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教学资源(电子书籍)《长水集》(下册)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45,文件大小:8.76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且 录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 安流的局面… (附:读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 长期安流的原因》后… …邹逸麟33 《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 …39 附考一:《汉志沙液水下游故道…54. 附考二:《水经易水巨马河下游故道…55 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 …56 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87 碣石考… …98 云梦与云梦泽……… 105 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 考袋简报… 126 关于上海地区的成陆年代… 141 再论关于上海地区的成陆年代… 152 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 160 i

《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 后记… 179 上海得名和建镇的年代问题… 186 鄂君启节铭文释地… 193 再论鄂君启书地理答黄盛璋同志… 212 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辐地图… 233 马王堆汉基出士地图所说明的几个历史 地理问题… 246 唐北陲二都护府建置沿革与治所迁移… 263 辽后期迁都中京考实… 278 金代路制考… 290 附一宜抚司… 305 附二曷苏馆路考 306 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 309 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 315 历史上的金门与马祖… 328 北河… 331 阴山… 334 陈胜乡里阳城考… 336 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止误 342 李德裕所谪之崖州… 349 《汉书·地理志》选释… 352 2

论曹操… 406 蔡文姬的生平及其作品… 421 读郭著《蔡文姬后… 437 3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 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一一从历史上论证黄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 是消弭下游水害的决定性因素 提起黄河,人人都知道它在解放以前是一条灾害性很严重的 河流,经常闹漫溢、决口、改道。这是历史事实。但从整个历史时 期看来,黄河水灾的频率与严重性并不是前后一律的。我在1955 年5月为中国地理学会所作的一次题为《黄河与运河的变迁》的讲 演词②里,已着重指出了这一点。在那篇讲演词里,我把从有历史 记载以来直到解放为止全部黄河历史,分成唐以前和五代以后前 后二期,指出黄河在前期决徙次数并不很多,基本上利多害少,只 是到了后期,才变成决徙频仍,有害无利,并且越到后来闹得越严 重。同是这条黄河,为什么前后情祝大不相同?我把原因归之于 整个流域内森林、草原的逐渐被破坏,沟渠、支津、湖泊的逐渐被淤 废。直到今天,我还认为这种看法基本上不错。是尽管不错,却 解决不了黄河史上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自有历史记 载以来的几千年内,黄河的灾害并不是一贯直线发展,而是中间有 过一个大曲折的;森林与草原既然在逐渐被破坏,沟渠、支津与湖 ①戴*地理知识1955年89期, 1

泊既然逐渐在被淤废,那米黄河的灾害按理应该是一贯直线发展 的,何以会中间出现大曲折呢?在那篇讲词里,我只是含糊笼统地 说河患前期少而后期多,所以乍听起来,似乎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可是只要我们把前后二期黄河的决溢改道稍稍具体排比一下,马 上就可以发现:前期的灾害诚然比后期少,但在前期本身范围内, 显然并不是越到后来闹得越凶。那末又是为了什么呢?说老实 话,当时我并不能解签这一问题。 现在让我们先把唐以前即前期黄河决溢改道的具体情况叙述 一下。在这一期中,又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从有历史记载即殷商时代起,到秦以前。在这·千几 百年的长时期内,关于黄河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商代屡次迁都,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决溢有关;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无充分 论据。西周时代,也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春秋时代有一次改道, 就是周定王五年那一次@,通常称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战国时 代溢了一次®,决了三次⑧:而三次决口都不是黄河自动决,都是在 战争中为了对付敌人用人工开挖的。这时期河患记载之所以如此 之少,一方面应该是由于上古记载缺略,一方面也是由于那时地广 人稀,人民的耕地居处一般都选择高地,虽有决溢不成灾害之故。 再有一方面也不容否认,那就是其时森林、草原、支津、湖泊还很 多,事实上在一般情祝下,也确乎不会轻易决口改道,除非是遇到 特大洪水。 第二期,西汉时期。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起到王 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止一百八十年中,黄河决溢了十次之 多,其中五次都导致了改道,并且块后往往听其漫流,历久不塞。 ① 见《汉书·沟洫志。 ②见《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 ⑧见心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史记赵世家肃厌十八年、霜文王十八年。 2

要是决后即塞,从当时情祝看来,决溢次数势必更多。决溢所造成 的灾害很大,泛滥所及往往达好几个那,好几十个县,环官亭民居 以数万计,浸灌良田至十余万顷。当时下游濒河十都,每郡治堤救 水吏卒多至数千人,岁费至数千万①。可见西汉一代的河患是很 严重的。因而也就引起了历史学家的重视,司马迁就写了《河渠 书》,班固就写了《沟洫志》。这两篇书的内容虽不是完全讲黄河, 但主要是拼黄河;从篇后的“太史公日”和“赞”看来,作者载笔的动 机也显然是有感于河患的严重。 若是单把第一和第二两期比较起来看,虽然中间的变化太大, 未免觉得有点突然,毕竞还是合乎原来所假定的河患日趋严重的 规律的,还不容易看出问题。问题显示在:到了第三期,河患却又 大大地减轻了。 第三期,东汉以后。黄河自王莽始建国三年决后不塞,隔了将 近六十布之久,到东汉明帝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大,才发动了数 十万劳动人民,在我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师王景的主持之下,大 致按着始建国以来的决河经流,从荥阳(故城在今河南荥阳县东) 到千乘(故城在今山东旧高苑县北)海口千有余里,大规模地予以 修治。到第二年夏天,全部T程告竣②。(西汉以前黄河在今河北 境内入海,此后即改由山东入海)从此以后,黄河出现了一个与西 汉时期迥不相同的局面,即长期安流的局面。从这一年起一直到 隋代,五百几十年中,见于记载的河溢只有四次⑧:东汉一次④,曹 魏二次⑤,西晋一次®;河水冲毁城垣一次,晋末⑦。到了唐代比较 ①见《汉书文帝纪、武带纪、成帝纪、沟洫志,王葬传。 ②见《后汉书明帝纪、王景传。 ③专指发生在下游地区的,在中上游的不计。 ④ 见《后汉书桓帝纪永兴元,五行志。 ⑤ 见《晋书·傅袄传》、《三国魏志明帝纪太和四年,*宋书·五行志力。 ⑥见晋书武帝纪泰始七年,五行志:《宋书·五行志。 ⑦见水经·河水注、《元和志·鄴州卢其》。 5

多起来了,将近三百年中,河水冲毁城池一次,决溢十六次,改道一 次①。论次数不比西汉少,狽从决溢的情泥看来,其严重程度並然 远不及西汉。就是景福二年(893年)那次改道,也只是在海口地 段首尾不过数十里的小改道而已。总之,在这第三期八百多年中, 前五百多年黄河安稳得很,后三百年不很安稳,但比第期要安稳 得多。 在河患很严重的第二期之后,接着出现的是一个基本上安流 无事的第三期,这一重大变化应如何解释?历史记载有所脱略吗? 东汉以后不比先秦,流传至今的文献极为丰富,有些小范围内的决 楼可能没有被记录下来,较大规模的决徙不可能不见于记载。从 后汉书》到两《唐书》所有各种正史都没有河渠或沟洫志,这当然 是由于自东汉至唐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之故:否则 $史记》、《汉书既然已开创了这一体制,后代正史皆以其为主臬, 决不至于阙面不载。再者,成书于东汉三国时的《水经>和北魏的 水经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中所载的黄河经流,儿乎可以说完 金相同,并无差别,更可以证实在这一时期内的黄河确乎是长期安 流的。 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既然是事实,所有拼黄河史的人,堆也 没有否认过,那末,我们要拼通黄河史,当然就有必要把导致这一 局面出现的原因找出来。我个人过去一直设有找出来,因此在 1955年那次拼演里只得避而不谈。前代学者和当代的历史学家 与水利学家谈到这一问题的倒很不少,可是他们的解答看来很难 令人信服。诸家的具体说法虽不完金相同,着眼点却是一致的。 他们都着眼于王景的治导之法,都认为东汉以后黄河之所以千年 ① 见两唐书五行志;高宗,武后、代宗、宪宗,文宗、懿宗、昭宗纪;《元和志· 球州、《(字记·滨州

无患①,应归功于王景的工程技术措施深合乎治导之原理”。清 人如魏源②、刘鹗③,近人如李仪祉④,以及今人如岑仲勉⑤,都是如 此看法。《后汉书·王景传>里所载关于王景治河之法,只有“商度 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 门,令更相徊注。”三十三个字。诸家为这三十三个字所作的解释, 估计至少在万言以上。直到最近,1957年出版的黄河水利委员会 所编的《人民黄河》,地还是如此看法。只是加上了这么一句:“当 然”,黄河在工景后数百年间“决溢次数少的原因可能还另有一 些”。只说“可能”,并未肯定。到底另有一些什么原因,也未交代。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于历史真实情祝的。即令王景的治 导之法确乎比历史上所有其他治河工作者都远为高明〔其实未 ·必),他的工程成果顶多也只能收效于一时。要说是一次“合乎治 导之理”的工程竟能使黄河长期安流,“功垂于载”,这是无论如何 也讲不通的。首先,这次工程的施工范围只限于“自荥阳东至千乘 海口”,即只限于下游;工程措施只限于上引三十三个字,这三十三 个字用现代语概括起来,无非是整治河床,修固是防,兴建水门。 稍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黄河的水灾虽然集中于下游,要彻 底解除下游的灾害,却非在整个流域范围内采取全面措施不可,并 且重点应在中上游而不在下游;单靠下游的修防工程,只能治标, 谈不上治本。王景的工程正是一种治标工作,怎么可能收长治久 安之效呢?其次,就是下游的防治工程,也必须经常不断地予以养 护,培补、加厨,并随时适应河床水文的变化予以改筑调整,才有可 ①五代宋初黄河决溢次数虽已很多,灾害很严重,但或仅小改道,或改后不久即 花复故道。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才大改道至今关津入海,从永平十三 年算起至此将近一千年。 ②③见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四、一五八引。 ④见科学7卷9期。《水利月刊》9卷2期1935年。 @见尔黄河变江史》第八节七。 5

》 能维持久长。试问,在封建统治时代,有这个可能吗?何况,王景 以后的东汉中后叶,不正是封建政权最腐朽无能的时代吗?东汉 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不正是长期的割据混乱时代吗?在这样 的时代里,难道行可能始终维持着一套严密而有效的河防制度吗? 工程技术因素说讲不通,那未,能不能用社会政治的因素来解 韩呢?我们不否认社会政治因素有时会对黄河的安危发生巨大的 作用。最明显的例子是:解放以前经常决口,甚至一年决儿次,解 放以后,就没有决过。过去还有许多人把五代、北宋的河患归罪于 五代的兵祸,把金,元、明的决徙频仍推昝于宋金、金元闻的战争, 听起来似乎也还能言之成理。可是,我们能拿西汉来此之于解放 以前,拿东汉来比之于解放以后吗?即使勉强可以说唐代的政治 社会情况比西汉强,总不能说东汉,魏、晋、南北朝比汉、唐强吧? 魏晋南北朝跟五代、宋金之际同样是乱世,为什么黄河的情祝父截 然不同呢?可见社会政治因素说同样讲不通。 前人并没有解决得了这个问题,而这是一个黄河流域史里必 须要解决的问题,对整个儿中国史而音,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从黄河下游决溢改道的根本因素讲 起。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降水量集中在夏秋之季特别是夏 季,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是黄河善淤善决的两个根本原因。近几十 布来的水文实测资料又证明:决溢改道虽然主要发生在下游,其洪 水泥沙则主要来自中游。因此,问题的关键应该在中游,我们应该 把注意力转移到P游去,看看中游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条 件是否有所不同,特别是东汉以后数百年间,比之前-时期和后一 时期是否有所不同?

黄河中游上起内蒙古河口镇大黑河口,下迄河南秦厂沁河口。 就河道而言,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河口至山西禹门门;第二段, 自禹门口至河南陕县;第三段,自陕县至秦厂。就流城而言,相应 可分为三区:第一区,包括内蒙古河套东北角的大黑河、沧头河流 域,和晋西北、陕北东北部、伊盟东南部的山陕峡谷流域:第二区, 包括山西的汾水、涑水流域,陕甘二省的渭水、泾水、北洛水流域, 和河南弘农河流域一角;第三区,包括豫西伊洛河流域,和晋东南 沁丹河流域。 根据黄河沿岸各水文站近几十年来的实测记录,这中游三区 跟下游水灾之间的关系人致是这样的: 一、洪水下游发生洪水时的流量来自上游的向不超过百分 之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来自中游。中游三区夏秋之际经常有暴 雨,由于地面蕾水能力差,雨后立即在河床中出现洪峰。三区的暴 雨都经常能使本段黄河河床里产生一方钞立方米以上的洪水。如 两区或三区暴丽后所形成的洪锋在黄河里碰在一起,那就会使下 游河床容纳不了,发生危险。而这种涣锋相遇的机会是很多的,尤 以产生于第一第二两区的洪峰相遇的机会为最多。 二、泥沙情况与洪水有同有不同。同的是中下游河床中来 自上游的泥沙很少。在流经陕县的巨量泥沙中,来自河口镇以上 的只占11%。在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包头市,每立方米河水中的多 年平均含沙量只有六公斤。不同的是中游三段河流的输沙量极不 平衡。第一段由于该区地面侵蚀别烈,干支流的河床比降又很大, 泥沙有冲刷无停淤,故输沙量多至占陕县总量的49%,河水的含 沙量则自包头的6公斤到禹门口骤增至28公斤。第二段由于泾、 渭、北洛的含沙量虽很高,但各河下游都流经平原地区,禹门口至 陕县的黄河河谷也相当宽阔,有所停淤,故流域面积虽远较第一段 为大,而输沙盘反而较少,占陕县总量的40%,河水含沙盘到陕县 7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45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