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商周,三王。可以说,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这 部历史,是熟悉的不得了。然而印度根本就不像我们中国,他们的历史年代混乱, 只能通过考古,后来的研究才能知道一些。印度的有些历史,还必须通过中国的 记载。例如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按照中国人自己记载 历史的方法,粗枝大叶地记载了一些印度公元7世纪以前的历史,这些就成为了 现在研究印度历史很重要的史料。就印度这样一个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却有一 个很独特的源流,那就是宗教观念。印度的哲学,没有不带宗教性的。这是一种 很奇特的现象。虽然印度的哲学带有很强的神秘性,然而它还是有自己的发展规 律,我们下面就来讲讲。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耦合”。公元前2000年一公 元前1300年的时候,来自于西方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把印度的土著达罗毗荼 人变成奴隶,并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土著文化,而另外创建了一套宗教的系统,这 就是吠陀宗教,所以吠陀宗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不是印度原来具有的文化传统, 印度原有的传统已经中断了,这是与我们中国很不一样的地方。“吠陀”按照印 度的古义,是指一种很神秘的知识,包括祭神的仪式、颂歌、咒语等等。这样 种宗教具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大自然很多现象在吠陀宗教中都有体现;然而各种 神上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主神,就是梵天。吠陀的宗教,是跟印度的种姓制度相耦 合的。白种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成为了高级种姓,原来印度的黑色、棕色 土著达罗毗荼人,就成为了低等种姓。这种种姓制度完全按照人的肤色来区分, “种姓”的梵文词汇“瓦尔那”,实际上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雅利 安人为了保持他们的血统,不愿被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同化,不许自己的子女与达 罗毗荼人结婚。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征服者和统治者们就以肤色的深浅将 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成4个等级,从上到下分别是即婆罗门(祭司和僧侣)、刹 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 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他们分别由梵天的口、双臂、双腿、双脚变化过来。这 种种姓制度有几个基本特征,即职业的世袭制、严格的内婚制和地位的等级制。 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结合,使得它迅速流传,成为印度普遍的宗教。 般来说,吠陀宗教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吠陀的起源是上天的安排)、祭祀 万能(祭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向神企求的方式)、婆罗门至上。吠陀宗教在后来 形成了一部带有很强思辩性的“圣经”,那就是《奥义书》,这是我要讲的第二 个问题。 《奥义书》是吠陀宗教发展的一个总结,是印度哲学的源头。《奧义书》从幼稚、 低级的吠陀宗教中提升了三个基本观念,从而规定了以后印度哲学发展的线索和 去向。这三个观念是:一、梵我同一;二、业报轮回;三、解脱之道 什么叫梵我同一?我们曾经讲过,轴心期三大文化源流分别都有一个关于世界统 一性的原理,由此而得出了各自文化区最重要最崇高最核心的概念:西方是“逻 各斯”,中国是“道”,印度就是“梵”。“梵”是什么?这里有一个发展的过就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商周,三王。可以说,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这 部历史,是熟悉的不得了。然而印度根本就不像我们中国,他们的历史年代混乱, 只能通过考古,后来的研究才能知道一些。印度的有些历史,还必须通过中国的 记载。例如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按照中国人自己记载 历史的方法,粗枝大叶地记载了一些印度公元 7 世纪以前的历史,这些就成为了 现在研究印度历史很重要的史料。就印度这样一个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却有一 个很独特的源流,那就是宗教观念。印度的哲学,没有不带宗教性的。这是一种 很奇特的现象。虽然印度的哲学带有很强的神秘性,然而它还是有自己的发展规 律,我们下面就来讲讲。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耦合”。公元前 2000 年-公 元前 1300 年的时候,来自于西方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把印度的土著达罗毗荼 人变成奴隶,并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土著文化,而另外创建了一套宗教的系统,这 就是吠陀宗教,所以吠陀宗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不是印度原来具有的文化传统, 印度原有的传统已经中断了,这是与我们中国很不一样的地方。“吠陀”按照印 度的古义,是指一种很神秘的知识,包括祭神的仪式、颂歌、咒语等等。这样一 种宗教具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大自然很多现象在吠陀宗教中都有体现;然而各种 神上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主神,就是梵天。吠陀的宗教,是跟印度的种姓制度相耦 合的。白种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成为了高级种姓,原来印度的黑色、棕色 土著达罗毗荼人,就成为了低等种姓。这种种姓制度完全按照人的肤色来区分, “种姓”的梵文词汇“瓦尔那”,实际上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雅利 安人为了保持他们的血统,不愿被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同化,不许自己的子女与达 罗毗荼人结婚。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征服者和统治者们就以肤色的深浅将 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成 4 个等级,从上到下分别是即婆罗门(祭司和僧侣)、刹 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 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他们分别由梵天的口、双臂、双腿、双脚变化过来。这 种种姓制度有几个基本特征,即职业的世袭制、严格的内婚制和地位的等级制。 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结合,使得它迅速流传,成为印度普遍的宗教。 一般来说,吠陀宗教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吠陀的起源是上天的安排)、祭祀 万能(祭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向神企求的方式)、婆罗门至上。吠陀宗教在后来 形成了一部带有很强思辩性的“圣经”,那就是《奥义书》,这是我要讲的第二 个问题。 《奥义书》是吠陀宗教发展的一个总结,是印度哲学的源头。《奥义书》从幼稚、 低级的吠陀宗教中提升了三个基本观念,从而规定了以后印度哲学发展的线索和 去向。这三个观念是:一、梵我同一;二、业报轮回;三、解脱之道。 什么叫梵我同一?我们曾经讲过,轴心期三大文化源流分别都有一个关于世界统 一性的原理,由此而得出了各自文化区最重要最崇高最核心的概念:西方是“逻 各斯”,中国是“道”,印度就是“梵”。“梵”是什么?这里有一个发展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