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下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_案例3 “两弹一星”的研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2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案例3“两弹一星”的研制 1945年8月,当美国在日本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它就自以为掌握了瞬息之 间改变世界进程的砝码:它在加紧进行核试验的同时,不断地对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 民实行核威胁。 那时,由于与中国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拥有了原子弹, 美国自然不敢贸然行动。但是,爱好和平、谋求独立自主的新中国领导人深知,中国这样一 个大国,是不可能在核威慑中长期依靠别人的保护生存下来的。中国如果自己不掌握核武器, 腰杆子就永远直不起来。 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即“两 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要战略决策。 1955年3月15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作出 了发展我国原子能工业,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同年3 月31日,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中国进入了“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 新时期”。 中共中央在重点发展原子弹和导弹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1957年和1958 年,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了航天技术领域的竞争。钱学森、赵九章 等中国著名科学家,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 八大二次会议上谈到科学技术也要大干快上时说:“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一 年,中科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 仪器的设计和空间物理研究的机构。 发展“两弹一星”事业,需要掌握许多先进技术,研制许多先进材料、仪器和设备。 而这些,在世界上是保密的,完全靠我们自己研制,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为此,中国在发展 原子能事业方面开始曾对苏联抱有很大希望。 我国研制原子弹、导弹,一开始曾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 从1955年至1958年,中苏两国政府先后签订六个有关协定,由苏联对中国提供技术 援助。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结果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反苏反共的 高潮,中国共产党先后于4月和12月,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提出对斯大林要三七开,文章既分析了斯大林错误的 性质和根源,又反击了帝国主义反苏反共的逆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对援助我国国防 尖端技术也有所松动。 苏联的援助从一开始就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最主要的是尽量不提供军事应用技术方 面的援助。在核武器方面,虽然协定规定苏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395页

案例 3 “两弹一星”的研制 1945 年 8 月,当美国在日本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它就自以为掌握了瞬息之 间改变世界进程的砝码;它在加紧进行核试验的同时,不断地对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 民实行核威胁。 那时,由于与中国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拥有了原子弹, 美国自然不敢贸然行动。但是,爱好和平、谋求独立自主的新中国领导人深知,中国这样一 个大国,是不可能在核威慑中长期依靠别人的保护生存下来的。中国如果自己不掌握核武器, 腰杆子就永远直不起来。 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即“两 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要战略决策。 1955 年 3 月 15 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作出 了发展我国原子能工业,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同年 3 月 31 日,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中国进入了“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 新时期” 1。 中共中央在重点发展原子弹和导弹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1957 年和 1958 年,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了航天技术领域的竞争。钱学森、赵九章 等中国著名科学家,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 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在中共 八大二次会议上谈到科学技术也要大干快上时说:“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一 年,中科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 仪器的设计和空间物理研究的机构。 发展“两弹一星”事业,需要掌握许多先进技术,研制许多先进材料、仪器和设备。 而这些,在世界上是保密的,完全靠我们自己研制,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为此,中国在发展 原子能事业方面开始曾对苏联抱有很大希望。 我国研制原子弹、导弹,一开始曾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 从 1955 年至 1958 年,中苏两国政府先后签订六个有关协定,由苏联对中国提供技术 援助。1956 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结果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反苏反共的 高潮,中国共产党先后于 4 月和 12 月,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提出对斯大林要三七开,文章既分析了斯大林错误的 性质和根源,又反击了帝国主义反苏反共的逆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对援助我国国防 尖端技术也有所松动。 苏联的援助从一开始就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最主要的是尽量不提供军事应用技术方 面的援助。在核武器方面,虽然协定规定苏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1《毛泽东文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6 月 第 1 版,第 395 页

但事后苏方却以种种借口拖延不给。随着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 恶化,苏联对华援助也从局部限制演变为全面断绝援助。 苏联的停援没能阻止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1960年8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部(简称“二机部”)向下属单位发出“为在我国原子能事业 中彻底实行自力更生方针而斗争”的电报指示,提出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工作方法上来个 大的转变。随后,又用半年多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细,以及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初 步解决了对核工业规律性的认识及使核工业自身科技力量更好地适应建设要求的问题。 1962年8月,二机部党组正式向中央写了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 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这等于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11月17日, 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正式成立。它由15人组成: 周恩来任主任,成员有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 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即一位总理、七位副总理、七位部长,组 成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领导核心。 核武器是现代各种科学技术成果的高度结晶,其研制的复杂性几乎牵涉到国民经济所 有的生产部门和技术领域。因此,“中央专委”一成立,周恩来就传达了毛泽东“要大力协 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他着重指出:我们发展尖端科技事业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我们 要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组织全国大力协同,从科研一开始就组织协作,要发扬风 格,不要门户之见,要拧成一股绳,有关工业部门应当分别组织联合设计。主持“两弹”攻 关的聂荣臻十分重视贯彻全国一盘棋、进行大协作的方针。在他的指导下,国防科委与中科 院,组成两个协作组。导弹攻关协作组由钱学森、王诤、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原 子弹攻关协作组由刘杰、钱三强、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中科院还成立了由谷雨任 局长的新技术局,动员了30多个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力量,共承担300多个科研项目的协 作任务,大大加强了“两弹”攻关的力量。其他科研部门、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也 很高,纷纷要求承担任务。这样,全国逐步形成了“两弹”攻关的大协作网。 由于中央的决心和全国大力协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进展迅速。1963年3 月,核武器研究所正式拿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实验科研人员进行了上千次的 爆轰试验,于1963年12月,在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的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获得成功。西 北铀浓缩厂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后,于1964年1月,拿到了可以作为原子弹装料 的合格的高浓铀产品。至此,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己经提前完成关键性生产和解决了关键性的 技术试验。 1964年10月14日,周恩来下达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就位的命令。他特别强调:第一次 核爆炸试验,必须一次成功。16日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按预定时间准时起爆。 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 从此,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跨入了

但事后苏方却以种种借口拖延不给。随着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 恶化,苏联对华援助也从局部限制演变为全面断绝援助。 苏联的停援没能阻止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1960 年 8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部(简称“二机部”)向下属单位发出“为在我国原子能事业 中彻底实行自力更生方针而斗争”的电报指示,提出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工作方法上来个 大的转变。随后,又用半年多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细,以及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初 步解决了对核工业规律性的认识及使核工业自身科技力量更好地适应建设要求的问题。 1962 年 8 月,二机部党组正式向中央写了报告,提出争取在 1964 年,最迟在 1965 年 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这等于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11 月 17 日, 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正式成立。它由 15 人组成: 周恩来任主任,成员有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 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即一位总理、七位副总理、七位部长,组 成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领导核心。 核武器是现代各种科学技术成果的高度结晶,其研制的复杂性几乎牵涉到国民经济所 有的生产部门和技术领域。因此,“中央专委”一成立,周恩来就传达了毛泽东“要大力协 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他着重指出:我们发展尖端科技事业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我们 要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组织全国大力协同,从科研一开始就组织协作,要发扬风 格,不要门户之见,要拧成一股绳,有关工业部门应当分别组织联合设计。主持“两弹”攻 关的聂荣臻十分重视贯彻全国一盘棋、进行大协作的方针。在他的指导下,国防科委与中科 院,组成两个协作组。导弹攻关协作组由钱学森、王诤、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原 子弹攻关协作组由刘杰、钱三强、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中科院还成立了由谷雨任 局长的新技术局,动员了 30 多个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力量,共承担 300 多个科研项目的协 作任务,大大加强了“两弹”攻关的力量。其他科研部门、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也 很高,纷纷要求承担任务。这样,全国逐步形成了“两弹”攻关的大协作网。 由于中央的决心和全国大力协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进展迅速。1963 年 3 月,核武器研究所正式拿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实验科研人员进行了上千次的 爆轰试验,于 1963 年 12 月,在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的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获得成功。西 北铀浓缩厂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后,于 1964 年 1 月,拿到了可以作为原子弹装料 的合格的高浓铀产品。至此,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已经提前完成关键性生产和解决了关键性的 技术试验。 1964 年 10 月 14 日,周恩来下达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就位的命令。他特别强调:第一次 核爆炸试验,必须一次成功。16 日下午 3 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按预定时间准时起爆。 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 从此,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跨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无独有偶,10月16日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能自己制造原子弹的赫鲁晓 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主要是解决了核装置的爆炸问题,要真正打破超级大国 的核垄断,还要解决原子弹的武器化问题。于是,把核爆炸装置和运载工具结合起来,也就 是把核弹头和导弹结合起来的试验,提到了“中央专委”的议事日程。 中国的导弹研究与原子弹研究是同时起步的。我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就把下一步 的目标定在导弹核武器上。1960年9月10日,在苏联专家撤走的第17天,在中国自己的 国土上,我国的科研人员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苏制p一2导弹。11月5日,我国 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一举发射成功。1964年6月至7月,我国连续成 功发射了三枚中程运载火箭。 1966年9月,“两弹结合”的试验准备工作就绪。10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了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的实施方案。26日,导弹核武器安全运抵发射阵地。27日上午9时整, 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大漠上闪现出一团耀眼的火光,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地地 导弹“东风2号”载着核弹头拔地而起,像一条巨龙飞向千里之外的目标,在预定的靶标上 空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粉碎了国外敌对势力嘲笑我们有弹无枪的预言,开创了 世界上在本国领土上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飞行试验的先例。 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毛泽东多次提到发展氢弹问题。他在一份发展核武器报告 上批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 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就在原子弹爆炸后几个月,从上海传 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邓稼先领导的从事氢弹探索的一个研制小组率先取得了技术突 破,氢弹冷试验的方案一举成功。根据中央提出的加快氢弹研制步伐的要求,核工业系统制 订了进行第一颗氢弹试验的计划。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空中成功起爆。从 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4年,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 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的核试验和导弹发射的成功,为研制人造卫星、探索太空奠定了基础。1958年, 中央就作出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决策。但当时火箭技术尚未突破。如果火箭、卫星齐头并 进,物力、财力不允许。所以中央下决心收缩卫星工程的研制。 就在我们研制导弹、原子弹和氢弹的时候,1961年,苏联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 着加加林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飞行。消息传来,又一次震动了中国宇航界的科学家,他们 纷纷表示,中国的空间科学技术不能再沉默了。1964年6月,中国自己研制的中程导弹再 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1965年8月,周恩来 主持“中央专委”第十二次会议,原则批准了由钱学森、赵九章等人提出并制定的发展人造 卫星的计划。在卫星的具体规划方案中,考虑到国际政治影响,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比 苏联和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即卫星重量大、寿命长、技术新,还要“上得去,抓得住

一个崭新的阶段。无独有偶,10 月 16 日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能自己制造原子弹的赫鲁晓 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主要是解决了核装置的爆炸问题,要真正打破超级大国 的核垄断,还要解决原子弹的武器化问题。于是,把核爆炸装置和运载工具结合起来,也就 是把核弹头和导弹结合起来的试验,提到了“中央专委”的议事日程。 中国的导弹研究与原子弹研究是同时起步的。我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就把下一步 的目标定在导弹核武器上。1960 年 9 月 10 日,在苏联专家撤走的第 17 天,在中国自己的 国土上,我国的科研人员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苏制 p—2 导弹。11 月 5 日,我国 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 1 号”一举发射成功。1964 年 6 月至 7 月,我国连续成 功发射了三枚中程运载火箭。 1966 年 9 月,“两弹结合”的试验准备工作就绪。10 月 24 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了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的实施方案。26 日,导弹核武器安全运抵发射阵地。27 日上午 9 时整, 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大漠上闪现出一团耀眼的火光,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地地 导弹“东风 2 号”载着核弹头拔地而起,像一条巨龙飞向千里之外的目标,在预定的靶标上 空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粉碎了国外敌对势力嘲笑我们有弹无枪的预言,开创了 世界上在本国领土上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飞行试验的先例。 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毛泽东多次提到发展氢弹问题。他在一份发展核武器报告 上批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 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就在原子弹爆炸后几个月,从上海传 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邓稼先领导的从事氢弹探索的一个研制小组率先取得了技术突 破,氢弹冷试验的方案一举成功。根据中央提出的加快氢弹研制步伐的要求,核工业系统制 订了进行第一颗氢弹试验的计划。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空中成功起爆。从 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 4 年,美国用了 7 年零 4 个月,英国用了 4 年零 7 个月,法国用了 8 年零 6 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的核试验和导弹发射的成功,为研制人造卫星、探索太空奠定了基础。1958 年, 中央就作出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决策。但当时火箭技术尚未突破。如果火箭、卫星齐头并 进,物力、财力不允许。所以中央下决心收缩卫星工程的研制。 就在我们研制导弹、原子弹和氢弹的时候,1961 年,苏联的“东方”l 号宇宙飞船载 着加加林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飞行。消息传来,又一次震动了中国宇航界的科学家,他们 纷纷表示,中国的空间科学技术不能再沉默了。1964 年 6 月,中国自己研制的中程导弹再 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1965 年 8 月,周恩来 主持“中央专委”第十二次会议,原则批准了由钱学森、赵九章等人提出并制定的发展人造 卫星的计划。在卫星的具体规划方案中,考虑到国际政治影响,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比 苏联和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即卫星重量大、寿命长、技术新,还要“上得去,抓得住

听得见,看得见”。经过专家论证,当时决定以《东方红》音乐代替无线电呼号,并以“东 方红1号”命名这颗卫星。 1970年春天,“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1号”运载火箭总装完毕,4月1日运抵发 射场。卫星地面测控系统第一期工程也如期交付使用。4月24日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发射成功。次日下午,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告: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 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最近地点439公里,最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 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 20世纪下半叶,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 来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广大 人民群众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 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 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 资料来源: 1.见文中注释。 2.张劲夫:“历史记住他们一一一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人民日报》, 1999年5月6日。 3.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956-1966)》(曲折探索),四川出版 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762一785页。 思考讨论 1.“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的? 2.为什么说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3.中国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案例点评 20世纪5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 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 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两弹一星”的研制自始至终是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我国研制原子弹、导弹,一开始曾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随着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 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苏联对华援助也从局部限制演变为全面断绝。在困难面前, 由于党中央始终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这使得我国“两弹一星”的 研制较早地摸索出了走自力更生道路的丰富经验,从而能够在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 术协定之后,比较顺利地进入独立研制的新阶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79页

听得见,看得见”。经过专家论证,当时决定以《东方红》音乐代替无线电呼号,并以“东 方红 1 号”命名这颗卫星。 1970 年春天,“东方红 1 号”卫星和“长征 1 号”运载火箭总装完毕,4 月 1 日运抵发 射场。卫星地面测控系统第一期工程也如期交付使用。4 月 24 日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发射成功。次日下午,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告: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成功地发射 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最近地点 439 公里,最远地点 2384 公里,轨道平 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 68.5 度。绕地球一周 114 分钟。卫星重 173 公斤。 20 世纪下半叶,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 来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广大 人民群众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 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 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 资料来源: 1.见文中注释。 2.张劲夫:“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人民日报》, 1999 年 5 月 6 日。 3.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956-1966)》(曲折探索),四川出版 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第 762-785 页。 思考讨论 1.“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的? 2.为什么说中国的“两弹一星”,是 20 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3.中国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案例点评 20 世纪 50 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 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 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两弹一星”的研制自始至终是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我国研制原子弹、导弹,一开始曾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随着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 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苏联对华援助也从局部限制演变为全面断绝。在困难面前, 由于党中央始终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这使得我国“两弹一星”的 研制较早地摸索出了走自力更生道路的丰富经验,从而能够在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 术协定之后,比较顺利地进入独立研制的新阶段。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79 页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己经有杰出 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 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 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 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正如邓小平曾指出 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 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 本案例可用于下编综述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 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 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 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 的科技专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进行适 当地介绍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 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 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 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 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 20 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正如邓小平曾指出 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 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上世纪 60、70 年代,我国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 本案例可用于下编综述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 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1999 年 9 月 18 日,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 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 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23 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 的科技专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进行适 当地介绍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