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新型酸度计和电导率仪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普通化学实验只与试管烧杯这些简单 的玻璃仪器打交道局面,提高工程化学实验的水平档次和学员使用现代化仪器的 能力,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员的重点讲解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员不仅 掌握这两种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还和自己学到的仪电知识相结合,了解了化学 仪器的构造及有关化学、电学的原理,提高自己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对 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精简重组验证性实验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另一指导思想是减少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在以往教 学中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多而繁的验证内容不但不利于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 而且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工程化学实验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也应通过精简验证 性实验解决。改变这种实验模式,精简重组验证性实验内容是实验课程改革的必 然趋势,但减少验证性实验不等于减掉验证性实验。工程化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员而言,验证性实验对于他们理解化学原理、掌握物质的化 学性质具有很大帮助。“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及“电解质溶液”是原有普通 化学实验中两个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易于观察的实验现象,对学员理解化学原理 有很大的帮助。但简单的实验内容,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尤其是“电解 质溶液”实验,内容简单易于操作,学员只用1学时就能完成两个学时的教学任 务。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节约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我们将这两个实验精简地 有机地重组为一个实验开设。 以“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实验为主体,将弱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这部 分实验内容融人到原电池的组成和电动势的测定中,在铜电极的铁电极组成的原 电池中,让学员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同的适当的物质(硫化钠、氨水。 醋酸钠等),用精密的微安表观察电池电动势的变化,了解物质的浓度变化对电 极电势的影响。用精密的H试纸检测本实验学员感兴趣的所有药品的值。将缓 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放到水质的检测实验中,在实际应用中,学习缓冲溶液的酸 制及起缓冲作用原理。将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实验作为电解质溶液的重点 单独实验。学员们感到,实验内容充实,主动性很强,通过实验过程,验证物质 的特性,观察物质的变化,从而了解物质的本质,对书本所学的内容有了充分理 解,加深了印象,实现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且激发实验的兴 趣。 有一个学员在自己的体会中写到,化学理论的学习一般是按照比较单一固定新型酸度计和电导率仪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普通化学实验只与试管烧杯这些简单 的玻璃仪器打交道局面,提高工程化学实验的水平档次和学员使用现代化仪器的 能力,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员的重点讲解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员不仅 掌握这两种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还和自己学到的仪电知识相结合,了解了化学 仪器的构造及有关化学、电学的原理,提高自己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对 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精简重组验证性实验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另一指导思想是减少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在以往教 学中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多而繁的验证内容不但不利于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 而且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工程化学实验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也应通过精简验证 性实验解决。改变这种实验模式,精简重组验证性实验内容是实验课程改革的必 然趋势,但减少验证性实验不等于减掉验证性实验。工程化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员而言,验证性实验对于他们理解化学原理、掌握物质的化 学性质具有很大帮助。“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及“电解质溶液”是原有普通 化学实验中两个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易于观察的实验现象,对学员理解化学原理 有很大的帮助。但简单的实验内容,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尤其是“电解 质溶液”实验,内容简单易于操作,学员只用l学时就能完成两个学时的教学任 务。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节约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我们将这两个实验精简地、 有机地重组为一个实验开设。 以“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实验为主体,将弱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这部 分实验内容融人到原电池的组成和电动势的测定中,在铜电极的铁电极组成的原 电池中,让学员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同的适当的物质(硫化钠、氨水、 醋酸钠等),用精密的微安表观察电池电动势的变化,了解物质的浓度变化对电 极电势的影响。用精密的pH试纸检测本实验学员感兴趣的所有药品的pH值。将缓 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放到水质的检测实验中,在实际应用中,学习缓冲溶液的酸 制及起缓冲作用原理。将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实验作为电解质溶液的重点 单独实验。学员们感到,实验内容充实,主动性很强,通过实验过程,验证物质 的特性,观察物质的变化,从而了解物质的本质,对书本所学的内容有了充分理 解,加深了印象,实现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且激发实验的兴 趣。 有一个学员在自己的体会中写到,化学理论的学习一般是按照比较单一固定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