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无患①,应归功于王景的工程技术措施深合乎治导之原理”。清 人如魏源②、刘鹗③,近人如李仪祉④,以及今人如岑仲勉⑤,都是如 此看法。《后汉书·王景传>里所载关于王景治河之法,只有“商度 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 门,令更相徊注。”三十三个字。诸家为这三十三个字所作的解释, 估计至少在万言以上。直到最近,1957年出版的黄河水利委员会 所编的《人民黄河》,地还是如此看法。只是加上了这么一句:“当 然”,黄河在工景后数百年间“决溢次数少的原因可能还另有一 些”。只说“可能”,并未肯定。到底另有一些什么原因,也未交代。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于历史真实情祝的。即令王景的治 导之法确乎比历史上所有其他治河工作者都远为高明〔其实未 ·必),他的工程成果顶多也只能收效于一时。要说是一次“合乎治 导之理”的工程竟能使黄河长期安流,“功垂于载”,这是无论如何 也讲不通的。首先,这次工程的施工范围只限于“自荥阳东至千乘 海口”,即只限于下游;工程措施只限于上引三十三个字,这三十三 个字用现代语概括起来,无非是整治河床,修固是防,兴建水门。 稍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黄河的水灾虽然集中于下游,要彻 底解除下游的灾害,却非在整个流域范围内采取全面措施不可,并 且重点应在中上游而不在下游;单靠下游的修防工程,只能治标, 谈不上治本。王景的工程正是一种治标工作,怎么可能收长治久 安之效呢?其次,就是下游的防治工程,也必须经常不断地予以养 护,培补、加厨,并随时适应河床水文的变化予以改筑调整,才有可 ①五代宋初黄河决溢次数虽已很多,灾害很严重,但或仅小改道,或改后不久即 花复故道。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才大改道至今关津入海,从永平十三 年算起至此将近一千年。 ②③见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四、一五八引。 ④见科学7卷9期。《水利月刊》9卷2期1935年。 @见尔黄河变江史》第八节七。 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