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辽宁省沈阳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验收语文试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6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沈阳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10月阶段验收高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新的传播策略 焦雨虹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它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 运用文化力量推动发展的一种策略。 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 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出发点。在过 去的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当代文化的忽视,重点大多集中在对传统文化 遗产的继承和张扬之中,舞狮子、打太极依然是不少对外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导致国外一些 人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个长袍马褂的封建社会。“文化中国形象中长期欠缺鲜活的、丰富 的、多元的当代科技、文化、经济元素。因此,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当代” 和“传统”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同时,必须立足当代、立足本土,展现既积极 平和、快乐又存在矛盾的真实中国,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的载体。文化符号不仅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息 息相关,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密不可分。正如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 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多次的中外民调以及对外 传播的现实基本可以证实,目前被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故宫、孔子 功夫、兵马俑、瓷器、京剧、美食等耳熟能详的传统符号依然是主流,在海外甚至有“孔 子十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失之偏颇的戏谑之说。因此,寻找和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 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在文化符号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提升中国当代文化 符号的影响力,尤其是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符号建构急需加强。只有多元、现代的文 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 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 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 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 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 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大型 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 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 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中国文化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和而不同”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主张, 和谐、宽容、共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文化目标,在认同差异、接受差异的基础上,互 相交流、互相对话,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多元、创新的原则,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 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一方面,必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内容、新的观念,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生命 力。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赋予中国文化新的影响力、 辐射力 (选自2012年2月4日《文汇报》,有删节)

沈阳 2013——2014 学年度上学期 10 月阶段验收高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新的传播策略 焦雨虹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它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 运用文化力量推动发展的一种策略。 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 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出发点。在过 去的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当代文化的忽视,重点大多集中在对传统文化 遗产的继承和张扬之中,舞狮子、打太极依然是不少对外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导致国外一些 人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个长袍马褂的封建社会。“文化中国”形象中长期欠缺鲜活的、丰富 的、多元的当代科技、文化、经济元素。因此,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当代” 和“传统”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同时,必须立足当代、立足本土,展现既积极、 平和、快乐又存在矛盾的真实中国,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的载体。文化符号不仅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息 息相关,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密不可分。正如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 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多次的中外民调以及对外 传播的现实基本可以证实,目前被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故宫、孔子、 功夫、兵马俑、瓷器、京剧、美食等耳熟能详的传统符号依然是主流,在海外甚至有“孔夫 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失之偏颇的戏谑之说。因此,寻找和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 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在文化符号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提升中国当代文化 符号的影响力,尤其是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符号建构急需加强。只有多元、现代的文 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 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 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 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 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 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大型 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 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 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中国文化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和而不同”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主张, 和谐、宽容、共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文化目标,在认同差异、接受差异的基础上,互 相交流、互相对话,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多元、创新的原则,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 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一方面,必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内容、新的观念,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生命 力。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赋予中国文化新的影响力、 辐射力。 (选自 2012 年 2 月 4 日《文汇报》,有删节)

1.有关“文化符号”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文化符号”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 B.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要通过“文化符号”呈现出来 C.“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 D.政治、经济影响力是提升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的前提。 2.下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处理好“当代”和“传统”的关系,在继承弘扬传统时必须立足当代 B.寻找和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以当代文化符号的建构为主体 C.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需要公共传播活动和民间、个体的交流沟通相兼容相 补充 D.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做到“和而不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之所以在海外有“孔夫子十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戏谑之说,是因为我们没有建构 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 B.“和而不同”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定要坚持的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最终 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C.由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具有日常性、长期性的民间的、 个体的交流沟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D.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因此美国文化的影 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 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①调南和尉,有惠政 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 既长,将为取,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 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玄宗在东都,醺②五风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 是时颇言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 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薦于》。《于蔫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日“贤人之 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 遗者。秩满,笥③余一缣,驾柴车去。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 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④。德秀善文辞, 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 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 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人情所耽溺、 喜爱者,大夫无之。生六十年未尝识女色、识锦绣,未尝求足、苟辞、佚色,未尝有十亩之 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 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元德秀传》 注:①窭(ju)困:穷困。②醋(pu):合聚饮食。③笥(si):盛衣物的竹器。④饫:yu, 饱

1.有关“文化符号”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文化符号”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 B.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要通过“文化符号”呈现出来。 C.“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 D.政治、经济影响力是提升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的前提。 2.下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处理好“当代”和“传统”的关系,在继承弘扬传统时必须立足当代。 B. 寻找和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以当代文化符号的建构为主体。 C. 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需要公共传播活动和民间、个体的交流沟通相兼容相 补充。 D.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做到“和而不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之所以在海外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戏谑之说,是因为我们没有建构 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 B.“和而不同”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定要坚持的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最终 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C.由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具有日常性、长期性的民间的、 个体的交流沟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D.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因此美国文化的影 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4—7 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 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①调南和尉,有惠政。 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 既长,将为取,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 “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玄宗在东都,酺②五风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 是时颇言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 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 言哉!” 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 遗者。秩满,笥③余一缣,驾柴车去。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 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④。德秀善文辞, 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 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 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人情所耽溺、 喜爱者,大夫无之。生六十年未尝识女色、识锦绣,未尝求足、苟辞、佚色,未尝有十亩之 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 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元德秀传》 注:①窭(jù)困:穷困。②酺(pú):合聚饮食。③笥(sì):盛衣物的竹器。④饫:yù, 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秀自乳之 乳:哺乳,喂奶 B.是时颇言且第胜负 第:科第。 C.即有累,吾当坐 坐:获罪 D.子哭过哀,礼欤 礼:符合礼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德秀对母亲十分孝顺。考进士时,不忍离开母亲,就背着母亲去京城入试。母亲 去世,服丧期间,他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 B.元德秀年轻时未趁父母健在时娶妻,母亲去世后,不肯结婚,打算抚育侄子作子嗣。 后来年龄大了,他又准备娶妻,因家里贫穷,不得已求任鲁山县令 C.元德秀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为官清廉,性淡泊,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才华,能够弹琴 写歌、作赋。 D.元德秀去世后没有留下像样的遗产,族弟元结对他十分尊崇,认为他不求富足,不 苟言辞,不贪女色,品行足以警戒那些纨绔子弟和荒淫贪佞之徒。 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5分) (2)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8.“客心惊”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首联和颔联加以分析。(5分) 9.分析颈联在诗歌中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韩愈《马说》) (2)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3)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4)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乙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佳配偶 斯蒂芬·麦克勒[美]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 里在搬弄着一沓纸,就像在搬弄着一沓煎饼, 我相信,你一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 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德秀自乳之 乳:哺乳,喂奶。 B.是时颇言且第胜负 第:科第。 C.即有累,吾当坐 坐:获罪。 D.子哭过哀,礼欤 礼:符合礼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元德秀对母亲十分孝顺。考进士时,不忍离开母亲,就背着母亲去京城入试。母亲 去世,服丧期间,他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 B.元德秀年轻时未趁父母健在时娶妻,母亲去世后,不肯结婚,打算抚育侄子作子嗣。 后来年龄大了,他又准备娶妻,因家里贫穷,不得已求任鲁山县令。 C.元德秀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为官清廉,性淡泊,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才华,能够弹琴、 写歌、作赋。 D.元德秀去世后没有留下像样的遗产,族弟元结对他十分尊崇,认为他不求富足,不 苟言辞,不贪女色,品行足以警戒那些纨绔子弟和荒淫贪佞之徒。 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5 分) (2)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8.“客心惊”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首联和颔联加以分析。(5 分) 9.分析颈联在诗歌中的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韩愈《马说》) (2)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3)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4)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5)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 _。(李商隐《锦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最佳配偶 斯蒂芬•麦克勒[美]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 里在搬弄着一沓纸,就像在搬弄着一沓煎饼。 “我相信,你一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 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

女进行了分类…”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来 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漂亮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些。 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31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扎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 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扎“文件”是关于我 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好看书、看球赛、睡觉时爱把窗户 关上、养狗、养猫、养金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住 在郊外、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属于贤妻良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爱丽丝结婚整整9年了,已经有3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 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 姻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 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 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女进行了分类……”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来 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漂亮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些。 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31 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扎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 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扎“文件”是关于我 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好看书、看球赛、睡觉时爱把窗户 关上、养狗、养猫、养金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住 在郊外、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属于贤妻良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爱丽丝结婚整整 9 年了,已经有 3 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 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 姻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 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 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 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 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 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室息。 (2)文章多次提到两人“相像”一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 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王世 襄年轻时在燕京大学读书,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等也都是通 的,但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对于这些 方面的很多研究。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 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 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 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 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 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ˆ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 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 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也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 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 小玩意儿,他对这些东西的研究都非常精深而成了这些领域的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 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 工艺、则例①、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 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 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査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 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 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 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 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 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

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 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 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 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 ⑵文章多次提到两人“相像”“一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⑶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⑷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 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 年 11 月 28 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 在北京去世,享年 95 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 1914 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王世 襄年轻时在燕京大学读书,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等也都是通 的,但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对于这些 方面的很多研究。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 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 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 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 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 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 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 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也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 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 小玩意儿,他对这些东西的研究都非常精深而成了这些领域的专家。2000 年,王世襄将自 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 工艺、则例①、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 l940 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 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 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 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 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 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 240 件,其中包括价值 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 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

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 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 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 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 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 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 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 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注:①则例: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 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 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 《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 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 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王世襄有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 价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 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很多政协委员认为,政府不应安堵如故,而应积极作 多方联手打造城市通畅交通圈。 B.最近的两场热身赛,加盟青岛队的美国篮球巨星麦蒂展现出的实力不容分说,这让 球迷对他在中国的职业前景充满期待。 C.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网友赞不绝口,好评如潮。接着, 出版人、制片人、编剧,纷至沓来。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D.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抚顺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家过亿的富豪却细 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14日发生一起命案,该校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班主任孙某的

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 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 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 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 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 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 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 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注:①则例: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 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 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 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 《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 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 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 (3)王世襄有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 价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 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针对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很多政协委员认为,政府不应安堵如故,而应积极作为, 多方联手打造城市通畅交通圈。 B.最近的两场热身赛,加盟青岛队的美国篮球巨星麦蒂展现出的实力不容分说,这让 球迷对他在中国的职业前景充满期待。 C.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网友赞不绝口,好评如潮。接着, 出版人、制片人、编剧,纷至沓来。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D.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抚顺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家过亿的富豪却细 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 14 日发生一起命案,该校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班主任孙某的

严格管理,产生积怨,将其杀害致死。据调査,事件的原因是由于班主任没收该生手机造成 的 B.《小时代》是郭敬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目前已经全部出版发行。《小时代》故事 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 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 C在高三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你能否努力学习,能否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是高考成功 的关键。 D.文学的复杂性在于它试图从感性和艺术的角度去实现文本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整合,文 本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先天地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古人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2 。也就是说,商纣王时期,古 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 ①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②据墨子记载,粉是大禹时期就发现的 ③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④这里的“容”,就是化妆、美容的意思 ⑤《博物志》记:纣烧铅作粉 ⑥这里的“铅华”,是古代妇女搽在脸险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 A.④③⑥①②⑤B.④⑥③②①⑤ C.⑤①④③⑥②D.⑤④①③⑥② 16.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上有五处不够准确、简明,请指出并改正。(5分) ①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显示,②截止2011年10月31日,③世界人口己达到 70亿。④然而这并非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⑤因为人口迅猛增加对于地球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压力,⑥也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⑦因此,制定科学的人口 发展规划成为许多国家当务之急要做的事。 17.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慎独”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 可增删词语。(6分) 慣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术,最早载于《礼记·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 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 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 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100年中,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高原上,栉风沐雨,用叶子采集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 大地的养料就这样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100年后生命绽放的惊天一刻,等待着攀登者 身心俱疲的眼前一亮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请联系现实及人生作文,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书 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解析】C“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概括文意不全。原文 既有“只有多元、现代的文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这样的话语,也有 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这样的论断 2.【解析】B“以当代文化符号的建构为主体”不合文意

严格管理,产生积怨,将其杀害致死。据调查,事件的原因是由于班主任没收该生手机造成 的。 B.《小时代》是郭敬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目前已经全部出版发行。《小时代》故事 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 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 C.在高三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你能否努力学习,能否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是高考成功 的关键。 D.文学的复杂性在于它试图从感性和艺术的角度去实现文本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整合,文 本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先天地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古人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商纣王时期,古 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 ①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②据墨子记载,粉是大禹时期就发现的 ③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④这里的“容”,就是化妆、美容的意思 ⑤《博物志》记:纣烧铅作粉 ⑥这里的“铅华”,是古代妇女搽在脸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 A.④③⑥①②⑤ B.④⑥③②①⑤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①③⑥② 16.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上有五处不够准确、简明,请指出并改正。(5 分) ①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显示,②截止 2011 年 10 月 31 日,③世界人口已达到 70 亿。④然而这并非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⑤因为人口迅猛增加对于地球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压力,⑥也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⑦因此,制定科学的人口 发展规划成为许多国家当务之急要做的事。 17.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慎独”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 可增删词语。(6 分)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 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 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 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100 年中,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高原上,栉风沐雨,用叶子采集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 大地的养料……就这样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 100 年后生命绽放的惊天一刻,等待着攀登者 身心俱疲的眼前一亮。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请联系现实及人生作文,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书 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解析】C “‘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概括文意不全。原文 既有“只有多元、现代的文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这样的话语,也有 “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 这样的论断。 2.【解析】B “以当代文化符号的建构为主体”不合文意

3.【解析】D因此美国文化的影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错误,原文没有这样的论断 4.B.第:品第,评定,排名次 5.C.(②③⑤直接体现其仁爱之心;①体现孝顺:④⑥为官清廉) 6.B.侄子长大后,他准备给侄子娶亲,不是自己娶妻。 7.(10分) (1)(5分)译文: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 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擢第”、“庐”、“藉”各1分,大意2分。) (2)(5分)译文: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 元德秀答应了他。(“系狱”、“会”、“格”各1分,大意2分。) 8.(5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严肃之号令、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而“震惊”。汉家大 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髙悬的旗帜在半空 中猎猎飘扬。其次,因为“万里寒光生积雪”的环境而震惊。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 时发出的,此时,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 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9.(6分)“沙场烽火连胡月”,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 交织在一起,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诗人又向周围 望,‘海畔云山拥蓟城”,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仿佛天生是来护 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 利气势的感染下,从惊转入不惊,承上启下,引出下面两句的“望”后之感。 0.(每空1分,共6分)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无案牍之劳形(3)浊酒一杯家万里 (4)多于在庾之粟粒(5)奈何取之尽锱铢(6)只是当时己惘然 11.(1)答案:答C项3分:答E项2分;答A项,1分 解析:A项,“完美”应加引号,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完美,小说情节只是在结尾异峰突 起,也谈不上“跌宕起伏”:B项,“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表述不当。小说主体写 的是相亲过程,而且其生活貌似美满和谐,实则单调乏味;D项,“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 无能、胆小怕事”错误 (2)答案:①起强调作用,突出两人惊人的“相像”和“一致”,为结尾打算离婚埋下伏笔② 呼应题目,如此相像一致正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最佳配偶:③与打算离婚的结局构成极大反差 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①性格内向,拘谨羞怯。(从相亲时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②爱好广泛, 追求生活品质,有良好生活习惯。(从“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毫无两样”,可推知“我 的性格爱妤与邓菲尔德小姐相同。)③潜意识里有对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的反抗,以及对生 动鲜活的生活的向往。(从想离婚可以看出)(共6分。每个要点及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答案:观点一:这样的安排好。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 (或欧亨利式的结尾)。(2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1分) ①从情节上看,两个人虽然经电脑配对,“非常相像”,但彼此过于熟悉,谈话毫无新鲜 的话题,无趣无聊,已经暗示出这种婚姻的乏味,所以两个人最后的分手也在情理之中。(2 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前面的叙述平淡无奇,直到最后才给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这 样写,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这样的结局与前边的情节构成极大反差,更能引人深思,深刻地揭 示出小说的主题: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是令人生厌的,多姿多彩才是有趣味的生活状态 (2分)

3.【解析】D“因此美国文化的影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错误,原文没有这样的论断。 4.B.第:品第,评定,排名次。 5.C.(②③⑤直接体现其仁爱之心;①体现孝顺;④⑥为官清廉) 6.B.侄子长大后,他准备给侄子娶亲,不是自己娶妻。 7.(10 分) (1)(5 分)译文: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 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擢第”、“庐”、“藉”各 1 分,大意 2 分。) (2)(5 分)译文: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 元德秀答应了他。(“系狱”、“会”、“格”各 1 分,大意 2 分。) 8.(5 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严肃之号令、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而“震惊”。汉家大 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 中猎猎飘扬。其次,因为 “万里寒光生积雪”的环境而震惊。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 时发出的,此时,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 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9.(6 分)“沙场烽火连胡月”,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 交织在一起,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诗人又向周围 望,“海畔云山拥蓟城”,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仿佛天生是来护 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 利气势的感染下,从惊转入不惊,承上启下,引出下面两句的“望”后之感。 10.(每空 1 分,共 6 分)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无案牍之劳形 (3)浊酒一杯家万里 (4)多于在庾之粟粒 (5)奈何取之尽锱铢 (6)只是当时已惘然 11.⑴答案:答 C 项 3 分;答 E 项 2 分;答 A 项,1 分 解析:A 项,“完美”应加引号,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完美,小说情节只是在结尾异峰突 起,也谈不上“跌宕起伏”;B 项,“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表述不当。小说主体写 的是相亲过程,而且其生活貌似美满和谐,实则单调乏味;D 项,“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 无能、胆小怕事”错误。 ⑵答案:①起强调作用,突出两人惊人的“相像”和“一致”,为结尾打算离婚埋下伏笔② 呼应题目,如此相像一致正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最佳配偶;③与打算离婚的结局构成极大反差, 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⑶答案:①性格内向,拘谨羞怯。(从相亲时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 ②爱好广泛, 追求生活品质,有良好生活习惯。(从“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毫无两样”,可推知“我” 的性格爱好与邓菲尔德小姐相同。) ③潜意识里有对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的反抗,以及对生 动鲜活的生活的向往。(从想离婚可以看出)(共 6 分。每个要点及分析 2 分,意思对即可。) ⑷(8 分)答案:观点一:这样的安排好。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 (或欧•亨利式的结尾)。(2 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 1 分) ①从情节上看,两个人虽然经电脑配对,“非常相像”,但彼此过于熟悉,谈话毫无新鲜 的话题,无趣无聊,已经暗示出这种婚姻的乏味,所以两个人最后的分手也在情理之中。(2 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前面的叙述平淡无奇,直到最后才给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这 样写,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 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这样的结局与前边的情节构成极大反差,更能引人深思,深刻地揭 示出小说的主题: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是令人生厌的,多姿多彩才是有趣味的生活状态。 (2 分)

观点二:这样的安排不好。(2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1分) ①从情节上看,离婚的结局过于突兀,前边的情节缺乏必要的铺垫与暗示。(2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的结局,虽然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却使文章缺乏可信度,缺 少生活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个情趣相投往往生活得很幸福。(2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局宣扬夫妻之间性格差异产生美,但同时否定夫妻之间性格 谐调也会产生美,是失之偏颇的。(2分 12.(25分))答案:答D项3分;答A项2分;答B项,1分 解析:B项“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错,是说明“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 C项“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错:E项应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 (2)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 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 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 人热情,重视亲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 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一句是王世襄的自 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这两句话表明王世襄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却乐此不 疲,很有收获。(观点明确2分,分析4分 (4)示例一:学问与乐趣。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做学问的 动力,带着兴趣去做学问,那么在做学问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 能获得探究、发现、创新的乐趣:②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乐趣能产生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 甘,使做学问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 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释也可。第1点2分,后2 点各3分,共8分) 示例二:藏与散。①对一切藏品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的,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 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在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的 更合理的再分配,藏品散于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 东西应该懂得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散得洒脱。(观点明确2分, 分析充分6分) 13.答案CA.望文生义。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 安无事。B.不容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D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14答案DA杂糅B.成分残缺,应在亲情后加“的故事”,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 15.答案A④接在所给语句后面要比⑤更贴切,故排除C、D两项。⑥中“这里的“铅 华”照应③中的“铅华”,故③在⑥前,排除B项 16.参考答案:①删去“根据”或“显示②“截止”改为“截至”④删去“是 ⑤“对于改为“对⑦删去“要做的事”,并在“当务之急”前加“的” 17参考答案: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 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 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术。 18.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①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 性思维: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 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④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参考思路:首先提炼材料的重要信息:普雅花经过了100年的寂寞、100年的积聚、 100年的坚持、100年的等待、100年的高原伫立、100年的栉风沐雨,才迎来两个月的花期、 两个月的绽放、两个月的绚丽。然后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只有在寂寞中坚持,才能收获

观点二:这样的安排不好。(2 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 1 分) ①从情节上看,离婚的结局过于突兀,前边的情节缺乏必要的铺垫与暗示。(2 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的结局,虽然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却使文章缺乏可信度,缺 少生活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个情趣相投往往生活得很幸福。(2 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局宣扬夫妻之间性格差异产生美,但同时否定夫妻之间性格 谐调也会产生美,是失之偏颇的。(2 分) 12.(25 分)⑴ 答案:答 D 项 3 分;答 A 项 2 分;答 B 项,1 分 解析:B 项“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错,是说明“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 C 项“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错;E 项应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 ⑵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 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 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 人热情,重视亲情。(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⑶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 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一句是王世襄的自 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这两句话表明王世襄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却乐此不 疲,很有收获。(观点明确 2 分,分析 4 分) ⑷示例一:学问与乐趣。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做学问的 动力,带着兴趣去做学问,那么在做学问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 能获得探究、发现、创新的乐趣;②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乐趣能产生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 甘,使做学问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 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释也可。第 l 点 2 分,后 2 点各 3 分,共 8 分) 示例二:藏与散。①对一切藏品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的,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 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在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的 更合理的再分配,藏品散于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 东西应该懂得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散得洒脱。(观点明确 2 分, 分析充分 6 分) 13.答案 C A. 望文生义。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 安无事。B.不容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D.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14.答案 D A.杂糅 B.成分残缺,应在亲情后加“的故事”,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 15.答案 A ④接在所给语句后面要比⑤更贴切,故排除 C、D 两项。⑥中“这里的‘铅 华’”照应③中的“铅华”,故③在⑥前,排除 B 项。 16.参考答案:①删去“根据”或“显示”②“截止”改为“截至”④删去“是” ⑤“对于”改为“对”⑦删去“要做的事”,并在“当务之急”前加“的” 17.参考答案: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 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 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术。 18.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①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 性思维;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 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④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参考思路:首先提炼材料的重要信息:普雅花经过了 100 年的寂寞、100 年的积聚、 100 年的坚持、100 年的等待、100 年的高原伫立、100 年的栉风沐雨,才迎来两个月的花期、 两个月的绽放、两个月的绚丽。然后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只有在寂寞中坚持,才能收获

成功的喜悦;越能耐得住困境中的寂寞,越有希望迎来成功的曙光;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在 等待中积聚力量: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美丽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人。质朴敦厚,很少文饰。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 孝顺。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中进士后,母 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服丧 期满,因为贫困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仁惠的政绩。黜陟使把他的事迹报告给 皇上,朝廷提拔他做龙武军录事参军。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 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为 什么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 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 就请求任鲁山县令。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 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 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能背弃约定。如果有牵累,我当承担罪责,不牵连到别人。” 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 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 排出优劣,施加赏罚。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 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蓠于》的歌,《于蓠于》是 德秀所创作的歌。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 “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元德秀所得 到的俸禄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作县令)满一年,他用来盛物的竹筐里仅 剩一匹细绢,便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喜爱陆浑那秀丽的山水,于是(在那儿)定居。他的 住宅不造围墙,不设门锁,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有时整天不烧火做饭。他喜欢喝酒 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写了一篇《蹇士赋》来自比。房琯每次见 到他,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便使人的名利之心都忘却了。”苏源明也常常 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使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 芝呀。”天宝十三年,元德秀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竹盆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 族弟元结哭丧时极度悲哀,有人说:“你哭得过于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 礼节过分,却不知是情感真挚。人们感情上所沉溺、喜爱的事物,他从来没有。他活着的六 十年中不曾接近女色、正视锦绣,不曾谋求富足、苟且言辞、贪恋女色,未曾有十亩大的土 地,十多尺长的房子和十来岁的僮仆,也未曾用完整的布做衣服穿,用多种调料做饭吃。我 哀悼他,是用来告诫那些荒淫贪佞之徒和纨绔子弟呀!

成功的喜悦;越能耐得住困境中的寂寞,越有希望迎来成功的曙光;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在 等待中积聚力量;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美丽……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人。质朴敦厚,很少文饰。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 孝顺。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中进士后,母 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服丧 期满,因为贫困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仁惠的政绩。黜陟使把他的事迹报告给 皇上,朝廷提拔他做龙武军录事参军。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 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为 什么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 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 就请求任鲁山县令。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 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 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能背弃约定。如果有牵累,我当承担罪责,不牵连到别人。” 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 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 排出优劣,施加赏罚。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 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 德秀所创作的歌。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 “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元德秀所得 到的俸禄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作县令)满一年,他用来盛物的竹筐里仅 剩一匹细绢,便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喜爱陆浑那秀丽的山水,于是(在那儿)定居。他的 住宅不造围墙,不设门锁,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有时整天不烧火做饭。他喜欢喝酒, 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写了一篇《蹇士赋》来自比。房琯每次见 到他,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便使人的名利之心都忘却了。”苏源明也常常 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使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 芝呀。”天宝十三年,元德秀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竹盆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 族弟元结哭丧时极度悲哀,有人说:“你哭得过于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 礼节过分,却不知是情感真挚。人们感情上所沉溺、喜爱的事物,他从来没有。他活着的六 十年中不曾接近女色、正视锦绣,不曾谋求富足、苟且言辞、贪恋女色,未曾有十亩大的土 地,十多尺长的房子和十来岁的僮仆,也未曾用完整的布做衣服穿,用多种调料做饭吃。我 哀悼他,是用来告诫那些荒淫贪佞之徒和纨绔子弟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