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基础教育≠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 第三节教育行政体制 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 理以及学校行政对学校的管理。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 构的组织形式、权利结构和工作制度等内容。其中,国家教育行政权利结构是其核心内容。 教育行政体制的分类: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 中央集权制强调标准化管理,一切的教育活动都要受中央的指导和监督。地方政府和地方行政部门主 要是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政策、规划和指令等工作。地方分权制是指国家权利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 府分别执掌,各有自己的权利范围,分别行使自己的职责,它强调差异性原则。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的概念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在教育上 指学校的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 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学科 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从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以及西方中世纪的课程“七艺”来看,人们把课 程视作教学科目己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而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也是从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杜威认为手段和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 的部分,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目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目前,西方的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 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 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也就是说,课程是“从一定社 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一主张的代表。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 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 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 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①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结构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A、分科设置: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 内容的内在联系;C、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 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 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学科课程论代表人物:孔子、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比特、卡特斯 ②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 课程,其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A、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B、强调通14 2、基础教育≠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 第三节 教育行政体制 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 理以及学校行政对学校的管理。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 构的组织形式、权利结构和工作制度等内容。其中,国家教育行政权利结构是其核心内容。 教育行政体制的分类: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 中央集权制强调标准化管理,一切的教育活动都要受中央的指导和监督。地方政府和地方行政部门主 要是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政策、规划和指令等工作。地方分权制是指国家权利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 府分别执掌,各有自己的权利范围,分别行使自己的职责,它强调差异性原则。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在教育上, 指学校的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 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学科。 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从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以及西方中世纪的课程“七艺”来看,人们把课 程视作教学科目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而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也是从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杜威认为手段和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 的部分,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目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目前,西方的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 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 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也就是说,课程是“从一定社 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一主张的代表。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 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 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 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① 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结构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A、分科设置;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 内容的内在联系;C、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 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 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学科课程论代表人物:孔子、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比特、卡特斯 ②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 课程,其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A、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B、强调通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