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道馑相望…今春米价腾贵,小民救死不瑕”心。不过,总体而言,通过招徕、兴屯、劝星等措笼 两湖经济在逐步恢复之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较顺治十八年(1661),人口和耕地都有所增 长,人均耕地还略有增加,因而此阶段米价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康熙二十年代以后,两湖社会 环境长期安定,人口和耕地都得到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利余粮食,康熙三十八年(1699),消失 了半个余世纪的“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又被重新提起,两湖米价也降到最低。 康熙五十年代后,全国米价普遍开始上涨,五十六年(1717)康熙帝指出“太平日久,生齿蕃 息”,“虽丰年多谷,不似往年米价之贱”@。雍乾之世,米价上张趋势更为明显,雍正帝说,康熙 以来米价所以逐渐品贵,乃是因为“地土之所产如旧而民间之食指愈多,所入不足以供所出”之 故司.乾隆帝在比较乾隆三十年代与乾隆初的米价时也发现“当时之所谓贵价,即系迩来之所 谓贱价”的。两湖作为全国的粮仓,米价上涨趋势也很明显,雍正五年(1727)七月,湖南米价每 石高至一两六钱,雍正帝问以前是否有过这样高的价,布尔泰奏称,“湖南素称产米之乡,米价 贱于他省,从前每石不过六七钱,贵至八九钱而止,康熙四十二年巡抚赵申乔任内始卖至一两 有零,又康熙四十六年每石一两三四钱”®,乾隆十三年(1748)杨锡鈸在《筹民食蔬》中也指出 “康黑年间稻谷登场之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雍正年间则需四五钱…今则必须五六钱”。由于 米价逐渐上涨,两湖的漕粮折银额也多次调整,如康熙二十八(1689)湖南每石南粮折银六钱 四十四年加至七钱网;康熙三十八(1699)湖北通山县每石粮折银七钱,乾隆七年(1742)加至 一两,四十一年(1776)加至一两四钱五分 麦4: 清代两湖耕地负荷量与米价变化关系表 嘉庆以后,两湖人口压力日甚二日,人 均耕地下降到不足2亩,每顷耕地负荷量枉 年份 代表年代 过50人:而且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收 成从八成以上逐新下降到六成以下,耕地生 产效益也逐渐降低,故尽管白银大量外流 米价银两值仍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如雍乾时 期灾荒之年米价不超过三两,首光十一年 注:表中人口,耕地数译拙著(清代两朝农业地型有关章节, (1831)湖广被灾,米价却高至五两多0,宣 统二年(1910)湖南米价更高至每石七千余文,为数百年所罕见, (三)米价长期上涨对民生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康熙帝也认为“米价贵贱”是“关系民生的事”,两湖米价长期上涨究竟对 民生状况产生了何种影响?这里只从田地租佃、赋课完纳,商品农业等方面做一简单分析 1、田地租佃。粮食出自田地,米价上涨与田价上涨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米价长期上涨必 然促使田价长期上涨。清初时候,田多荒芜,田赋繁重,田亩价格十分低廉,每亩只值银数钱 不及一石大米之值,如顺治十三年(1656)安陆府景陵县胡公绪435亩田变价银230两,亩值 3田. 3就请将南秋支利米石定价折证蔬). 85 194-009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cnki.ne道懂 相望 … …今春 米价 腾贵 , 小 民救死 不 暇 ” ① 。 不过 , 总体 而 言 , 通过 招徕 、 兴 屯 、 劝 垦等措施 , 两 湖 经济 在逐步恢 复 之 中 , 康 熙 二 十 四 年 较 顺 治 十 八 年 , 人 口 和 耕地 都 有 所增 长 , 人均耕地还略有增 加 , 因而 此 阶段米 价具有逐渐 下 降的趋势 。 康 熙 二十年代 以后 , 两 湖社 会 环境 长期 安定 , 人 口 和耕地 都得到迅速发展 , 产 生了大量剩余粮 食 , 康 熙三十八年 , 消 失 了半个余世 纪的 “ 湖 广熟 , 夭下 足 ”之谚 又 被重新提 起 ② , 两湖米 价也降到最 低 。 康熙五 十年代后 , 全 国 米价普遍开 始上涨 , 五十 六年 康熙帝指 出 “ 太平 日久 , 生 齿蕃 息 ” , “ 虽 丰年 多谷 , 不似往年米 价 之 贱 ” ③ 。 雍乾 之 世 , 米价上 涨趋 势更 为 明显 , 雍正帝说 , 康 熙 以 来 米价所 以逐渐 昂贵 , 乃是因 为 “ 地 土 之所 产 如 旧 而 民间之 食指 愈多 , 所入 不 足 以供所 出 ”之 故 ④ 。 乾隆帝 在 比较 乾 隆三十年代与乾 隆初 的米价时 也发现 “ 当时之 所谓贵价 , 即 系迩来之所 谓 贱 价 ” ⑤ 。 两湖作 为全 国 的粮 仓 , 米价 上 涨 趋 势也很 明显 , 雍正 五年 七 月 , 湖 南米 价每 石 高 至 一 两 六钱 , 雍正帝 问 以前是 否 有过这 样高 的价 , 布尔 泰奏 称 , “ 湖 南素称 产 米 之 乡 , 米 价 贱 于 他 省 , 从前 每 石 不过 六 七钱 , 贵 至八 九钱 而止 , 康 熙 四 十二 年巡 抚赵申乔任 内始卖 至 一 两 有 零 , 又康 熙 四 十 六年 每 石 一 两三 四 钱 ” ⑥ 乾 隆十三年 杨锡级 在《筹 民 食疏 》中也 指 出 “ 康熙年 间稻 谷 登 场之 时 每石不过 二三钱 , 雍正 年间 则 需 四 五钱 … …今则 必须五六钱 ” ⑦ 。 由于 米 价逐渐上涨 , 两湖 的遭粮折银额 也多次调整 , 如康 熙 二 十八 湖 南 每 石南 粮折银六 钱 , 四 十四年加 至 七钱 ⑧ 康熙三十八 湖北通 山县 每 石遭粮折银七钱 , 乾 隆七年 加 至 一 两 , 四十 一年 加 至一两 四钱五分 ⑨ 。 表 清代两湖耕地负荷 与米价变化关系表 嘉 庆 以 后 , 两 湖 人 口 压 力 日甚 一 日 , 人 年份 代表年代 人 口 数 桥地数 拱地 负荷量 米价 万 人 万 顷 人 顷 千 文 石 。 石 。 。 。 一 。 。 。 弓 。 。 。 。 。 。 。 。 吕 注 表 中人 口 、 拱地 数详拙 若《清 代两湖农业地理 》有关 章节 。 均 耕地 下降到 不足 亩 , 每 顷耕地 负荷量超 过 人 而且 由于 自然灾害的影 响 , 粮 食收 成从八 成以上 逐渐 下 降到 六成 以 下 , 耕地 生 产 效益 也逐 渐 降 低 , 故 尽 管 白银大 量外 流 , 米 价银两值仍 有很大 幅度 的增长 , 如雍 乾时 期 灾 荒 之 年 米 价 不 超 过 三 两 , 道 光 十 一 年 湖 广 被 灾 , 米 价 却 高 至 五两 多 , , 宣 统 二年 湖 南 米 价更 高 至 每 石七 千余文 , 为数百 年所罕见 三 米价长期 上涨对民生 的影响 “ 民以 食为天 ” , 康熙帝 也认 为 “ 米价贵贱 ”是 “ 关系民生的事 ” 功 。 两湖米价长期 上涨 究竟对 民生状况 产 生 了何种影 响 这 里 只从 田地租佃 、 赋课 完纳 、 商 品农业 等方 面做一简单分析 。 、 田 地租佃 。 粮 食出 自田 地 , 米价上 涨与 田价上 涨具有互 为因果 的关 系 , 米 价长期 上 涨必 然 促使 田 价 长期 上 涨 。 清初 时候 , 田 多荒芜 , 田 赋繁重 , 田 亩价格 十分低廉 , 每亩 只值银 数钱 不 及 一 石 大 米 之 值 , 如顺 治十三年 安 陆府 景 陵 县 胡 公绪 亩 田 变 价银 两 , 亩值 ① 《康 燕起居 注 》第 可 中华书 局 , 年 ② 《圣 祖实录 》卷 关 于此谚 流 传过 程 别详拙 苦《清代 两 湖 农业 地理 》 ③ 康 照起居 注 》第 、 ‘ 、 毛略 页 ④ 《清 朝 文献通 考 》卷 《田 斌 》 ⑤ 《乾隆东华续录 〕誉 。 ⑥ 《雍正 朝汉 文朱 批 奏折 汇 编 》第 册 第 折 江苏 古籍出版 社 , 年 ⑦ 见《皇清 名 臣 奏议 汇 编初 集 》卷 “ ⑧ 《赵 鹅毅公 申乔 剩 稿 》卷 《请将 南 秋支侧 米石定价折 征 琉 》 ⑨ 民国《湖北通 志 》卷 《洛运 》 帅 〔清 〕李昭 美 《筹酌 荒玫琉 》 , 见《道咸 同光四 朝资议 》 。 《康照 朝汉 文 朱 批 资折汇 编 》 , 第 折 , 档案 出 版社 年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