省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损失近亿斤。 4、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美国,1970 年玉米小 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 10 亿美元,损失产量 165 亿 kg。 因此防治植物病害,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植保工作当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植病防治工作,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因 防治病害挽回的损失,估计粮食可达 50 多亿 kg,皮棉可达 2.5 万 kg。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传统性、危害重的病害仍没有找到好的防治方法,需要解 决。 2、有些病害已经被控制了,现在又在回升; 3、有些病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 4、有些病害当地原来没有,是从外地传人并发展成为严重的 病害等。 5、有些病害原来不重要,现在成了问题; 今后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进, 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际贸易的开展等等,还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植
病问题,因此我国植病防治和研究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有大量的 能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科技人材来硏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 、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防治的学 科,是一门应用科学。 学习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生或 控制病害发生使不致于影响国民经济。 应该指出,防治植物病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农业生产 中,一种作物从种到收,到运输贮藏,都有植物病害问题。作为 农学工作者,除了掌握农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把作物种好和管 理好外,还必须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作物的 丰产、优质和稳产 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与许多学科 如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等都是互相渗透的。优良的 作物品种和好的栽培技术,对防治病害有重要作用。而植物病理 学对培育抗病品种和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又有指导作用。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一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 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害(第六章至第十三章)。这两部分是互相关 联的,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习农 作物病害打下理论基础。后一部分包括生产上重要和在植物病理 学上有代表性的病害。通过这些病害的学习,不仅知道具体病害 怎样防治,还可以巩固和充实前一部分的理沦学习,使学习的知 识系统化。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人类栽培的植物,生长发育,受生态系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影 响。在各种环境因素中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即不是生 物也不是非生物因素,其中有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益的,有 些是有害的。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形成 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如果某些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超出了它能适 应的范围,植物将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或将受到损害,就会诱 发( induce)成病害 什么是植物病害? 是指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病原物的侵害,对植物发生连续 性地干扰和破坏使植物遭受持续的损害,当这种有害的影响超出
病问题,因此我国植病防治和研究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有大量的 能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科技人材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 三、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防治的学 科,是一门应用科学。 学习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生或 控制病害发生使不致于影响国民经济。 应该指出,防治植物病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农业生产 中,一种作物从种到收,到运输贮藏,都有植物病害问题。作为 农学工作者,除了掌握农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把作物种好和管 理好外,还必须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作物的 丰产、优质和稳产。 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与许多学科 如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等都是互相渗透的。优良的 作物品种和好的栽培技术,对防治病害有重要作用。而植物病理 学对培育抗病品种和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又有指导作用。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 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害(第六章至第十三章)。这两部分是互相关 联的,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习农 作物病害打下理论基础。后—部分包括生产上重要和在植物病理 学上有代表性的病害。通过这些病害的学习,不仅知道具体病害 怎样防治,还可以巩固和充实前一部分的理沦学习,使学习的知 识系统化。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人类栽培的植物,生长发育,受生态系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影 响。在各种环境因素中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即不是生 物也不是非生物因素,其中有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益的,有 些是有害的。植物在长期的 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形成 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如果某些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超出了它能适 应的范围,植物将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或将受到损害,就会诱 发(induce)成病害。 什么是植物病害? 是指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病原物的侵害,对植物发生连续 性地干扰和破坏使植物遭受持续的损害,当这种有害的影响超出
植物能适应的范围时,在植物的内部或外部,在生理和组织结构 上就会发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病态,当这种影响超出植物能适应的 最大限度时,植物会局部或全部死亡。 应该指出,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有一个病理变化 的过程 1.有导致发病的原因存在 植物病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2.有一系列的病变过程 3.影响农业生产,品质、产量 受影响 病毒病→植物变色 花卉观赏 豆芽—光照不是*从生物学角度看是生理性病害,但 可供人类食用,不称之病害。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名词 寄生物:把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称为寄生物( parasite)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不论是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称为 病原物 生物因素—一外来的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植 物的自身因素。 非生物因素一一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寄主和病原物是形成病害的两个基本因素。 如果没存寄主和病原物的存在,病害也就无从发生,在生物 病原物诱 发病害的情况下,寄主和病原之间有相互作用,而这种互作 无不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植物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 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1 环境 病害 寄主 病原物 病害三角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分析病因 侵染过程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对策时,都离不开对病害三角的
植物能适应的范围时,在植物的内部或外部,在生理和组织结构 上就会发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病态,当这种影响超出植物能适应的 最大限度时,植物会局部或全部死亡。 应该指出,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有一个病理变化 的过程。 1.有导致发病的原因存在 植物病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2.有一系列的病变过程 3.影响农业生产,品质、产量 受影响 病毒病 植物变色 花卉观赏 豆芽 光照不足 从生物学角度看是生理性病害,但 可供人类食用,不称之病害。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名词 寄生物:把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称为寄生物(parasite)。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不论是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称为 病原物。 生物因素——外来的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植 物的自身因素。 非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寄主和病原物是形成病害的两个基本因素。 如果没存寄主和病原物的存在,病害也就无从发生,在生物 病原物诱 发病害的情况下,寄主和病原之间有相互作用,而这种互作 无不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植物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 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 1—1)。 环境 病害 寄主 病原物 病害三角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分析病因、 侵染过程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对策时,都离不开对病害三角的
分析 上述的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是从微 观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从宏观上分析,它涉及农业系统、生态系 统和经济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1-2) 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 寄主和病原物以外的环境因素是包罗万象的,其中有自然因 素和社会因素,而人的作用与病害的消长有密切的关系。在生态 系中的农田范围内,野生植物与栽培作物,作物与作物,作物的 个体与群体,作物与周围的环境因素,例如水分、养分、温度 湿度以及有益的和有害的生物等等,构成一定的系统,无不在 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有着互相联结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人 们能不能管理好这些因素,与抑制或助长病害的发生发展有密切 关系。人的主观愿望想获得农产品的丰收,但所采取的措施却往 往助长病害的发生,上面介绍的美国在70年代发生的玉米小斑病 大流行,就完全是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错误 人年生产活动并不限于田间,人的活动也不限于生产,人在 农田以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往往与病害的发生有关。例如人 们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从国内外远距离调运带病的种苗,导致病 区扩大;破坏森林,影响生态平衡等等,甚至旅游者也可携带病 菌到处传播。例如澳大利亚从来没有小麦条锈病,近多年来发生 了条锈病,据估计是通过旅游者所穿的衣服将病菌带进的。 因此植物病害的消长,受着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于植物病害的形成,需要有系统和全面的概念,才能正确 地制定策略,合乎规律地和有效地控制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 1、什么是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病状:植物感病后,植物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症:植物发病后,在病部病原物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举 2.症状类型 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
分析。 上述的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是从微 观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从宏观上分析,它涉及农业系统、生态系 统和经济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 1—2)。 生态系统 农业 经济系统 寄主和病原物以外的环境因素是包罗万象的,其中有自然因 素和社会因素,而人的作用与病害的消长有密切的关系。 在生态 系中的农田范围内,野生植物与栽培作物,作物与作物,作物的 个体与群体,作物与周围的环境因素,例如水分、养分、温度、 湿度以及有益的和有害的生物等等,构成一定的系统,无不在一 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有着互相联结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人 们能不能管理好这些因素,与抑制或助长病害的发生发展有密切 关系。人的主观愿望想获得农产品的丰收,但所采取的措施却往 往助长病害的发生,上面介绍的美国在 70 年代发生的玉米小斑病 大流行,就完全是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错误。 人年生产活动并不限于田间,人的活动也不限于生产,人在 农田以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往往与病害的发生有关。例如人 们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从国内外远距离调运带病的种苗,导致病 区扩大;破坏森林,影响生态平衡等等,甚至旅游者也可携带病 菌到处传播。例如澳大利亚从来没有小麦条锈病,近多年来发生 了条锈病,据估计是通过旅游者所穿的衣服将病菌带进的。 因此植物病害的消长,受着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于植物病害的形成,需要有系统和全面的概念,才能正确 地制定策略,合乎规律地和有效地控制病害。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植物病害的症状 1、什么是症状: 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病状:植物感病后,植物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症:植物发病后,在病部病原物表现出的形态特征。 举 例 2.症状类型 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
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变色( discolour)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称为变色。植物绿色部分的叶绿素受抑制呈褪绿( chlorosis)或被破 坏呈黄化( yellow);有的叶绿素形成受抑制,花青素形成过盛,则 叶片变红或紫红呈红叶;有的叶片黄绿相间呈花叶( mosaIc) 2).斑点(spo)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 式各样的病斑(spo)。病斑的颜色不一,有褐斑、黑斑、灰斑、 白斑等。病斑的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梭形、轮纹形、不 规则形等;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角斑( angularspot);有的沿 叶肉发展,形成条纹( stripe)或条斑( streak:有的病斑周围有明显 的边缘,有的没有。根、茎、叶、叶柄、果、穗等各部位都可以 发生坏死性病斑,造成叶枯、枝枯、茎枯、落叶、落果等。 3).腐烂(ot)植物的组织细胞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可发 生腐烂。如根腐( root rot)、茎基腐( crownrot)、穗腐、块茎和块根 腐烂等 干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快,腐烂呈干状态。 湿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慢,腐烂呈湿润状态。 软腐:植物细胞胞间的中胶层分解,致使细胞分离,组织 崩溃 腐烂后,外形不变。 幼苗的根或茎腐烂,幼苗直立死亡,称为立枯(wlt);幼苗倒伏, 称为猝倒 4).萎蔫(wlt)土壤缺水,可使植物发生生理性萎蔫。 植物的茎或根部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 或产生毒素,影响水分运输,就引起叶片枯黄、萎凋,造成黄萎 yellow wilt)、枯萎(wlt),以致植株死亡 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呈绿色的称为青枯。 5).畸形植物受害后,可以发生增生性病变,生长发育过 度,组织 细胞增生,病部膨大,产生肿瘤(gl):枝或根过度分枝,产 生丛枝( rosette、发根( ha iry roots)等。也可以发生抑制性病变,生 长发育不良,使植株或器官矮缩、皱缩( crinkle)等。此外,病部组 织发育不均衡,可呈现畸形、卷叶( leaf roll)、蕨叶
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变色(discolour) 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称为变色。植物绿色部分的叶绿素受抑制呈褪绿(chlorosis)或被破 坏呈黄化(yellow);有的叶绿素形成受抑制,花青素形成过盛,则 叶片变红或紫红呈红叶;有的叶片黄绿相间呈花叶(mosaic)。 2).斑点(spot)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 式各样的病斑(spot)。 病斑的颜色不一,有褐斑、黑斑、灰斑、 白斑等。病斑的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梭形、轮纹形、不 规则形等;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角斑(angularspot);有的沿 叶肉发展,形成条纹(stripe)或条斑(streak);有的病斑周围有明显 的边缘,有的没有。根、茎、叶、叶柄、果、穗等各部位都可以 发生坏死性病斑,造成叶枯、枝枯、茎枯、落叶、落果等。 3).腐烂(rot) 植物的组织细胞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可发 生腐烂。如根腐(root rot)、茎基腐(crownrot)、穗腐、块茎和块根 腐烂等。 干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快,腐烂呈干状态。 湿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慢,腐烂呈湿润状态。 软腐:植物细胞胞间的中胶层分解,致使细胞分离,组织 崩溃, 腐烂后,外形不变。 幼苗的根或茎腐烂,幼苗直立死亡,称为立枯(wilt);幼苗倒伏, 称为猝倒 4).萎蔫(wilt) 土壤缺水,可使植物发生生理性萎蔫。 植物的茎或根部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 或产生毒素,影响水分运输,就引起叶片枯黄、萎凋,造成黄萎 (yellow wilt)、枯萎(wilt),以致植株死亡。 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呈绿色的称为青枯。 5).畸形 植物受害后,可以发生增生性病变,生长发育过 度,组织 细胞增生,病部膨大,产生肿瘤(gall);枝或根过度分枝,产 生丛枝(rosette)、发根(hairv roots)等。也可以发生抑制性病变,生 长发育不良,使植株或器官矮缩、皱缩(crinkle)等。此外,病部组 织发育不均衡,可呈现畸形、卷叶(1eaf roll)、蕨叶
3.病症类型 在植物的发病部位上,往往伴随着出现各种颜色和形状 不同的霉状物、粉状物、脓状物、颗粒状物、菌核、小黑点、线 虫等。这是病原菌在病部表面产生的菌体,是植物侵染性病害的 标志之 、病害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根、茎、叶等对于吸收和输 送水分和养分,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结实等, 构成植物个体发育中一个有机的整体。植物病害对植物的任何部 分引起的损伤,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还会导致局部或 整株死亡。 植物病害对根部的影响植物的根系是支持植物和吸收水 分及养分的重要部分 有不少作物在苗期发生烂根,如小麦根腐病、水稻烂秧、棉 苗立枯病等,引起死苗或使幼苗生长衰弱。有的根尖膨大形成瘤 状物,如花生根结线虫病,影响根部的吸收作用,使植株矮黄, 生长缓滞。 2.植物病害对茎的影响茎是叶、花、果实着生的轴,也是 水分和养分运输贮藏的重要部分,有的块茎如马铃薯,也是无性 繁殖器官。有的萎蔫病如棉花枯、黄萎病、花生青枯病等,寄主 植物的维管束部分有病,影响水分供应,导致植物萎蔫和死亡 有的茎基部腐烂如玉米茎基腐病,使玉米倒伏。 3.植物病害对叶的影响叶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的重要部分。叶部发生病害,造成褪绿、变红、黄化、花叶、条 纹、皱缩、病斑或焦枯等,都影响光合作用以致降低作物的产量 和质量 有的叶鞘发病,造成叶枯;叶柄发病,造成落叶等等 植物病害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少数病害可以影响全株 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多数病害仅对植株造成局部性危害, 然而发生严重的,对产量和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向。 第三节两类植物病害 根据病因类型,可以把病害分为非传染性病害 noninfectious isease,也称非寄生性 non parasitic disease或生 理性病害 physiolog ical disease)和传染性病害( (infectiousdisease,也 称寄生性病害 parasiticdisease) (一)非传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原因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
3.病症类型 在植物的发病部位上,往往伴随着出现各种颜色和形状 不同的霉状物、粉状物、脓状物、颗粒状物、菌核、小黑点、线 虫等。这是病原菌在病部表面产生的菌体,是植物侵染性病害的 标志之一。 二、病害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的根、茎、叶等对于吸收和输 送水分和养分,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结实等, 构成植物个体发育中一个有机的整体。植物病害对植物的任何部 分引起的损伤,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还会导致局部或 整株死亡。 1.植物病害对根部的影响 植物的根系是支持植物和吸收水 分及养分的重要部分, 有不少作物在苗期发生烂根,如小麦根腐病、水稻烂秧、棉 苗立枯病等,引起死苗或使幼苗生长衰弱。有的根尖膨大形成瘤 状物,如花生根结线虫病,影响根部的吸收作用,使植株矮黄, 生长缓滞。 2.植物病害对茎的影响 茎是叶、花、果实着生的轴,也是 水分和养分运输贮藏的重要部分,有的块茎如马铃薯,也是无性 繁殖器官。有的萎蔫病如棉花枯、黄萎病、花生青枯病等,寄主 植物的维管束部分有病,影响水分供应,导致植物萎蔫和死亡。 有的茎基部腐烂如玉米茎基腐病,使玉米倒伏。 3.植物病害对叶的影响 叶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的重要部分。叶部发生病害,造成褪绿、变红、黄化、花叶、条 纹、皱缩、病斑或焦枯等,都影响光合作用以致降低作物的产量 和质量。 有的叶鞘发病,造成叶枯;叶柄发病,造成落叶等等。 植物病害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少数病害可以影响全株 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多数病害仅对植株造成局部性危害, 然而发生严重的,对产量和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向。 第三节 两类植物病害 根据病因类型,可以把病害分为非传染性病害 (noninfectiousdisease,也称非寄生性 non parasitic disease 或生 理性病害 physiological disease)和传染性病害(infectiousdisease,也 称寄生性病害 parasiticdisease)。 (一)非传染性病害 由植物自身原因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
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传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是不能传染的。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条件不适宜甚至有害, 例如养分不足、缺乏或不均衡;土壤中的盐类过多,过酸或过碱: 水分过多、过少或忽多、忽少;湿度过高,过低或忽高、忽低 光照过强或过弱;环境污染的有毒物质或气体;农产品在运输贮 期产生的代谢产物一一有害气体等,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 长发育,诱发病害发生。 (二)传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传染 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 引起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寄生 性种子植物等 两类病害的异同点 共同点:植物受外因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病变过程,生长 发育异常,表现病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区别: 上述两类病害常常有相互联系。非传染性病害常诱起传染性 病害的发生。例如冬小麦返青时遭受春冻后,麦苗陆续死亡,是 麦苗遭受春冻后,诱发了由根腐菌引起的烂根。烂了根的植株, 由于根系残缺,又会因缺水、缺肥等影响,以致生育不良,甚至 容易遭受其他病原物的侵袭。 第二章植物病原学 上面介绍了两类植物病害,从本章起着重介绍由生物病原物 诱发。的病害。在具体介绍病原物之前,先解释一下有关寄生现 象的知识,为了解病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打下基础。 第一节寄生现象 共生现象和寄生现象各种生物在自然间生存常常不是 孤立的,而是生物与生物之间构成一定的关系。 1.共生现象: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称为 共生现象(symbiosis)o 1)互惠性共生)一两种不同的生物共生,彼此有利。例如
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传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是不能传染的。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条件不适宜甚至有害, 例如养分不足、缺乏或不均衡;土壤中的盐类过多,过酸或过碱; 水分过多、过少或忽多、忽少;湿度过高,过低或忽高、忽低; 光照过强或过弱;环境污染的有毒物质或气体;农产品在运输贮 藏 期产生的代谢产物——有害气体等,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 长发育,诱发病害发生。 (二)传染性病害 由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传染 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 引起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寄生 性种子植物等。 两类病害的异同点: 共同点:植物受外因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病变过程,生长 发育异常,表现病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区别: 上述两类病害常常有相互联系。非传染性病害常诱起传染性 病害的发生。例如冬小麦返青时遭受春冻后,麦苗陆续死亡,是 麦苗遭受春冻后,诱发了由根腐菌引起的烂根。烂了根的植株, 由于根系残缺,又会因缺水、缺肥等影响,以致生育不良,甚至 容易遭受其他病原物的侵袭。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上面介绍了两类植物病害,从本章起着重介绍由生物病原物 诱发。的病害。在具体介绍病原物之前,先解释一下有关寄生现 象的知识,为了解病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打下基础。 第一节 寄生现象 一、共生现象和寄生现象 各种生物在自然间生存常常不是 孤立的,而是生物与生物之间构成一定的关系。 1.共生现象: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称为 共生现象(symbiosis)。 1)互惠性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生,彼此有利。例如
真菌和藻类共生构成地衣,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 物,真菌对藻类提供它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物,但从藻类 中吸取养分 2)共栖性或偏利性共生( commensalism)-一两种不同的生 物共生,彼此没有利害关系。例如地衣和藓类在树皮上 生长,它们并不从树皮中吸取养分,树皮也不从它们吸 取任何东西。又如根围和叶围的微生物与高等植物相结 合,根和叶的分泌物对微生物生长有 利,微生物对高等植物却无害 3)颉颃性或致病性共生( antagonism或 pathosis)一两种 不同的生物共生有颉颃作用,对一方或对双方都有害。 有些生物是异养的,自身不能制造营养物质,需要从其他生物吸 取食物。 2.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 的现象 从以上几种共生关系中可以看出,寄生现象是共生现象中的 一种现象,并还可以看出,寄生不一定是有害的,也就是寄生物 不一定是病原物。例如根瘤细菌和豆科植物,细菌侵入豆科植物 的根毛后,寄主受了刺激,根部膨大膨大成瘤。细菌能把空气中 的氮固定为氯化合物,可被豆科植物利用来合成蛋白质。因此固 氮细菌是寄生物,但它和寄主的关系是互惠的。 也应该指出,不是所有的生物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例如在土壤中 植物的根围有些微生物,它们并没有进入到植物的体内从植物中 吸取养分而致病,而是在植的根外滋长和分泌一些物质对植物有 害,可使植物根部扭曲或生长矮化。 只有病原物是寄生物,才能把它们的关系称为病原物和寄主的关 系。在本课程中所涉及的绝大多数的病害都是由寄生物诱发的。 所以就用寄主和病原物的术语来表示。 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一一异养生物从其它生物获取营养的能力。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一般都是寄生物,根据寄生的方式不同, 病原物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真菌和藻类共生构成地衣,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 物,真菌对藻类提供它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物,但从藻类 中吸取养分。 2)共栖性或偏利性共生(commensalism)——两种不同的生 物共生,彼此没有利害关系。例如地衣和藓类在树皮上 生长,它们并不从树皮中吸取养分,树皮也不从它们吸 取任何东西。又如根围和叶围的微生物与高等植物相结 合,根和叶的分泌物对微生物生长有 利,微生物对高等植物却无害。 3) 颉颃性或致病性共生(antagonism 或 pathosism)——两种 不同的生物共生有颉颃作用,对一方或对双方都有害。 有些生物是异养的,自身不能制造营养物质,需要从其他生物吸 取食物。 2.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 的现象 从以上几种共生关系中可以看出,寄生现象是共生现象中的 一种现象,并还可以看出, 寄生不一定是有害的,也就是寄生物 不一定是病原物。例如根瘤细菌和豆科植物,细菌侵入豆科植物 的根毛后,寄主受了刺激,根部膨大膨大成瘤。细菌能把空气中 的氮固定为氯化合物,可被豆科植物利用来合成蛋白质。因此固 氮细菌是寄生物,但它和寄主的关系是互惠的。 也应该指出,不是所有的生物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例如在土壤中 植物的根围有些微生物,它们并没有进入到植物的体内从植物中 吸取养分而致病,而是在植的根外滋长和分泌一些物质对植物有 害,可使植物根部扭曲或生长矮化。 只有病原物是寄生物,才能把它们的关系称为病原物和寄主的关 系。在本课程中所涉及的绝大多数的病害都是由寄生物诱发的。 所以就用寄主和病原物的术语来表示。 二、寄生性和致病性 1.寄生性——异养生物从其它生物获取营养的能力。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一般都是寄生物,根据寄生的方式不同, 病原物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活体营养生物:只能从寄主活的组织中获及营养。如锈菌、 黑粉菌、白粉菌、霜霉菌 死体营养生物:除寄生生活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 活。多数病菌 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能 寄生物不一定病原物,所以能寄生的不一定能致病。上面也提 了病原物不一定是寄生物,所以能致病的不一定是寄生物 应该指出,致病原因是复杂的,病原物和寄主的关系,不仅 是食物关系。生物病原物从寄主中吸取食物,寄主的养分和水分 的丧失固然会导致病害,然而导致病害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病 原物除了从寄主吸取食物外,它侵染寄主时所产生的毒素,溶细 胞酶等对寄主所起的作用和寄主受病原物的干扰和破坏,发生不 正常的代谢作用和产物,其危害性远超过被病原物所吸取的一些 水分和养分。 第二节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 (fungus,复 fungi)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是腐生的,少数 是寄生的,可以引起植物病害。在作物病害中,80%以上的病害 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几乎每种作物都有几种真菌性病害。因此 在植物病理学中,植物病原真菌是十分重要的。 真菌的菌体绝大多数是丝状体,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伭, 没有叶绿素,不能制造养分,需要依靠寄生或腐生来生存。 、真菌的营养阶段和生殖阶段 真菌的生长发育可分为营养阶段和生殖阶段。生殖阶段 又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大多数真菌可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 少数只进行无性生殖。生殖时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spore)。 (一).真菌的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用来吸收 水分和养料,进行营养增殖的菌体。 真菌的营养体除极少数是原生质团或单细胞外,大多数呈丝 状体,称为菌丝体( mycelium,复 mycelia)。 1.菌丝体:丝状、管状有分支的菌丝组成。多数菌丝体无色 透明,有的有色
活体营养生物:只能从寄主活的组织中获及营养。如锈菌、 黑粉菌、白粉菌、霜霉菌。 死体营养生物:除寄生生活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 活。多数病菌 2.致病性: 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能 力。 寄生物不一定病原物,所以能寄生的不一定能致病。上面也提 了病原物不一定是寄生物,所以能致病的不一定是寄生物。 应该指出,致病原因是复杂的,病原物和寄主的关系,不仅 是食物关系。生物病原物从寄主中吸取食物,寄主的养分和水分 的丧失固然会导致病害,然而导致病害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病 原物除了从寄主吸取食物外,它侵染寄主时所产生的毒素,溶细 胞酶等对寄主所起的作用和寄主受病原物的干扰和破坏,发生不 正常的代谢作用和产物,其危害性远超过被病原物所吸取的一些 水分和养分。 第二节 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fungus,复 fungi)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是腐生的,少数 是寄生的,可以引起植物病害。在作物病害中,80%以上的病害 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几乎每种作物都有几种真菌性病害。因此, 在植物病理学中,植物病原真菌是十分重要的。 真菌的菌体绝大多数是丝状体,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侅, 没有叶绿素,不能制造养分,需要依靠寄生或腐生来生存。 一、真菌的营养阶段和生殖阶段 真菌的生长发育可分为营养阶段和生殖阶段。生殖阶段 又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大多数真菌可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 少数只进行无性生殖。生殖时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spore)。 (一).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用来吸收 水分和养料,进行营养增殖的菌体。 真菌的营养体除极少数是原生质团或单细胞外,大多数呈丝 状体,称为菌丝体(mycelium,复 mycelia)。 1.菌丝体:丝状、管状有分支的菌丝组成。多数菌丝体无色 透明,有的有色
菌丝分为两种:低等真菌的菌丝体没有隔膜,含多个细胞核 高等真菌的菌丝体有隔膜,因此是多细胞的, 每个细胞内容有1至多个核(图2-1) 菌丝的繁殖能力很强,菌丝被截断可以发育成新的个体。真 菌侵入寄主体内后,以菌丝体在寄主的间或穿过细胞扩展蔓延 菌丝体与寄主的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因渗透压的关 系进入菌丝体内。 2.菌丝的变态及其菌组织 1)菌丝的变态有些真菌的营养体可以形成特殊的结构 吸器:有真菌侵入寄主后,在寄主细胞中形成吸收养分的特 殊器官称。吸器的形状有瘤状、蟹状、掌状或分枝状等(图 -2 假根:真菌的菌丝某一点张出较短的细的分支,象植物根, 如根霉的假根。作用:吸收营养和固定菌体 附着孢: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膨大 部分。 作用:固定寄主表面,产生侵入钉。 厚壁孢子:是菌丝体或孢子的某些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和 细胞壁变厚而形成的,它也是用来渡过不良环境的。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厚壁孢子萌发成菌丝体,恢复营 养阶段的生长发育 2)菌组织:菌丝体一般是分散的,但有时纠集在一起形成菌 组织。 疏丝组织 菌组纲 拟薄壁组织 菌核:是由菌丝体交织成的休眠体。形状有的似绿豆、鼠粪 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色等。 菌核中贮存有较多的养分,组织坚硬,是真菌用以渡过 不良环境的结构(图2-3)。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 发成菌丝体,恢复营养阶段的生长发育。 子座: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或由菌组织和寄主组 织形成的垫状物。渡过不良环境,形成产生孢子的机 构
菌丝分为两种:低等真菌的菌丝体没有隔膜,含多个细胞核。 高等真菌的菌丝体有隔膜,因此是多细胞的, 每个细胞内容有 1 至多个核(图 2—1)。 菌丝的繁殖能力很强,菌丝被截断可以发育成新的个体。真 菌侵入寄主体内后,以菌丝体在寄主的间或穿过细胞扩展蔓延。 菌丝体与寄主的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因渗透压的关 系进入菌丝体内。 2.菌丝的变态及其菌组织 1)菌丝的变态 有些真菌的营养体可以形成特殊的结构 吸器:有真菌侵入寄主后,在寄主细胞中形成吸收养分的特 殊器官称。吸器的形状有瘤状、蟹状、掌状或分枝状等(图 2-2)。 假根:真菌的菌丝某一点张出较短的细的分支,象植物根, 如根霉的假根。作用:吸收营养和固定菌体 附着孢: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膨大 部分。 作用:固定寄主表面,产生侵入钉。 厚壁孢子:是菌丝体或孢子的某些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和 细胞壁变厚而形成的,它也是用来渡过不良环境的。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厚壁孢子萌发成菌丝体,恢复营 养阶段的生长发育。 2)菌组织:菌丝体一般是分散的,但有时纠集在一起形成菌 组织。 疏丝组织 菌组织 拟薄壁组织 菌核:是由菌丝体交织成的休眠体。形状有的似绿豆、鼠粪 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色等。 菌核中贮存有较多的养分,组织坚硬,是真菌用以渡过 不良环境的结构(图 2—3)。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 发成菌丝体,恢复营养阶段的生长发育。 子座: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或由菌组织和寄主组 织形成的垫状物。渡过不良环境,形成产生孢子的机 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