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8卷第11期 吴大旬等: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口31 于吃、穿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解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 放初期的80%和90%下降为2000年的49.2%和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 54.9% 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全民族 第三,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0年,城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 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0.3平方米,比1978年增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 加了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4.8平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 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6.7平方米9。城市煤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 气、液化气普及率由1957年的1.5%提高到2000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年的84.2%。居民住房的质量、配套性能及家庭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 代化的耐用消费品普级程度普遍得到了提高。 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这表明,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达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 了小康水平,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中 改善。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根据2000年11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 月《中国小康进程综合报告》分析统计,在这一阶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段,我国还有1234%的人口离小康水平有较大差这一目标的提出,依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距。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的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 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时代精神,符合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我国的基本情况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 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民的愿望。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0,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打好基础。 上,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个要求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增强发 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 为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2002年11月在党的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 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 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 奋斗目标蕴含了多项具体的指标体系,如:人均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 1800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以增强综合国 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力,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超过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城镇居 值得指出的是,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次 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1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 规划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这个建设过程中,中央强调要重点抓好如下诸方面 (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2020的工作:(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 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建立基本医疗卫 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管理 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可见,党的十七大提出改善民 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社生,指向较广,包含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 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保障、医疗卫生以及住房保障、物价、文化服务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第 28 卷 第 11 期 于吃、 穿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解 放 初 期 的 80%和 90%下 降 为 2000 年 的 49.2%和 54.9%[ 8 ]。 第三,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00 年, 城 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 10.3 平方米, 比 1978 年增 加了 6.7 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 24.8 平 方 米, 比 1978 年 增 加 了 16.7 平 方 米[ 9 ]。 城 市 煤 气、 液化气普及率由 1957 年的 1.5%提 高 到 2000 年的 84.2%。 居民住房的质量、 配套性能及家庭现 代化的耐用消费品普级程度普遍得到了提高。 这表明, 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达到 了小康水平, 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 改善。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根据 2000 年 11 月 《中国小康进程综合报告》 分析统计, 在这一阶 段, 我国还有 12.34%的人口离小康水平有较大差 距。 为此, 党的十六大提出, 我们要在 21 世纪的 头二十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 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 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0 ], 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打好基础。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 2002 年 11 月在党的 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个 奋斗目标蕴含了多项具体的指标体系, 如: 人均 GDP 超 过 3000 美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000 元人民币;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8000 元;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0 平方米; 城镇化率 超过 50%;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20%; 城镇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率 95%以上[ 11 ]。 根据党的十六大 规 划 部 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 (一)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力争 2020 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 建成完善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的 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 工农差 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 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家庭财 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 社 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政治、 经济 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 全,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 (三) 全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 高,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科技和文 化创新体系、 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 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消 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 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 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 文化全面发展的目 标, 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提出, 依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 况,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体现了时代精神, 符合 我国的基本情况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符合广大人 民的愿望。 2007 年 10 月,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这个要求 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增强发 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 主义民主,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 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 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 基 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这表明,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 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以增强综合国 力,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值得指出的是, 在十七大报告中, 党中央首次 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在 这个建设过程中, 中央强调要重点抓好如下诸方面 的工作: (一)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 就业; (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 民收入; (四)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 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 建立基本医疗卫 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 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可见, 党的十七大提出改善民 生, 指向较广, 包含教育、 就业、 收入分配、 社会 保障、 医疗卫生以及住房保障、 物价、 文化服务 吴大旬等: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 3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