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科技文化交流 一建筑- 萨日娜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中日科技文化交流 -建筑- 萨日娜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建物(上℃①)一建築(建築) 建築(付人方〈)-日本明治以后造的词 。日本的建筑受到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影响 冬明治以后又受到西方影响 ~融汇了日本本土的文化与风俗 传统建筑原料为木-柱子和横梁为构造的基本 元素 有别于使用砖瓦和石头的西方建筑
建物(たてもの)ー建築(建築) 建築(けんちく)--日本明治以后造的词 日本的建筑受到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影响 明治以后又受到西方影响 融汇了日本本土的文化与风俗 传统建筑原料为木--柱子和横梁为构造的基本 元素 有别于使用砖瓦和石头的西方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 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 筑风格 ~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 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 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 筑风格 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 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 成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 成的扛鼎之作 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 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 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 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 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 成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 成的扛鼎之作 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 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 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 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 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
3 4 垂花門 影壁 空 Ba优百制 墨杏
中国宫廷建筑 义乌旅游山 +3608.CG0 满行法行产行注
中国宫廷建筑
中国古代经典的十种建筑样式 亭、楼、廊、桥、影壁、碑林、牌坊、石佛、 石窟、佛塔 。中国古建筑,无论从形式、规模还是技术、 工艺来说,都已经发展到一个十分纯熟和丰 富的程度,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建筑特色 也凝聚了我国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们的辛勤 汗水和智慧
中国古代经典的十种建筑样式 亭、楼、廊、桥、影壁、碑林、牌坊、石佛、 石窟、佛塔 中国古建筑,无论从形式、规模还是技术、 工艺来说,都已经发展到一个十分纯熟和丰 富的程度,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建筑特色, 也凝聚了我国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们的辛勤 汗水和智慧
日本各时代建筑 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 ÷飞鸟时代建筑(592-710) ÷奈良時代建筑(710-794) ÷平安时代(794~1183年) 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1184~1572年) ÷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1573~1867年)
日本各时代建筑 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 飞鸟时代建筑(592–710) 奈良時代建筑(710–794) 平安时代(794~1183年) 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1184~1572年) 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1573~1867年)
~飞鸟·奈良时代是日本吸收朝鲜半岛和中国 建筑技术的时代。 佛教传入日本之后(538年),日本开始建 造大量的寺院 。根据历史资料,公元577年从百济招来100多 名能工巧匠建造并传授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建 筑技术 遣隋使·遣唐使时代,日本建筑尤其受到中 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飞鸟・奈良时代是日本吸收朝鲜半岛和中国 建筑技术的时代。 佛教传入日本之后(538年),日本开始建 造大量的寺院 根据历史资料,公元577年从百济招来100多 名能工巧匠建造并传授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建 筑技术 遣隋使・遣唐使时代,日本建筑尤其受到中 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飞鸟·奈良时代建筑 ~飞鸟时代是日本建筑真正成体系发展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建筑呈现所谓飞鸟样式的木制建 筑特征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一法隆寺 关于飞鸟时代建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战 后寺院遗址的发掘颇盛,通过遗址发掘的考 古研究,获得了一批珍贵可靠的实证材料
飞鸟・奈良时代建筑 飞鸟时代是日本建筑真正成体系发展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建筑呈现所谓飞鸟样式的木制建 筑特征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法隆寺 关于飞鸟时代建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战 后寺院遗址的发掘颇盛,通过遗址发掘的考 古研究,获得了一批珍贵可靠的实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