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2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28卷笫6期 的人伦因素。而“互相帮助,全岛都是一家人”的亲情信念与天主教的“人人乃兄弟姐妹,都要 互相帮助”教义,更容易发生共鸣 海洋宗教信仰信徒中的这种家族因素,使得宗教信仰中的社会团体关系显得更为紧密,从而 也使得它们的社会整合功能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祈福诉求和焦虑释放途径 中国民间很多地方都有除夕守岁祈福的习俗,但是像舟山这样繁荣的海洋社会,其守岁祈福 的地方,不是在家里的神龛前面,而是在普陀山这样的信仰重地和各个著名寺院。最近十多年来 这种通宵在普陀山寺院等地方守夜祈福的景象越来越明显,守夜祈福的人甚至来自全国各地、各 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很多时候都是全家参加。 在这种情形下,这种传统的祈福仪式实际上就成了现代人一种心理诉求的释放途径。与之对 应的是焦虑情绪的释放和转移。上普陀山的许多人,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在事业、个人前程、 家庭幸福等方面,有很强的焦虑感。他们通过通宵守夜、与神灵进行心灵交流,来获得压力的转 移和焦虑的释放。这种传统的祈福仪式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潜在社会矛盾的爆发,也为社会治理 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四、结语 著名的功能主义理论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写到:“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 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 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海洋宗教信仰的“社 会整合治理功能”的价值,或许也应该从这个角度予以衡定。 存在于舟山群岛等海洋社会的各种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现象,它所发挥的 “社会整合功能”,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功能。 这种信仰所发挥的社会整合治理功能,并不是政府主导者或者是宗教信仰的管理者对于普通 信徒的单方面“施与”,而是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的整合。也就是说,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里,信仰的“社会整合”功能,既是一种“平等”的作为,也是一种“互动”的形态。当一种宗 教仪式开始举行时,岛上不但是人人参与,而且人们互相鼓励、相互激发。虽然组成“信仰社会 的个体,由于各自的年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不同,以及性格、爱好倾向等因素差异而导致思 想各异,行为不一,自然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是宗教活动这种集体性的、平等的、互动的精 神性行为,却能让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集体性的“共质”,这种“共质”就是心理抚慰、情 绪调整、焦虑释放或转移等,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欢愉,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满足感。因 此宗教信仰活动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按照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办事,这就使得这种“社会组织 的内部与外部的世界能形成均衡的社会关系体系。这就是海洋宗教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特殊 价值 参考文献 [柴楠.中国民俗文化的宣泄功能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文学院,2006:9 [2]张荣明.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刚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3 [3]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30-31102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第 28 卷第 6 期 的人伦因素。而“互相帮助,全岛都是一家人”的亲情信念与天主教的“人人乃兄弟姐妹,都要 互相帮助”教义,更容易发生共鸣[4]。 海洋宗教信仰信徒中的这种家族因素,使得宗教信仰中的社会团体关系显得更为紧密,从而 也使得它们的社会整合功能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祈福诉求和焦虑释放途径 中国民间很多地方都有除夕守岁祈福的习俗,但是像舟山这样繁荣的海洋社会,其守岁祈福 的地方,不是在家里的神龛前面,而是在普陀山这样的信仰重地和各个著名寺院。最近十多年来, 这种通宵在普陀山寺院等地方守夜祈福的景象越来越明显,守夜祈福的人甚至来自全国各地、各 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很多时候都是全家参加。 在这种情形下,这种传统的祈福仪式实际上就成了现代人一种心理诉求的释放途径。与之对 应的是焦虑情绪的释放和转移。上普陀山的许多人,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在事业、个人前程、 家庭幸福等方面,有很强的焦虑感。他们通过通宵守夜、与神灵进行心灵交流,来获得压力的转 移和焦虑的释放。这种传统的祈福仪式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潜在社会矛盾的爆发,也为社会治理 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四、结 语 著名的功能主义理论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写到:“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 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 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5]海洋宗教信仰的“社 会整合治理功能”的价值,或许也应该从这个角度予以衡定。 存在于舟山群岛等海洋社会的各种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现象,它所发挥的 “社会整合功能”,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功能。 这种信仰所发挥的社会整合治理功能,并不是政府主导者或者是宗教信仰的管理者对于普通 信徒的单方面“施与”,而是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的整合。也就是说,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里,信仰的“社会整合”功能,既是一种“平等”的作为,也是一种“互动”的形态。当一种宗 教仪式开始举行时,岛上不但是人人参与,而且人们互相鼓励、相互激发。虽然组成“信仰社会” 的个体,由于各自的年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不同,以及性格、爱好倾向等因素差异而导致思 想各异,行为不一,自然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是宗教活动这种集体性的、平等的、互动的精 神性行为,却能让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集体性的“共质”,这种“共质”就是心理抚慰、情 绪调整、焦虑释放或转移等,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欢愉,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满足感。因 此宗教信仰活动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按照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办事,这就使得这种“社会组织” 的内部与外部的世界能形成均衡的社会关系体系。这就是海洋宗教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特殊 价值。 参考文献 [1] 柴楠. 中国民俗文化的宣泄功能研究[D]. 沈阳: 辽宁大学文学院, 2006: 9. [2] 张荣明. 信仰的考古: 中国宗教思想史刚要[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3. [3] 乌丙安. 民俗学原理[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30-3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