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协作校20092010学年度(上)市级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 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 (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 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将车骑追项籍 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 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己兵疲食尽,“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 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 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 对战事L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 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竞无所交待,情节办淡然松驰了呢?司 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 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 误解 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 与江东子弟八干入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 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 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 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 《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协作校 2009—2010 学年度(上)市级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 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 (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 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将车骑追项籍 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 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己兵疲食尽,“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 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 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 对战事 L 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 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竞无所交待,情节办淡然松驰了呢?司 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 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 误解 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 “与江东子弟八干入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 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 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 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 《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
《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 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 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 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 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 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 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 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 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 2007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 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 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 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 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 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 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 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 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 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 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 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奷。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 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谷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 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 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吏宾客并委去 委:抛弃 B.时军固草创,幕府务殷 殷:盛,众多 C.性审慎,不妄交游 游:游玩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谢:谢罪,道歉 5.下列各项全都表现巾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小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 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 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 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 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 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 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 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 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 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 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 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 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谷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 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 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吏宾客并委去 委:抛弃 B.时军固草创,幕府务殷 殷:盛,众多 C.性审慎,不妄交游 游:游玩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谢:谢罪,道歉 5.下列各项全都表现巾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
①凡所居官,案牍无人小皆亲自省览②复云大军续至③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 不离左右 ④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⑤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 之⑥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 A.①②⑤ 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无邃被囚车押往洛阳 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 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中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似 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讣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一申徽做官一向勤台、尽职、廉洁,丽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 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7.翻译下列语句(10分) (1)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4分) (2)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新晴 刘敏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歼门户又翻书 8.“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 好?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①凡所居官,案牍无人小皆亲自省览 ②复云大军续至③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 不离左右 ④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⑤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 之 ⑥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无邃被囚车押往洛阳 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 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中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似 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讣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一申徽做官一向勤台、尽职、廉洁,丽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 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7.翻译下列语句(1 0 分) (1)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4 分) (2)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新晴 刘敏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歼门户又翻书。 8.“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 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5 分)
9.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1)君子坦荡荡, 岁寒 君为轻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术:九成之台,起于垒土 (4)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写“泪”的诗句,情韵丰富。比如杜甫《春望》中用“ 来表现国破家亡时内心的伤痛;李商隐《确瑟》中甩“ 描绘出一幅奇美且让人 想象无穷的画面。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七里香花开 刘彦林 ①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 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接 式回放。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特别是融暖 的阳光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韵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 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野的迷人丽景。 ②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 片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沫浴在用 各种鲜花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通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 交错的沟壑和苍翠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一—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
9.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 分)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 岁寒,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为轻。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术:九成之台,起于垒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写“泪”的诗句,情韵丰富。比如杜甫《春望》中用“________。’ 来表现国破家亡时内心的伤痛;李商隐《确瑟》中甩“________” 描绘出一幅奇美且让人 想象无穷的画面。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七里香花开 刘彦林 ①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 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接 式回放。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特别是融暖 的阳光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韵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 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野的迷人丽景。 ②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一 片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沫浴在用 各种鲜花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通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 交错的沟壑和苍翠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
香围绕的山窝里,一缕缕炊烟袅袅腾升着,静态的山水有了是动的意味,还有那条淙淙不息 的小溪,便构成了童年生活的朴素花园。 ③那年月,每当田埂边的水桃花、杏花、苹果花、梨花赛事式地开罢后,春阳的目光钟情于 苍翠的山野。在初夏的边沿,那刺藤上的七里香便被风儿唤醒或是被鸟儿喊醒了,渐渐钻出 绿叶的包裹,将洁白的嘴唇轻轻张开,一朵接着一朵次笫绽放。清晨出门。山野会给你一个 惊喜,仿佛一夜之间,那神奇的嘴唇满山皆是,都笑盈盈的,哈着特有的香气,或许每一张 小巧的嘴里倾诉着对春光的赞美吧!一朵朵组成串,一串串聚成簇,一簇簇围成堆,一架挨 着一架,一坡望着另一坡,整个山上成了洁白的海洋。雪白的波浪随风涌动,芳香如潮,把 山村装扮得宛如头上插满头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让人打心眼里怜爱。这时清风徐徐,香 气侵入肺腑,你不沉醉哪能由你 ④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七里香花被剪的情景。每当七里香开满山野的时候,村里人乘农活不 忙,全家老少全部出动,背着背篓,提着竹篮,拿着镰刀、剪刀,围在一架架七里香下。他 们先用镰刀割下花朵繁茂的藤,然后用剪刀一朵朵剪到篮子里,剪满一篮后倒入背篓,如果 手快,一上午可以剪满一背篓七里香花。乡亲们满脸笑容,像背着一背篓一背篓幸福欣喜而 归。次日,就可以去卖了。那十多天里,满山都能听到人们欢快的笑语和剪刀快速的咔嚓声。 七里香被剪得遍体鳞伤,但绝对不会抱怨乡亲们的残酷,到了第二年,她又会捧献出更多的 花朵!每年,七里香给每家可增加上百元的收入,因此,男孩子才能穿上了新买的短袖、短 裤,女孩子才可以穿上好看的花裙子 ⑤转瞬间十多年的时光不觉而逝,当回过头来瞧望门前的山坡时,山上却再也找不到花开如 白蝴蝶飞舞般的情景,也嗅不到那种浓郁的芬芳了。虽然,可以找到七里香花,但稀疏得令 人顿生遗憾和怜悯。究其原因,或许当初镰刀和剪刀肆意的伤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无节 制的开荒,使农田日益占据七里香的家园,将她们逼到远离视野的地步。但这能埋怨被贫穷 吓怕了的父老乡亲吗?他们当初的作为,不也是为了赶走贫穷吗? ⑥这几年,我分明看到乡亲们富裕了一一座座砖房拔地而起,电视、冰箱等家电拉近了和城 市的差距,很令人欣喜。而回顾四野,脉络依旧的山坡上很难找回童年记忆中的景象。我曾 无数次扪心自问: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喜悦吗?每临七里香花开放的季节,我 异常怀念满山洁白、香味扑鼻的七里香。 (选自2008年12期《散文百家》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身陷闹市,无缘接近山乡,只好站在庭院中,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 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算是一种对春天的补偿
香围绕的山窝里,一缕缕炊烟袅袅腾升着,静态的山水有了是动的意味,还有那条淙淙不息 的小溪,便构成了童年生活的朴素花园。 ③那年月,每当田埂边的水桃花、杏花、苹果花、梨花赛事式地开罢后,春阳的目光钟情于 苍翠的山野。在初夏的边沿,那刺藤上的七里香便被风儿唤醒或是被鸟儿喊醒了,渐渐钻出 绿叶的包裹,将洁白的嘴唇轻轻张开,一朵接着一朵次笫绽放。清晨出门。山野会给你一个 惊喜,仿佛一夜之间,那神奇的嘴唇满山皆是,都笑盈盈的,哈着特有的香气,或许每一张 小巧的嘴里倾诉着对春光的赞美吧!一朵朵组成串,一串串聚成簇,一簇簇围成堆,一架挨 着一架,一坡望着另一坡,整个山上成了洁白的海洋。雪白的波浪随风涌动,芳香如潮,把 山村装扮得宛如头上插满头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让人打心眼里怜爱。这时清风徐徐,香 气侵入肺腑,你不沉醉哪能由你? ④我记忆最深的是——七里香花被剪的情景。每当七里香开满山野的时候,村里人乘农活不 忙,全家老少全部出动,背着背篓,提着竹篮,拿着镰刀、剪刀,围在一架架七里香下。他 们先用镰刀割下花朵繁茂的藤,然后用剪刀一朵朵剪到篮子里,剪满一篮后倒入背篓,如果 手快,一上午可以剪满一背篓七里香花。乡亲们满脸笑容,像背着一背篓一背篓幸福欣喜而 归。次日,就可以去卖了。那十多天里,满山都能听到人们欢快的笑语和剪刀快速的咔嚓声。 七里香被剪得遍体鳞伤,但绝对不会抱怨乡亲们的残酷,到了第二年,她又会捧献出更多的 花朵!每年,七里香给每家可增加上百元的收入,因此,男孩子才能穿上了新买的短袖、短 裤,女孩子才可以穿上好看的花裙子。 ⑤转瞬间十多年的时光不觉而逝,当回过头来瞧望门前的山坡时,山上却再也找不到花开如 白蝴蝶飞舞般的情景,也嗅不到那种浓郁的芬芳了。虽然,可以找到七里香花,但稀疏得令 人顿生遗憾和怜悯。究其原因,或许当初镰刀和剪刀肆意的伤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无节 制的开荒,使农田日益占据七里香的家园,将她们逼到远离视野的地步。但这能埋怨被贫穷 吓怕了的父老乡亲吗?他们当初的作为,不也是为了赶走贫穷吗? ⑥这几年,我分明看到乡亲们富裕了——座座砖房拔地而起,电视、冰箱等家电拉近了和城 市的差距,很令人欣喜。而回顾四野,脉络依旧的山坡上很难找回童年记忆中的景象。我曾 无数次扪心自问: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喜悦吗?每临七里香花开放的季节,我 异常怀念满山洁白、香味扑鼻的七里香。 (选自 2008 年 12 期《散文百家》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身陷闹市,无缘接近山乡,只好站在庭院中,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 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算是一种对春天的补偿
B.文章第三段在描写春末夏初七里香漫山遍野开放的时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 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七里香的美。 C.七罩香不仅装饰了章年的记忆,又装点了山野,也给贫穷的乡亲们带来了生活上 的实惠,所以文章对村里人剪七里香卖钱的做法,并没有过多的指责 D.文章认为,现代文明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反而作者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疏离 环境的破坏,心中有深深的隐忧。 E.通观全文,作者对七里香花充满了爱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梦魂萦绕。这既缘 于儿章时的情结,也缘于对优美环境的喜爱。 (2)文章第一段写到童年时山野的记忆,,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3)第二段中说“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请说说文中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 这“芬芳”的?(6分) (4)有很多人生活在乡村里时渴望城市文明,可到了城市,又为失去乡村的美好而倍感遗 憾,作者也不例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 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 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 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 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 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谎:“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又说他 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
B.文章第三段在描写春末夏初七里香漫山遍野开放的时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 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七里香的美。 C.七罩香不仅装饰了章年的记忆,又装点了山野,也给贫穷的乡亲们带来了生活上 的实惠,所以文章对村里人剪七里香卖钱的做法,并没有过多的指责。 D.文章认为,现代文明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反而作者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疏离, 环境的破坏,心中有深深的隐忧。 E.通观全文,作者对七里香花充满了爱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梦魂萦绕。这既缘 于儿章时的情结,也缘于对优美环境的喜爱。 (2)文章第一段写到童年时山野的记忆,,这样写有何作用?(6 分) (3)第二段中说“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请说说文中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 这“芬芳”的?(6 分) (4)有很多人生活在乡村里时渴望城市文明,可到了城市,又为失去乡村的美好而倍感遗 憾,作者也不例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 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 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 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 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 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谎:“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又说他 “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
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 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 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 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 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 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 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 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线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 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 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 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 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 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 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 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 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 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 共二十五年一一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 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
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 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 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 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 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 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 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 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线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 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 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 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 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 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 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 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 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 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 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 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
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 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 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正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以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 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题目为编者加)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下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 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 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 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己”,意欲借此来 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 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 “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 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2)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5 分) (3)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 结合全文,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他为什么屡次拒绝朝廷提升?(7
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 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 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正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以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 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题目为编者加)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下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 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 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 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己”,意欲借此来 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 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 “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 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2)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5 分) (3)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 结合全文,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他为什么屡次拒绝朝廷提升?(7 分)
(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 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 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来形容 王安石,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王师傅去年退休后,每天把小区的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助邻居接送孩子,处处显 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老同志。 B.昨天上午,三名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执行枪决,群众拍手叫好,认为他们死得其所 C.赤日炎炎,酷暑难当的时候,瓜田李下就成为农民聊天、休息的好去处 D.“2010年世博会”申办尘埃落定,中国上海贏得了举办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校能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是关系到我校的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我校教育的 根本任务。 B.宇航服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虽然“神舟”七号宇航服的具体造价还不清楚,但目前 世界上最贵宇航服的造价是150多万美元 C.各个行业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 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D.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接受 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 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 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来形容 王安石,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8 分) 第 II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王师傅去年退休后,每天把小区的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助邻居接送孩子,处处显 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老同志。 B.昨天上午,三名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执行枪决,群众拍手叫好,认为他们死得其所。 C.赤日炎炎,酷暑难当的时候,瓜田李下就成为农民聊天、休息的好去处。 D.“2010 年世博会”申办尘埃落定,中国上海赢得了举办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我校能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是关系到我校的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我校教育的 根本任务。 B.宇航服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虽然“神舟”七号宇航服的具体造价还不清楚,但目前 世界上最贵宇航服的造价是 150 多万美元。 C.各个行业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 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D.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接受 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