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1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辽宁省沈阳二中10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68.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辽宁省沈阳二中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 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 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 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 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 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 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 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 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 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 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 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 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 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 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 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 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 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 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 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 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 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 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 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 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 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 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 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 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 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201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辽宁省沈阳二中 10-1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说明:1.测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一 3 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 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 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 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 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 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 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 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 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 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 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 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 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 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 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 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 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 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 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 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 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 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 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 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 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 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 众。”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 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 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 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 2010 年 10 月 28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 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 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 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 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 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 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 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D.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 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生活所应有 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 场和审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顾及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 康的文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艺大众。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 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 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 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 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 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 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 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 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 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遺。帝趣愈急,目戒毋渎扰执拗。廷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 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 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 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 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 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 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 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D.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 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生活所应有 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 场和审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顾及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 康的文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艺大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 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 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 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 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 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 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 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 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 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

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 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 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 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 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 为:写作 C.劝帝早朝晏罢 晏:晚 D.还边兵,革宫市 革: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 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 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 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 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分)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 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 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 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 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 为:写作 C.劝帝早朝晏罢 晏:晚 D.还边兵,革宫市 革: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 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 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 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 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 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 分)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出师表》) (2)水何澹澹 (《观沧海》) (3)、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 (4)、屈心而抑志兮, (《离骚》 ,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6)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太炎先生二三事 刘诚龙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从师俞曲 园先生七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 见者十又余年。一日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堪死了:“不忠不 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 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 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 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太炎先生的弟 子周作人也写过一篇《谢本师》,因为太炎先生后来思想渐趋保守,将“汉奸 曾国藩尊为“人伦模范”,引起了其时革命性很髙的周作人强烈不满:“先生现 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 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 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敢自嘲者真名士。太炎先生因反满,而国家国家,国已非家。国这个家,已不 容他了,所以,他出走日本。到了日本,生活曾经极度困窘,常常是一连好几天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 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出师表》) (2)水何澹澹, 。 (《观沧海》) (3)、金樽清酒斗十千, 。 (《行路难》) (4)、屈心而抑志兮, 。 (《离骚》) (5)、 ,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太炎先生二三事 刘诚龙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从师俞曲 园先生七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 见者十又余年。一日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堪死了:“不忠不 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 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 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 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太炎先生的弟 子周作人也写过一篇《谢本师》,因为太炎先生后来思想渐趋保守,将“汉奸” 曾国藩尊为“人伦模范”,引起了其时革命性很高的周作人强烈不满:“先生现 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 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 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敢自嘲者真名士。太炎先生因反满,而国家国家,国已非家。国这个家,已不 容他了,所以,他出走日本。到了日本,生活曾经极度困窘,常常是一连好几天

都冷火冷灶,举不了火,每天买一块小麦饼过日子,穿在身上的衣服,盖在肚皮 上的被子,也有三年而未洗的,“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依然不思悔改, 性情也不曾稍改,他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 武斗,互挥老拳。又常常上街,高呼“反革命”口号,多次差点进局子。一日 日本警察来査户口,叫填写调査表,太炎先生一挥而就,填的是:职业:圣人 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太炎先生并非私生子,本来是私生子者都极力 遮掩,非私生子而敢以私生子给自己头上扣粪,太炎先生可能是千古一人吧。 鲁迅先生曾经在《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 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其实,在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太炎先生还 做过小段时间的宦家。他与袁世凯恩怨两难忘却。袁欲复辟帝制,太炎先生曾于 1914年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的二级大勋章,大摇大摆 地来到总统府,袁明知来者不善,拒不接见。让章太炎在传达室久等,好不耐烦! 章太炎此时暴跳如雷,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 这就是当时京城家喻户晓的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此后袁下令对章太炎监禁,两人 因大义而交恶。 其实,在此之前,太炎先生与袁世凯曾有过一段“蜜月”,他曾致书袁世凯, 力陈人才之重要。袁世凯看了,高兴答道:“至理名言,亲切有味。”还把太炎 先生招致麾下,于1912年,委任东北筹边使。太炎先生曾自供:“兄弟看来, 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前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要不得 呢!”在东北筹边使“现目前的时候”,太炎先生的神经病是不是立刻好过?不 太清楚。我们只知道,太炎先生获得了这一任命,高兴地往长春走马上任了。太 炎先生本色是书生,哪知道这所谓筹边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装相罢了。可是 他不太懂,上任之时,想象场面一定隆重欢迎、热烈欢迎的:机场有官员列队拍 手掌,路边有小学生列队打腰鼓,晚上有文艺明星弄歌舞晩会。结果呢,什么都 没有,惹得太炎先生大发雷霆:“本使为民国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区官员竟敢目 无本使,就是目无国民政府。”太炎先生还真把这帽子当回事了,可是呢,吉林 都督陈昭常也不抗辩,只是微微一哂。这不是自找难堪?这是王蒙先生所谓的 “尴尬风流”吧?却是没了风流,只剩尴尬 是真名士自风流,可是,一入官场还会是真名士吗?一入官场谁也名士不起来, 哪怕是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后来脱了蟒袍,又当名士去了,敢掀袁世凯桌子了, 敢砸袁世凯家的玻璃了,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章太炎先生与其师俞曲园先生断绝师生关系来看,章太炎确实最初革命意 志比较坚定。 B.章太炎先生曾写过一篇《谢本师》,来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和敬意。 C.章太炎先生敢于自嘲,敢于说自己是私生子,这恐怕应该是真名士的表现吧 D.从章太炎先生与袁世凯的恩怨来看,章太炎不会逢场作戏,不能适应官场的 套,不适合做官,给自己弄得好尴尬 文章选取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情来展现他的个性,从文章的选材来看,详略 得当,处理很好 (2)文章标题是“太炎先生二三事”,从文中所记叙的几件事情来看,章太炎 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6分)

都冷火冷灶,举不了火,每天买一块小麦饼过日子,穿在身上的衣服,盖在肚皮 上的被子,也有三年而未洗的,“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依然不思悔改, 性情也不曾稍改,他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 武斗,互挥老拳。又常常上街,高呼“反革命”口号,多次差点进局子。一日, 日本警察来查户口,叫填写调查表,太炎先生一挥而就,填的是:职业:圣人; 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太炎先生并非私生子,本来是私生子者都极力 遮掩,非私生子而敢以私生子给自己头上扣粪,太炎先生可能是千古一人吧。 鲁迅先生曾经在《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 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其实,在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太炎先生还 做过小段时间的宦家。他与袁世凯恩怨两难忘却。袁欲复辟帝制,太炎先生曾于 1914 年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的二级大勋章,大摇大摆 地来到总统府,袁明知来者不善,拒不接见。让章太炎在传达室久等,好不耐烦! 章太炎此时暴跳如雷,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 这就是当时京城家喻户晓的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此后袁下令对章太炎监禁,两人 因大义而交恶。 其实,在此之前,太炎先生与袁世凯曾有过一段“蜜月”,他曾致书袁世凯, 力陈人才之重要。袁世凯看了,高兴答道:“至理名言,亲切有味。”还把太炎 先生招致麾下,于 1912 年,委任东北筹边使。太炎先生曾自供:“兄弟看来, 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前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要不得 呢!”在东北筹边使“现目前的时候”,太炎先生的神经病是不是立刻好过?不 太清楚。我们只知道,太炎先生获得了这一任命,高兴地往长春走马上任了。太 炎先生本色是书生,哪知道这所谓筹边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装相罢了。可是, 他不太懂,上任之时,想象场面一定隆重欢迎、热烈欢迎的:机场有官员列队拍 手掌,路边有小学生列队打腰鼓,晚上有文艺明星弄歌舞晚会。结果呢,什么都 没有,惹得太炎先生大发雷霆:“本使为民国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区官员竟敢目 无本使,就是目无国民政府。”太炎先生还真把这帽子当回事了,可是呢,吉林 都督陈昭常也不抗辩,只是微微一哂。这不是自找难堪?这是王蒙先生所谓的 “尴尬风流”吧?却是没了风流,只剩尴尬。 是真名士自风流,可是,一入官场还会是真名士吗?一入官场谁也名士不起来, 哪怕是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后来脱了蟒袍,又当名士去了,敢掀袁世凯桌子了, 敢砸袁世凯家的玻璃了,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从章太炎先生与其师俞曲园先生断绝师生关系来看,章太炎确实最初革命意 志比较坚定。 B.章太炎先生曾写过一篇《谢本师》,来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和敬意。 C.章太炎先生敢于自嘲,敢于说自己是私生子,这恐怕应该是真名士的表现吧。 D.从章太炎先生与袁世凯的恩怨来看,章太炎不会逢场作戏,不能适应官场的 一套,不适合做官,给自己弄得好尴尬。 E.文章选取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情来展现他的个性,从文章的选材来看,详略 得当,处理很好。 (2)文章标题是“太炎先生二三事”,从文中所记叙的几件事情来看,章太炎 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6 分)

(3)文章第一段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第四段记叙章太炎在担任“东 北筹边使”时的一件尴尬事。作者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6分) (4)文章结尾说“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你认为章太炎先生是真名士 吗?谈谈你个人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1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这次世乒赛男子团体比赛中,我方教练斟酌再三,布出奇兵,大胆启 用新人,出奇制胜了老对手瑞典队。 B、工程已接近尾声,指挥部要求大家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再 接再厉,为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C、刘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 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只要3G用户双方同时拥有足够的带宽,就可让远隔几千里的人实现既 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的梦想,真可谓咫尺天涯。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北京市落实“国八条”的调控政策细则,分为八个部分,包括落实政府责 任、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加强税收征管、切实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用地供 应管理、合理引导需求、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加强舆论引导等方面组成 B.2010年12月,美国宇航局专家通过对比时隔数年拍摄的火星上同一区域的 照片后认为,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液态水 C.山东航空公司将于3月2日正式开通济南一一大阪定期航班,济南人多年以 来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D.访问英国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莘莘学子深情地表露: “我深爱的祖国年轻而又古老、自强不息而又历经磨难、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 容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个景象使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旅行者很受震动, ,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 两头失落。 ①这倒是一个不难让人理解的理由 ②走到欧洲街道上东张西望、暗暗比较 ③如果我们仅仅因历史过于厚重而失落了现代 ④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 ⑤原本总以为我们拥有历史,人家拥有现代 ⑥但厚重的历史保存在哪里呢 A.②⑤④⑥①③ B.②⑤⑥④③① C.⑤②④③①⑥ D.⑤④③①⑥②

(3)文章第一段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第四段记叙章太炎在担任“东 北筹边使”时的一件尴尬事。作者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6 分) (4)文章结尾说“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你认为章太炎先生是真名士 吗?谈谈你个人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1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这次世乒赛男子团体比赛中,我方教练斟酌再三,布出奇兵,大胆启 用新人,出奇制胜了老对手瑞典队。 B、工程已接近尾声,指挥部要求大家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再 接再厉,为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C、刘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 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只要 3G 用户双方同时拥有足够的带宽,就可让远隔几千里的人实现既 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的梦想,真可谓咫尺天涯。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北京市落实“国八条”的调控政策细则,分为八个部分,包括落实政府责 任、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加强税收征管、切实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用地供 应管理、合理引导需求、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加强舆论引导等方面组成。 B.2010 年 12 月,美国宇航局专家通过对比时隔数年拍摄的火星上同一区域的 照片后认为,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液态水。 C.山东航空公司将于 3 月 2 日正式开通济南——大阪定期航班,济南人多年以 来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D.访问英国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莘莘学子深情地表露: “我深爱的祖国年轻而又古老、自强不息而又历经磨难、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 容。”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这个景象使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旅行者很受震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 两头失落。 ①这倒是一个不难让人理解的理由 ②走到欧洲街道上东张西望、暗暗比较 ③如果我们仅仅因历史过于厚重而失落了现代 ④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 ⑤原本总以为我们拥有历史,人家拥有现代 ⑥但厚重的历史保存在哪里呢 A.②⑤④⑥①③ B.②⑤⑥④③① C.⑤②④③①⑥ D.⑤④③①⑥②

15、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粉丝”的三个主要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6分)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 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 丸”。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 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口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囗口口 16、据所给文字的的意思,将空白处补足。注意内容的彼此衔接和修辞方法的恰 当运用。 (6分) 春天最美是黎明。天空染着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的彩云,地上的花儿慢慢醒来, 开始了新的一天。 夏天最美 是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照山,成群结队的大雁,归心急切,比翼髙翔,那叫声感 动了多少迁客骚人 冬天最美是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黎明时分,在德国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歌德在给他亲密的朋友写信:“我 拼命工作,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惜时如金的 歌德为什么把看日出当做每天必做的功课呢 有人认为,如期而至的朝阳昭示着责任,告诫人们要忠于自己的角色。 有人认为,瑰丽绚料的早霞散播着欢欣,提醒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诗意。 有人认为,活力四射的旭日解释着重生,劝慰人们暗夜之后会有新的希望、转 机 有人认为,旧时相识的太阳唤醒着记忆,嘱咐人们珍藏那些曾经 的美好、温暖。 对此,你怎样认为?要求立意明确,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此项是对“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解,不是谈“文艺大众化”的。 2.C(概念理解错误,“艺术对象”就是艺术作品。) 3.A(从原文中看,“根本误区”应该指文艺家“放弃精神坚守”,而不是指“应 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15、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粉丝”的三个主要特点,每点不超过 6 个字。 (6 分)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 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 丸”。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 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 ;□□□□□□;□□□□□□ 16、据所给文字的的意思,将空白处补足。注意内容的彼此衔接和修辞方法的恰 当运用。 (6 分) 春天最美是黎明。天空染着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的彩云,地上的花儿慢慢醒来, 开始了新的一天。 夏天最美 是 。 , , , 。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照山,成群结队的大雁,归心急切,比翼高翔,那叫声感 动了多少迁客骚人。 冬天最美是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 _________。 五、写作(60 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黎明时分,在德国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歌德在给他亲密的朋友写信:“我 拼命工作,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惜时如金的 歌德为什么把看日出当做每天必做的功课呢? 有人认为,如期而至的朝阳昭示着责任,告诫人们要忠于自己的角色。 有人认为,瑰丽绚料的早霞散播着欢欣,提醒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诗意。 有人认为,活力四射的旭日解释着重生,劝慰人们暗夜之后会有新的希望、转 机。 有人认为,旧时相识的太阳唤醒着记忆,嘱咐人们珍藏那些曾经 的美好、温暖。 对此,你怎样认为? 要求立意明确,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C(此项是对“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解,不是谈“文艺大众化”的。) 2.C(概念理解错误,“艺术对象”就是艺术作品。) 3.A(从原文中看,“根本误区”应该指文艺家“放弃精神坚守”,而不是指“应 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4.D(革除,废除) 5.C(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 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⑥是 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6.D(“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 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7.(1)(5分)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和 丝织品。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趁机请皇上回京, 皇上没有答复 (译出大意给2分;“币”(解为“财物”“礼物”均 可)、“谢”、“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 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译出大意给2分;“因”、“趣”、 戒”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 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答对一点2 分,两点5分。) 9、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 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 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 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答对一点3分, 两点6分。) 10.(1)以咨诹善道 (2)山岛竦峙 (3)玉盘 珍羞直万钱 (4)忍尤而攘诟 (5)舞幽壑之潜蛟, (6)万里悲秋常作 客 11.(1)(5分)AC(B、章太炎的《谢恩师》,不是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和敬 意,而是表明与恩师断绝关系。D、并不是章太炎不会逢场作戏,不能适应官场 的一套,而主要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官职也只是一个光杆司令。E、文章的选材上 并未详略得当,因为几件事情在记叙笔墨上基本均衡。) (2)(6分)(每点2分) (1)性格暴躁;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武 斗,互挥老拳;与袁世凯交恶,暴跳如雷,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 椅,打碎门窗的玻璃 (2)敢于自嘲,真性情,真名士:敢于自嘲,说自己是私生子,大闹总统府 (3)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牺牲一些东西:为了自己的革命立场,与恩师断绝 关系。 (3)(6分) (1)这两段的共同作用都是能使传记内容更丰富,能使我们多侧面了解传主, (2分 (2)具有趣味性,增强可读性。(2分) 3)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还可以说明章太炎对作为学生的周作人 影响之深:(1分)第四段写章太炎的尴尬事,可以体现出章太炎的书生本色, (1分)还能衬托出他反对帝制的决心和勇气。(1分)(答出两点即可)

4. D(革除,废除) 5.C(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不属于直言劝谏的;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 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的,不是劝谏的话;⑥是 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6. D(“终于阻止了此事”说法不当。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 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7.(1)(5 分)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和 丝织品。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趁机请皇上回京, 皇上没有答复。 (译出大意给 2 分;“币”(解为“财物”“礼物”均 可)、“谢”、“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 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 (译出大意给 2 分;“因”、“趣”、 “戒”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8、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 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5 分。) 9、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 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 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 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答对一点 3 分, 两点 6 分。) 10.(1)以咨诹善道 (2)山岛竦峙 (3)玉盘 珍羞直万钱 (4)忍尤而攘诟 (5)舞幽壑之潜蛟, (6)万里悲秋常作 客 11.(1)(5 分)AC(B、章太炎的《谢恩师》,不是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和敬 意,而是表明与恩师断绝关系。D、并不是章太炎不会逢场作戏,不能适应官场 的一套,而主要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官职也只是一个光杆司令。E、文章的选材上 并未详略得当,因为几件事情在记叙笔墨上基本均衡。) (2)(6 分)(每点 2 分) (1)性格暴躁;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武 斗,互挥老拳;与袁世凯交恶,暴跳如雷,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 椅,打碎门窗的玻璃。 (2)敢于自嘲,真性情,真名士:敢于自嘲,说自己是私生子,大闹总统府。 (3)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牺牲一些东西:为了自己的革命立场,与恩师断绝 关系。 (3)(6 分) (1)这两段的共同作用都是能使传记内容更丰富,能使我们多侧面了解传主, (2 分) (2)具有趣味性,增强可读性。(2 分) (3)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还可以说明章太炎对作为学生的周作人 影响之深;(1 分)第四段写章太炎的尴尬事,可以体现出章太炎的书生本色, (1 分)还能衬托出他反对帝制的决心和勇气。(1 分)(答出两点即可)

4)(8分)是真名士。敢于自嘲,敢于大闹总统府,大骂袁世凯,掀翻桌椅 打碎玻璃;他为了自己的革命立场,可以与恩师断绝关系,这一切都说明了他有 着真名士的特征和表现,所以说他是真名士 不是真名士。章太炎先生在做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还做过小段时间 的宦家,这说明他也想做官并且因为这事给自己弄得好尴尬。 A、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作谓语,不带宾语。 B、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 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C、功败垂成:垂,接近。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含有惋惜 之意。 D、“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却像是远在天边一样,形容难以相见或隔 膜很深。 13、B(A句式杂糅,可将“组成”去掉;C.成分赘余,夙愿就是多年来的心 愿,“多年以来”与“夙愿”重复,删去“多年以来”。D.语序不当或者不合 逻辑,应为“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4.D(注意各句中相互照应的词语) 15、数量极大;谐音命名;追捧各自偶像 16.示例 夏天最美是夜晚。有月的夜色固然美,但在漆黑漆黑的暗夜,成群的萤火虫结伴 起舞,也着实迷人 冬天最美是早晨。遍地白雪,孩子们追逐着,扔着雪球打闹,而成群的麻雀也在 空地上或枝桠间喳喳逗趣。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 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 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 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髙远,心怀成为宰辅 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 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 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 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 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 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 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杨廷和上 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 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 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

(4)(8 分)是真名士。敢于自嘲,敢于大闹总统府,大骂袁世凯,掀翻桌椅, 打碎玻璃;他为了自己的革命立场,可以与恩师断绝关系,这一切都说明了他有 着真名士的特征和表现,所以说他是真名士。 不是真名士。章太炎先生在做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还做过小段时间 的宦家,这说明他也想做官并且因为这事给自己弄得好尴尬。 12. B A、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作谓语,不带宾语。 B、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 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C、功败垂成 :垂,接近。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含有惋惜 之意。 D、“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却像是远在天边一样,形容难以相见或隔 膜很深。 13、B ( A 句式杂糅,可将“组成”去掉;C.成分赘余,夙愿就是多年来的心 愿,“多年以来”与“夙愿”重复,删去“多年以来”。D.语序不当或者不合 逻辑,应为“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14. D(注意各句中相互照应的词语) 15、数量极大 ; 谐音命名;追捧各自偶像 16.示例: 夏天最美是夜晚。有月的夜色固然美,但在漆黑漆黑的暗夜,成群的萤火虫结伴 起舞,也着实迷人。 冬天最美是早晨。遍地白雪,孩子们追逐着,扔着雪球打闹,而成群的麻雀也在 空地上或枝桠间喳喳逗趣。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 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 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 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 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 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 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 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 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 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 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杨廷和上 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 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 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

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 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 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杋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 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说: “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 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 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 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 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 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 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 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 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

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 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 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 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说: “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 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 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 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 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 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 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 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 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