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2018-2019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 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 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 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 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 君主的影响。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 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 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 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 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 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 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 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 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 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 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 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 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 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 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 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 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 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 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 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 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 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 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 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 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 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 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沈阳 2018-2019 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 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 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 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 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 君主的影响。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 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 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 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 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 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 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 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 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 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 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 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 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 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 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 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 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 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 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 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 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 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 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 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 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 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 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成为治国之具已有两 千多年历史,但始终无法摆脱君主的影响。 B.魏征用比喻来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 骑手是皇帝,皇帝手中的鞭子就是法律, C.戴胄能够依法断案,认为法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与唐太宗后来“法乃天 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的观点是一致的 D.虽然,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我们仍要牢固树立依法治 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防止其卷土重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 国家之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 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 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论述法与改革的关系,以商鞅变法为例,强调改制与更法是对 立统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认为“法者,治之具也”,其主要意思是指以法律作为统治者手中治国 御民的工具,使之成为吏民的“规矩绳墨”。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 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贞观之治,可见法 律工具主义是应批判地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D.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 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 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 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 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 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 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 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 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 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 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中国古代,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成为治国之具已有两 千多年历史,但始终无法摆脱君主的影响。 B.魏征用比喻来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 骑手是皇帝,皇帝手中的鞭子就是法律。 C.戴胄能够依法断案,认为法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与唐太宗后来“法乃天 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的观点是一致的。 D.虽然,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我们仍要牢固树立依法治 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防止其卷土重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 国家之一。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 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 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论述法与改革的关系,以商鞅变法为例,强调改制与更法是对 立统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人认为“法者,治之具也”,其主要意思是指以法律作为统治者手中治国 御民的工具,使之成为吏民的“规矩绳墨”。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 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贞观之治,可见法 律工具主义是应批判地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D.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 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 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 30 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 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 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 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 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 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 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 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 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 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 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 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 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 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 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 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 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 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 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 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 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 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 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 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 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 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 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 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 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 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 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 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 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 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 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 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5.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6.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 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 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 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 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 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 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 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 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 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 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 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 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 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 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 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 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 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 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 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 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 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 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 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 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 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 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 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 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5. 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6.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 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月7日上午,2018四川高考 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 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 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 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 地带。当然我很髙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 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 “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 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 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2018年6月8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主要差距 35% 30% 26% 25% 109 0 题材、思路内容作者水平数量其他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来源于2012年2月《“后三 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一一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年11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 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29.4%的读者是因 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 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 意》,便卖出了15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 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 者比例分别为21%和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 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 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 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 月 7 日上午,2018 四川高考 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 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 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 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 地带。当然我很高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 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 “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 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 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 2018 年 6 月 8 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主要差距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来源于 2012 年 2 月《“后三 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 年 11 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 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 29.4%的读者是因 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 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 意》,便卖出了 15 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 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 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 者比例分别为 21%和 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 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 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
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 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 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 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幻最 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10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 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 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为受 到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 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 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至关重要。 (摘编自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一一科幻小说读者认 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称为点 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 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 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 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 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 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 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 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 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年第3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 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 出版前景不够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 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质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科幻小说创作的根本要旨是把 人物塑造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 的关注甚于作品本身。 B.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 别是数量与作者水平。 C.《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 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 辅相成,并不对立
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 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 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 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连续 8 年荣获中国科幻最 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 10 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一 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 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为受 到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 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 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至关重要。 (摘编自 2012 年 2 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 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称为点 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 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 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 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 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 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 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 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 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 年第 3 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 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 出版前景不够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 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质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科幻小说创作的根本要旨是把 人物塑造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 的关注甚于作品本身。 B.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 别是数量与作者水平。 C.《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 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 辅相成,并不对立
9.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怎样发展我国 的科幻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 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 里者,复策髙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 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代宗幸陕,召问得失, 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 服衿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 宜停。”诏可。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 礼官儒者杂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祀皇帝,黄帝于五行为土。彭 祖牵纬候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 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 济哉?”少选,风息。先是,使外国多赍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橐惟衾衣,东 夷传其清德。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 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 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 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 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坐史 给禀钱不实,贬饶州司马。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 太子侍读。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迁工部 尚书,仍前职。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宣。 论撰数十篇。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 /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 /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 /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 /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经: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意思是通晓经学,考试时以通经的比例来决定 等第。 B.朔望:即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每逢朔望常行朝 谒之礼。 C.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元、明、清三代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 理机构。 D.致仕:指的是交还官职,被迫辞官回家。一般致仕的年龄是七十岁,有疾患 则会提前
9.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怎样发展我国 的科幻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 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 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 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代宗幸陕,召问得失, 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 服袴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 宜停。”诏可。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 礼官儒者杂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祀皇帝,黄帝于五行为土。彭 祖牵纬候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 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 济哉?”少选,风息。先是,使外国多赍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橐惟衾衣,东 夷传其清德。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 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 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 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 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坐史 给禀钱不实,贬饶州司马。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 太子侍读。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迁工部 尚书,仍前职。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宣。 论撰数十篇。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 /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 /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 /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 /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明经: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意思是通晓经学,考试时以通经的比例来决定 等第。 B.朔望:即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每逢朔望常行朝 谒之礼。 C.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元、明、清三代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 理机构。 D.致仕:指的是交还官职,被迫辞官回家。一般致仕的年龄是七十岁,有疾患 则会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崇敬科考优异,对策出众。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后又考中博通坟典科:其 后两次对策,分别名列第一和高等,并因此几次得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礼仪典章;方士 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据《礼》予以反驳。 C.归崇敬直言进谏,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衿褶,他勇于批评并建议停止。 他认为国子学的名称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被毁,众人打算 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 (2)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尧臣 太湖万穴古山骨,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犷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注)古山骨:指石。木末:树梢。犷(yan):长尾猿。此泛指猿猴。鼯(wu): 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巾鞲(gu):代指徐都官。巾:冠的一种。鞲:革制 袖套。遗老: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肯:可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指取太湖石为假山,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写出假山具有山的骨髓。 “峰岚”不仅写出山形,而且绘出山神,颇有云气蓊郁之感。 B.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髙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 入。于是,假山、真树、活水,彼此浑溶无间,大得自然意趣 C.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 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 D.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出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了园林主人的情趣。全诗笔 力雄劲,格调明快,不施藻饰,瘦劲挺拔,很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 15.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 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 赴战的诗句是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两句以色彩鲜明 的语言,描绘了春夏之景。 3)《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 第II卷表达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归崇敬科考优异,对策出众。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后又考中博通坟典科;其 后两次对策,分别名列第一和高等,并因此几次得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礼仪典章;方士 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据《礼》予以反驳。 C.归崇敬直言进谏,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袴褶,他勇于批评并建议停止。 他认为国子学的名称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被毁,众人打算 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 (2)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尧臣 太湖万穴古山骨,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注)古山骨:指石。木末:树梢。狖(yàn):长尾猿。此泛指猿猴。鼯(wú): 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巾鞲(gu):代指徐都官。巾:冠的一种。鞲:革制 袖套。遗老: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肯:可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指取太湖石为假山,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写出假山具有山的骨髓。 “峰岚”不仅写出山形,而且绘出山神,颇有云气蓊郁之感。 B.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 入。于是,假山、真树、活水,彼此浑溶无间,大得自然意趣。 C.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 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 D.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出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了园林主人的情趣。全诗笔 力雄劲,格调明快,不施藻饰,瘦劲挺拔,很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 15.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 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 赴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色彩鲜明 的语言,描绘了春夏之景。 (3)《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 人 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 有 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 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 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 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 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 “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 “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 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 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 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 ,牢牢把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 势和主动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崭露头 角 B.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哄而上 脱颖而 C.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哄而上 脱颖而 D.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崭露头 角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 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 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 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 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 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 的关键标准 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 志和关键标准 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 否的关键标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 人 。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 有 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 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 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 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 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 “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 “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 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 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 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 ,牢牢把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 势和主动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崭露头 角 B.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 脱颖而 出 C.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一哄而上 脱颖而 出 D.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崭露头 角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 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 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 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 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 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 的关键标准 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 志和关键标准 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 否的关键标准
D.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 的关键标准 20.请在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使每一行都成为一句诗(词)。(5分) 21.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与论证上有一些问题,请对其进行修改并阐述理由。(6 分) 多与人交谈,可以使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有些发明家就是在与生人的交谈中 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因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经常说话,尤其是在生人面前说话, 总是尽量说准确、鲜明、生动些,这就能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可以锻炼大脑的 思维能力。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和生人交谈时,思路会变得敏锐起来, 各种原先没有想到的内容,必定出现在脑海里。画家不停地挥毫泼墨,数学家不 停地演算推导,都锻炼着头脑的机敏。为了提高工作能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多 与生人交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时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 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秦始皇、刘邦、唐太宗,荆轲、 烛之武、蔺相如、廉颇、樊哙、苏武、孔子、庄子、司马迁、梁启超、苏轼、辛 弃疾等。这些名字“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人间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着的“英雄气”有许多依然有现实意义。对此你有怎 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从以上人物中选取两三个来解读。 要求:选好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如今,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 2.B(A项,“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国家之一”表述不准确,没有根 据。C项,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D项, 强调改制与更法应相向而行。) 3.C(“应批判地继承”与文意不符。) 【答案】4.A本题中,A项,“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 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错误,从文中来看,“‘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 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这一情节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 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故选A项。 5.(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12年系一次,象征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 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耐磨的胶底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
D.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 的关键标准 20.请在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使每一行都成为一句诗(词)。(5 分) 山 山 山 山 山 21.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与论证上有一些问题,请对其进行修改并阐述理由。(6 分) 多与人交谈,可以使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有些发明家就是在与生人的交谈中, 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因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经常说话,尤其是在生人面前说话, 总是尽量说准确、鲜明、生动些,这就能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可以锻炼大脑的 思维能力。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和生人交谈时,思路会变得敏锐起来, 各种原先没有想到的内容,必定出现在脑海里。画家不停地挥毫泼墨,数学家不 停地演算推导,都锻炼着头脑的机敏。为了提高工作能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多 与生人交谈。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时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 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秦始皇、刘邦、唐太宗,荆轲、 烛之武、蔺相如、廉颇、樊哙、苏武、孔子、庄子、司马迁、梁启超、苏轼、辛 弃疾等。这些名字“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人间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着的“英雄气”有许多依然有现实意义。对此你有怎 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从以上人物中选取两三个来解读。 要求:选好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D(如今,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 2.B(A 项,“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国家之一”表述不准确,没有根 据。C 项,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D 项, 强调改制与更法应相向而行。) 3.C(“应批判地继承”与文意不符。) 【答案】4. A 本题中,A 项,“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 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错误,从文中来看,“‘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 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这一情节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 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故选 A 项。 5. (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 年系一次,象征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 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耐磨的胶底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
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 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5题详解】如原文中写到“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 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 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 酸”;“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 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 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 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 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 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结合句子可知“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 祥物,而“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 6.(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 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 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 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性试题,主要是探究作品的主旨以及自己的感悟,这类 的探究性试题,一要结合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作品和实际,谈谈自己 的感悟。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探究要求,如本题“文章为何将这次 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到文中圈出题 干中的引文“人生之旅”,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把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 旅”的原因。文章的第二段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这是一句总领句 下文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对“人生之旅”内涵的理解应该在下文 找,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理解。作者第一次出远门赶考时,由于自身十分贫穷而 遇到种种困难想放弃时,他听见了汽笛声,也看见了有些人由于自身条件不努力, 却依然能坐上火车,过上舒适的生活,比他生活的好。而自己却在穿着破旧的布 鞋在脚跟磨破的情况下赶考,让他觉得不公平,这是让他既气愤又无可奈何的 段生命体验。它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自己的感悟: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身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 可能生存。该满怀希望,坚定不移地向前进。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7.C(举刘慈欣,王晋康的例子是说明中国科幻创作者少,举倪匡和凡尔纳的例 子是说明中国科幻创作水平不高。) 8.B(应为“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许多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 别是题材思路”。) 9.宣传推广方面,进入教材与试卷,对科幻文学的推广是有帮助的;设立合适 的奖项,是对科幻的宣传与推广;杂志与出版社要认识到科幻的价值,多出版与 发表科幻作品 作家作品方面,学习外国科幻小说,从题材思路等方面,努力缩小与外国科幻的 差距;从科幻创作的人数和影响力方面培养作者;努力创作出超越经典的科幻作 品 文学自身方面,要注重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发展第三阶段的科幻文学。(每条2 分) 10.B
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 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5 题详解】如原文中写到“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 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 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 酸”;“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 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 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 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 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 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结合句子可知 “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 祥物,而“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 6.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 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 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 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性试题,主要是探究作品的主旨以及自己的感悟,这类 的探究性试题,一要结合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作品和实际,谈谈自己 的感悟。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探究要求,如本题“文章为何将这次 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到文中圈出题 干中的引文“人生之旅”,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把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 旅”的原因。文章的第二段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这是一句总领句, 下文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对“人生之旅”内涵的理解应该在下文 找,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理解。作者第一次出远门赶考时,由于自身十分贫穷而 遇到种种困难想放弃时,他听见了汽笛声,也看见了有些人由于自身条件不努力, 却依然能坐上火车,过上舒适的生活,比他生活的好。而自己却在穿着破旧的布 鞋在脚跟磨破的情况下赶考,让他觉得不公平,这是让他既气愤又无可奈何的一 段生命体验。它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自己的感悟: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身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 可能生存。该满怀希望,坚定不移地向前进。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7.C(举刘慈欣,王晋康的例子是说明中国科幻创作者少,举倪匡和凡尔纳的例 子是说明中国科幻创作水平不高。) 8.B(应为“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许多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 别是题材思路”。) 9.宣传推广方面,进入教材与试卷,对科幻文学的推广是有帮助的;设立合适 的奖项,是对科幻的宣传与推广;杂志与出版社要认识到科幻的价值,多出版与 发表科幻作品。 作家作品方面,学习外国科幻小说,从题材思路等方面,努力缩小与外国科幻的 差距;从科幻创作的人数和影响力方面培养作者;努力创作出超越经典的科幻作 品。 文学自身方面,要注重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发展第三阶段的科幻文学。(每条 2 分)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