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D.《实录》,纪传体裁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言行,如文中范 祖禹编修的就是《神宗实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祖禹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 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范祖禹看淡官职,正字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 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 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 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答案】10.C11.D12.B 13.(1)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 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2)皇帝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 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解析】 10.试题分析:原文“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 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1.试题分析:“纪传体”应为“编年体”,“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的言行”不准 确,应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12.试题分析:“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错,因果关系不成立。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 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 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 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 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选项B事件错误 13.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谕:告诉,竟:最终,谒:拜见,且:将 要,梗:阻挠,以:凭借,知:担任。 参考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逢村叟 杜荀鹤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的题目“乱后逢村叟”,点明了写诗的起因,为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 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做铺垫D. 《实录》,纪传体裁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言行,如文中范 祖禹编修的就是《神宗实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祖禹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 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 范祖禹看淡官职,正字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 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 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 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 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 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 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2)皇帝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 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解析】 10. 试题分析:原文“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 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1. 试题分析:“纪传体”应为“编年体”,“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的言行”不准 确,应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12. 试题分析:“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错,因果关系不成立。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 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 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 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 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选项 B 事件错误。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谕:告诉,竟:最终,谒:拜见,且:将 要,梗:阻挠,以:凭借,知:担任。 参考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逢村叟 杜荀鹤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诗的题目“乱后逢村叟”,点明了写诗的起因,为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 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做铺垫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