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马铃薯是南美洲的古老栽培作物,它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历史迄今有400多年,现已分 布到世界125个国家栽培。英国著名植物遗传学家萨拉曼在论述马铃薯起源与传播说: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给我们带来了马铃薯是人类真正的最有价值的财富之一。马铃薯 的驯化和广泛栽培,是人类征服自然最卓越的事件之一。” 马铃薯从原产地向外传播是在16世纪的中叶,它首先被传到欧洲。最早把印第安人 驯化的马铃薯向欧洲人介绍的是1538年到达秘鲁的西班牙人谢拉(Siera.de1eon),后 经260年的时间,传遍了整个欧洲。马铃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传入我国,京 津地区是亚洲最早见到马铃薯的地区之一。另外较早传入和种植的地区是台湾和闽粤沿海 各省。 马铃薯被引进我国栽培,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40年代,由于鸦片战争后的口岸 开放,各国殖民者、传教士、商人以及持马可波罗心理状态的旅游者和“冒险家”,蜂拥 而至,马铃薯的传入或引进的途径不断扩大,品种亦随之增加。如山西和陕西有德国和比 利时传入的品种:山东省有从德国传入的品种:四川有从美国传入的品种:东北各省有从 朝鲜、日本传入的品种。从全国范围看,虽然马铃薯在20世纪己有较广泛栽培,但主要 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和中南地区的湖北鄂西、湖南的黔阳与江华山区一带: 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华北地区的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省区。东北辽、 吉、黑三省在清末的20世纪初期起,才逐步有较大面积的发展。沿海各省以广东和福建 两省栽培面积较多。 至19世纪末我国劳动人民己积累了种植马铃薯的丰富经验。如19世纪末由无名氏编 著的《播种洋芋方法》一书,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早在100多年前科学种薯的史实。 至20世纪初期,我国有识之士为发展科学,振兴农业,创办刊物宣传介绍国内外先进科 学技术知识。我国马铃薯的品种改良等科研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4-1936年, 南京农业实验所农艺系技师管家骥,从全国各地收集整理马铃薯地方品种,经品种比较鉴 定,从中选出了卡它丁、土百万、红纹白和黄金4个优良品种。1940年杨鸿祖又从前苏 联马铃薯育种家布卡索夫教授那里引进16个马铃薯野生种,开始用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 育种试验,经2年试验获得了小乌洋芋等37个品种的自交系种子和峨嵋白洋芋等18个品 种的杂交种子,其中有8个品系经评比获得较高的产量。1942年我国农林部拟定一项全 国马铃薯的技术改良方案,主要任务是:(1)马铃薯产区考察:(2)制定品种改良方案: (3)国外引进和繁殖:(4)传授杂交技术:(5)改进贮藏方法:(6)建立种薯检验和登 记制度:(7)马铃薯分级标准:(8)良种良法示范。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都、南京、北平等农事试验场先后恢复马铃薯研究工作。 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从事马铃薯科研工作的只有少数的几位科学家,杨鸿祖就是坚持 下来的一位,1947年他从美国引进了35个杂交组合,从这批组合中培育选出了巫峡、多 籽百、小黄山药等抗病高产新品种,成为解放初期和50年代许多地区的主栽品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发展与科研成就 (一)马铃薯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我国马铃薯十分重视,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 个五年计划中粮食作物的增产指标为17.6%,薯类的增产指标为30.5%,五年内,粮食作 236236 马铃薯是南美洲的古老栽培作物,它从南美传播出来的历史迄今有 400 多年,现已分 布到世界 125 个国家栽培。英国著名植物遗传学家萨拉曼在论述马铃薯起源与传播说: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给我们带来了马铃薯是人类真正的最有价值的财富之一。马铃薯 的驯化和广泛栽培,是人类征服自然最卓越的事件之一。” 马铃薯从原产地向外传播是在 16 世纪的中叶,它首先被传到欧洲。最早把印第安人 驯化的马铃薯向欧洲人介绍的是 1538 年到达秘鲁的西班牙人谢拉(Siera.de leon),后 经 260 年的时间,传遍了整个欧洲。马铃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传入我国,京 津地区是亚洲最早见到马铃薯的地区之一。另外较早传入和种植的地区是台湾和闽粤沿海 各省。 马铃薯被引进我国栽培,自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 40 年代,由于鸦片战争后的口岸 开放,各国殖民者、传教士、商人以及持马可波罗心理状态的旅游者和“冒险家”,蜂拥 而至,马铃薯的传入或引进的途径不断扩大,品种亦随之增加。如山西和陕西有德国和比 利时传入的品种;山东省有从德国传入的品种;四川有从美国传入的品种;东北各省有从 朝鲜、日本传入的品种。从全国范围看,虽然马铃薯在 20 世纪已有较广泛栽培,但主要 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和中南地区的湖北鄂西、湖南的黔阳与江华山区一带; 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华北地区的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省区。东北辽、 吉、黑三省在清末的 20 世纪初期起,才逐步有较大面积的发展。沿海各省以广东和福建 两省栽培面积较多。 至 19 世纪末我国劳动人民已积累了种植马铃薯的丰富经验。如 19 世纪末由无名氏编 著的《播种洋芋方法》一书,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早在 100 多年前科学种薯的史实。 至 20 世纪初期,我国有识之士为发展科学,振兴农业,创办刊物宣传介绍国内外先进科 学技术知识。我国马铃薯的品种改良等科研工作,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1934-1936 年, 南京农业实验所农艺系技师管家骥,从全国各地收集整理马铃薯地方品种,经品种比较鉴 定,从中选出了卡它丁、土百万、红纹白和黄金 4 个优良品种。1940 年杨鸿祖又从前苏 联马铃薯育种家布卡索夫教授那里引进 16 个马铃薯野生种,开始用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 育种试验,经 2 年试验获得了小乌洋芋等 37 个品种的自交系种子和峨嵋白洋芋等 18 个品 种的杂交种子,其中有 8 个品系经评比获得较高的产量。1942 年我国农林部拟定一项全 国马铃薯的技术改良方案,主要任务是:(1)马铃薯产区考察;(2)制定品种改良方案; (3)国外引进和繁殖;(4)传授杂交技术;(5)改进贮藏方法;(6)建立种薯检验和登 记制度;(7)马铃薯分级标准;(8)良种良法示范。 1945 年,抗战胜利后,成都、南京、北平等农事试验场先后恢复马铃薯研究工作。 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从事马铃薯科研工作的只有少数的几位科学家,杨鸿祖就是坚持 下来的一位,1947 年他从美国引进了 35 个杂交组合,从这批组合中培育选出了巫峡、多 籽百、小黄山药等抗病高产新品种,成为解放初期和 50 年代许多地区的主栽品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发展与科研成就 (一)马铃薯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我国马铃薯十分重视,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 个五年计划中粮食作物的增产指标为 17.6%,薯类的增产指标为 30.5%,五年内,粮食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