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基本观点”,特别是《系辞》“包含着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新的考古文献与思想理论,也为我们明辨此一问题提供 是装在形而上学的框子里的辩证法。这是孔子哲学的根本所了新的论据与武器。长沙马王堆帛书《要》有“夫子老而好 在”。对《文言》不甚看重,特别是《说卦》、《序卦》《杂卦》三篇,《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说明《史记·孔子世家》所 认为“不含什么重要意义”,可推测为是后人的补充。叫m-)记不诬,使怀疑者不攻自破。《要》中还记载孔子说:“《易》,我 郭沂博士从古籍记载及出土文物等方面考察,分析《易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 传》,认为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 《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 第一部分为孔子之前的《周易》文献,我称之为早期《易《孟子·滕文公下》记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传》,包括《彖》、《象》二部全部,《说卦》前三章之外的部分和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 《序卦》、《杂卦》全部。《乾文言》的第一节。第二部为孔门弟子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 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包括《系辞》的一部分,属《论乎!”《春秋》是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经孔子之手修订而成,如 语》类文献。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包括《系辞》的另实叙述又暗寓褒贬,深含微言大义,所以孔子有“知我”与“罪 部分和《说卦》前三章。第四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一我”之说。而这一说法恰与《要》之“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 篇为《续乾文言》,包括《乾文言》的第二、三、四节;另一篇我乎”之说相类。《易》为卜筮之书,“传”则以道德释之,既沾染 名之为《乾坤大义》,包括《乾文言》的第五、六节和《坤文言》“史巫之筮”,又赋予道德之义,这正是孔子担心被后世误解的 2d2) 原因。这是孔子自己作《易传》的明确表述。这是他异于“史巫 他把第一部分称为“早期《易传》,把后三部分称为“孔子之处,也是他超越“史巫”之处。所以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不仅 易说”,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也属于孔子易说,大致包是《易》的读者,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作者,这正是因为他作了《易 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传》。即 吴前衡在研究“春秋易学”的课题中,提出了“《传》前易我们有理由认为,《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而在阐释的 学”的概念,以“探索《易传》的历史文化过程,探索由《易传》发过程中,他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经后人的补益,这是可能的 生突显而出的中华民族的理性品格”为宗旨。叫3他认为《易而且是存在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主体思想仍是孔子的,是早期 传》有一个“发生线索”,其发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儒家的。 《易传》是“线索的编结”,它将在这个历史过程的理性成果集 参考文献 结在一起,而其各篇又互有内在的理性联系;《易传》非一人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时之作,“它起于西周王室史官,诸侯筮史继其衣钵,成于作为1989 士的孔子”。从发生的时代而论,《说卦》最早发生于西周中2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6 期;《杂卦》次之,不晚于春秋中期;《大象》又次之,成书在春秋3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 中期偏晚;《小象》、《彖传》又次之,在孔子垂暮之年,或稍后于版社,2001 孔子;《文言》、《系辞》为集义编纂之作,成于孔子身后,在战国4]傅道彬《诗》外诗论笺[围]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初期。 四 [S]顾颉刚古史辩(三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川[M]石家庄:河北 实际上,《汉书》不只《艺文志》一篇言及《易》,所论意见相教育出版社,2004 左;史迁与刘歆同时,不会出现改窜之事。“子日”之疑,始自欧7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川M]北京:生活·读书·新 阳修。对此,朱熹早已做过批驳。他说:“欧阳公所以疑十翼非知三联书店,1947 孔子作者,他《童子问》中说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 理’,又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只是说作《易》一事 如何有许多般样?又疑后面有许多‘子曰’,既言‘子曰’,则 次198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川北京:人民出版社, 9]黄寿棋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 圣人自作。这个自是他晓那道理不得了,却只去上面疑。他所2007 谓·子日’者,往往是弟子后来旋添入,亦不可知。近来胡五峰10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将周子《通书》尽除去了篇名,却去上面各添一个‘周子曰’,此联书店,1996 亦可见其比”。 范文澜.中国通史筒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在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研究者往往各执-1955 词,不论其余。主儒家说者,便从《易传》中选取与儒家相同或12]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A]《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 相近的内容展开论述;主道家说者,则从中选取与道家相同或[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相近的内容申说己意。成书时代的论断也常常如此。这样,既 [13]吴前衡传前易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不符合历史的实际,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孔子和老子都处14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于思想学派形成的初始时期,其思想中既有学派的主体精神, [5陈松长,廖明春.帛书《二三子》、《易之义》《要》释文 又有共同关心的话题。儒家主体上主道德,重人事,但也谈自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川C]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3 然,说天命。道家重自然,讲阴阳,但也论现实,讲道德 [责任编辑高文利]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65基本观点”,特别是《系辞》“包含着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装在形而上学的框子里的辩证法。 这是孔子哲学的根本所 在”。 对《文言》不甚看重,特别是《说卦》、《序卦》、《杂卦》三篇, 认为“不含什么重要意义”,可推测为是后人的补充。 [11](P207-209) 郭沂博士从古籍记载及出土文物等方面考察, 分析 《易 传》,认为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 分 为 孔 子 之 前 的《周 易》文 献,我 称 之 为 早 期《易 传》,包 括《彖》、《象》二 部 全 部,《说 卦》前 三 章 之 外 的 部 分 和 《序卦》、《杂卦》全部。 《乾文言》的第一节。 第二部为孔门弟子 所 记 孔 子 关 于《周 易》的 言 论,包 括《系 辞》的 一 部 分,属《论 语》类文献。 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包括《系辞》的另 一部分和《说卦》前三章。 第四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 一 篇为《续 乾文 言》,包 括《乾 文 言》的 第 二、三、四 节;另 一 篇 我 名之 为《乾 坤大义》,包括《乾 文 言》的 第 五、六 节 和《坤 文 言》 全部。 [12](P280) 他把第一部分称为“早期《易传》”,把后三部分称为“孔子 易说”,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也属于孔子易说,大致包 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 吴前 衡 在 研 究“春 秋 易 学”的 课 题 中,提 出 了“《传》前 易 学”的概念,以“探索《易传》的历史文化过程,探索由《易传》发 生突显而出的中华民族的理性品格”为宗旨。 [13](P13) 他认为《易 传》有一个“发生线索”,其发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易传》是“线索的编结”,它将在这个历史过程的理性成果集 结在一起,而其各篇又互有内在的理性联系;《易传》非一人一 时之作,“它起于西周王室史官,诸侯筮史继其衣钵,成于作为 ‘士’的孔子”。从发生的时代而论,《说卦》最早,发生于西周中 期;《杂卦》次之,不晚于春秋中期;《大象》又次之,成书在春秋 中期偏晚;《小象》、《彖传》又次之,在孔子垂暮之年,或稍后于 孔子;《文言》、《系辞》为集义编纂之作,成于孔子身后,在战国 初期。 [13](P346-348) 四 实际上,《汉书》不只《艺文志》一篇言及《易》,所论意见相 左;史迁与刘歆同时,不会出现改窜之事。“子曰”之疑,始自欧 阳修。 对此,朱熹早已做过批驳。 他说:“欧阳公所以疑十翼非 孔子作 者,他《童子 问》中 说 道:‘仰 以 观 于 天 文,俯 以 察 于 地 理’,又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只是说作《易》一事, 如何有许多般样? 又疑后面有许多‘子曰’,既言‘子曰’,则非 圣人自作。 这个自是他晓那道理不得了,却只去上面疑。 他所 谓‘子曰’者,往往是弟子后来旋添入,亦不可知。 近来胡五峰 将周子《通书》尽除去了篇名,却去上面各添一个‘周子曰’,此 亦可见其比”。 [14](P1675) 在研究中,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研究者往往各执一 词,不论其余。 主儒家说者,便从《易传》中选取与儒家相同或 相近的内容展开论述;主道家说者,则从中选取与道家相同或 相近的内容申说己意。 成书时代的论断也常常如此。 这样,既 不符合历史的实际, 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孔子和老子都处 于思想学派形成的初始时期,其思想中既有学派的主体精神, 又有共同关心的话题。 儒家主体上主道德,重人事,但也谈自 然,说天命。 道家重自然,讲阴阳,但也论现实,讲道德。 新的考古文献与思想理论, 也为我们明辨此一问题提供 了新的论据与武器。 长沙马王堆帛书 《要》 有 “夫子老而好 《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说明《史记·孔子世家》所 记不诬,使怀疑者不攻自破。 《要》中还记载孔子说:“《易》,我 后其祝卜矣! 我观其德义耳也。 ……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以 《易》乎? 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 ”[15](P434-435) 《孟子·滕文公下》记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 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 乎!’”《春秋》是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经孔子之手修订而成,如 实叙述又暗寓褒贬,深含微言大义,所以孔子有“知我”与“罪 我”之说。而这一说法恰与《要》之“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 乎”之说相类。 《易》为卜筮之书,“传”则以道德释之,既沾染 “史巫之筮”,又赋予道德之义,这正是孔子担心被后世误解的 原因。 这是孔子自己作《易传》的明确表述。 这是他异于“史巫” 之处,也是他超越“史巫”之处。 所以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不仅 是《易》的读者,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作者,这正是因为他作了《易 传》”。 [2](P379) 我们有理由认为,《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而在阐释的 过程中,他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经后人的补益,这是可能的, 而且是存在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主体思想仍是孔子的,是早期 儒家的。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吕绍 纲.周 易全 解[M].长 春:吉 林 大 学 出 版 社. 1989. [2]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6. [3]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 学术 思想[M].上海:上海 教育 出 版社,2001. [4]傅道彬.《诗》外诗论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5]顾颉刚.古史辩(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 种)[M].石 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4. [7]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47. [8]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9]黄寿祺,张善 文.周 易译 注[M].上 海: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07. [10]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6. [11]范 文 澜.中 国 通 史 简 编[M].北 京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955. [12]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A].《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 [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3]吴前衡.传前易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14]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15]陈松长,廖明春.帛书《二三子》、《易之义》、《要》释文·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高文利 ] 65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