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辽宁省沈阳市交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辽宁省沈阳市交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73.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辽宁省沈阳市交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 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 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 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 起来, 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 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 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 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 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 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 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 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 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 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 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 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 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 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 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 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 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 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 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 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 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 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整合数据信息,能降低成本,提 高效率 B.淘宝网使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 竞争

辽宁省沈阳市交联体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 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 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 Zipcar 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 起来,Zipcar 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 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 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 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 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 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 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 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 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 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 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 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 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 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 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 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 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 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 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 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 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 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整合数据信息,能降低成本,提 高效率。 B. 淘宝网使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 竞争

C.分享经济中的消费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 帮助的过程。 D.随着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一一分 享经济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分享经济,文章先明确概念,再从原因、作用、出路上一一阐释 B.文章以 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提高交易效率和 不分国界的优点 C.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手法,彰显分享经济的现实意义。 D.最后一段提到对政府职能的思考,篇幅短却是对文章主体理论不可或缺的补 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 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 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答案】1.C2.B3.B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缩小范围,原文中“尤其是”数据信息只是部分内容。B 项,曲解文意,“大大”表明不是全部,“从而”前后因果颠倒。D项,未然已 然混淆,原文是“正在走向分享型经济”。 2.试题分析:对论据的使用理解错误。不能有效论证出亦无论证“分享经济不 分国界”的观点。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 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B对论据的使用理解错误。 3.试题分析:以偏概全的错误。分工是在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 重要方式,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分工已不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边有个剃头匠 杜卫东 这位剃头匠,个子不高、五十岁上下,摊位紧邻街心公园的旁门。按说位置不错, 可是据我每天散步时观察,他的生意最为清淡,供顾客等候坐的三只小凳子基本 上没有派上过用场,甚至还出现过旁边儿的剃头匠借用的情况。我印象中,他最 标志性的姿势是,坐在椅子上两脚搭着一只木凳,面无表情,两眼微闭。不过, 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不是狂风突至、暴雨倾盆,他总是以这种姿势耐心地等 待顾客光临,直到夜色如一团水墨洇开,一点儿一点儿把他湮没

C. 分享经济中的消费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 帮助的过程。 D. 随着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分 享经济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分享经济,文章先明确概念,再从原因、作用、出路上一一阐释。 B. 文章以 Zipcar 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提高交易效率和 不分国界的优点。 C. 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手法,彰显分享经济的现实意义。 D. 最后一段提到对政府职能的思考,篇幅短却是对文章主体理论不可或缺的补 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 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 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 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 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 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A 项,缩小范围,原文中“尤其是”数据信息只是部分内容。B 项,曲解文意,“大大”表明不是全部,“从而”前后因果颠倒。D 项,未然已 然混淆,原文是“正在走向分享型经济”。 2. 试题分析:对论据的使用理解错误。不能有效论证出亦无论证“分享经济不 分国界”的观点。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 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 B 对论据的使用理解错误。 3. 试题分析:以偏概全的错误。分工是在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 重要方式,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分工已不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 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边有个剃头匠 杜卫东 这位剃头匠,个子不高、五十岁上下,摊位紧邻街心公园的旁门。按说位置不错, 可是据我每天散步时观察,他的生意最为清淡,供顾客等候坐的三只小凳子基本 上没有派上过用场,甚至还出现过旁边儿的剃头匠借用的情况。我印象中,他最 标志性的姿势是,坐在椅子上两脚搭着一只木凳,面无表情,两眼微闭。不过, 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不是狂风突至、暴雨倾盆,他总是以这种姿势耐心地等 待顾客光临,直到夜色如一团水墨洇开,一点儿一点儿把他湮没

唯一的一次反常,是他急赤白脸地追上了一个老头儿,说,您给我的这五块钱是 假钞。老头儿不以为然,说怎么可能,五块钱的票子也造假,犯得上吗?剃头匠 怕他不换,晃晃手中的纸币,有点气急败坏,您看看,您看看,多薄!麻烦您给 换一张吧,谢谢您了! 就是那时候,我冒出了一个想法:做他的主顾。 我注意观察过了,这个剃头匠理出的发型虽然传统,但是比较符合我的审美趣味。 剃头匠讷于言,每次理发你不说话他不言声,偶有问答也是简单地应对。剃完头 他会看着镜子里的我问,行吗?我说行,他便解下我的白围裙用手一抖,脸扭向 一旁,等着付钱。钱给了,他的嘴角会向上咧一下,似笑非笑,然后把新收的钱 和先前收的钱摞在一起数一遍,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只有这时,他木然的脸上才 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有一次我找他理发,他不在。旁边的剃头匠告诉我,他去街心公园的大排档吃饭 了,如果你不急,就等一会儿;如果急,就由我来。那天下午我正好有一个活动, 非去不可,等不及了,就由旁边的剃头匠代劳。 我有一搭无一搭地问:为什么他的生意那么清淡,你的生意这么好?我觉得他手 艺也不孬啊。这位剃头匠说,其实这人特别厚道!那天一个老太太剪头,把钱包 落下了,他连拉链都没打开,愣是等到晚上八点老太太找回来 这位兄弟还告诉,剃头匠有一个儿子,今年高考落榜,正在家里复读。剃头匠要 负担儿子复读的费用,还要为儿子的将来做些积累,所以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 晚。平时的午饭就是一张烙饼,偶尔吃一碗牛肉面便是改善伙食了。但是他过得 并不快乐,因为儿子和他不亲,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这让他有点失落和 伤心 我听了却心头一动,在对剃头匠寄予同情的同时又顿生敬意。 没想到,与世无争的剃头匠有一次险些和客人动了手。 那天散步,我目睹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剃头匠干完了一个活儿,解下客人的白 围裙,照例用手抖了抖上面的头发茬,然后等着付钱。可是那位客人用手胡噜胡 噜头,对着镜子左照右照,脸上渐露愠怒之色,嘿,嘿,你这给我剃的是什么玩 意儿呀,跟狗啃的似的! 剃头匠一脸茫然,他瞅瞅刚刚理完的头,嘟囔一句:这活儿没毛病呀 怎么没毛病呀!客人六十来岁,一看就是属于那种爱占小便宜的人。 大家前后左右围观评价着那位老兄的脑袋,纷纷摇头:这不是剃的挺好看的吗? 有剃头匠的同伴过来调解,说这份活儿就少收点钱。 少收点钱就行啦,我这脑袋怎么出门呀?那位老兄佯装不干,以攻为守。 剃头匠也不干:他凭什么少给钱呀,我这活儿干得有毛病吗? 那位老兄急了:嘿,你还来劲了?说着上前去揪剃头匠的领子,你看看我这鬓角 谁让你去这么短的 这时,围观的人群中一个年轻后生挤出来,横在了两人中间,怒斥一声:你放开 手,不准欺负他! 这后生我认识。那天散步时突遇暴雨,我和他在一处房檐下避雨,闲聊中知道他 老家在河北农村,来北京打些零工,在街心公园的儿童游乐场收门票,一天六 元,给家里减轻点负担。想来他是下班经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那位老兄愣了一下,便问:嘿,你算哪一出儿,管什么闲事?年轻后生双拳紧握、 怒目而视:我告诉你,他是我爸爸!

唯一的一次反常,是他急赤白脸地追上了一个老头儿,说,您给我的这五块钱是 假钞。老头儿不以为然,说怎么可能,五块钱的票子也造假,犯得上吗?剃头匠 怕他不换,晃晃手中的纸币,有点气急败坏,您看看,您看看,多薄!麻烦您给 换一张吧,谢谢您了! 就是那时候,我冒出了一个想法:做他的主顾。 我注意观察过了,这个剃头匠理出的发型虽然传统,但是比较符合我的审美趣味。 剃头匠讷于言,每次理发你不说话他不言声,偶有问答也是简单地应对。剃完头 他会看着镜子里的我问,行吗?我说行,他便解下我的白围裙用手一抖,脸扭向 一旁,等着付钱。钱给了,他的嘴角会向上咧一下,似笑非笑,然后把新收的钱 和先前收的钱摞在一起数一遍,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只有这时,他木然的脸上才 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有一次我找他理发,他不在。旁边的剃头匠告诉我,他去街心公园的大排档吃饭 了,如果你不急,就等一会儿;如果急,就由我来。那天下午我正好有一个活动, 非去不可,等不及了,就由旁边的剃头匠代劳。 我有一搭无一搭地问:为什么他的生意那么清淡,你的生意这么好?我觉得他手 艺也不孬啊。这位剃头匠说,其实这人特别厚道!那天一个老太太剪头,把钱包 落下了,他连拉链都没打开,愣是等到晚上八点老太太找回来。 这位兄弟还告诉,剃头匠有一个儿子,今年高考落榜,正在家里复读。剃头匠要 负担儿子复读的费用,还要为儿子的将来做些积累,所以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 晚。平时的午饭就是一张烙饼,偶尔吃一碗牛肉面便是改善伙食了。但是他过得 并不快乐,因为儿子和他不亲,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这让他有点失落和 伤心。 我听了却心头一动,在对剃头匠寄予同情的同时又顿生敬意。 没想到,与世无争的剃头匠有一次险些和客人动了手。 那天散步,我目睹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剃头匠干完了一个活儿,解下客人的白 围裙,照例用手抖了抖上面的头发茬,然后等着付钱。可是那位客人用手胡噜胡 噜头,对着镜子左照右照,脸上渐露愠怒之色,嘿,嘿,你这给我剃的是什么玩 意儿呀,跟狗啃的似的! 剃头匠一脸茫然,他瞅瞅刚刚理完的头,嘟囔一句:这活儿没毛病呀。 怎么没毛病呀!客人六十来岁,一看就是属于那种爱占小便宜的人。 大家前后左右围观评价着那位老兄的脑袋,纷纷摇头:这不是剃的挺好看的吗? 有剃头匠的同伴过来调解,说这份活儿就少收点钱。 少收点钱就行啦,我这脑袋怎么出门呀?那位老兄佯装不干,以攻为守。 剃头匠也不干:他凭什么少给钱呀,我这活儿干得有毛病吗? 那位老兄急了:嘿,你还来劲了?说着上前去揪剃头匠的领子,你看看我这鬓角, 谁让你去这么短的。 这时,围观的人群中一个年轻后生挤出来,横在了两人中间,怒斥一声:你放开 手,不准欺负他! 这后生我认识。那天散步时突遇暴雨,我和他在一处房檐下避雨,闲聊中知道他 老家在河北农村,来北京打些零工,在街心公园的儿童游乐场收门票,一天六十 元,给家里减轻点负担。想来他是下班经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那位老兄愣了一下,便问:嘿,你算哪一出儿,管什么闲事?年轻后生双拳紧握、 怒目而视:我告诉你,他是我爸爸!

我听了,心头怦然一动,不由看了一眼年轻人身后的剃头匠。只见刚才还沮丧委 屈的这位兄弟,脸颊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团水墨洇开”运用比喻手法,“一点儿一点儿”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形 象地描写出夜色慢慢加浓的景象 B.“我”是一个不追求潮流的人,选择做剃头匠的主顾,就是因为他理出的发 型传统,比较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 C.“我”与另一个剃头匠的聊天内容反映了主人公的善良,这消除了你“我” 对他的歧视,使“我”对他产生敬意 D.“我”是小说的线索,是一个全知视角,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通过 我的视角呈现出来。 5.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只有这时,他木然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2)脸颊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 6.前文写剃头匠的儿子“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而后文却写他说“我 告诉你,他是我爸爸”,小说这样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A5.(1)“木然”表现了剃头匠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和得不到儿 子的尊重而内心感到不快乐。“欣慰的神色”表现了他因生意有了进项而感到满 意、宽慰。(2)表现了剃头匠因为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并在自己受人 欺负时出面护卫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6.不矛盾。“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是剃头匠的儿子作为学生时虚荣心 的表现;“我告诉你,他是我爸爸”是他面对外人欺负父亲时,作为儿子,承担 起保护父亲责任的表现。这反映了剃头匠的儿子思想的变化,他从打零工的生活 体验中,理解到了父亲赚钱的不易和工作的辛苦,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并克服 了虚荣心,懂得了尊重父亲。这样安排更好地表现了儿女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是 父母最大的快乐的主旨。 【解析】 4.试题分析:B项,“就是因为他理出的发型传统,比较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 分析不全面,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剃头匠生意冷淡的同情。C项,“‘我’对他的 歧视”错误,“我”对剃头匠没有歧视。D项“全知视角”错误,文中的“我” 是一个有限的视角,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表现的心情的题目,答题分关键是根据句子中 的动作、神态描写分析,如(1)中,根据“木然”“欣慰的神色”分析“不快 乐满意、宽慰”的心情。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分内容的合理性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这 种转变的合理性,前面的表现是“虚荣心”后面的表现是“责任感”,然后分析 原因是自己的生活的经历。 点睛: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 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 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 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此题注意分析儿子态度变化的原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听了,心头怦然一动,不由看了一眼年轻人身后的剃头匠。只见刚才还沮丧委 屈的这位兄弟,脸颊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团水墨洇开”运用比喻手法,“一点儿一点儿”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形 象地描写出夜色慢慢加浓的景象。 B. “我”是一个不追求潮流的人,选择做剃头匠的主顾,就是因为他理出的发 型传统,比较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 C. “我”与另一个剃头匠的聊天内容反映了主人公的善良,这消除了你“我” 对他的歧视,使“我”对他产生敬意。 D. “我”是小说的线索,是一个全知视角,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通过 我的视角呈现出来。 5. 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只有这时,他木然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2)脸颊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 6. 前文写剃头匠的儿子“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而后文却写他说“我 告诉你,他是我爸爸”,小说这样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1)“木然”表现了剃头匠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和得不到儿 子的尊重而内心感到不快乐。“欣慰的神色”表现了他因生意有了进项而感到满 意、宽慰。(2)表现了剃头匠因为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并在自己受人 欺负时出面护卫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6. 不矛盾。“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是剃头匠的儿子作为学生时虚荣心 的表现;“我告诉你,他是我爸爸”是他面对外人欺负父亲时,作为儿子,承担 起保护父亲责任的表现。这反映了剃头匠的儿子思想的变化,他从打零工的生活 体验中,理解到了父亲赚钱的不易和工作的辛苦,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并克服 了虚荣心,懂得了尊重父亲。这样安排更好地表现了儿女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是 父母最大的快乐的主旨。 【解析】 4. 试题分析:B 项,“就是因为他理出的发型传统,比较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 分析不全面,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剃头匠生意冷淡的同情。C 项,“‘我’对他的 歧视”错误,“我”对剃头匠没有歧视。D 项“全知视角”错误,文中的“我” 是一个有限的视角,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表现的心情的题目,答题分关键是根据句子中 的动作、神态描写分析,如(1)中,根据“木然”“欣慰的神色”分析“不快 乐”“满意、宽慰”的心情。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分内容的合理性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这 种转变的合理性,前面的表现是“虚荣心”后面的表现是“责任感”,然后分析 原因是自己的生活的经历。 点睛: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 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 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 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此题注意分析儿子态度变化的原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在京联 合发布了《2016-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 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 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提到:“我国目 前存在两种城镇化率,一种是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另一种 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镇化率的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说,我国 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会导致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次性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有些地 方,虽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没有被统计成为城镇 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率真实性;其次,城镇化正在以多途径方 式进行,并且存在着大量市民融入到城市中,却并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而 城镇化指标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并不敏感。 (摘自《人民政协报》2017年1月12日李荣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3%》) 材料二 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而户籍人口 城镇化率仅39.%。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 方案的通知》,将统筹推进本地和外地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计划在“十三五 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 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16全国人口城镇化大数据分析:去年户籍人口城镇化 率39.9%》) 材料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 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 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 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 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 的发展过程。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 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 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 140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 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 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 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 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 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材料一: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在京联 合发布了《2016-2020 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 示,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3%。2018 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 8 亿, 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提到:“我国目 前存在两种城镇化率,一种是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另一种 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镇化率的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说,我国 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会导致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次性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有些地 方,虽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没有被统计成为城镇 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率真实性;其次,城镇化正在以多途径方 式进行,并且存在着大量市民融入到城市中,却并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而 城镇化指标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并不敏感。 (摘自《人民政协报》2017 年 1 月 12 日李荣峰《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3%》) 材料二: 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2015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6.1%,而户籍人口 城镇化率仅 39.9%。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 1 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 方案的通知》,将统筹推进本地和外地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计划在“十三五” 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以上,年均转户 1300 万人以上。到 2020 年,全国户籍人 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45%。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16 全国人口城镇化大数据分析:去年户籍人口城镇化 率 39.9%》) 材料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 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 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 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 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 的发展过程。2015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7.7 亿。“十 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23 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 2000 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 653 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已经达到 140 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 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 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 力。2014 年 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正式对外公布,这 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 2020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 到 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 42 万亿元

(摘编自“百度文库”《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 划咨询建议报告》) 7.下列关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机构对我国未来五年城镇化增长率的发 展态势做了预测 B.由于大量人口融入到城市中,但有些人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这使城镇 化率难以准确预算。 C.材料一中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而材料二的预测是 提高到45%。 D.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是国家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 城镇,没有被统计进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提高。 B.从冯奎提到的问题来看,在统计城镇化率时,对城镇化率这一概念必须有 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城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是有很大差别的。 C.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髙户籍人口城镇化 率,使之达到较高髙的比例,就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 D.虽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与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友好,但我国各地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E.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因此城镇化快速推进,是推动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居明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 9.我国在城镇化率的提升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7.C8.BE 9.(1)我国的城镇化率呈现由低到高的稳步、快速提升的特点。①从材料二图 表数据看,2011年到2015年间,都在由低到高稳步提升。②综合材料看,到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每年将有1300万以上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 化率增长的速度快。(2)通过政府行为有计划地提升城镇化率。2014年3月出 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 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 【解析 7.试题分析:材料一中的63%,指的是报告“我国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 的比例)。材料二中的45%指的是“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的概念不 8试题分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 就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却没有被统计进去”这一结果, 尽管存在“没有被统计进去”的情况。但也只是“有些地方”。C项,材料二中 “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指的是户籍迁移中的种种障碍应该破 除,而不是“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D项,“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 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错误,原文中有“遵循城镇 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说法,但这只是提出要求,并不是 说我国已经这样做了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题目,三则材料都分析了我国城 镇化率提高的问题,材料一总体概括,材料二以图表的方式概括,材料三列举具

(摘编自“百度文库”《 2016-2020 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 划咨询建议报告》) 7. 下列关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机构对我国未来五年城镇化增长率的发 展态势做了预测。 B. 由于大量人口融入到城市中,但有些人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这使城镇 化率难以准确预算。 C. 材料一中的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3%,而材料二的预测是 提高到 45%。 D.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是国家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 城镇,没有被统计进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提高。 B. 从冯奎提到的问题来看,在统计城镇化率时,对城镇化率这一概念必须有一 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城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是有很大差别的。 C.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 率,使之达到较高的比例,就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 D. 虽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与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友好,但我国各地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E.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因此城镇化快速推进,是推动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居明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 9. 我国在城镇化率的提升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7. C 8. BE 9. (1)我国的城镇化率呈现由低到高的稳步、快速提升的特点。①从材料二图 表数据看,2011 年到 2015 年间,都在由低到高稳步提升。②综合材料看,到 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3%,每年将有 1300 万以上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 化率增长的速度快。(2)通过政府行为有计划地提升城镇化率。2014 年 3 月出 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2016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 1 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 【解析】 7. 试题分析:材料一中的 63%,指的是报告“我国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 的比例)。材料二中的 45%。指的是“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的概念不 同。 8. 试题分析:A 项,说法过于绝对,“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 就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却没有被统计进去”这一结果, 尽管存在“没有被统计进去”的情况。但也只是“有些地方”。C 项,材料二中 “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指的是户籍迁移中的种种障碍应该破 除,而不是“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D 项,“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 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错误,原文中有“遵循城镇 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说法,但这只是提出要求,并不是 说我国已经这样做了。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题目,三则材料都分析了我国城 镇化率提高的问题,材料一总体概括,材料二以图表的方式概括,材料三列举具

体的文件答题时注意各则材料概括。如根据图表概括2011年到2015年间,都在 由低到高稳步提升。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 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 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 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 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 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 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 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 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 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 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囯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 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 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 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 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 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 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有相章惇意。祖禹 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 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 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在迩英守经据正,献纳 尤多。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 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 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 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 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C.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 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 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本意是将享受的禄位交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 大夫的死为“卒”。 C.斛,文中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体的文件答题时注意各则材料概括。如根据图表概括 2011 年到 2015 年间,都在 由低到高稳步提升。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 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 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 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 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 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 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 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 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 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 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 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 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 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 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 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 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有相章惇意。祖禹 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 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 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在迩英守经据正,献纳 尤多。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 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 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 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 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C.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 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 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致仕本意是将享受的禄位交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 大夫的死为“卒”。 C. 斛,文中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D.《实录》,纪传体裁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言行,如文中范 祖禹编修的就是《神宗实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祖禹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 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范祖禹看淡官职,正字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 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 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 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答案】10.C11.D12.B 13.(1)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 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2)皇帝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 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解析】 10.试题分析:原文“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 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1.试题分析:“纪传体”应为“编年体”,“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的言行”不准 确,应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12.试题分析:“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错,因果关系不成立。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 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 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 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 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选项B事件错误 13.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谕:告诉,竟:最终,谒:拜见,且:将 要,梗:阻挠,以:凭借,知:担任。 参考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逢村叟 杜荀鹤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的题目“乱后逢村叟”,点明了写诗的起因,为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 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做铺垫

D. 《实录》,纪传体裁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言行,如文中范 祖禹编修的就是《神宗实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祖禹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 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 范祖禹看淡官职,正字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 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 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 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 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 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 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2)皇帝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 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解析】 10. 试题分析:原文“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 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1. 试题分析:“纪传体”应为“编年体”,“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的言行”不准 确,应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12. 试题分析:“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错,因果关系不成立。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 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 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 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 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选项 B 事件错误。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谕:告诉,竟:最终,谒:拜见,且:将 要,梗:阻挠,以:凭借,知:担任。 参考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逢村叟 杜荀鹤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诗的题目“乱后逢村叟”,点明了写诗的起因,为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 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做铺垫

B.第三句写了为供给修建营寨的木料,村中的桑柘树已被砍光,说明百姓靠它 来养蚕织布的生计已被断送 C.第四句写村中的青少年都被拉去当兵死于战事,家家户户绝了后嗣,诗人以 写实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D.五六句写在战乱时期官府还像太平时期那样征敛赋税,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 全无一点体恤民生之意。 E.全诗围绕村叟来写,既写了几件典型的令他“伤魂”之事,也写了战乱给广 大民众带来的无尽的伤痛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村叟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简要分 析 【答案】14.AE15.表达了诗人对遭逢唐末战乱的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深切的 同情,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控诉以及对封建官吏不知体恤百姓的谴 责。村叟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他的遭遇正是当时千家万户遭遇的一个 缩影,村落萧疏,生计无着,赋税繁重,官员盘剥,典型的反映出连年战乱给广 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与诗的内 容不符,也不能说标题有铺垫作用。E项,“战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无尽的伤 痛”。可以通过本诗去联想,但不是本诗直接反映出来的 15.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具体的词语“居破村~“伤魂”无桑柘”‘绝子 孙ν鸡犬~皆星散”分析“对老人深切的同情,对战乱的谴责”,然后分析“村 叟”的形象特征,结合诗句分析“战乱”的原因。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 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 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根据文中的 具体的词语“居破村”“伤魂”“无桑柘”“绝子孙”“鸡犬”“皆星散”分 析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描绘箫声这一音乐形象的两 句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两句写水石相激 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从而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 (3)在《马说》中,韩愈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在仆役手中的千里马最后只 能落得“ 的结局。 【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2)泣孤舟之嫠妇(3)飞湍瀑流争喧豗(4). 硃崖转石万壑雷(5).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 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箫声”水石相激,山谷 轰鸣千里马的结局”,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壑“嫠”‘豗ˆ“枥 的写法 第II卷表达题

B. 第三句写了为供给修建营寨的木料,村中的桑柘树已被砍光,说明百姓靠它 来养蚕织布的生计已被断送。 C. 第四句写村中的青少年都被拉去当兵死于战事,家家户户绝了后嗣,诗人以 写实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D. 五六句写在战乱时期官府还像太平时期那样征敛赋税,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 全无一点体恤民生之意。 E. 全诗围绕村叟来写,既写了几件典型的令他“伤魂”之事,也写了战乱给广 大民众带来的无尽的伤痛。 15.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村叟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简要分 析。 【答案】14. AE 15. 表达了诗人对遭逢唐末战乱的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深切的 同情,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控诉以及对封建官吏不知体恤百姓的谴 责。村叟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他的遭遇正是当时千家万户遭遇的一个 缩影,村落萧疏,生计无着,赋税繁重,官员盘剥,典型的反映出连年战乱给广 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解析】 14. 试题分析:A 项,“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与诗的内 容不符,也不能说标题有铺垫作用。E 项,“战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无尽的伤 痛”。可以通过本诗去联想,但不是本诗直接反映出来的。 15.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具体的词语“居破村”“伤魂”“无桑柘”“绝子 孙”“鸡犬”“皆星散”分析“对老人深切的同情,对战乱的谴责”,然后分析“村 叟”的形象特征,结合诗句分析“战乱”的原因。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 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 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根据文中的 具体的词语“居破村”“伤魂”“无桑柘”“绝子孙”“鸡犬”“皆星散”分 析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描绘箫声这一音乐形象的两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石相激, 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从而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 (3)在《马说》中,韩愈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在仆役手中的千里马最后只 能落得“__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 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 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箫声”“水石相激,山谷 轰鸣”“千里马的结局”,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壑”“嫠”“豗”“砯”“枥” 的写法。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基础与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九龙井景区景色优美,徜徉其间,青山滴翠,绿水泛花,九井相连,白练为带, 空谷清幽,让人乐不思蜀 ②江西省统计局官员表示,随着经济领域稳增长措施的不断落实,下一步江西新 的产业、新的业态将会络绎不绝的出现 ③中场休息时,只见双方教练赶紧召集队员,抓住队员们擦汗喝水的间隙,对队 员们耳提面命,希望他们下半场能有更佳的表现。 ④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划,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 成就大业。 ⑤影片《湄公河行动》取材于当时惊天动地的“10·5湄公河跨国大案”故事环 环相扣、扣人心弦。其中,一场警察扮演成商人与毒枭之间过招的戏码看得人惊 心动魄 ⑥地球虽然可以满足人的所有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的全部欲望。暴殄天物,竭 泽而渔的做法,到最后必然导致资源匮乏。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 为虏不思复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后来泛指 乐而忘返。②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辆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此处不合语境 ③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地 教导。④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引导或控制,也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动。此处不 合语境。⑤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与此句 形容对象“10°5湄公河跨国大案”不合⑥暴殄天物: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 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规模的扩大,我国的烟雾污染日趋严重,使越 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眼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B.这两天,一条名为《我是谁》的1分30秒的视频被广泛转载,中国共产党破 天荒第一次打广告,网友纷纷点赞:“暖心接地气!”“没想到有一天被我党广 告圈粉!” C.各级党组织只有当好选人用人的舵手,秉持公道正派的工作,坚决抵制各种 歪风邪气,才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D.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充满 紧张感的观看中学习诗词知识,领略诗词之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成分赘余,“破天荒”指从来未曾有过或者是第一次, 应删去“第一次”。C项,搭配不当,秉持……的工作作风。D项,不合逻辑, “不日”指要不了几天,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可以把“不日”改为“日 前 点睛:不合逻辑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并列不当、否定不当、主客倒置和不 合生活事实。句子中出现“和”“等”或顿号注意查找因并列不当或不能包含等 因素引起的逻辑错误。见到否定词语,反问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语,查找因否

三、语言基础与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九龙井景区景色优美,徜徉其间,青山滴翠,绿水泛花,九井相连,白练为带, 空谷清幽,让人乐不思蜀。 ②江西省统计局官员表示,随着经济领域稳增长措施的不断落实,下一步江西新 的产业、新的业态将会络绎不绝的出现。 ③中场休息时,只见双方教练赶紧召集队员,抓住队员们擦汗喝水的间隙,对队 员们耳提面命,希望他们下半场能有更佳的表现。 ④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划,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 成就大业。 ⑤影片《湄公河行动》取材于当时惊天动地的“10·5 湄公河跨国大案”故事环 环相扣、扣人心弦。其中,一场警察扮演成商人与毒枭之间过招的戏码看得人惊 心动魄。 ⑥地球虽然可以满足人的所有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的全部欲望。暴殄天物,竭 泽而渔的做法,到最后必然导致资源匮乏。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 为虏不思复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后来泛指 乐而忘返。②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辆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此处不合语境。 ③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地 教导。④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引导或控制,也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动。此处不 合语境。⑤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与此句 形容对象“10•5 湄公河跨国大案”不合。⑥暴殄天物: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 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规模的扩大,我国的烟雾污染日趋严重,使越 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眼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B. 这两天,一条名为《我是谁》的 1 分 30 秒的视频被广泛转载,中国共产党破 天荒第一次打广告,网友纷纷点赞:“暖心接地气!”“没想到有一天被我党广 告圈粉!” C. 各级党组织只有当好选人用人的舵手,秉持公道正派的工作,坚决抵制各种 歪风邪气,才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D.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充满 紧张感的观看中学习诗词知识,领略诗词之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 项,成分赘余,“破天荒”指从来未曾有过或者是第一次, 应删去“第一次”。C 项,搭配不当,秉持……的工作作风。D 项,不合逻辑, “不日” 指要不了几天,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可以把“不日”改为“日 前”。 点睛:不合逻辑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并列不当、否定不当、主客倒置和不 合生活事实。句子中出现“和”“等”或顿号注意查找因并列不当或不能包含等 因素引起的逻辑错误。见到否定词语,反问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语,查找因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