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他与斯宾塞共同改进和设计了一种经久耐用、价格低廉的微波炉。1967年在美 国芝加哥举行的微波炉新闻发布会暨展销会上,这种微波炉大获成功。从此微波 炉成为了千千万万家庭主妇的好帮手。从微波炉的诞生到成功,无不渗透着发明 者的智慧和执着。当然,其中有很多机缘,但是发明者对微波技术的理解是先决 条件,而提出的问题(微波的功能是否可以加热食品)又要有其现实性,也就是 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有很多发明往往源自某个个人和团体,在各种利益(内 压和外压)的驱使下,诞生了一个个不同凡响和造福人类的新发明。 作为创新思维的原动力之一的“问题”,它的“外压”和“内压”的差异就 如同借外力拉向空中的滑翔机和凭自身引擎驱动升空和飞行的喷气式飞机一样。 要想创新思维具有自发的推动力,必须自行培养强大的“内压”,有敏感的问题 意识,善于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和认识问题。我们找到了问题,设计的创新就迈 出了第一步。“外压”是一个创新的条件,有时也可能是决定性因素,如美国阿 波罗登月的庞大计划,诞生了3000多个专利:而这些专利的产生,需要科学家 和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因此仅有“外压”而缺少“内压”,创新只是一个美好的 愿望。问题的提出还是个连续的过程,在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中会有更多的问题被 提出,问题在筛选和解决后,创新也就在其中了。 2.1.2发现和制造需求 所谓“需求”,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是人类没 有实现的“需求”,或者说是现有产品有待完善的问题。虽然整个世界的现代文 明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方便性也无可挑别,但是, 人的欲望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创新空间和余地还很大,几乎是无限的。 我们清晰记得,当电脑还没有进入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也没有觉得不方便,可是 现在电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电脑的的帮助我们将如何生 活。同样,手机在当下我们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在电话发明之时,人们是不会 想到的。由此可以证明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需求”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物质需求是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必然 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如衣食住行中的物品需求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为目 的:精神需求是人们为满足身心愉悦而产生的需求,如艺术、文学和尊重等。在 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产品,这两种需求常常相伴而行。手表作为计时器是人人必备 的工具,而作为装饰品它既是服饰的点缀又是身份的象征;服装的名牌与否,从 物质需求来看相差无机,从精神需求来评价它们则有天壤之别。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由动机驱使,而动机来源于人的需求。我们 通过历史看到:人类演变和社会的进步是在不断地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中 发展着。据考古学家考证,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 术,如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的河套人就可以自己造火。“火”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人工取火有两种方式:一是钻木取火:二是燧石取火。一 种随时随地取火方式的发明则是1400年前的事。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南 朝联合进攻北齐,北齐腹背受敌,物资匮乏,尤其缺乏用来煮饭和取暖的火。在 如此情形下,北齐的一群宫女想出了一个取火的方法。她们在薄木片上涂一些熔 化的硫磺来取火,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它只是“火柴”的雏形。在18世纪,意 大利人发明了一种“磷盒”火柴,即将一头蘸有硫磺的细棒插入装有磷的小瓶内 再抽出来,火柴头便会在空气中燃烧。19世纪初,英国药剂师华尔克用硫磺和 磷的混合物涂在细棒上,制造了一种摩擦生火的火柴,但摩擦时火星四溅,而且他与斯宾塞共同改进和设计了一种经久耐用、价格低廉的微波炉。1967 年在美 国芝加哥举行的微波炉新闻发布会暨展销会上,这种微波炉大获成功。从此微波 炉成为了千千万万家庭主妇的好帮手。从微波炉的诞生到成功,无不渗透着发明 者的智慧和执着。当然,其中有很多机缘,但是发明者对微波技术的理解是先决 条件,而提出的问题(微波的功能是否可以加热食品)又要有其现实性,也就是 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有很多发明往往源自某个个人和团体,在各种利益(内 压和外压)的驱使下,诞生了一个个不同凡响和造福人类的新发明。 作为创新思维的原动力之一的“问题”,它的“外压”和“内压”的差异就 如同借外力拉向空中的滑翔机和凭自身引擎驱动升空和飞行的喷气式飞机一样。 要想创新思维具有自发的推动力,必须自行培养强大的“内压”,有敏感的问题 意识,善于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和认识问题。我们找到了问题,设计的创新就迈 出了第一步。“外压”是一个创新的条件,有时也可能是决定性因素,如美国阿 波罗登月的庞大计划,诞生了 3000 多个专利;而这些专利的产生,需要科学家 和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因此仅有“外压”而缺少“内压”,创新只是一个美好的 愿望。问题的提出还是个连续的过程,在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中会有更多的问题被 提出,问题在筛选和解决后,创新也就在其中了。 2.1.2 发现和制造需求 所谓“需求”,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是人类没 有实现的“需求”,或者说是现有产品有待完善的问题。虽然整个世界的现代文 明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方便性也无可挑剔,但是, 人的欲望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创新空间和余地还很大,几乎是无限的。 我们清晰记得,当电脑还没有进入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也没有觉得不方便,可是 现在电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电脑的的帮助我们将如何生 活。同样,手机在当下我们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在电话发明之时,人们是不会 想到的。由此可以证明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需求”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物质需求是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必然 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如衣食住行中的物品需求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为目 的;精神需求是人们为满足身心愉悦而产生的需求,如艺术、文学和尊重等。在 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产品,这两种需求常常相伴而行。手表作为计时器是人人必备 的工具,而作为装饰品它既是服饰的点缀又是身份的象征;服装的名牌与否,从 物质需求来看相差无机,从精神需求来评价它们则有天壤之别。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由动机驱使,而动机来源于人的需求。我们 通过历史看到:人类演变和社会的进步是在不断地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中 发展着。据考古学家考证,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 术,如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的河套人就可以自己造火。“火”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人工取火有两种方式:一是钻木取火;二是燧石取火。一 种随时随地取火方式的发明则是 1400 年前的事。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南 朝联合进攻北齐,北齐腹背受敌,物资匮乏,尤其缺乏用来煮饭和取暖的火。在 如此情形下,北齐的一群宫女想出了一个取火的方法。她们在薄木片上涂一些熔 化的硫磺来取火,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它只是“火柴”的雏形。在 18 世纪,意 大利人发明了一种“磷盒”火柴,即将一头蘸有硫磺的细棒插入装有磷的小瓶内 再抽出来,火柴头便会在空气中燃烧。19 世纪初,英国药剂师华尔克用硫磺和 磷的混合物涂在细棒上,制造了一种摩擦生火的火柴,但摩擦时火星四溅,而且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