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度。其实,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规范是有其具体内涵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也不一样。 在殷商时代,孝主要体现为对于死去的祖先的孝,这称为“追孝”。如何善事死去的祖先呢? 这就是要给祖先摆上丰厚的祭品、可口的美味。人们在这方面场面搞得越是隆重,祭品摆得 越是珍贵,其孝心就越是受到人们的赞扬。到了封建时代,儿子被父亲视为私有物,没有独 立的人格和自由,“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推崇的是一种“愚孝”,充分地表现了封建时 代孝消极性。因此,对于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既要看到它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又要看到 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不承认其有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就容易对之全盘肯定,犯厚古 薄今的错误;看不到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就容易的对之全盘否定,犯割断历史和道德 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第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具有精华和糟粕混杂并存的特性。在传统伦理道德规 范中,既有明显的糟粕,又有明显的精华,这是人所共知的。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的伦理 道德规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精华中掩盖着糟粕,糟粕中埋臧着精华,几乎没有纯粹的精 华,也没有纯粹的糟粕。简单的“二分法”,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是不适用的。正确 的态度应该是,要把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看成是一个具有时代和阶级特点的、由精华和糟粕组 成的复合体。 比如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意思很好,但是不是就全是精华了呢?不是的。因为范仲淹的“忧” 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其忧的真 正内涵,其中明显地有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念。又如“忠”的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它主要 是规范臣民的。它的内涵就是要求对于君主要绝对忠诚、尽己和献身,其糟粕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它是不是就一点精华都没有呢?也不是这样。传统忠规范确实主要是对封建的君主和 封建国家的,但也有的思想家把封建国家与天下区分了开来,强调一家一姓之国的兴衰,肉 食者谋之:而天下之兴亡,匹夫之有责焉。这个思想,强调的是对整个天下、对人民的忠。 从这个意义上说,忠规范的精华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即 使在“忠君”的意义上,忠规范也未必一点精华也没有。我们知道,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和特 定的条件下,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外族入侵时就 是这样。这时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统一的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精华和糟粕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细 致分析,而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我们看到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精华和糟 粕的复合体,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从而使真正的精华得到珍视 使腐朽化为神奇 第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古 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在以往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产品,所以说,它具有历史性 然而,为什么说它又具有现实性呢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像是一件陈旧的青铜器一样,不过是一件古董 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所谓传统,并不是一种死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流传至今 并继续在今人身上发生影响的东西。中国传统道德本身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不仅制约着古人 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不仅渗透在古代的物质产品中,而且也作为一种民族文 化和民族精神影响到现代人。不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中国人总是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气 质和风貌,而与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相区别。一个人只要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 来的,不论他意识到没有,中华民族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的血液中。一种文化、一种道德 经形成,就会有一个强大的惯性,长久地发生影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是经过一代代中国 人的思想和生活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而传承下来的。我们所说的传统道德,就是指的这种活4 度。其实,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规范是有其具体内涵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也不一样。 在殷商时代,孝主要体现为对于死去的祖先的孝,这称为“追孝”。如何善事死去的祖先呢? 这就是要给祖先摆上丰厚的祭品、可口的美味。人们在这方面场面搞得越是隆重,祭品摆得 越是珍贵,其孝心就越是受到人们的赞扬。到了封建时代,儿子被父亲视为私有物,没有独 立的人格和自由,“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推崇的是一种“愚孝”,充分地表现了封建时 代孝消极性。因此,对于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既要看到它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又要看到 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不承认其有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就容易对之全盘肯定,犯厚古 薄今的错误;看不到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就容易的对之全盘否定,犯割断历史和道德 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第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具有精华和糟粕混杂并存的特性。在传统伦理道德规 范中,既有明显的糟粕,又有明显的精华,这是人所共知的。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的伦理 道德规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精华中掩盖着糟粕,糟粕中埋藏着精华,几乎没有纯粹的精 华,也没有纯粹的糟粕。简单的“二分法”,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是不适用的。正确 的态度应该是,要把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看成是一个具有时代和阶级特点的、由精华和糟粕组 成的复合体。 比如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意思很好,但是不是就全是精华了呢?不是的。因为范仲淹的“忧” 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其忧的真 正内涵,其中明显地有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念。又如“忠”的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它主要 是规范臣民的。它的内涵就是要求对于君主要绝对忠诚、尽己和献身,其糟粕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它是不是就一点精华都没有呢?也不是这样。传统忠规范确实主要是对封建的君主和 封建国家的,但也有的思想家把封建国家与天下区分了开来,强调一家一姓之国的兴衰,肉 食者谋之;而天下之兴亡,匹夫之有责焉。这个思想,强调的是对整个天下、对人民的忠。 从这个意义上说,忠规范的精华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即 使在“忠君”的意义上,忠规范也未必一点精华也没有。我们知道,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和特 定的条件下,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外族入侵时就 是这样。这时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统一的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精华和糟粕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细 致分析,而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我们看到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精华和糟 粕的复合体,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从而使真正的精华得到珍视, 使腐朽化为神奇。 第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古 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在以往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产品,所以说,它具有历史性。 然而,为什么说它又具有现实性呢?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像是一件陈旧的青铜器一样,不过是一件古董。 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所谓传统,并不是一种死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流传至今 并继续在今人身上发生影响的东西。中国传统道德本身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不仅制约着古人 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不仅渗透在古代的物质产品中,而且也作为一种民族文 化和民族精神影响到现代人。不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中国人总是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气 质和风貌,而与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相区别。一个人只要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 来的,不论他意识到没有,中华民族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的血液中。一种文化、一种道德一 经形成,就会有一个强大的惯性,长久地发生影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是经过一代代中国 人的思想和生活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而传承下来的。我们所说的传统道德,就是指的这种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