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吴大旬、窦孟朔、苏献启)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1.19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第11期2012年11月 Vol 28 No.11Nov.2012 □政治学研究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 吴大旬,窦孟朔2,苏献启2 a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河北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D 墒摘要]民生问题是当前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囯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民生的内容也不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探讨改 革开放以来中囯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关注并保障民生,持续不断地改善 民生 关键词]民生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652(2012)11-0029-0 民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通常而言,民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生就是指人民的生计。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打好基础的前十年(1981-1990年),就是 民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古代,人们重在以衣 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为 食为主。在近代,特别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后十年的经济振兴创造条件。为此,我国着重抓了 思想,强调衣、食、住、行并重,并与民权相联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工作:(一)继续调整产业结 系。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构和产品结构;(二)逐步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会主义的民生建设中,人们更加注重包括经济、(三)集中资金加强重点建设;(四)有计划有步骤 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所依托的生态环地开展技术改造;(五)全面整顿和改组现有企业 境在内的民生。这里,我们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六)大力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技术攻关;(七)在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作一探讨,以观当代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城乡 中国民生问题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以举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世瞩目的较高速度持续稳定增长。仅“六五”期 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值及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都在10%左右 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人均近400元,每年平均递增达 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11%左右。像这样连续五年从生产、流通、消费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经济效益,持续全面、协调快速地向前发展,在我 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历史上是没有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根据济中也是不多见的。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 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著提高。仅“六五”期间,全国城镇职工的年均工 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资收入,由1980年的762元增加到1985年的 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实1176元,净增414元,平均年增长4.7%;农村人 现这一目标,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均收入由1980年的191元增加到1985年的400 收稿日期012-10-19 喽金项目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晨研究”(12BKS042) 阼作者简介误大旬,男,湖南新晃人,主要从事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窦孟朔,男,河北邢台人,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研究;苏献启 河北邢台人,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政治学研究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 吴大旬 1 , 窦孟朔 2 , 苏献启 2 (1.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河北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摘 要] 民生问题是当前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 民生的内容也不同,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探讨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关注并保障民生, 持续不断地改善 民生。 [关键词] 民生建设;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2)11-0029-04 民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 通常而言, 民 生就是指人民的生计[ 1 ]。 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 民 生 具 有 不 同 的 内 容。 在 古 代, 人 们 重 在 以 衣、 食 为 主。 在 近 代, 特别是孙中山的 “民 生 主 义” 思想, 强调衣、 食、 住、 行并重, 并与民权相联 系。 现代,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 的 民 生 建 设 中, 人们更加注重包括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所依托的生态环 境在内的民生。 这里, 我们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作一探讨, 以观当代 中国民生问题的发展。 一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82 年 9 月,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 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 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 自 己 的 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 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2 ]第一次明确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宏伟蓝图。 根据 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从 1981 年到 20 世纪末的 20 年, 力争使全国工农 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为实 现这一目标, 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 积蓄力量, 创造条件, 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在打好基础的前十年 (1981—1990 年), 就是 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并为 后十年的经济振兴创造条件。 为此, 我国着重抓了 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工作: (一) 继续调整产业结 构和产品结构; (二) 逐步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 集中资金加强重点建设; (四) 有计划有步骤 地开展技术改造; (五) 全面整顿和改组现有企业; (六) 大力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技术攻关; (七) 在 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努力改善城乡 人民的生活。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以举 世瞩目的较高速度持续稳定增长。 仅 “六五” 期 间, 我国社会总产值、 工农业总产值、 国民生产总 值及国民收入, 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都在 10%左右,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人均近 400 元, 每年平均递增达 11%左右。 像这样连续五年从生产、 流通、 消费到 经济效益, 持续全面、 协调快速地向前发展, 在我 国历史上是没有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 济中也是不多见的。 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 著提高。 仅 “六五” 期间, 全国城镇职工的年均工 资 收 入 , 由 1980 年 的 762 元 增 加 到 1985 年 的 1176 元, 净增 414 元, 平均年增长 4.7%; 农村人 均 收 入 由 1980 年 的 191 元 增 加 到 1985 年 的 400 [收稿日期]2012-10-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展研究”(12BKS042)。 [作者简介]吴大旬,男,湖南新晃人,主要从事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窦孟朔,男,河北邢台人,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研究;苏献启,男,河北邢台人,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 28 卷 第 11 期 Vol.28 No.11 2012年 11 月 Nov. 2012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元,净增209元,平均年増长14%。城乡人民储邓小平多次对“小康”社会加以描述:“所谓小康 蓄大幅度増加,1985年末居民储蓄存款总额达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 1623亿元,比1980年末增长3倍13。到1990年,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经过“七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乡人民的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 生活得到了更好的改善,全国平均每个农民的纯收好过。”1这个“小康”,主要是以经济指标来衡 入达到567元,比1985年的400元增长4%,平量,因而我们可以称之为“总体小康”,即从总体 均每年递增7%;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为1900亿元,上计算平均达到小康水平。 比1985年增加545元,平均每年递增7%;职工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实际平均工资达到1376元,比1985年增加243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 元,平均每年递增4%4。在五年内,通过各种渠构,加快经济发展;(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道,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恢 使需要在城镇就业的3000万个劳动力基本上得到复发展农业生产;(四)重视统筹生产建设,改善 了就业。城乡居民的生活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较人民生活;(五)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增长, 好的解决。 通过努力,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 不过,客观地看,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差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观。20世纪90年代中期 异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以后,根据国内经济发展依然带有高投入、高污 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针对这一实情,1986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特征,中央进而明确提 年以后,我国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国民经济 公室,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我国着重采取了以 扶贫。具体措施如:增加扶贫投入;在集中连片的下措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速度、比例和效 重点贫困地区安排大型开发项目;对贫困地区实行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惠农政策;组织沿海发达省及直辖市对口帮扶西部变;政府转型;加快有效投入与扩大消费并重;加 贫困省(区)等。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扶贫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 支持,到199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94年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到 的8000万减少到4200万。之后,按照中央扶贫开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由贫困 发的目标和要求,每年又减少1000万。至2000年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统计局等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当然,这是相对于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而言。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进入了小康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前期,由于存在工的初期阶段。具体表现在 作上的失误等因素,还有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 第一,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有 问题未能得到切实解决。我们深信,有中国共产党关资料统计,195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农收入为2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3元。至 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解决。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比 1957年增长了25.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2253元,比1957年增长了29.8倍]。居民储蓄存 款迅速增加。195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 小康”一词,源自我国早期文化典籍《诗额为86亿元,2000年猛增至64332亿元,增长了 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战国时7400多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5元猛增到5082元[。 期,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也提到“小康”,它描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1952年 绘了古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979人均年消费水平为76元。到2000年,人均年消费 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水平为3415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提高了6倍 沿用了这一传统概念,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多。在消费结构方面基本改变了多年来以吃、穿等 是“小康之家”,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后来,生活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元, 净增 209 元, 平均年增长 14%。 城乡人民储 蓄 大 幅 度 增 加, 1985 年末居民储蓄存款总额达 1623 亿元, 比 1980 年末增长 3 倍[ 3 ]。 到 1990 年, 经过 “七五” 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城乡人民的 生活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全国平均每个农民的纯收 入达到 567 元, 比 1985 年的 400 元增 长 4%, 平 均每年递增 7%;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为 1900 亿元, 比 1985 年增加 545 元, 平均每年递增 7%; 职工 实际平均工资达到 1376 元, 比 1985 年 增 加 243 元, 平均每年递增 4%[ 4 ]。 在五年内, 通过各种渠 道, 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需要在城镇就业的 3000 万个劳动力基本上得到 了就业。 城乡居民的生活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较 好的解决。 不过, 客观地看, 由于历史原因、 自然条件差 异等因素, 我国广大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 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针对这一实情, 1986 年以后, 我国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 公室, 开始实施有组织、 有计划、 大规模的开发式 扶贫。 具体措施如: 增加扶贫投入; 在集中连片的 重点贫困地区安排大型开发项目; 对贫困地区实行 惠农政策; 组织沿海发达省及直辖市对口帮扶西部 贫困省 (区) 等。 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扶贫 支持, 到 1998 年底,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 1994 年 的 8000 万减少到 4200 万。 之后, 按照中央扶贫开 发的目标和要求, 每年又减少 1000 万。 至 2000 年 底,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当然, 这是相对于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而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前期, 由于存在工 作上的失误等因素, 还有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 问题未能得到切实解决。 我们深信, 有中国共产党 的坚强领导, 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国农 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解决。 二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 一词, 源自我国早期文化典籍 《诗 经·大雅·民劳》 :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 战国时 期, 儒家经典 《礼记·礼运》 也提到 “小康”, 它描 绘了古人对宽裕、 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79 年 12 月, 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 沿用了这一传统概念, 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 是 “小康之家”, 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 后来, 邓小平多次对 “小康” 社会加以描述: “所谓小康 社会, 就是虽不富裕, 但日子好过。 我们 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没有太富的人, 也没有太穷的人, 所以日子普遍 好过。” [ 5 ]这个 “小康”, 主要是以经济指标来衡 量, 因而我们可以称之为 “总体小康”, 即从总体 上计算平均达到小康水平。 为实现这个目标, 我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 (一)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 构, 加快经济发展; (二)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恢 复发展农业生产; (四) 重视统筹生产建设, 改善 人民生活; (五) 扩大对外开放, 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努力, 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人民 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观。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以后, 根据国内经济发展依然带有高投入、 高污 染、 低产出、 低效益的粗放特征, 中央进而明确提 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现国民经济 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为此, 我国着重采取了以 下措施: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坚持速度、 比例和效 益的统一;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 政府转型; 加快有效投入与扩大消费并重; 加 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 进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到 2000 年,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由贫困 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国家统计局等 制 定 的 《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 , 2000 年, 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进入了小康社会 的初期阶段。 具体表现在: 第一, 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有 关资料统计, 1957 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为 235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73 元。 至 2000 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6280 元, 比 1957 年 增 长 了 25.7 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2253 元, 比 1957 年增长了 29.8 倍[ 6 ]。 居民储蓄存 款迅速增加。 1952 年,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 额为 8.6 亿元, 2000 年猛增至 64332 亿元, 增长了 7400 多倍; 人均储蓄存款由 1.5 元猛增到 5082 元[ 7 ]。 第 二, 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1952 年, 人均年消费水平为 76 元。 到 2000 年, 人均年消费 水平为 3415 元, 剔除价格因素, 实际提高了 6 倍 多。 在消费结构方面基本改变了多年来以吃、 穿等 生活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 30

第28卷第11期 吴大旬等: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口31 于吃、穿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解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 放初期的80%和90%下降为2000年的49.2%和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 54.9% 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全民族 第三,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0年,城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 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0.3平方米,比1978年增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 加了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4.8平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 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6.7平方米9。城市煤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 气、液化气普及率由1957年的1.5%提高到2000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年的84.2%。居民住房的质量、配套性能及家庭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 代化的耐用消费品普级程度普遍得到了提高。 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这表明,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达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 了小康水平,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中 改善。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根据2000年11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 月《中国小康进程综合报告》分析统计,在这一阶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段,我国还有1234%的人口离小康水平有较大差这一目标的提出,依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距。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的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 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时代精神,符合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我国的基本情况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 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民的愿望。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0,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打好基础。 上,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个要求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增强发 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 为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2002年11月在党的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 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 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 奋斗目标蕴含了多项具体的指标体系,如:人均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 1800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以增强综合国 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力,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超过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城镇居 值得指出的是,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次 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1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 规划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这个建设过程中,中央强调要重点抓好如下诸方面 (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2020的工作:(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 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建立基本医疗卫 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管理 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可见,党的十七大提出改善民 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社生,指向较广,包含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 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保障、医疗卫生以及住房保障、物价、文化服务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8 卷 第 11 期 于吃、 穿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解 放 初 期 的 80%和 90%下 降 为 2000 年 的 49.2%和 54.9%[ 8 ]。 第三,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00 年, 城 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 10.3 平方米, 比 1978 年增 加了 6.7 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 24.8 平 方 米, 比 1978 年 增 加 了 16.7 平 方 米[ 9 ]。 城 市 煤 气、 液化气普及率由 1957 年的 1.5%提 高 到 2000 年的 84.2%。 居民住房的质量、 配套性能及家庭现 代化的耐用消费品普级程度普遍得到了提高。 这表明, 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达到 了小康水平, 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 改善。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根据 2000 年 11 月 《中国小康进程综合报告》 分析统计, 在这一阶 段, 我国还有 12.34%的人口离小康水平有较大差 距。 为此, 党的十六大提出, 我们要在 21 世纪的 头二十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 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 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0 ], 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打好基础。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 2002 年 11 月在党的 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个 奋斗目标蕴含了多项具体的指标体系, 如: 人均 GDP 超 过 3000 美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000 元人民币;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8000 元;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0 平方米; 城镇化率 超过 50%;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20%; 城镇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率 95%以上[ 11 ]。 根据党的十六大 规 划 部 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 (一)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力争 2020 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 建成完善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的 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 工农差 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 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家庭财 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 社 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政治、 经济 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 全,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 (三) 全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 高,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科技和文 化创新体系、 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 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消 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 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 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 文化全面发展的目 标, 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提出, 依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 况,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体现了时代精神, 符合 我国的基本情况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符合广大人 民的愿望。 2007 年 10 月,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这个要求 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增强发 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 主义民主,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 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 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 基 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这表明,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 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以增强综合国 力,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值得指出的是, 在十七大报告中, 党中央首次 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在 这个建设过程中, 中央强调要重点抓好如下诸方面 的工作: (一)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 就业; (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 民收入; (四)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 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 建立基本医疗卫 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 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可见, 党的十七大提出改善民 生, 指向较广, 包含教育、 就业、 收入分配、 社会 保障、 医疗卫生以及住房保障、 物价、 文化服务 吴大旬等: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 31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等,其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切划”。其中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身利益[。这种民生的具体指向,进一步明确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 丰富了民生的时代内涵。为此,党和国家出台了不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 少政策措施,推动特色民生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等五大经济社会发 所居。 展目标,核心就是加强特色民生建设。直到今天 如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中央一直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继续推出强力措 以此作为事关民生、事关全局的大事紧抓不放,不施,这充分显示出中央改善民生的决心。 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 综上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调节就业以及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实施积极的就义的民生建设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 业政策。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0进步,人们不仅解决了一般性的衣、食、住、行问 亿元,比2008年增长66.7%[3为保持就业形势题,而且正努力追求较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精神文 稳定,目前我国正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调整经化生活及社会政治生活,民生内容更加丰富,民生 济结构扩大就业、发挥劳动者与市场及政府促进就建设不断扩展。如今,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党和 业的合力、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等措施,更好政府工作的重要主线,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地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创造条件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党中央的高度重 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又如社会保视,有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协作,在全面建设 障,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制度,既是社会的“安全小康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中,民生必将得到全面改 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特善,民生水平及质量必将得到切实提升,以实现人 色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已逐步建立,各项社会保障覆民共同富裕幸福的目标。 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根据党的十 七大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部署,将 参考文献]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 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夏征农,辞海以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 5116 系,力争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②]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 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H的目版社,194.161-162 标。实现这一目标,关乎国运,惠及全民,造福当③]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为胜利实现“七五”计划 代,泽被子孙。 而奋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106、219. 在重点解决上述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6]8]9]袁秉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着 民生问题的同时,党中央还将科技、人口、生态环 的马克思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境、公共安全、公民政治参与等逐步纳入民生视 155 野,使之得到切实改善。可以说,党中央领导全国00耿志敏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 人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 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多方面提出了民生经济、民生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问答编写组.“三个代 社会、民生文化、民生政治、民生生态、民生政府表”重要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 等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民生范畴进一步拓展 2003.40-41 民生理论也不断丰富。 2]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M]北 2010年,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研究制定 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3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对民生目标更是提出了304]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 全面要求,“十二五”规划堪称我国首部“民生规个问题印求是,2010,(7) 渍任编辑:曾超]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责任编辑:曾 超] 等, 其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切 身利益[ 12 ]。 这种民生的具体指向, 进一步明确并 丰富了民生的时代内涵。 为此, 党和国家出台了不 少政策措施, 推动特色民生建设, 努力使全体人民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 所居。 如就业, 作为民生之本, 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 以此作为事关民生、 事关全局的大事紧抓不放, 不 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 市场 调节就业以及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实施积极的就 业政策。 2009 年,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 420 亿元, 比 2008 年增长 66.7%[ 13 ]。 为保持就业形势 稳定, 目前我国正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调整经 济结构扩大就业、 发挥劳动者与市场及政府促进就 业的合力、 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等措施, 更好 地解决就业问题, 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创造条件 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又如社会保 障, 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制度, 既是社会的 “安全 网”, 也是经济的调节器。 经过多年努力, 中国特 色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已逐步建立, 各项社会保障覆 盖范围不断扩大,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根据党的十 七大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部署, 将 以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 养老、 基本医疗、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 善事业、 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 力争 2020 年实现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 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 14 ]的目 标。 实现这一目标, 关乎国运, 惠及全民, 造福当 代, 泽被子孙。 在重点解决上述就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等 民生问题的同时, 党中央还将科技、 人口、 生态环 境、 公共安全、 公民政治参与等逐步纳入民生视 野, 使之得到切实改善。 可以说, 党中央领导全国 人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并多方面提出了民生经济、 民生 社会、 民生文化、 民生政治、 民生生态、 民生政府 等一系列新概念、 新观点, 民生范畴进一步拓展, 民生理论也不断丰富。 2010 年,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在研究制定 “十二五” 规划的建议中, 对民生目标更是提出了 全面要求, “十二五” 规划堪称我国首部 “民生规 划”。 其中提出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 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 加,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等五大经济社会发 展目标, 核心就是加强特色民生建设。 直到今天, 中央一直在就业、 社会保障等方面继续推出强力措 施, 这充分显示出中央改善民生的决心。 综上可见, 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民生建设中,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 进步, 人们不仅解决了一般性的衣、 食、 住、 行问 题, 而且正努力追求较高层次的物质生活、 精神文 化生活及社会政治生活, 民生内容更加丰富, 民生 建设不断扩展。 如今, 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党和 政府工作的重要主线, 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党中央的高度重 视, 有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协作, 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中, 民生必将得到全面改 善, 民生水平及质量必将得到切实提升, 以实现人 民共同富裕幸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 征 农.辞 海[Z].上 海 :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 ,1999. 5116. [2][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4.161-162. [3][4]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为胜利实现“七五”计划 而奋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106、219. [6][7][8][9]袁秉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着 的马克思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5. [10]耿志敏.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1. [11]“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问答编写组.“三个代 表”重要 思想学 习 问 答[M].北 京:人 民出版 社 , 2003.40-41. [12]唐 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M].北 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3. [13][14]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 个问题[J].求是,2010,(7). 32

150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Predicament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Wuling Mountain Area and the Way Out YANG Yuan-he Party School of CPC Q ian jian D istrict Com m ittee, Chongq ing 409000, China Abstract: W uling M ountain A rea in Chongq ing com prises seve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Q ian jiang, Fengdu, W ubng, Shizhu, X lushan, Pengshui and Y ouyang. The predicam ent in the regional deve lopm ent lies in six aspects bottleneck in infrastructure, poor industrial supporting capacity, unstable agricu ltural foundation, weak com prehensive developm ent of advan tageous resources, bw qua lity of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and declining en trepreneurial spirit The outlet for the predicam ents shou ld lie in strengthen ing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follow ing the road of "green industry", energetica lly develop ing agricu 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m oun tainous area, strengthen ing tourist industry, enhancing laborers'quality, and enrich ing the connotation of "Q ian jiang Key words: W uling M ountain area in Chongqing: regional deve bpm ent; predicam ent and outlet Exploring the reasons Why Chieftains in Southeast Chongqing delayed Their Submission to Ming Dynasty XU Qiong School of H istory and Culture, Jishou U niversity, Jishou, H 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 Chieftains of Y ouyang, Y im ei, and P ingcha in sou theast Chongq ing were under the con trol of m ing Y uzhen regim e in late Y uan d ynasty and early M ing d ynasty fiom 1357 to 1371. It was not until 1372 that the chieftains subm itted them se lves successively to m ing d ynasty which was relatively later than the chieftains of the surround ing areas A fter careful anslysis,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com es to the conchusion that the chieftains' delayed subm ission was cbsely related to Zhu Y uanzhang's operational principles and m ing Y uzhen's adm in istra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 M ing D ynasty; ch ieftains of sou theast Chongqing: M ing Y uzhen regim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Chinese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VU Da-xun', DoU Meng-shuoz, SU Xian-qi a. School of E thnology and Sociobgy G uizhou U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G uiyang, G uizhou 550025; 2. X ingtai U niversity, X ingtai, H ebei 054001, China) Abstract: Peop les live lihood is cumently a m ost concemed issue as it is directly re lated to people fundam en tal interest The con tent of peop les live lihood varies w ith the tim es and is constan tly deve bped and enriched. E xp b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 les live lihood w ith Chinese socia list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refom and open ing-up w ill help us pay further atten tion to this issue and constantly im prove i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eop le's live lihood; reform and open ing up: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Predicament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Wuling Mountain Area and the Way Out YANG Yuan-he (Party School of CPC Qianjian District Committee, Chongqing 409000, China) Abstract: Wuling Mountain Area in Chongqing comprises seve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Qianjiang, Fengdu, Wulong, Shizhu, Xiushan, Pengshui and Youyang. The predicament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lies in six aspects: bottleneck in infrastructure, poor industrial supporting capacity, unstabl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weak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dvantageous resources, low quality of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and declining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he outlet for the predicaments should lie in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follo wing the road of “ green industry”, energetically developing agri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area, strengthening tourist industry, enhancing laborers’quality, and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 Qianjiang Spirit” . Key words: Wuling Mountain area in Chongq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and outlet Exploring the Reasons Why Chieftains in Southeast Chongqing Delayed Their Submission to Ming Dynasty XU Qi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 Chieftains of Youyang, Yimei, and Pingcha in southeast Chongqing were under the control of Ming Yuzhen regime in late Yuan Dynasty and early Ming Dynasty from 1357 to 1371. It was not until 1372 that the chieftains submitted themselves successively to Ming Dynasty, which was relatively later than the chieftains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After careful anslysis,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hieftains’ delayed submiss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Zhu Yuanzhang’s operational principles and Ming Yuzhen’s administra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 Ming Dynasty; chieftains of southeast Chongqing; Ming Yuzhen regim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Chinese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WU Da-xun1 , DOU Meng-shuo2 , SU Xian-qi2 (1.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Xingtai University, Xingtai, Hebei 054001, China) Abstract: People’s livelihood is currently a most concerned issue as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 The cont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varies with the times and is constantly developed and enriched.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Chinese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will help us pay further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i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50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