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4.4宏观结构概念 本书对人群结构各种分化形式给人们生活机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宏观社会学的分 析。宏观结构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各种维度上的分布以及人们中的这些社会差异的维度互相 联系的程度。宏观社会学首先关注由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人组成的人群。我努力发展一种系 统的理论构架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了这个目的,我从多种多样的经 验内容(在齐美尔的意义上)中抽象出来若干一般概念对人群结构进行概念化。这些理论概 念被应用于研究社会关系、就业机会、社会流动和组织增长的宏观社会学影响。最后,我将 会以讨论一些历史趋势来结束全文 虽然宏观社会学研究在这里被限定于人群结构对社会生活的效果,但我并不想暗示结构 影响是对人们生活和机会唯一重要的影响。很多社会学家采纳了其他的理论取向一一如文化 的、制度的、进化的一一我承认这些方法也许比结构的方法更加适合于对某些课题的研究 但是,我确实认为对人群构成和结构的客观条件的效果分析对社会学贡献巨大,并认为这种 分析被大大地忽视了,尤其在近几十年里。通过采取结构探究法,我想补充我们这一领域内 流行的文化的和制度的取向,以修正过去的失衡状况。 本书的理论分析是从最初的理论扩展到研究结构对不同群体成员中人际关系的影响 (Blau1977,Blau, Schwartz1984)。接下去的两章提供这一理论的多少修改过的阐释及其内 容的经验检验。1这一群际关系的理论用形式术语表达,一一即用从少量假设推出、并有经 验上可验证的内容的定理来表述一一但它之于其他主题的应用却非如此,因为我希望扩大该 理论分析框架的范围,即便我还不能制定那些严格的理论。因此,这两章的其余部分将提出 各种实质分析,但这只是在任何适当的时机运用这一理论框架,而非提出形式理论 第四章集中关注职业机会与社会流动,强调诸结构条件变化带来的种种效应,这些条件 包括劳动分工,教育水平,和劳动需求等,本章以对比结构流动与循环流动结束。社会人君 的结构背景被从人们生活、工作及其日常社会生活发生的各种组织和其他次结构中抽离掉 了,这是多重结构分析的主题。这一背景对各种组织的意义将在第五章里考察,这一章还要 分析企业与其市场的相互关系。第六章留给直接社会互动和交换过程的研究,它们是宏观结 构影响人际关系的最后表现,个人正是在这些关系中经由社会中种种日益闭合的社会圈而被 整合在一起的。这一章也将面对面的权力与支配社会全部成员的权力作了比较。 对不同宏观结构条件的种种社会后果的先行分析视这些条件为既定的。要讨论的最后问 题是影响人群结构条件的前提是什么。最后一章探讨各种曾有助于塑造现有的社会结构的历 史前提,诸如人口统计趋势,产业与经济发展等。本章也将考察现今发生的不利于职业机会 的种种结构变化,并以关于未来前景的若干猜测结束本章。 人群( population)一词被我用于任何形式的大的社会单元,如社会,地区,都市区域, 社区等。我用人群结构意指一种人口构成。具体地说,人群结构反映的是社会位置在不同维 度中的人群分布,和人群中的这些差别在不同的方向上彼此相关的程度。因此,各种分布及 其相互关系不仅用作分析程序,首先还是用来构造有关社会结构诸方面的概念和测量陈述。 对这些结构影响的分析当然不能出自单一人群的研究,而要求对众多人群进行比较研究 广义地说,一社会位置(在一单一的维度内)就是人群中足以造成社会交往中他们各自 不同社会特性的任何差别。一个更狭义也更具体的社会位置的标准是一种社会结交的不对 等,即内群联系(接近)超过外群联系(距离)。举例来说,如果在两个年龄与教育相差悬 殊的人,或两个宗教和族裔不同的人之间罕见友情的话,这些差异恰恰关系到社会位置中有 社会意义的区别。2发生这种差异结交的任何身份独特的人用我的术语都被视为一种社会位 置,尽管通常并不这样称呼。3 这些标准指明了一单一维度内的种种位置。然而人们从属于多个群体,在复杂的现代社 会中尤其如此(内群和群际这两个词虽然严格讲只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范畴,但在既涉及范畴 原文选自 Peter blau著 Structural Contexts of opportunit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ppl-20 维度( dimension)是布劳结构理论的重要用语,意指人们所从属的不同性质的人群,如性别,族裔,职 业,阶级等:维度表征人群的异质性,与后面的“类别参数”的意涵相当。1 24.4 宏观结构概念* 本书对人群结构各种分化形式给人们生活机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宏观社会学的分 析。宏观结构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各种维度④上的分布以及人们中的这些社会差异的维度互相 联系的程度。宏观社会学首先关注由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人组成的人群。我努力发展一种系 统的理论构架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了这个目的,我从多种多样的经 验内容(在齐美尔的意义上)中抽象出来若干一般概念对人群结构进行概念化。这些理论概 念被应用于研究社会关系、就业机会、社会流动和组织增长的宏观社会学影响。最后,我将 会以讨论一些历史趋势来结束全文。 虽然宏观社会学研究在这里被限定于人群结构对社会生活的效果,但我并不想暗示结构 影响是对人们生活和机会唯一重要的影响。很多社会学家采纳了其他的理论取向——如文化 的、制度的、进化的——我承认这些方法也许比结构的方法更加适合于对某些课题的研究。 但是,我确实认为对人群构成和结构的客观条件的效果分析对社会学贡献巨大,并认为这种 分析被大大地忽视了,尤其在近几十年里。通过采取结构探究法,我想补充我们这一领域内 流行的文化的和制度的取向,以修正过去的失衡状况。 本书的理论分析是从最初的理论扩展到研究结构对不同群体成员中人际关系的影响 (Blau 1977, Blau, Schwartz 1984 )。接下去的两章提供这一理论的多少修改过的阐释及其内 容的经验检验。1这一群际关系的理论用形式术语表达,——即用从少量假设推出、并有经 验上可验证的内容的定理来表述——但它之于其他主题的应用却非如此,因为我希望扩大该 理论分析框架的范围,即便我还不能制定那些严格的理论。因此,这两章的其余部分将提出 各种实质分析,但这只是在任何适当的时机运用这一理论框架,而非提出形式理论。 第四章集中关注职业机会与社会流动,强调诸结构条件变化带来的种种效应,这些条件 包括劳动分工,教育水平,和劳动需求等,本章以对比结构流动与循环流动结束。社会人群 的结构背景被从人们生活、工作及其日常社会生活发生的各种组织和其他次结构中抽离掉 了,这是多重结构分析的主题。这一背景对各种组织的意义将在第五章里考察,这一章还要 分析企业与其市场的相互关系。第六章留给直接社会互动和交换过程的研究,它们是宏观结 构影响人际关系的最后表现,个人正是在这些关系中经由社会中种种日益闭合的社会圈而被 整合在一起的。这一章也将面对面的权力与支配社会全部成员的权力作了比较。 对不同宏观结构条件的种种社会后果的先行分析视这些条件为既定的。要讨论的最后问 题是影响人群结构条件的前提是什么。最后一章探讨各种曾有助于塑造现有的社会结构的历 史前提,诸如人口统计趋势,产业与经济发展等。本章也将考察现今发生的不利于职业机会 的种种结构变化,并以关于未来前景的若干猜测结束本章。 人群(population)一词被我用于任何形式的大的社会单元,如社会,地区,都市区域, 社区等。我用人群结构意指一种人口构成。具体地说,人群结构反映的是社会位置在不同维 度中的人群分布,和人群中的这些差别在不同的方向上彼此相关的程度。因此,各种分布及 其相互关系不仅用作分析程序,首先还是用来构造有关社会结构诸方面的概念和测量陈述。 对这些结构影响的分析当然不能出自单一人群的研究,而要求对众多人群进行比较研究。 广义地说,一社会位置(在一单一的维度内)就是人群中足以造成社会交往中他们各自 不同社会特性的任何差别。一个更狭义也更具体的社会位置的标准是一种社会结交的不对 等,即内群联系(接近)超过外群联系(距离)。举例来说,如果在两个年龄与教育相差悬 殊的人,或两个宗教和族裔不同的人之间罕见友情的话,这些差异恰恰关系到社会位置中有 社会意义的区别。2发生这种差异结交的任何身份独特的人用我的术语都被视为一种社会位 置,尽管通常并不这样称呼。3 这些标准指明了一单一维度内的种种位置。然而人们从属于多个群体,在复杂的现代社 会中尤其如此(内群和群际这两个词虽然严格讲只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范畴,但在既涉及范畴 * 原文选自 Peter Blau 著 Structural Contexts of opportunit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p1-20。 ④ 维度(dimension)是布劳结构理论的重要用语,意指人们所从属的不同性质的人群,如性别,族裔,职 业,阶级等;维度表征人群的异质性,与后面的“类别参数”的意涵相当。——译注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