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元,净增209元,平均年増长14%。城乡人民储邓小平多次对“小康”社会加以描述:“所谓小康 蓄大幅度増加,1985年末居民储蓄存款总额达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 1623亿元,比1980年末增长3倍13。到1990年,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经过“七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乡人民的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 生活得到了更好的改善,全国平均每个农民的纯收好过。”1这个“小康”,主要是以经济指标来衡 入达到567元,比1985年的400元增长4%,平量,因而我们可以称之为“总体小康”,即从总体 均每年递增7%;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为1900亿元,上计算平均达到小康水平。 比1985年增加545元,平均每年递增7%;职工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实际平均工资达到1376元,比1985年增加243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 元,平均每年递增4%4。在五年内,通过各种渠构,加快经济发展;(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道,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恢 使需要在城镇就业的3000万个劳动力基本上得到复发展农业生产;(四)重视统筹生产建设,改善 了就业。城乡居民的生活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较人民生活;(五)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增长, 好的解决。 通过努力,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 不过,客观地看,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差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观。20世纪90年代中期 异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以后,根据国内经济发展依然带有高投入、高污 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针对这一实情,1986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特征,中央进而明确提 年以后,我国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国民经济 公室,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我国着重采取了以 扶贫。具体措施如:增加扶贫投入;在集中连片的下措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速度、比例和效 重点贫困地区安排大型开发项目;对贫困地区实行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惠农政策;组织沿海发达省及直辖市对口帮扶西部变;政府转型;加快有效投入与扩大消费并重;加 贫困省(区)等。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扶贫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 支持,到199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94年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到 的8000万减少到4200万。之后,按照中央扶贫开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由贫困 发的目标和要求,每年又减少1000万。至2000年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统计局等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当然,这是相对于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而言。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进入了小康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前期,由于存在工的初期阶段。具体表现在 作上的失误等因素,还有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 第一,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有 问题未能得到切实解决。我们深信,有中国共产党关资料统计,195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农收入为2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3元。至 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解决。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比 1957年增长了25.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2253元,比1957年增长了29.8倍]。居民储蓄存 款迅速增加。195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 小康”一词,源自我国早期文化典籍《诗额为86亿元,2000年猛增至64332亿元,增长了 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战国时7400多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5元猛增到5082元[。 期,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也提到“小康”,它描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1952年 绘了古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979人均年消费水平为76元。到2000年,人均年消费 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水平为3415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提高了6倍 沿用了这一传统概念,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多。在消费结构方面基本改变了多年来以吃、穿等 是“小康之家”,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后来,生活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元, 净增 209 元, 平均年增长 14%。 城乡人民储 蓄 大 幅 度 增 加, 1985 年末居民储蓄存款总额达 1623 亿元, 比 1980 年末增长 3 倍[ 3 ]。 到 1990 年, 经过 “七五” 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城乡人民的 生活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全国平均每个农民的纯收 入达到 567 元, 比 1985 年的 400 元增 长 4%, 平 均每年递增 7%;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为 1900 亿元, 比 1985 年增加 545 元, 平均每年递增 7%; 职工 实际平均工资达到 1376 元, 比 1985 年 增 加 243 元, 平均每年递增 4%[ 4 ]。 在五年内, 通过各种渠 道, 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需要在城镇就业的 3000 万个劳动力基本上得到 了就业。 城乡居民的生活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较 好的解决。 不过, 客观地看, 由于历史原因、 自然条件差 异等因素, 我国广大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 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针对这一实情, 1986 年以后, 我国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 公室, 开始实施有组织、 有计划、 大规模的开发式 扶贫。 具体措施如: 增加扶贫投入; 在集中连片的 重点贫困地区安排大型开发项目; 对贫困地区实行 惠农政策; 组织沿海发达省及直辖市对口帮扶西部 贫困省 (区) 等。 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扶贫 支持, 到 1998 年底,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 1994 年 的 8000 万减少到 4200 万。 之后, 按照中央扶贫开 发的目标和要求, 每年又减少 1000 万。 至 2000 年 底,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当然, 这是相对于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而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前期, 由于存在工 作上的失误等因素, 还有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 问题未能得到切实解决。 我们深信, 有中国共产党 的坚强领导, 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国农 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解决。 二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 一词, 源自我国早期文化典籍 《诗 经·大雅·民劳》 :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 战国时 期, 儒家经典 《礼记·礼运》 也提到 “小康”, 它描 绘了古人对宽裕、 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79 年 12 月, 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 沿用了这一传统概念, 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 是 “小康之家”, 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 后来, 邓小平多次对 “小康” 社会加以描述: “所谓小康 社会, 就是虽不富裕, 但日子好过。 我们 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没有太富的人, 也没有太穷的人, 所以日子普遍 好过。” [ 5 ]这个 “小康”, 主要是以经济指标来衡 量, 因而我们可以称之为 “总体小康”, 即从总体 上计算平均达到小康水平。 为实现这个目标, 我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 (一)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 构, 加快经济发展; (二)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恢 复发展农业生产; (四) 重视统筹生产建设, 改善 人民生活; (五) 扩大对外开放, 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努力, 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人民 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观。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以后, 根据国内经济发展依然带有高投入、 高污 染、 低产出、 低效益的粗放特征, 中央进而明确提 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现国民经济 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为此, 我国着重采取了以 下措施: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坚持速度、 比例和效 益的统一;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 政府转型; 加快有效投入与扩大消费并重; 加 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 进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到 2000 年,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由贫困 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国家统计局等 制 定 的 《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 , 2000 年, 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进入了小康社会 的初期阶段。 具体表现在: 第一, 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有 关资料统计, 1957 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为 235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73 元。 至 2000 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6280 元, 比 1957 年 增 长 了 25.7 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2253 元, 比 1957 年增长了 29.8 倍[ 6 ]。 居民储蓄存 款迅速增加。 1952 年,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 额为 8.6 亿元, 2000 年猛增至 64332 亿元, 增长了 7400 多倍; 人均储蓄存款由 1.5 元猛增到 5082 元[ 7 ]。 第 二, 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1952 年, 人均年消费水平为 76 元。 到 2000 年, 人均年消费 水平为 3415 元, 剔除价格因素, 实际提高了 6 倍 多。 在消费结构方面基本改变了多年来以吃、 穿等 生活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 3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