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 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并立即着手进行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在22个月(即1951-1952年) 的时间内完成试编工作。 “一五”计划从1952年着手编制,到1955年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审议通过,前后用了近四年的时间,曾五易其稿。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党和国家没有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加上国民党统治时期对我国 资源情况缺乏调查,各种统计资料少,新中国当时还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编制第一 个五年计划是一项艰巨而又审慎的任务。 1952年初,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组成的 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1952年8月,受毛泽东委托,周恩来率中 国政府代表团带着试编出来的《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前往苏联,征询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 意见,并商谈苏联援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周恩来和陈云在苏逗留了一个多月, 两次会见了斯大林。斯大林对我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他认为:“我 们《草案》里考虑的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15%或14%。他 强调,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的困难。他同意帮助我们设计一 批企业,并提供设备。斯大林的意见对我们是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的。”周恩来和陈云回 国后,李富春率领代表团继续同苏联有关部门广泛接触,征询意见,商谈苏联援助的具体项 目,时间长达9个月。 9月24日,周恩来等回国。当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周恩来 等关于同苏联商谈情况的汇报。会议就五年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等进行了讨论。在这次会议上,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初步构想,为五年计划的制订确定了根本指导思想。五 年计划纳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轨道,成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 是年底,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负责人讨论了《五年计划轮廓草案》。12月22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提出了四条基本原 则:一是要执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二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国家重点建设上: 三是要合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潜力:四是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事计划 工作,使计划能够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央的这些指示,在“一五”计划的编制中 得到了充分体现。 根据中央的指示,1953年初,中财委与国家计划委员会一起对五年计划草案进行修改 和补充。1953年6月,由国家计委负责,对原五年计划又进行一次大的修改和调整。 1954年初,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调整领导编制“一五”计划工作的班子,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02页
案例 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951 年 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 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央决定,自 1953 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并立即着手进行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在 22 个月(即 1951-1952 年) 的时间内完成试编工作。 “一五”计划从 1952 年着手编制,到 1955 年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审议通过,前后用了近四年的时间,曾五易其稿。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党和国家没有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加上国民党统治时期对我国 资源情况缺乏调查,各种统计资料少,新中国当时还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编制第一 个五年计划是一项艰巨而又审慎的任务。 1952 年初,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组成的 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1952 年 8 月,受毛泽东委托,周恩来率中 国政府代表团带着试编出来的《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前往苏联,征询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 意见,并商谈苏联援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周恩来和陈云在苏逗留了一个多月, 两次会见了斯大林。斯大林对我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他认为:“我 们《草案》里考虑的 5 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 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 15%或 14%。他 强调,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的困难。他同意帮助我们设计一 批企业,并提供设备。斯大林的意见对我们是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的。” 1周恩来和陈云回 国后,李富春率领代表团继续同苏联有关部门广泛接触,征询意见,商谈苏联援助的具体项 目,时间长达 9 个月。 9 月 24 日,周恩来等回国。当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周恩来 等关于同苏联商谈情况的汇报。会议就五年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等进行了讨论。在这次会议上,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初步构想,为五年计划的制订确定了根本指导思想。五 年计划纳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轨道,成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 是年底,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负责人讨论了《五年计划轮廓草案》。12 月 22 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提出了四条基本原 则:一是要执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二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国家重点建设上; 三是要合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潜力;四是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事计划 工作,使计划能够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央的这些指示,在“一五”计划的编制中 得到了充分体现。 根据中央的指示,1953 年初,中财委与国家计划委员会一起对五年计划草案进行修改 和补充。1953 年 6 月,由国家计委负责,对原五年计划又进行一次大的修改和调整。 1954 年初,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调整领导编制“一五”计划工作的班子, 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第 202 页
成立由陈云为组长的8人小组,成员有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 陈伯达。4月,毛主席审阅了陈云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 计划草案(初稿)》,并接连举行了17次会议,对草案逐章逐节地进行了讨论和修改。10 月,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三位领导人聚会广州,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审议修改后的“一 五”计划草案。11月,由陈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用11天的时间,仔细讨论了“一 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工农业关系、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又提出了 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一五”计划草案,并建议由国务 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颁布实施。6月,中央委员会根据代表会议精神,对草案又进行 了修改,使之臻于完善。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至 此,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圆满结束。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步骤。它 的基本任务,是依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确定的。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 求,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国,从何起步?这是编制计划之初就苦苦 思索的一个问题。有关部门的同志也曾引经据典地进行探讨,把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 业化的道路作比较,提出过不同的设想。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 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 “一五”计划规定:5年中,一方面将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另 一方面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 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己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 大大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初步改善我国工业几乎集中在沿海和东北的很不合理的布 局。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可以说,无论在“一五” 时期,乃至在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如果没有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 等重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是办不到的。 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意味着置其他各业于不顾。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 制约的,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一五”计划规定:在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以及文化教育等事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 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通过这156个项目的建设,以及为其配套项目的建设,我国的工业布 局迅速展开。旧中国不多的工业设施,70%左右是集中在沿海一带,这是半殖民地经济所决 定的。内地的工业,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广大的内地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一 五”期间建设的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则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
成立由陈云为组长的 8 人小组,成员有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 陈伯达。4 月,毛主席审阅了陈云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 计划草案(初稿)》,并接连举行了 17 次会议,对草案逐章逐节地进行了讨论和修改。10 月,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三位领导人聚会广州,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审议修改后的“一 五”计划草案。11 月,由陈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用 11 天的时间,仔细讨论了“一 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工农业关系、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又提出了 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 1955 年 3 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一五”计划草案,并建议由国务 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颁布实施。6 月,中央委员会根据代表会议精神,对草案又进行 了修改,使之臻于完善。7 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至 此,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圆满结束。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步骤。它 的基本任务,是依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确定的。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 求,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国,从何起步?这是编制计划之初就苦苦 思索的一个问题。有关部门的同志也曾引经据典地进行探讨,把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 业化的道路作比较,提出过不同的设想。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 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 “一五”计划规定:5 年中,一方面将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另 一方面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 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 大大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初步改善我国工业几乎集中在沿海和东北的很不合理的布 局。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可以说,无论在“一五” 时期,乃至在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如果没有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 等重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是办不到的。 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意味着置其他各业于不顾。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 制约的,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一五”计划规定:在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以及文化教育等事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 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通过这 156 个项目的建设,以及为其配套项目的建设,我国的工业布 局迅速展开。旧中国不多的工业设施,70%左右是集中在沿海一带,这是半殖民地经济所决 定的。内地的工业,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广大的内地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一 五”期间建设的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则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
区。“在短短的5年中,苏联政府之所以能动员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帮助我们编制计划、 援建项目、供应设备、传授技术、代培人才、提供低息货款,并且派出3000多名专家和顾 问来华帮助我们建设,是同斯大林的支持分不开的。”2当时,苏联政府提供给我们的援助, 虽不是无偿的,却是真诚的。 “一五”计划从1952年着手编制,到1955年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审议通过,前后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实践证明:“一五”计划编制得是好的,执行结果是人 民满意的。 资料来源: 1.见文中注释。 2.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一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年12月第1版,第271-276页。 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项艰巨而又审慎的任务? 2.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3.如何看待我国“一五”计划与“苏联模式”之间的关系? 案例点评 第一个五年计划,历时四载,五易其稿。这是因为,要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计划,中 央政府面临诸多困难:国力薄弱、物质基础差、底数不清。要编制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国 民经济发展计划是一项艰巨而又审慎的任务。 从“一五”计划编制过程可以看出,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这个计划是极为重视的, 他们不仅对计划的方针任务作出指示,对一些具体问题也及时过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周 恩来、陈云、李富春主持制定。毛泽东自始至终地指导着这一工作的进行。他多次主持会议 听取和讨论工作汇报,提出指导性意见,仔细审阅一个又一个计划草案。五年计划的基本方 针、基本任务等重大问题,都是在他主持的中央会议上确定的。 编制“一五”计划,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当时有些同志,也包括一些党外 朋友中的有识之士,看不到抗美援朝、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片面强调中国经过22年的战 争,经济亟待恢复,人心思定,不能再打仗了,人民生活亟待改善,应该多搞些轻工业。这 些意见,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不安。 1953年9月1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讲话,他有针 对地讲了一段“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 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 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 2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11页
区。“在短短的 5 年中,苏联政府之所以能动员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帮助我们编制计划、 援建项目、供应设备、传授技术、代培人才、提供低息货款,并且派出 3000 多名专家和顾 问来华帮助我们建设,是同斯大林的支持分不开的。” 2当时,苏联政府提供给我们的援助, 虽不是无偿的,却是真诚的。 “一五”计划从 1952 年着手编制,到 1955 年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审议通过,前后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实践证明:“一五”计划编制得是好的,执行结果是人 民满意的。 资料来源: 1.见文中注释。 2.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71-276 页。 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项艰巨而又审慎的任务? 2.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3.如何看待我国“一五”计划与“苏联模式”之间的关系? 案例点评 第一个五年计划,历时四载,五易其稿。这是因为,要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计划,中 央政府面临诸多困难:国力薄弱、物质基础差、底数不清。要编制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国 民经济发展计划是一项艰巨而又审慎的任务。 从“一五”计划编制过程可以看出,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这个计划是极为重视的, 他们不仅对计划的方针任务作出指示,对一些具体问题也及时过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周 恩来、陈云、李富春主持制定。毛泽东自始至终地指导着这一工作的进行。他多次主持会议 听取和讨论工作汇报,提出指导性意见,仔细审阅一个又一个计划草案。五年计划的基本方 针、基本任务等重大问题,都是在他主持的中央会议上确定的。 编制“一五”计划,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当时有些同志,也包括一些党外 朋友中的有识之士,看不到抗美援朝、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片面强调中国经过 22 年的战 争,经济亟待恢复,人心思定,不能再打仗了,人民生活亟待改善,应该多搞些轻工业。这 些意见,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不安。 1953 年 9 月 12 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 24 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讲话,他有针 对地讲了一段“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 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 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 2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第 211 页
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 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有利于人们 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方针的认识。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原则无疑是正确的。当然, 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对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如何具体掌握,做到适度,以利于 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这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编制“一五”计划,得到了苏联的帮助。1952年8月,《五年计划轮廓草案》编制后, 我国组成了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和李富春为副团长的政府代表团赴苏,征询苏联政府对我 国“一五”计划的意见,商谈苏联援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斯大林对我国的“一 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斯大林的意见对我们是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的。”3周 恩来和陈云回国后,李富春率领代表团继续同苏联有关部门广泛接触,征询意见,商谈苏联 援助的具体项目,时间长达9个月。在以后“一五”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苏联援助我国设计 的156个建设项目,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编制“一五”计划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苏联模式”的影 响。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和编制和实施过程,并认识第一 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本案例可用于第八章第二节中“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 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案例主要介绍了“一五”计划编制的经过,关于“一五”计划如何实施以及取得哪些 成果,教材有具体的阐述,建议学生可以阅读教材,从中获取有关信息。 3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02页
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 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有利于人们 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方针的认识。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原则无疑是正确的。当然, 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对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如何具体掌握,做到适度,以利于 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这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编制“一五”计划,得到了苏联的帮助。1952 年 8 月,《五年计划轮廓草案》编制后, 我国组成了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和李富春为副团长的政府代表团赴苏,征询苏联政府对我 国“一五”计划的意见,商谈苏联援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斯大林对我国的“一 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斯大林的意见对我们是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的。” 3周 恩来和陈云回国后,李富春率领代表团继续同苏联有关部门广泛接触,征询意见,商谈苏联 援助的具体项目,时间长达 9 个月。在以后“一五”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苏联援助我国设计 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编制“一五”计划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苏联模式”的影 响。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和编制和实施过程,并认识第一 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本案例可用于第八章第二节中“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 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案例主要介绍了“一五”计划编制的经过,关于“一五”计划如何实施以及取得哪些 成果,教材有具体的阐述,建议学生可以阅读教材,从中获取有关信息。 3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第 20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