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慎言之教的历史背景及孔子教说引用《金人铭》 慎言之教在商末周初周族的统治者身上表现得最明显。西伯昌(文王)处商纣无道之 世,险以言语招祸。《史记·殷本纪》载纣王用炮烙及其他严刑峻法对付不满他的百姓及诸 侯。时西伯昌与九侯、鄂侯同为三公,九侯之女因不能从淫而遭独夫纣杀害,其父九侯被剁 成肉酱(醢);鄂侯力争,结果遭杀后乾肉(脯);西伯闻而窃叹,崇侯虎向独夫纣告发,结果 西伯被囚里,幸得西伯臣属行重贿才获赦。帛书《要》言“纣乃无道,讳而辟咎,即在这 种背景下说的。文王的“讳”不但在行为上,而且在语言上。周初天子、王臣均重视慎言,是 与其翦商前后的忧患意识相连的。《逸周书·小开解》载武王教导后嗣有言“何[盍]非 [彼]躬?何慎非言?”《逸周书·周祝》为周室祝官之辞,表现了周礼精神面貌的一方面 其中关于慎言的如“荣华之言后有茅[污秽]”与“万民之患在口言”等。《黄帝金人器铭》记 载了武王与师尚父的对话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诫,可得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戒》曰:‘吾之居民上 也,摇摇恐夕不至朝,故为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 刻有“古之慎言人也”铭文的金人存放于周庙孔子西观周室,得暗金人青上的铭文,因 嘱弟子记录下来而得以流传。孔子评说“此言虽鄙丽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鄙”谓句语俚俗,“中事情”则谓言中其实。孔 子日后说《易》引用了《金人铭》的文句,可见此铭给予孔子极大的影响。帛书《二三子》云 《易》曰:“聒囊,无咎无誉。”孔子曰:“此言箴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过,多事多 其中“小人多言多过,多事多患”即套用《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的 文句。小人固然要慎言,贤人君子同样要慎言,帛书《易之义》强调慎言:“君子言于无罪之 外,不言于又罪之内,这正是孔子评价老莱子“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的另 种表达方法。孔子评述武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 也。评述铜伯华之行说“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与《易之义》 “又口能敛之,无舌罪,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的文义是一致的。孔子这里所言国无道 则愚及其墨足以容,是针对臣道的层次而言的。 慎言是周族统治者强调的德性内容,目的是更有效的治国平天下,因而属于君道的层 次《金人铭》的内容原本针对统治者,所以《文心雕龙·铭箴》说:“周公慎言于金人。”孔子 以《金人铭》的慎言用于君子与小人,抛开政治分位,就个人的成德立言,这已经改变了周 初慎言的主要方向 孔子言圣人不但不要慎言,还要多言。帛书《二三子》说:“圣人之言也,德之首也。”圣 人壹言,万世用之。唯恐其不言也,有何箴焉?孔子所说的圣人是从成德的角度而言的。 孔子把圣人的教说看作是人类理性及道德的最高依凭(德之首),“圣人壹言,万世用之”显 示了人类的理性是有普遍性与永恒性的,人类的道德本心亦然,无任何的例外。然而只有 圣人可以完全表现出理性的光辉及圆满的德性,为人类的生活作照明,所以圣人的教说愈 多愈好,唯恐其不言,以此,箴默不言的德性要求不能用于圣人。文武周公都是圣人,他们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二、慎言之教的历史背景及孔子教说引用《金人铭》 慎言之教在商末周初周族的统治者身上表现得最明显。西伯昌(文王) 处商纣无道之 世, 险以言语招祸。《史记·殷本纪》载纣王用炮烙及其他严刑峻法对付不满他的百姓及诸 侯。时西伯昌与九侯、鄂侯同为三公, 九侯之女因不能从淫而遭独夫纣杀害, 其父九侯被剁 成肉酱(醢); 鄂侯力争, 结果遭杀后乾肉(脯); 西伯闻而窃叹, 崇侯虎向独夫纣告发, 结果 西伯被囚 里, 幸得西伯臣属行重贿才获赦。帛书《要》言“纣乃无道, 讳而辟咎”βθ , 即在这 种背景下说的。文王的“讳”不但在行为上, 而且在语言上。周初天子、王臣均重视慎言, 是 与其翦商前后的忧患意识相连的。《逸周书·小开解》载武王教导后嗣有言“何[盍] 非 [彼]躬? 何慎非言?”βρ《逸周书·周祝》为周室祝官之辞, 表现了周礼精神面貌的一方面, 其中关于慎言的如“荣华之言后有茅[污秽]”与“万民之患在口言”等。《黄帝金人器铭》记 载了武王与师尚父的对话: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诫, 可得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戒》曰:‘吾之居民上 也, 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为金人, 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βσ 刻有“古之慎言人也”铭文的金人存放于周庙; 孔子西观周室, 得睹金人背上的铭文βτ , 因 嘱弟子记录下来而得以流传。χκ孔子评说“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 如临深 渊, 如履薄冰。’行身如此, 岂以口遇祸哉! ”χλ“鄙”谓句语俚俗,“中事情”则谓言中其实。孔 子日后说《易》引用了《金人铭》的文句, 可见此铭给予孔子极大的影响。帛书《二三子》云: 《易》曰:“聒囊, 无咎无誉。”孔子曰:“此言箴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过, 多事多 患, ……”χµ 其中“小人多言多过, 多事多患”即套用《金人铭》“无多言, 多言多败; 无多事, 多事多患”的 文句。小人固然要慎言, 贤人君子同样要慎言; 帛书《易之义》强调慎言:“君子言于无罪之 外, 不言于又罪之内”χν , 这正是孔子评价老莱子“终日言, 不在尤之内, 在尤之外”χο的另一 种表达方法。孔子评述 武子说:“邦有道则知, 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 也。”χπ评述铜 伯华之行说:“国家有道, 其言足以治; 无道, 其默足以容。”χθ这与《易之义》 “又口能敛之, 无舌罪, 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χρ的文义是一致的。孔子这里所言国无道 则愚及其墨足以容, 是针对臣道的层次而言的。 慎言是周族统治者强调的德性内容, 目的是更有效的治国平天下, 因而属于君道的层 次。《金人铭》的内容原本针对统治者, 所以《文心雕龙·铭箴》说:“周公慎言于金人。”孔子 以《金人铭》的慎言用于君子与小人, 抛开政治分位, 就个人的成德立言, 这已经改变了周 初慎言的主要方向。 孔子言圣人不但不要慎言, 还要多言。帛书《二三子》说:“圣人之言也, 德之首也。”“圣 人壹言, 万世用之。唯恐其不言也, 有何箴焉?”χσ孔子所说的圣人是从成德的角度而言的。 孔子把圣人的教说看作是人类理性及道德的最高依凭(德之首) ,“圣人壹言, 万世用之”显 示了人类的理性是有普遍性与永恒性的, 人类的道德本心亦然, 无任何的例外。然而只有 圣人可以完全表现出理性的光辉及圆满的德性, 为人类的生活作照明, 所以圣人的教说愈 多愈好, 唯恐其不言, 以此, 箴默不言的德性要求不能用于圣人。文武周公都是圣人, 他们 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