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四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455566788899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教育行政体制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18 第三节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八章教学(中) 第四节教学原则 第五节教学方法 第九章教学(下)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节教学评价 第十章电化教学 第一节电化教学概述 第二节电化教学媒体 第三节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第十一章德育(上) 第一节德育概述 第二节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第十二章德育(下) 第三节德育的过程 第四节德育的原则 34
1 目录 目录....................................................................................................................................................... 1 绪论....................................................................................................................................................... 3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4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4 第二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5 第四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5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6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6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 7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8 第一节 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8 第二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8 第四章 教育目的 .............................................................................................................................. 9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9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0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 12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 12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3 第三节 教育行政体制............................................................................................................. 14 第六章 课程 ................................................................................................................................... 14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14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 16 第七章 教学(上).............................................................................................................................. 17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 17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18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 20 第八章 教学(中).............................................................................................................................. 21 第四节 教学原则 ..................................................................................................................... 21 第五节 教学方法 ..................................................................................................................... 22 第九章 教学(下).............................................................................................................................. 23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 23 第七节 教学评价 ..................................................................................................................... 26 第十章 电化教学 ............................................................................................................................ 28 第一节 电化教学概述 .............................................................................................................. 28 第二节 电化教学媒体 .............................................................................................................. 29 第三节 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 30 第十一章 德育(上).......................................................................................................................... 30 第一节 德育概述 ..................................................................................................................... 30 第二节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 31 第十二章 德育(下).......................................................................................................................... 32 第三节 德育的过程.................................................................................................................. 32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 34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三章美育 第一节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美育的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十四章体育 第一节体育 37 第二节卫生 第十五章劳动技术教育 第一节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劳动技术教育和途径和方法 第十六章课外活动 第一节课外活动的特点和任务 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 第十七章学校与家庭 第一节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 第三节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十八章班主任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二节如何将班级培养成为班集体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九章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6 第二十章学校管理 46 第一节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 第二节学校管理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学校管理工作及其方法 赏析
2 第五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35 第十三章 美育................................................................................................................................ 36 第一节 美育的意义和任务 ....................................................................................................... 36 第二节 美育的过程和原则 ....................................................................................................... 36 第三节 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 37 第十四章 体育................................................................................................................................ 37 第一节 体育 ............................................................................................................................ 37 第二节 卫生 ............................................................................................................................ 38 第十五章 劳动技术教育.................................................................................................................. 39 第一节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 39 第二节 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和原则 ......................................................................................... 39 第三节 劳动技术教育和途径和方法 ......................................................................................... 40 第十六章 课外活动......................................................................................................................... 40 第一节 课外活动的特点和任务 ................................................................................................ 40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 .................................................................................. 41 第十七章 学校与家庭 ..................................................................................................................... 41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作用........................................................................................................... 41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 41 第三节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 41 第十八章 班主任 ............................................................................................................................ 42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42 第二节 如何将班级培养成为班集体 ......................................................................................... 42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43 第十九章 教师和学生 ..................................................................................................................... 44 第一节 教师................................................................................................................................ 44 第二节 学生................................................................................................................................ 45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6 第二十章 学校管理......................................................................................................................... 46 第一节 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 46 第二节 学校管理过程和原则.................................................................................................... 47 第三节 学校管理工作及其方法 ................................................................................................ 47 赏析..................................................................................................................................................... 48
绪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 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8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系统论教育、教学 成为独立学科开始出现的标志。夸美纽斯第一个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最早使用讲授法的教师,班级授课制雏形的提出者是昆体良 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换种说法这也是 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第一个提出:“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的人是英国的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1.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最早提出课程论的学家 1901年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最早提出“实验教育学”另一个德国教育学家拉伊于1903年出版了《实 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论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于1916年出版了《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前苏联学家凯洛夫于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是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 规律的教育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阐述了教育的起源问题,阐明了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 因,指明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之一(人类的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 身新发展的需要。) 2.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纳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学科结构运动”。并提倡发现学 习。1975年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出版了教育与发展一书,提出了“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 前面” 巴班斯基的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 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达到最优化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法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 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 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 调査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査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査对象:③拟定调査提纲:④计划好调 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法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査、个案调查
3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 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82 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系统论教育、教学 成为独立学科开始出现 ....的标志。夸美纽斯第一个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最早使用讲授法的教师,班级授课制雏形的提出者是昆体良 赫尔巴特于 1806 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换种说法这也是 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第一个提出:“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的人是英国的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1.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861 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 最早提出课程论的学家 1901 年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最早提出“实验教育学” 另一个德国教育学家拉伊于 1903 年出版了《实 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论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于 1916 年出版了《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前苏联学家凯洛夫于 1939 年出版的《教育学》是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 规律的教育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贤江于 1930 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论述教育的著作。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阐述了教育的起源问题,阐明了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 因,指明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之一(人类的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 身新发展的需要。) 2.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 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纳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学科结构运动”。并提倡发现学 习。1975 年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出版了教育与发展一书,提出了“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 前面” 巴班斯基的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 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达到最优化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 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 ........... 结合起来 ....。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 (2)调查法 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 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法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调査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口头访问)、问卷、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 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 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4)统计法 2.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给定信息 被控系统 输出信息 (输入信 真实信 被控系统 (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外界一[他意输入一德息加工处理]一[億息输出一外界 根据选题 对资料加工 回到实践 收集资料 提出结论 检验结论 信息反馈 (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 整体。系统论就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总和。第二、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第三、动态观点。 第四、最佳观点(最佳观点又叫最优化),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 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教育有三种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起源学说 教育的神话起源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一一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生物冲动是教育的动力)
4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口头访问)、问卷、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 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 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4)统计法 2.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 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2) 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3) 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 整体。系统论就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总和。第二、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第三、动态观点。 第四、最佳观点(最佳观点又叫最优化),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 .............................................. 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有三种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起源学说 教育的神话起源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生物冲动是教育的动力) 给定信息 (输入信 息) 被控系统 输出信息 (真实信 息) 被控系统 根据选题 收集资料 对资料加工 提出结论 回到实践 检验结论 外界 信息输入 信息加工处理 信息输出 外界 信息反馈
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一一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学说一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一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 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特别注意: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所 以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 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 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 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 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 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 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 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 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 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 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四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且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二、古代(努力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并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一“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 三科(即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通过
5 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学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 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特别注意: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所 以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 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 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 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 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 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 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 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 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 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 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四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且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二、古代(努力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并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 三科(即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通过
宫廷学校把子弟培养成勇猛善战的骑士,其主要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 猎、下棋、吟诗)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 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 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 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 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 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资本主义社会的敦育 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增加并趋于实用,教育对象扩大(面向劳动人民子女 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 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 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 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 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l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 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 高体重的增加,骨路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 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 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 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 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人类具有自 觉得能定性,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6
6 宫廷学校把子弟培养成勇猛善战的骑士,其主要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 猎、下棋、吟诗)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一 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 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 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 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 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增加并趋于实用,教育对象扩大(面向劳动人民子女)。 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 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 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 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 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 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 高体重的增加,骨路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 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 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 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 ...................,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 .............。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 ......... 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人类具有自 觉得能定性,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 .................................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补充的参考资料: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 (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 和培养人。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二)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从普通教育来说,小学、初 中、高中均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培养仼务和要求。它所培养的人,要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有严格的规格要求。为实现这种规格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措施。例如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有 科学的教育方法,有集中的教育时间,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它们 的影响力远不如学校教育。 (三)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学校按编制配备的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人员。他们经过严格 的师范训练,有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教育科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学校对他们还有岗位 职责要求,不称职的教师要被淘汰。所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相比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 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定于他自身 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 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 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 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 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五、“遗传与环境”中曾出现的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轮 从下面两个维度考察:人性本善、教育内发/善导论—人性本恶、教育外铄/规制论 1、人性本善、教育内发善导论 “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的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 满了信心,而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 法来教育学生。例如: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救变坏了。” 2、人性本恶、教育外铄/规制论 人性之恶,一是表现在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的、非理性的、卑劣的;二是表现在人的天性是自私的, 敌视他人的,人的本性中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这类教育家主张用严 格的管束、制度、规范来约東学生的这些不好的天性,以对人性恶进行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的对 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例 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 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 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 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7
7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 ...............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 补充的参考资料: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 (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 和培养人。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二)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从普通教育来说,小学、初 中、高中均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它所培养的人,要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有严格的规格要求。为实现这种规格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措施。例如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有 科学的教育方法,有集中的教育时间,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它们 的影响力远不如学校教育。 (三)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学校按编制配备的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人员。他们经过严格 的师范训练,有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教育科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学校对他们还有岗位 职责要求,不称职的教师要被淘汰。所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相比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 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定于他自身 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 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 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 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学生个体的 .....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 ......... 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 ...............................................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五、“遗传与环境”中曾出现的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轮) 从下面两个维度考察:人性本善、教育内发/善导论——人性本恶、教育外铄/规制论 1、人性本善、教育内发/善导论 “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的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 满了信心,而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 法来教育学生。例如: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救变坏了。” 2、人性本恶、教育外铄/规制论 人性之恶,一是表现在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的、非理性的、卑劣的;二是表现在人的天性是自私的, 敌视他人的,人的本性中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源;这类教育家主张用严 格的管束、制度、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这些不好的天性,以对人性恶进行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的对 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例 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 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 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 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 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 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奥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 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 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 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 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 新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982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年的“科 教兴国”战略:1997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8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 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 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 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 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 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 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 新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982 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 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 年的“科 教兴国”战略;1997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 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人才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作好敦育事业发展规划 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 (1)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2)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 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4)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 (1)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2)要根据我国 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3)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4)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5调整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②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③在改革教育的领 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广义的概 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教育研究教育目的,是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目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3、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 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 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其中关于 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学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教学目标(课程或者教学的)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 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都对教育目的发 生影响,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 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 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 政治设施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9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1. 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人才。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 (1)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2)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 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 4)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 (1)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2)要根据我国 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3)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4)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5.调整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②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③在改革教育的领 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概 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教育研究教育目的,是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目的 ..........,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 3、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 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 ....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 的社会价值 ....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其中关于.. 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 ...............核心部分 ....。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学校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教学目标(课程或者教学的)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 ......,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 ........ 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都对教育目的发 生影响,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 ......... 化的现实基础 ......。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 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 ................................. 政治设施的制约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 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 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看法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 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 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 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 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 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 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 教育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有着 内在的统一性。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地促 进人的发展。 ②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间的发 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教育是一种谋生手段 不是个性完善手段;个人主要当作工具塑造,不是当作目的培养。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 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在我国,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育 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能,增进人的 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定位) 2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3具有独立个性 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者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 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 全面发展的个性。(全面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 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 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10
10 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 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 ...........................要对教育价值作出 ........ 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看法: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 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 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 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 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 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 ......................... 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 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 ..............................。 教育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有着 内在的统一性。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地促 进人的发展。 ②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间的发 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教育是一种谋生手段, 不是个性完善手段;个人主要当作工具塑造,不是当作目的培养。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 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在我国,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育 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能,增进人的 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定位) 2.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3.具有独立个性 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者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 面发展 ...;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 ....,不可一律化,即 全面发展的个性..。(全面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949 年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7 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 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 也不能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