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CY》教学资源_课程讲义_第五章 设计创新思维(陈贤浩)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4,文件大小:193.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2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思维(陈贤浩) 2.1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 现代设计中不论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产品,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 节。在2007,美国《时代》周刊评出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他们有的名声显赫, 有的也许不为太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 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如下: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年到212年)在非洲,阿基米德著名的螺旋杆, 也就是一种水泵至今还在使用。据说他曾在浴室洗澡的时候,突然悟出了水置换 法则,就不顾一切地从浴室跑出来,嘴里高呼“我发现了!” 艾尔·加扎利(约公元1150年到1220年)艾尔-加扎利被认为是现代工程 之父,这位阿拉伯学者发明了编程机器人和50件其他机械器件,例如连接真空管 的水曲柄和水泵。 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65年一300年) 欧几里德是几何学的创始人,他带 给我们第一本数学课本,在课本中,他通过逻辑推论证明了各种定理,他是我们 所有数学的“基石”。 蔡伦(约公元50年一121年)蔡伦是一名中国古代发明家,他曾在昂贵的 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发明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一500年)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就是指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达芬奇(1452年一1519年)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蒙娜丽莎,他是文艺复 兴时期的伟大画家,绘制出了装甲车的图形,机翼固定的滑翔机,直升机和角锥 状降落伞的图像。 约翰·古登堡(1452年一1519年)他丢弃了木刻版,迷上了金属铸就的 铅字,发明了铅版活字印刷机,一张纸才可以复印出上千张来,他的铅版活字印 刷机推广之后,50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改变。 刘易斯·巴斯德(1822年一1895年)他告诉人们细菌导致食品变质的道 理,发明了加热杀菌法,最初被用于葡萄酒和啤酒的变酸。如果说这还不够的话, 他还研制出了狂犬病疫苗。 伽利略(1564年一1642年) 他发明了第一个温度计和摆钟,改进了望远 镜,使用放大到20倍的装置观察月球和星星。这也让他惹上了宗教法庭,招来无 尽的麻烦。 阿雷桑德罗·伏特(1745年一1827年)他意识到了金属能导电,他最先发 明了电池,或者说是由盐水、铜棒和锌棒组成,可产生电流而不是静电荷的电池。 牛顿(1642年一1727年)他是科学冥想的巨人,他描绘了万有引力定律和 三大运动定律,为现代物理学铺平了道路。 尼科拉·泰斯拉(1856年一1943年)他出生于克罗地亚,投奔美国新泽西 州蒙罗帕克的托马斯·爱因斯坦,但是这名自负的男子显然与公司格格不入,于 是他辞职,开始研究自己的交流电感应发动机,把电带给了我们大家。 本·富兰克林(1706年一1790年)他的电流实验非常有名,他发明了铁熔 炉,也叫弗兰克林熔炉,以及避雷针、双光眼镜、车架里程表和其他器件。他的 发明从没有获过专利,因此,可能其他人能在他的基础上弄出点名堂来。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一1922年)他对声学很感兴趣,其他 人研制了工作电话,而贝尔为我们送出第一个商业实用电话,和金属探测器以及

2 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思维 (陈贤浩) 2.1 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 现代设计中不论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产品,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 节。在2007,美国《时代》周刊评出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他们有的名声显赫, 有的也许不为太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 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如下: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年到212年) 在非洲,阿基米德著名的螺旋杆, 也就是一种水泵至今还在使用。据说他曾在浴室洗澡的时候,突然悟出了水置换 法则,就不顾一切地从浴室跑出来,嘴里高呼“我发现了!” 艾尔·加扎利(约公元1150年到1220年) 艾尔-加扎利被认为是现代工程 之父,这位阿拉伯学者发明了编程机器人和50件其他机械器件,例如连接真空管 的水曲柄和水泵。 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65年—300年) 欧几里德是几何学的创始人,他带 给我们第一本数学课本,在课本中,他通过逻辑推论证明了各种定理,他是我们 所有数学的“基石”。 蔡伦(约公元50年—121年) 蔡伦是一名中国古代发明家,他曾在昂贵的 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发明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500年) 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就是指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达芬奇(1452年—1519年) 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蒙娜丽莎,他是文艺复 兴时期的伟大画家,绘制出了装甲车的图形,机翼固定的滑翔机,直升机和角锥 状降落伞的图像。 约翰·古登堡(1452年—1519年) 他丢弃了木刻版,迷上了金属铸就的 铅字,发明了铅版活字印刷机,一张纸才可以复印出上千张来,他的铅版活字印 刷机推广之后,50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改变。 刘易斯·巴斯德(1822年—1895年) 他告诉人们细菌导致食品变质的道 理,发明了加热杀菌法,最初被用于葡萄酒和啤酒的变酸。如果说这还不够的话, 他还研制出了狂犬病疫苗。 伽利略(1564年—1642年) 他发明了第一个温度计和摆钟,改进了望远 镜,使用放大到20倍的装置观察月球和星星。这也让他惹上了宗教法庭,招来无 尽的麻烦。 阿雷桑德罗·伏特(1745年—1827年) 他意识到了金属能导电,他最先发 明了电池,或者说是由盐水、铜棒和锌棒组成,可产生电流而不是静电荷的电池。 牛顿(1642年—1727年) 他是科学冥想的巨人,他描绘了万有引力定律和 三大运动定律,为现代物理学铺平了道路。 尼科拉·泰斯拉(1856年—1943年) 他出生于克罗地亚,投奔美国新泽西 州蒙罗帕克的托马斯·爱因斯坦,但是这名自负的男子显然与公司格格不入,于 是他辞职,开始研究自己的交流电感应发动机,把电带给了我们大家。 本·富兰克林(1706年—1790年) 他的电流实验非常有名,他发明了铁熔 炉,也叫弗兰克林熔炉,以及避雷针、双光眼镜、车架里程表和其他器件。他的 发明从没有获过专利,因此,可能其他人能在他的基础上弄出点名堂来。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1922年) 他对声学很感兴趣,其他 人研制了工作电话,而贝尔为我们送出第一个商业实用电话,和金属探测器以及

改良版留声机—格拉福风留声机。 托马斯·萨委瑞(1650年一1715年)他是一名英国军事工程师,是世界上 第一批蒸汽机的发明家,后来,更多改良蒸汽机为欧洲工业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 献。 约瑟夫·尼斯菲尔·尼皮斯(1765年一1833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照出相 片的人,他从家中拍到的庭院图像,通过将覆盖沥青的蜡盘放在相机“黑室”一 一有针孔的黑盒子的后边,拍出照片。 托马斯·爱迪生(1847一1931年)历史上发明东西最多、伟大的发明家之 一,共有1093项专利,爱迪生不是第一个发明白炽灯的人。有人在他发明前大约 30年就获得了那项荣誉,但1880年,爱迪生利用一根碳化的棉线细丝发明了第一 个实用的、维持很长时间的灯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100万人的家里安上了 电灯。 范内瓦·布什(1890一1974年)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研制出第一 台现代模拟计算机,以解答复杂的方程式。这台模拟计算机重100吨并由150台发 动机和大约200英里(约300千米)的线组成,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亚瑟·弗莱(1931一)和斯宾塞·希弗尔(1941年一)希弗尔无意中发现了 “不粘”的胶水。弗莱用它制成一种书签,后来以“即时贴”(Post-it)热卖。 珀西·斯宾塞(1894-1970年)当这位雷神公司(Raytheon Corp.)的工程 师测试一种叫做磁电管的电子管时,他口袋里的那块单独包装的块状糖溶化了。 他意识到接触低密度的微波能量能很快将食物烹熟,就这样微波炉诞生了。 亨利·福特(1863-1947年)卡尔·本茨是制造商用汽车的第一人,但福 特用装配生产流水线,加快速度和降低成本,彻底革新了汽车行业。1913年,他 的车间每93分钟就能出产一辆福特T型车。 马丁库珀(1926年一)在为摩托罗拉公司效力时,他发明了第一部手机, 灵感则来自《星际旅行》(Star Trek)中寇克船长(Captain Kirk)的发报机。他 用那部重28盎司(800克),被戏称为“砖块”的手机,并用它给他在贝尔实验室 的对手打了第一个电话。 罗伯特·沃森·瓦特(1892-1973年)英国政府问他无线电波是否能摧毁 敌人的飞机。相反,他证明了无线电波可以确定飞机的距离,第一套实用的雷达 系统由此诞生。 亚历山大·弗雷明(1881-1955年) 他发现在细菌培养中有一种真菌能抑 制细菌生长。原因它含有青霉素。 杰克·基尔比(1923-2005年) 在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他 研究了小型化电子器件。没有设法缩减电路的元件,他从同一种半导体材料造出 了它们。从而诞生了第一块将房子大小的机器变成个人电脑的微芯片。 格雷戈里·平卡斯(1903-1967年)避孕药中的有效成分合成黄体酮已经 被人类认识,但平卡斯和约翰·洛克证明它能抑制排卵,可以被用来防止怀孕。 菲罗·范恩斯沃斯和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14岁时,范恩斯沃斯就有了 电视机的概念,到21岁时,他研制出一台电视机原型。出生于俄罗斯的斯福罗金 也研制出这种原型,但范恩斯沃斯最终赢得了那场专利权之争。 斯蒂芬妮·克沃勒克(1923年)在杜邦公司(DuPont)做实验时,她无意 中发现了一种人造纤维,叫凯夫拉尔纤维(Kevlar)。它硬度是钢铁的5倍,可防 止裂缝的扩大,这种理想的材料用途广泛,如防弹背心和桥梁缆索

改良版留声机——格拉福风留声机。 托马斯·萨委瑞(1650年—1715年) 他是一名英国军事工程师,是世界上 第一批蒸汽机的发明家,后来,更多改良蒸汽机为欧洲工业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 献。 约瑟夫·尼斯菲尔·尼皮斯(1765年—1833年)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照出相 片的人,他从家中拍到的庭院图像,通过将覆盖沥青的蜡盘放在相机“黑室”— —有针孔的黑盒子的后边,拍出照片。 托马斯·爱迪生(1847—1931年) 历史上发明东西最多、伟大的发明家之 一,共有1093项专利,爱迪生不是第一个发明白炽灯的人。有人在他发明前大约 30年就获得了那项荣誉,但1880年,爱迪生利用一根碳化的棉线细丝发明了第一 个实用的、维持很长时间的灯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100万人的家里安上了 电灯。 范内瓦·布什(1890—1974年) 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研制出第一 台现代模拟计算机,以解答复杂的方程式。这台模拟计算机重100吨并由150台发 动机和大约200英里(约300千米)的线组成,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亚瑟·弗莱(1931—)和斯宾塞·希弗尔(1941年—) 希弗尔无意中发现了 “不粘”的胶水。弗莱用它制成一种书签,后来以“即时贴”(Post-it)热卖。 珀西·斯宾塞(1894-1970年) 当这位雷神公司(Raytheon Corp.)的工程 师测试一种叫做磁电管的电子管时,他口袋里的那块单独包装的块状糖溶化了。 他意识到接触低密度的微波能量能很快将食物烹熟,就这样微波炉诞生了。 亨利·福特(1863-1947年) 卡尔·本茨是制造商用汽车的第一人,但福 特用装配生产流水线,加快速度和降低成本,彻底革新了汽车行业。1913年,他 的车间每93分钟就能出产一辆福特T型车。 马丁·库珀(1926年—) 在为摩托罗拉公司效力时,他发明了第一部手机, 灵感则来自《星际旅行》(Star Trek)中寇克船长(Captain Kirk)的发报机。他 用那部重28盎司(800克),被戏称为“砖块”的手机,并用它给他在贝尔实验室 的对手打了第一个电话。 罗伯特·沃森·瓦特(1892-1973年) 英国政府问他无线电波是否能摧毁 敌人的飞机。相反,他证明了无线电波可以确定飞机的距离,第一套实用的雷达 系统由此诞生。 亚历山大·弗雷明(1881-1955年) 他发现在细菌培养中有一种真菌能抑 制细菌生长。原因它含有青霉素。 杰克·基尔比(1923-2005年) 在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他 研究了小型化电子器件。没有设法缩减电路的元件,他从同一种半导体材料造出 了它们。从而诞生了第一块将房子大小的机器变成个人电脑的微芯片。 格雷戈里·平卡斯(1903-1967年) 避孕药中的有效成分合成黄体酮已经 被人类认识,但平卡斯和约翰·洛克证明它能抑制排卵,可以被用来防止怀孕。 菲罗·范恩斯沃斯和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 14岁时,范恩斯沃斯就有了 电视机的概念,到21岁时,他研制出一台电视机原型。出生于俄罗斯的斯福罗金 也研制出这种原型,但范恩斯沃斯最终赢得了那场专利权之争。 斯蒂芬妮·克沃勒克(1923年—) 在杜邦公司(DuPont)做实验时,她无意 中发现了一种人造纤维,叫凯夫拉尔纤维(Kevlar)。它硬度是钢铁的5倍,可防 止裂缝的扩大,这种理想的材料用途广泛,如防弹背心和桥梁缆索

蒂姆·伯纳斯·李(1955年一) 这位出生于英国的软件工程师通过创建万 维网将命令带到电脑空间。 维尔伯·莱特(1867-1912年)和奥维尔·莱特(1871-1948年) 这对俄亥俄州代 顿市一家自行车店的老板兄弟,对机翼的兴趣比轮子大。他们进行多年的飞行试 验,在1903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奥维尔的第一次飞行持续了足 足12秒。 亚历克·杰弗里斯(1950年一)这位英国的遗传学家创造了DNA指纹识别, 用遗传密码中的变体来确认个人身份,彻底改变了罪犯审判方法。 帕特里克·克里斯多佛·斯特普托(1913-1988年)试管授精是斯特普托发 明的方法,将培养皿中的一个卵子和一个精子结合,并将其送到布朗的子宫里。 使路易丝·布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通过试管授精怀孕的女性, 伊恩·威尔莫特(1944年一)和基思·坎贝尔(1954年一)他们从一只叫多 利(Dolly)的羊身上的一个成熟的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头哺乳动物而震惊世界。 其实,创新是一个过程,但是创新从何处出发,受制于何种因素呢?从这些 发明家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看出,创新需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问题是创新的起 ,点,随着影响现代设计的创新特性的研究,我们会逐步解开创新之谜。 2.1.1创新和问题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要打破常规做一件事,就要有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去完成。这 些创新来自何方?来自问题的提出。如果提不问题,那怎么会有新的事物出现。 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从早到晚的生活看似正常, 起床、洗漱,早饭、出门上班.·,一切都很普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 着自己的经历。睡觉的方式是不是有更符合健康的方式:洗漱用的牙刷和毛巾等 用具是不是可以改进而适合现代节奏;早餐的饮食结构是不是应该趋于更加合 理;上班出行方式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一下?如果这些问题都有相应的调整和改 观,由此会对产品提出需求,对服务和实施方式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也就是“问 题”需要各行各业以“创新”去解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问题”的提出往往由“外压”和“内压”两种因素促成的。 外部的压力,以上我们提出的问题都可以认定是“外压”。回顾历史,每次 战争都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微波炉已 是城市家庭的必备,而产生微波能的磁波管,最初的研究目的并不是为微波炉而 进行的,是为了研究军用雷达的微波能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需 要谐振腔磁控管为雷达提供了大功率微波能。 内部的压力,则来自人类个体对“问题”的执着,在生活中感受到不方便, 提出来锐意去解决,这样“创新”的可能性就出现了,而“创新”的实现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1940年代,曾经在美国海军服役的斯宾塞在研究磁控管方面成就 卓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萌发了发明微波炉的念头。他走过一个微波发射器时, 身体感到异常发热。还有一次,他发现一袋放在波导喇叭口前的玉米粒产生了与 放在火堆前一样的变化。接着他在喇叭口前有意换上了一只鸡蛋,没想到鸡蛋受 热而突然爆裂,溅了他一身,使他坚信微波能使物体发热。斯宾塞所在的雷声公 司在他实验的启发下,决定与他合作研制微波炉。经过反复试验,1947年雷声 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微波炉。但是,由于这种微波炉成本太高,寿命太短,影 响其进一步普及和推广。1965年,乔治·福斯特对微波炉进行了大胆的改造

蒂姆·伯纳斯·李(1955年—) 这位出生于英国的软件工程师通过创建万 维网将命令带到电脑空间。 维尔伯·莱特(1867-1912年)和奥维尔·莱特(1871-1948年) 这对俄亥俄州代 顿市一家自行车店的老板兄弟,对机翼的兴趣比轮子大。他们进行多年的飞行试 验,在1903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奥维尔的第一次飞行持续了足 足12秒。 亚历克·杰弗里斯(1950年—) 这位英国的遗传学家创造了DNA指纹识别, 用遗传密码中的变体来确认个人身份,彻底改变了罪犯审判方法。 帕特里克·克里斯多佛·斯特普托(1913-1988年) 试管授精是斯特普托发 明的方法,将培养皿中的一个卵子和一个精子结合,并将其送到布朗的子宫里。 使路易丝·布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通过试管授精怀孕的女性, 伊恩·威尔莫特(1944年—)和基思·坎贝尔(1954年—) 他们从一只叫多 利(Dolly)的羊身上的一个成熟的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头哺乳动物而震惊世界。 其实,创新是一个过程,但是创新从何处出发,受制于何种因素呢?从这些 发明家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看出,创新需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问题是创新的起 点,随着影响现代设计的创新特性的研究,我们会逐步解开创新之谜。 2.1.1 创新和问题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要打破常规做一件事,就要有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去完成。这 些创新来自何方?来自问题的提出。如果提不问题,那怎么会有新的事物出现。 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从早到晚的生活看似正常, 起床、洗漱,早饭、出门上班...,一切都很普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 着自己的经历。睡觉的方式是不是有更符合健康的方式;洗漱用的牙刷和毛巾等 用具是不是可以改进而适合现代节奏;早餐的饮食结构是不是应该趋于更加合 理;上班出行方式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一下?如果这些问题都有相应的调整和改 观,由此会对产品提出需求,对服务和实施方式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也就是“问 题”需要各行各业以“创新”去解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问题”的提出往往由“外压”和“内压”两种因素促成的。 外部的压力,以上我们提出的问题都可以认定是“外压”。回顾历史,每次 战争都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微波炉已 是城市家庭的必备,而产生微波能的磁波管,最初的研究目的并不是为微波炉而 进行的,是为了研究军用雷达的微波能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需 要谐振腔磁控管为雷达提供了大功率微波能。 内部的压力,则来自人类个体对“问题”的执着,在生活中感受到不方便, 提出来锐意去解决,这样“创新”的可能性就出现了,而“创新”的实现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1940 年代,曾经在美国海军服役的斯宾塞在研究磁控管方面成就 卓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萌发了发明微波炉的念头。他走过一个微波发射器时, 身体感到异常发热。还有一次,他发现一袋放在波导喇叭口前的玉米粒产生了与 放在火堆前一样的变化。接着他在喇叭口前有意换上了一只鸡蛋,没想到鸡蛋受 热而突然爆裂,溅了他一身,使他坚信微波能使物体发热。斯宾塞所在的雷声公 司在他实验的启发下,决定与他合作研制微波炉。经过反复试验,1947 年雷声 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微波炉。但是,由于这种微波炉成本太高,寿命太短,影 响其进一步普及和推广。1965 年,乔治·福斯特对微波炉进行了大胆的改造

他与斯宾塞共同改进和设计了一种经久耐用、价格低廉的微波炉。1967年在美 国芝加哥举行的微波炉新闻发布会暨展销会上,这种微波炉大获成功。从此微波 炉成为了千千万万家庭主妇的好帮手。从微波炉的诞生到成功,无不渗透着发明 者的智慧和执着。当然,其中有很多机缘,但是发明者对微波技术的理解是先决 条件,而提出的问题(微波的功能是否可以加热食品)又要有其现实性,也就是 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有很多发明往往源自某个个人和团体,在各种利益(内 压和外压)的驱使下,诞生了一个个不同凡响和造福人类的新发明。 作为创新思维的原动力之一的“问题”,它的“外压”和“内压”的差异就 如同借外力拉向空中的滑翔机和凭自身引擎驱动升空和飞行的喷气式飞机一样。 要想创新思维具有自发的推动力,必须自行培养强大的“内压”,有敏感的问题 意识,善于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和认识问题。我们找到了问题,设计的创新就迈 出了第一步。“外压”是一个创新的条件,有时也可能是决定性因素,如美国阿 波罗登月的庞大计划,诞生了3000多个专利:而这些专利的产生,需要科学家 和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因此仅有“外压”而缺少“内压”,创新只是一个美好的 愿望。问题的提出还是个连续的过程,在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中会有更多的问题被 提出,问题在筛选和解决后,创新也就在其中了。 2.1.2发现和制造需求 所谓“需求”,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是人类没 有实现的“需求”,或者说是现有产品有待完善的问题。虽然整个世界的现代文 明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方便性也无可挑别,但是, 人的欲望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创新空间和余地还很大,几乎是无限的。 我们清晰记得,当电脑还没有进入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也没有觉得不方便,可是 现在电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电脑的的帮助我们将如何生 活。同样,手机在当下我们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在电话发明之时,人们是不会 想到的。由此可以证明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需求”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物质需求是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必然 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如衣食住行中的物品需求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为目 的:精神需求是人们为满足身心愉悦而产生的需求,如艺术、文学和尊重等。在 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产品,这两种需求常常相伴而行。手表作为计时器是人人必备 的工具,而作为装饰品它既是服饰的点缀又是身份的象征;服装的名牌与否,从 物质需求来看相差无机,从精神需求来评价它们则有天壤之别。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由动机驱使,而动机来源于人的需求。我们 通过历史看到:人类演变和社会的进步是在不断地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中 发展着。据考古学家考证,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 术,如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的河套人就可以自己造火。“火”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人工取火有两种方式:一是钻木取火:二是燧石取火。一 种随时随地取火方式的发明则是1400年前的事。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南 朝联合进攻北齐,北齐腹背受敌,物资匮乏,尤其缺乏用来煮饭和取暖的火。在 如此情形下,北齐的一群宫女想出了一个取火的方法。她们在薄木片上涂一些熔 化的硫磺来取火,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它只是“火柴”的雏形。在18世纪,意 大利人发明了一种“磷盒”火柴,即将一头蘸有硫磺的细棒插入装有磷的小瓶内 再抽出来,火柴头便会在空气中燃烧。19世纪初,英国药剂师华尔克用硫磺和 磷的混合物涂在细棒上,制造了一种摩擦生火的火柴,但摩擦时火星四溅,而且

他与斯宾塞共同改进和设计了一种经久耐用、价格低廉的微波炉。1967 年在美 国芝加哥举行的微波炉新闻发布会暨展销会上,这种微波炉大获成功。从此微波 炉成为了千千万万家庭主妇的好帮手。从微波炉的诞生到成功,无不渗透着发明 者的智慧和执着。当然,其中有很多机缘,但是发明者对微波技术的理解是先决 条件,而提出的问题(微波的功能是否可以加热食品)又要有其现实性,也就是 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有很多发明往往源自某个个人和团体,在各种利益(内 压和外压)的驱使下,诞生了一个个不同凡响和造福人类的新发明。 作为创新思维的原动力之一的“问题”,它的“外压”和“内压”的差异就 如同借外力拉向空中的滑翔机和凭自身引擎驱动升空和飞行的喷气式飞机一样。 要想创新思维具有自发的推动力,必须自行培养强大的“内压”,有敏感的问题 意识,善于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和认识问题。我们找到了问题,设计的创新就迈 出了第一步。“外压”是一个创新的条件,有时也可能是决定性因素,如美国阿 波罗登月的庞大计划,诞生了 3000 多个专利;而这些专利的产生,需要科学家 和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因此仅有“外压”而缺少“内压”,创新只是一个美好的 愿望。问题的提出还是个连续的过程,在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中会有更多的问题被 提出,问题在筛选和解决后,创新也就在其中了。 2.1.2 发现和制造需求 所谓“需求”,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是人类没 有实现的“需求”,或者说是现有产品有待完善的问题。虽然整个世界的现代文 明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方便性也无可挑剔,但是, 人的欲望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创新空间和余地还很大,几乎是无限的。 我们清晰记得,当电脑还没有进入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也没有觉得不方便,可是 现在电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电脑的的帮助我们将如何生 活。同样,手机在当下我们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在电话发明之时,人们是不会 想到的。由此可以证明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需求”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物质需求是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必然 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如衣食住行中的物品需求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为目 的;精神需求是人们为满足身心愉悦而产生的需求,如艺术、文学和尊重等。在 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产品,这两种需求常常相伴而行。手表作为计时器是人人必备 的工具,而作为装饰品它既是服饰的点缀又是身份的象征;服装的名牌与否,从 物质需求来看相差无机,从精神需求来评价它们则有天壤之别。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由动机驱使,而动机来源于人的需求。我们 通过历史看到:人类演变和社会的进步是在不断地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中 发展着。据考古学家考证,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 术,如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的河套人就可以自己造火。“火”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人工取火有两种方式:一是钻木取火;二是燧石取火。一 种随时随地取火方式的发明则是 1400 年前的事。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南 朝联合进攻北齐,北齐腹背受敌,物资匮乏,尤其缺乏用来煮饭和取暖的火。在 如此情形下,北齐的一群宫女想出了一个取火的方法。她们在薄木片上涂一些熔 化的硫磺来取火,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它只是“火柴”的雏形。在 18 世纪,意 大利人发明了一种“磷盒”火柴,即将一头蘸有硫磺的细棒插入装有磷的小瓶内 再抽出来,火柴头便会在空气中燃烧。19 世纪初,英国药剂师华尔克用硫磺和 磷的混合物涂在细棒上,制造了一种摩擦生火的火柴,但摩擦时火星四溅,而且

燃烧时还会释放出一种有毒气体,既不安全又有害健康。1845年,法国人贝特 卡将氯酸钾和磷的混合物涂在细棒上,把红磷涂在包装盒侧面,制成安全火柴。 由于性能可靠,价格低廉,这种火柴风靡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士兵 蜷缩在风吹雨淋的泥泞战壕里,难以划着火柴点燃一支香烟。消息传到伦敦,经 营商店的阿尔佛德·丹希尔灵机一动研制新的打火用具,经过反复试验,他在 1917年发明了打火机。1924年,打火机开始批量生产。从整个取火工具发明的 过程告诉我们,创新是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中得以实现。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很多需求是少数人发现和提出的,甚 至可以说是设计师制造了需求,然后由这些需求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 和引导了人们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使人类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意大利 帕维亚大学教授伏打是电池的发明者。当伏打读到了一篇德国科学家有关电学的 论文后猜想,在所有这些实验中本质的东西是不同金属的接触。1794年他开始 着手证明这个假说。实验结果证明,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以盐水或硷水浸过 的吸墨纸、麻布,并用金属线把它连接起来,就会有电流通过。为了证明自己的 见解,伏打又对各种金属进行了试验,从而发现了如下起电顺序:锌一铅一锡一 铁一铜一银一金一石墨。当以上任何两种金属相接触,在顺序中前面的一种带正 电,后面的一种带负电。他还发现这种隔以盐水的“金属对”产生的电流虽然微 弱,但是非常稳定。于是他把40一60对圆形的铜片和锌片相间地叠起来,每一 对铜、锌片之间隔以盐水淋湿的麻布片,再用两条金属线各与顶面的锌片和底面 的铜片焊接起来,则两金属线端点间就会产生电压;而金属片对数越多,电力越 强:如果把铜片换成银片,则效果更好。这就是“伏打电堆”(PiI)。而他自己 称它为“人造电气器官”,因为他看到电鳗的“电气器官”就是由一个个圆柱体 排列起来的。不久后,伏打又发现当锌、铜片之间的湿布逐渐干燥时,电流也渐 趋微弱。于是他改用一大串杯子,贮以盐水或稀酸,浸入铜、锌片,并用金属线 连接起来,这样便得到了更经久的电池。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铜锌电池的首具实 用价值的电池。它不仅很快为整个欧洲所使用,而且引发了一场电学革命,后来 人们把这种产生电源的装置称为“伏打电池”。现在我们使用的电池均是基于“伏 打电池”而发展出来的。 2.1.3艺术思潮与新技术 新的科技发明和创造是我们设计创新的动力之一。设计是科技应用的载体, 一项科技成果可以用于多种多样的设计中。我们考察家用电器,发现几乎所有的 产品均有机电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存在,当然它们的运用程度各不相同。同时我们 还能看到,同样的电器产品,由于不同技术的作用使产品的功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1858年,美国人史密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洗衣机,其主体是一只圆桶,桶内 装有一根带桨状叶子的直轴。轴是通过摇动和它相连的曲柄转动的。同年史密斯 取得了这台洗衣机的专利权。这台洗衣机使用时费力,且损伤衣服,因而没有得 到推广,但它却标志着用机器洗衣的开端。第二年在德国出现了一种用捣衣杵作 为搅拌器的洗衣机,当捣衣杵上下运动时,装有弹簧的木钉便连续作用于衣服。 19世纪末的洗衣机又有了发展,用手柄转动八角形洗衣缸,洗衣时缸内放入热 肥皂水,衣服洗净后,由轧液装置把衣服挤千。第一台电动洗衣机是由美国的费 希尔于1910年在芝加哥制成的。但这种电动洗衣机进入市场后,销路并不佳。 洗衣机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22年,美国的斯奈德发 明了一种搅动式电动洗衣机,并在俄亥俄州批量生产,该洗衣机因性能大有改善

燃烧时还会释放出一种有毒气体,既不安全又有害健康。1845 年,法国人贝特 卡将氯酸钾和磷的混合物涂在细棒上,把红磷涂在包装盒侧面,制成安全火柴。 由于性能可靠,价格低廉,这种火柴风靡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士兵 蜷缩在风吹雨淋的泥泞战壕里,难以划着火柴点燃一支香烟。消息传到伦敦,经 营商店的阿尔佛德·丹希尔灵机一动研制新的打火用具,经过反复试验,他在 1917 年发明了打火机。1924 年,打火机开始批量生产。从整个取火工具发明的 过程告诉我们,创新是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中得以实现。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很多需求是少数人发现和提出的,甚 至可以说是设计师制造了需求,然后由这些需求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 和引导了人们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使人类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意大利 帕维亚大学教授伏打是电池的发明者。当伏打读到了一篇德国科学家有关电学的 论文后猜想,在所有这些实验中本质的东西是不同金属的接触。1794 年他开始 着手证明这个假说。实验结果证明,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以盐水或硷水浸过 的吸墨纸、麻布,并用金属线把它连接起来,就会有电流通过。为了证明自己的 见解,伏打又对各种金属进行了试验,从而发现了如下起电顺序:锌-铅-锡- 铁-铜-银-金-石墨。当以上任何两种金属相接触,在顺序中前面的一种带正 电,后面的一种带负电。他还发现这种隔以盐水的“金属对”产生的电流虽然微 弱,但是非常稳定。于是他把 40-60 对圆形的铜片和锌片相间地叠起来,每一 对铜、锌片之间隔以盐水淋湿的麻布片,再用两条金属线各与顶面的锌片和底面 的铜片焊接起来,则两金属线端点间就会产生电压;而金属片对数越多,电力越 强;如果把铜片换成银片,则效果更好。这就是“伏打电堆”(Pile)。而他自己 称它为“人造电气器官”,因为他看到电鳗的“电气器官”就是由一个个圆柱体 排列起来的。不久后,伏打又发现当锌、铜片之间的湿布逐渐干燥时,电流也渐 趋微弱。于是他改用一大串杯子,贮以盐水或稀酸,浸入铜、锌片,并用金属线 连接起来,这样便得到了更经久的电池。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铜锌电池的首具实 用价值的电池。它不仅很快为整个欧洲所使用,而且引发了一场电学革命,后来 人们把这种产生电源的装置称为“伏打电池”。现在我们使用的电池均是基于“伏 打电池”而发展出来的。 2.1.3 艺术思潮与新技术 新的科技发明和创造是我们设计创新的动力之一。设计是科技应用的载体, 一项科技成果可以用于多种多样的设计中。我们考察家用电器,发现几乎所有的 产品均有机电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存在,当然它们的运用程度各不相同。同时我们 还能看到,同样的电器产品,由于不同技术的作用使产品的功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1858 年,美国人史密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洗衣机,其主体是一只圆桶,桶内 装有一根带桨状叶子的直轴。轴是通过摇动和它相连的曲柄转动的。同年史密斯 取得了这台洗衣机的专利权。这台洗衣机使用时费力,且损伤衣服,因而没有得 到推广,但它却标志着用机器洗衣的开端。第二年在德国出现了一种用捣衣杵作 为搅拌器的洗衣机,当捣衣杵上下运动时,装有弹簧的木钉便连续作用于衣服。 19 世纪末的洗衣机又有了发展,用手柄转动八角形洗衣缸,洗衣时缸内放入热 肥皂水,衣服洗净后,由轧液装置把衣服挤干。第一台电动洗衣机是由美国的费 希尔于 1910 年在芝加哥制成的。但这种电动洗衣机进入市场后,销路并不佳。 洗衣机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22 年,美国的斯奈德发 明了一种搅动式电动洗衣机,并在俄亥俄州批量生产,该洗衣机因性能大有改善

一投入市场,就受到人们的欢迎。第二年,德国厂商也生产了一种用煤炉加热的 洗衣机。自从洗衣机进入我国,从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一,单缸洗衣和单 筒脱水方式:其二,双缸洗衣,即单缸洗衣和单筒脱水合二为一;其三,套缸洗 衣,即洗衣和脱水两缸套叠运转:其四,滚筒式洗衣。同时其他辅助功能也有很 大改进,如排水方式上排水和下排水等。特别是洗衣机在应用了微电子技术以后, 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极大地方便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 将来还会出现更先进的科技成果,使我们的洗衣方式更加方便。因此,科技发展 为设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纵观设计的历史,除了技术对设计的影响外,文学和艺术的思潮,特别是观 念的改变,对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外形和色彩。在艺术思潮的驱使下, 设计师往往会将产品作为艺术品来对待,去追逐流行和时尚。包豪斯(Bauhaus) 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 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 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 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 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 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立”的状况,提出了“艺 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工 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 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后来包豪斯 也就成为现代设计的代名词。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 80年代流行于西方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 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 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其本质 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针对现代 主义之后出现的超越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化现象而做出的一种非限定性的概括。在 设计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显而易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急速增长的经济和 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拓展了设计的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看 法,同时也为设计师发挥个人才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条件。随着“后工业”、“产 品语义学”、“符号学”、“隐喻”等概念在设计领域的引入,设计已成为内涵丰富 的文化现象。从1960年代设计师开始激进设计和反设计探索,到1980年代形成 后现代设计浪潮高峰,后现代设计已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设计师进行着有别于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丰富了设计的艺术表现语汇, 打开了思路,开创了新局面。其中产生了不少的风格和流派,例如: 波普(POP)设计,战后成长的青年一代厌倦了现代主义风格单调、冷漠的 设计,渴望有新的消费观念和新的文化风格的出现。新兴的大众文化(肥皂剧、 爵士乐、摇摆舞、电子游戏)正在赶超传统的高雅文化。艺术的色彩与装饰因此 被重新运用。追求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大众化、市民 化的、有象征意义的风格,追求雅俗共赏的目的。受当时“硬边艺术”与“欧普 艺术”的影响。其特征为:通俗的、短暂的、可消费的、便宜的、批量的、年轻 的、诙谐的、诡秘的和刺激的设计。提出艺术不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等同于 生活的口号。大量采用拼帖、放大、组合、模仿的艺术设计手段。 受菲斯(Memph is)在意大利的米兰成立于1980年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 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和7名青年设计师组成。在80年代,它成为世界最

一投入市场,就受到人们的欢迎。第二年,德国厂商也生产了一种用煤炉加热的 洗衣机。自从洗衣机进入我国,从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一,单缸洗衣和单 筒脱水方式;其二,双缸洗衣,即单缸洗衣和单筒脱水合二为一;其三,套缸洗 衣,即洗衣和脱水两缸套叠运转;其四,滚筒式洗衣。同时其他辅助功能也有很 大改进,如排水方式上排水和下排水等。特别是洗衣机在应用了微电子技术以后, 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极大地方便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 将来还会出现更先进的科技成果,使我们的洗衣方式更加方便。因此,科技发展 为设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纵观设计的历史,除了技术对设计的影响外,文学和艺术的思潮,特别是观 念的改变,对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外形和色彩。在艺术思潮的驱使下, 设计师往往会将产品作为艺术品来对待,去追逐流行和时尚。包豪斯(Bauhaus) 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 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 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 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 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 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立”的状况,提出了“艺 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工 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 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后来包豪斯 也就成为现代设计的代名词。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 60 年代,并于 70 与 80 年代流行于西方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 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 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其本质 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针对现代 主义之后出现的超越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化现象而做出的一种非限定性的概括。在 设计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显而易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急速增长的经济和 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拓展了设计的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看 法,同时也为设计师发挥个人才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条件。随着“后工业”、“产 品语义学”、“符号学”、“隐喻”等概念在设计领域的引入,设计已成为内涵丰富 的文化现象。从 1960 年代设计师开始激进设计和反设计探索,到 1980 年代形成 后现代设计浪潮高峰,后现代设计已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设计师进行着有别于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丰富了设计的艺术表现语汇, 打开了思路,开创了新局面。其中产生了不少的风格和流派,例如: 波普(POP)设计,战后成长的青年一代厌倦了现代主义风格单调、冷漠的 设计,渴望有新的消费观念和新的文化风格的出现。新兴的大众文化(肥皂剧、 爵士乐、摇摆舞、电子游戏)正在赶超传统的高雅文化。艺术的色彩与装饰因此 被重新运用。追求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大众化、市民 化的、有象征意义的风格,追求雅俗共赏的目的。受当时“硬边艺术”与“欧普 艺术”的影响。其特征为:通俗的、短暂的、可消费的、便宜的、批量的、年轻 的、诙谐的、诡秘的和刺激的设计。提出艺术不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等同于 生活的口号。大量采用拼帖、放大、组合、模仿的艺术设计手段。 曼菲斯(Memphis)在意大利的米兰成立于 1980 年 12 月,由著名设计师索 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和 7 名青年设计师组成。在 80 年代,它成为世界最

著名的激进设计集团,他们设计的家具、用品,虽然大多是豪华型样品,但是, 他们的思想却已渗透到诸多用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设计领域中,并在平面设计和 产品设计方面开创了一种国际性的新风格。 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 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他说:“应当把设计活动从工业需求与计划的单 纯机械结构中解脱出来,使它进入一个有着一切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更广阔的领 域。当人们希望表现生活的寓意时,设计活动也就随之开始了,这就是说,所谓 的反传统设计其实是毫无传统可反。一切都仅仅是为了扩大和深化设计活动。” 而他自己的目的就是“要使设计有更广阔的交流领域,意义更加深刻,设计语言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也要使人们更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所担负的责任。” 绿色设计,其含义是“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体现,绿色思维也是人性思维 的反映。因此,我们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注重产品环境属性 (可拆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 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 设计也注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即产品能更好的满足个人的需要,包括功能更加 完善,使用起来更加安全、舒适,造型更加美观等。 由此可见,艺术思潮也是设计变化和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样在古代中世纪, 洛可可和巴洛克风格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定式,至今还被许多设计师借鉴和采用。 2.1.4创新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设计来说,创新是核心和原动力。创新涉及两种途径:技术推动了创新: 需求拉动了创新。两者虽然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起点,但是各有利弊(见下表): 技术推动创新 需求拉动创新 最初创造力 研究和开发 市场营销 创造力实现 市场营销 研究和开发 支持来源 研发与其他职能部门 营销与其他职能部门 风险 较大 较小 潜在收益 最大 最小 努力次数 最多 最少 成功次数 最少 最多 我们都知道,尽管创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去 尝试和创新。创新的意义是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综合反映。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又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 响。如我们通过创新,发明和生产出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同时汽车的 尾气又造成了大气的污染。不过,我们通过进一步创新,解决尾气排放问题或采 用清洁能源。因此,创新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从经济的角度看,创新是要付 出代价的,甚至有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 创新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为创新会增加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

著名的激进设计集团,他们设计的家具、用品,虽然大多是豪华型样品,但是, 他们的思想却已渗透到诸多用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设计领域中,并在平面设计和 产品设计方面开创了一种国际性的新风格。 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 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他说:“应当把设计活动从工业需求与计划的单 纯机械结构中解脱出来,使它进入一个有着一切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更广阔的领 域。当人们希望表现生活的寓意时,设计活动也就随之开始了,这就是说,所谓 的反传统设计其实是毫无传统可反。一切都仅仅是为了扩大和深化设计活动。” 而他自己的目的就是“要使设计有更广阔的交流领域,意义更加深刻,设计语言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也要使人们更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所担负的责任。” 绿色设计,其含义是“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体现,绿色思维也是人性思维 的反映。因此,我们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注重产品环境属性 (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 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 设计也注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即产品能更好的满足个人的需要,包括功能更加 完善,使用起来更加安全、舒适,造型更加美观等。 由此可见,艺术思潮也是设计变化和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样在古代中世纪, 洛可可和巴洛克风格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定式,至今还被许多设计师借鉴和采用。 2.1.4 创新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设计来说,创新是核心和原动力。创新涉及两种途径:技术推动了创新; 需求拉动了创新。两者虽然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起点,但是各有利弊(见下表): 技术推动创新 需求拉动创新 最初创造力 研究和开发 市场营销 创造力实现 市场营销 研究和开发 支持来源 研发与其他职能部门 营销与其他职能部门 风险 较大 较小 潜在收益 最大 最小 努力次数 最多 最少 成功次数 最少 最多 我们都知道,尽管创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去 尝试和创新。创新的意义是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综合反映。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又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 响。如我们通过创新,发明和生产出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同时汽车的 尾气又造成了大气的污染。不过,我们通过进一步创新,解决尾气排放问题或采 用清洁能源。因此,创新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从经济的角度看,创新是要付 出代价的,甚至有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 创新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为创新会增加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的地标性建筑。悉尼歌剧院从1955年起向世界各地公 开征集设计作品,到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乌特 松的设计中选。悉尼歌剧院1959年3月破土动工,历时14年,为了筹措经费,除 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在建造过程中,因 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乌特松关系破裂,使得这位建筑师于1966年愤然离开澳 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 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耗资超出预算15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1973年10月20 日正式开幕。整个建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63)建成底部的基 础部分:第二阶段(1963-1967)建成歌剧院着名的顶部架构:第三阶段(1967- 73)进行的是内部的装修。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可以说是超前的设计。除了经济和 政治的原因,实现乌特松设计的科技水平也成问题。为了圆乌特松的创意梦想, 澳大利亚政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悉尼歌剧院如今的挥煌证明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是值得的。 2.2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有个人才气的成分,更有组织结构的因素。从历史 上看,有大名鼎鼎的大发明家;也有默默无闻的发明参与者。他们为这个世界的 文明和进步作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除了开发个 人的智力外,还应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的作用,以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2.2.1创新思维与创新过程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师作为设计的个体,他的思维有其完整的程序。 当然不同的个体的思维程序各异,有的主动,有的被动:先后顺序也各有不同。 归结起来我们可以按五个阶段去考虑问题:“初识”、“准备”、“孕育”、“启发” 和“验证”。 “初识”阶段,认识一个问题的存在,理解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准备”阶段,为了解决问题而做的一系列努力,有意识地尝试,找到问题 的答案。 “孕育”阶段,无意识的“脑髓作用”的结果,重组有意识思考的答案。 “启发”阶段,通过回收问题,以新的风格和手段回到原本的问题,突然产 生新的想法。 “验证”阶段,产生新的设想后,进行有意识的验证,取得一致的意见并加 以完善和实现。 地铁的发明过程就能很好的说明五个阶段。19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城市 交通拥挤不堪,在窄小的马路上整天人头攒动,一旦马车经过,整条马路被堵得 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政府主管部门虽然对此忧心忡忡, 但也无计可施。在征求改善城市交通良策的过程中,一名叫查理斯的法官提出了 修筑地下铁道的建议。这个想法的产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天,查理斯在家 打扫卫生时发现墙脚边有一个老鼠洞口直通墙外。他突然想到:老鼠无法在地面 上招摇过市,就转入地下活动。那么,为了提高城市街道的人流量,而载客量较 大的火车又不能修在市区地面,为何不在地下建一条铁路供火车运行呢?经过充 分考虑和反复论证,查理斯于1843年向政府提出了修建地下铁的建议。10年后, 议会才批准在帕丁顿的法林顿街和主教路之间修建了一条约6公里的地铁。1863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的地标性建筑。悉尼歌剧院从1955年起向世界各地公 开征集设计作品,到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乌特 松的设计中选。悉尼歌剧院1959年3月破土动工,历时14年,为了筹措经费,除 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在建造过程中,因 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乌特松关系破裂,使得这位建筑师于1966年愤然离开澳 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 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耗资超出预算15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1973年10月20 日正式开幕。整个建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63)建成底部的基 础部分;第二阶段(1963–1967)建成歌剧院着名的顶部架构;第三阶段(1967– 73)进行的是内部的装修。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可以说是超前的设计。 除了经济和 政治的原因,实现乌特松设计的科技水平也成问题。为了圆乌特松的创意梦想, 澳大利亚政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悉尼歌剧院如今的辉煌证明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是值得的。 2.2 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有个人才气的成分,更有组织结构的因素。从历史 上看,有大名鼎鼎的大发明家;也有默默无闻的发明参与者。他们为这个世界的 文明和进步作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除了开发个 人的智力外,还应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的作用,以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2.2.1 创新思维与创新过程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师作为设计的个体,他的思维有其完整的程序。 当然不同的个体的思维程序各异,有的主动,有的被动;先后顺序也各有不同。 归结起来我们可以按五个阶段去考虑问题:“初识”、“准备”、“孕育”、“启发” 和“验证”。 “初识”阶段,认识一个问题的存在,理解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准备”阶段,为了解决问题而做的一系列努力,有意识地尝试,找到问题 的答案。 “孕育”阶段,无意识的“脑髓作用”的结果,重组有意识思考的答案。 “启发”阶段,通过回收问题,以新的风格和手段回到原本的问题,突然产 生新的想法。 “验证”阶段,产生新的设想后,进行有意识的验证,取得一致的意见并加 以完善和实现。 地铁的发明过程就能很好的说明五个阶段。19 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城市 交通拥挤不堪,在窄小的马路上整天人头攒动,一旦马车经过,整条马路被堵得 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政府主管部门虽然对此忧心忡忡, 但也无计可施。在征求改善城市交通良策的过程中,一名叫查理斯的法官提出了 修筑地下铁道的建议。这个想法的产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天,查理斯在家 打扫卫生时发现墙脚边有一个老鼠洞口直通墙外。他突然想到:老鼠无法在地面 上招摇过市,就转入地下活动。那么,为了提高城市街道的人流量,而载客量较 大的火车又不能修在市区地面,为何不在地下建一条铁路供火车运行呢?经过充 分考虑和反复论证,查理斯于 1843 年向政府提出了修建地下铁的建议。10 年后, 议会才批准在帕丁顿的法林顿街和主教路之间修建了一条约 6 公里的地铁。1863

年1月“大都会地区铁路”开始营业,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条地铁。由于机车采用 烧焦炭的蒸汽机,对环境污染严重。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们设想用电动机来代 替蒸汽机作为地铁机车的动力。1890年,该设想如愿以偿,伦敦的第一条电气 化地铁建成通车。此后在伦敦又先后建了8条地铁线路,大大提高了客运运能。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发明的5个阶段的推进和关系: 1、“初识”阶段,伦敦的街道和交通问题,就是地铁发明的由头; 2、“准备”阶段,政府为改善道路交通问题,向大众征求解决方案: 3、“孕育”阶段,查理斯把老鼠洞与解决道路交通问题联系了起来; 4、“启发”阶段,由此想到了建地下铁的方案: 5、“验证”阶段,地铁方案的实现仅仅靠一个想法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科学 的求证,才能成为一个可行的方案。因此,伦敦第一条地铁从方案到建成通车历 时10年。而且,在建成后通过发现问题,以电气机车替代了蒸汽机车,使运行 环境大大改善。 尽管我们把创新思维分成五个阶段来讨论,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互相 联系相当紧密,甚至在某两个阶段有来回多次的反复。创新思维本身就有灵活思 维的特点,常常还会同时解决多个问题。对于设计师个体来说,创新思维不一定 总是很自觉、审慎和注意力集中的,相反,会有跳跃思维的情况出现。很多好的 创意点子,往往建立在转移注意力和改变问题视角的基础上,如查理斯通过老鼠 洞转移到了交通和地铁。 2.2.2创造力实现的基础 “我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思想呢?”任何人都会毫不夸张的提出这一问题。 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想象力像记忆力一样普遍存在。智能的科学测量明显地说明 了创造潜力的相对普遍性。国外曾经的实验,在分析了很多组普通机械工人的才 能后,发现了三名工人中有两名具有中等以上的创造能力。心理学的实验分析也 得出结论:创造力是正态分布的。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创造能 力。我们在创造性方面的效率,更多取决于智力的运用,而不是天赋。 创造力的实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一定的基础作支撑的。无数科学发现说 明普通人能够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在战争期间,普通人被爱国激情所感召,成 千上万的创造性思想,正是由那些根本不认为自己具有这种能力的普通人提出来 的。创造力需要外部因素激发,更与经验和智力有关,经验的获取与知识紧密相 联。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渴求得到未知事物,对创新有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验的影响并不总是有利的,有时会阻碍创 造力的发挥。相反,学生没有条条框框(经验)的束缚,想象力更丰富。创造力 并不只是一种技巧或天才的作为。显然,最低水平的智力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否则就不可能对问题作出起码的鉴定和理解。但是,智力的增长并不一定保证创 造力的增长。 纵观历史,许多伟大的思想都是由那些对有关问题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人 所创造出来的。作为画家的塞缪尔·莫尔斯,却要发明连物理、电磁等方面的科 学家都没有想到的电报机。塞缪尔·莫尔斯(1791~1872)出生在一个牧师的 家庭。于1806年考入著名的耶鲁大学。然而,他很快就荒废了学业,迷上了绘画, 大学一毕业就成了职业画家。他曾两度赴欧洲留学,在肖像画和历史绘画方面成 了当时公认的一流画家。 他从四十多岁才开始致力于电报机的发明工作,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的

年 1 月“大都会地区铁路”开始营业,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条地铁。由于机车采用 烧焦炭的蒸汽机,对环境污染严重。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们设想用电动机来代 替蒸汽机作为地铁机车的动力。1890 年,该设想如愿以偿,伦敦的第一条电气 化地铁建成通车。此后在伦敦又先后建了 8 条地铁线路,大大提高了客运运能。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发明的 5 个阶段的推进和关系: 1、“初识”阶段,伦敦的街道和交通问题,就是地铁发明的由头; 2、“准备”阶段,政府为改善道路交通问题,向大众征求解决方案; 3、“孕育”阶段,查理斯把老鼠洞与解决道路交通问题联系了起来; 4、“启发”阶段,由此想到了建地下铁的方案; 5、“验证”阶段,地铁方案的实现仅仅靠一个想法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科学 的求证,才能成为一个可行的方案。因此,伦敦第一条地铁从方案到建成通车历 时 10 年。而且,在建成后通过发现问题,以电气机车替代了蒸汽机车,使运行 环境大大改善。 尽管我们把创新思维分成五个阶段来讨论,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互相 联系相当紧密,甚至在某两个阶段有来回多次的反复。创新思维本身就有灵活思 维的特点,常常还会同时解决多个问题。对于设计师个体来说,创新思维不一定 总是很自觉、审慎和注意力集中的,相反,会有跳跃思维的情况出现。很多好的 创意点子,往往建立在转移注意力和改变问题视角的基础上,如查理斯通过老鼠 洞转移到了交通和地铁。 2.2.2 创造力实现的基础 “我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思想呢?”任何人都会毫不夸张的提出这一问题。 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想象力像记忆力一样普遍存在。智能的科学测量明显地说明 了创造潜力的相对普遍性。国外曾经的实验,在分析了很多组普通机械工人的才 能后,发现了三名工人中有两名具有中等以上的创造能力。心理学的实验分析也 得出结论:创造力是正态分布的。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创造能 力。我们在创造性方面的效率,更多取决于智力的运用,而不是天赋。 创造力的实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一定的基础作支撑的。无数科学发现说 明普通人能够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在战争期间,普通人被爱国激情所感召,成 千上万的创造性思想,正是由那些根本不认为自己具有这种能力的普通人提出来 的。创造力需要外部因素激发,更与经验和智力有关,经验的获取与知识紧密相 联。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渴求得到未知事物,对创新有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验的影响并不总是有利的,有时会阻碍创 造力的发挥。相反,学生没有条条框框(经验)的束缚,想象力更丰富。创造力 并不只是一种技巧或天才的作为。显然,最低水平的智力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否则就不可能对问题作出起码的鉴定和理解。但是,智力的增长并不一定保证创 造力的增长。 纵观历史,许多伟大的思想都是由那些对有关问题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人 所创造出来的。作为画家的塞缪尔·莫尔斯,却要发明连物理、电磁等方面的科 学家都没有想到的电报机。 塞缪尔·莫尔斯(1791~1872)出生在一个牧师的 家庭。于1806年考入著名的耶鲁大学。然而,他很快就荒废了学业,迷上了绘画, 大学一毕业就成了职业画家。他曾两度赴欧洲留学,在肖像画和历史绘画方面成 了当时公认的一流画家。 他从四十多岁才开始致力于电报机的发明工作,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的

1832年10月,他在第二次留学欧洲后,乘“萨丽”号邮船回纽约。和莫尔斯 同一舱室的一位波士顿科学家查尔斯·杰克逊为了在漫长的航程中消磨时间,一 天傍晚,召来许多旅客来观看他搞的电学实验。杰克逊把买来的一块欧洲新发明 的电磁铁和电池一会接通,一会断开,一块铁片也就一会被磁铁吸住,一会又掉 下来。 在旁边仔细观看的莫尔斯问杰克逊:“线圈的导线增长,电流的速度会减慢 吗?”杰克逊回答说,不管导线多长,电是瞬间传送的。于是,一种想法在莫尔 斯脑海里形成:如果能够使眼睛看到在导线的什么地方有电存在,那就能够利用 电将消息瞬间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从那一天晚上起,他就关在船舱里,反复琢磨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构思。 他在写生簿上记下了数字,画了草图。 他的初步设想是:发报的一方和收报的一方用导线连结起来形成一条电路, 发报一方将电路接通和断开以传送信号,在收报一方显示出眼睛能看到的信号, 再记录下来。当船驶到纽约时,他的关于电报的基本构思基本成熟。 然而,莫尔斯对电的知识几乎一窍不通,连制作一个电池也不会。他向纽约 大学的化学教授伦纳德·盖尔坦诚求教,请他教授自己组装电池和制造电磁铁的 方法。正是由于盖尔的帮助,在1835年年底,莫尔斯很快就用废料制成了第一台 电报机。 发报机是把制成凸凹不平的字母板排列起来拼成文章,然后让字母板慢慢活 动触动开关断断续续发出信号:收报机的收报原理是,不连续的电流通过电磁铁, 牵动摆尖左右摆动的前端与铅笔连接,在移动的纸带上划出波状的线条,经译码 之后使还原成电文。这种方法和现在的电报机既相似又不完全一样。尽管如此, 它也能准确地工作。 但是,电磁铁和电池是很粗糙的,所以,导线哪怕延长2~3米,收报机就会 因电阻增大而失灵。如果通信距离不能进一步延长,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实际运用。 发明电报机到了这个阶段,化学家盖尔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他给莫尔斯介 绍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瑟夫·亨利(1797~1878)。亨利和美国的法拉第几乎 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 亨利把电磁铁改换成使用绝缘导线的强力电磁铁,用继电器把每个备有电池 的电路串联起来,把文字信号中继转发出去,电路不需要两条往返导线,一条可 用地线代替。 由于亨利的指导,莫尔斯虽然闯过了原理上的最大难关,但是机械本身还远 远不能实际应用。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改良,需要相应的发明天才和对机械的熟悉 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幸运的是出现了一个叫做艾尔弗雷德·贝尔的年轻人,他具 备这些条件。 贝尔是莫尔斯任教的纽约大学的毕业生,1837年年初访问母校时,偶然在莫 尔斯的房间观看了电报机实验,对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从在新泽西州开铁厂 的父亲那里借了二千美元并借了工厂的一间房屋做实验室,便孜孜不倦地对电报 机进行改良。 经过他的努力,莫尔斯的字母板式自动发报机改为手触的键,收报机由信号 波形线改为高性能的小型机,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电报机原型。 另一方面,莫尔斯在纽约研究了用点和划表现英文26个字母的方法。他去印 刷厂调查了铅字的使用频率。他的作法是对使用次数越多的字母配以越简单的符 号,编成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合理的莫尔斯代码

1832年10月,他在第二次留学欧洲后,乘“萨丽”号邮船回纽约。和莫尔斯 同一舱室的一位波士顿科学家查尔斯·杰克逊为了在漫长的航程中消磨时间,一 天傍晚,召来许多旅客来观看他搞的电学实验。杰克逊把买来的一块欧洲新发明 的电磁铁和电池一会接通,一会断开,一块铁片也就一会被磁铁吸住,一会又掉 下来。 在旁边仔细观看的莫尔斯问杰克逊:“线圈的导线增长,电流的速度会减慢 吗?”杰克逊回答说,不管导线多长,电是瞬间传送的。于是,一种想法在莫尔 斯脑海里形成:如果能够使眼睛看到在导线的什么地方有电存在,那就能够利用 电将消息瞬间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从那一天晚上起,他就关在船舱里,反复琢磨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构思。 他在写生簿上记下了数字,画了草图。 他的初步设想是:发报的一方和收报的一方用导线连结起来形成一条电路, 发报一方将电路接通和断开以传送信号,在收报一方显示出眼睛能看到的信号, 再记录下来。当船驶到纽约时,他的关于电报的基本构思基本成熟。 然而,莫尔斯对电的知识几乎一窍不通,连制作一个电池也不会。他向纽约 大学的化学教授伦纳德·盖尔坦诚求教,请他教授自己组装电池和制造电磁铁的 方法。正是由于盖尔的帮助,在1835年年底,莫尔斯很快就用废料制成了第一台 电报机。 发报机是把制成凸凹不平的字母板排列起来拼成文章,然后让字母板慢慢活 动触动开关断断续续发出信号;收报机的收报原理是,不连续的电流通过电磁铁, 牵动摆尖左右摆动的前端与铅笔连接,在移动的纸带上划出波状的线条,经译码 之后使还原成电文。这种方法和现在的电报机既相似又不完全一样。尽管如此, 它也能准确地工作。 但是,电磁铁和电池是很粗糙的,所以,导线哪怕延长2~3米,收报机就会 因电阻增大而失灵。如果通信距离不能进一步延长,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实际运用。 发明电报机到了这个阶段,化学家盖尔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他给莫尔斯介 绍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瑟夫·亨利(1797~1878)。亨利和美国的法拉第几乎 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 亨利把电磁铁改换成使用绝缘导线的强力电磁铁,用继电器把每个备有电池 的电路串联起来,把文字信号中继转发出去,电路不需要两条往返导线,一条可 用地线代替。 由于亨利的指导,莫尔斯虽然闯过了原理上的最大难关,但是机械本身还远 远不能实际应用。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改良,需要相应的发明天才和对机械的熟悉 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幸运的是出现了一个叫做艾尔弗雷德·贝尔的年轻人,他具 备这些条件。 贝尔是莫尔斯任教的纽约大学的毕业生,1837年年初访问母校时,偶然在莫 尔斯的房间观看了电报机实验,对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从在新泽西州开铁厂 的父亲那里借了二千美元并借了工厂的一间房屋做实验室,便孜孜不倦地对电报 机进行改良。 经过他的努力,莫尔斯的字母板式自动发报机改为手触的键,收报机由信号 波形线改为高性能的小型机,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电报机原型。 另一方面,莫尔斯在纽约研究了用点和划表现英文26个字母的方法。他去印 刷厂调查了铅字的使用频率。他的作法是对使用次数越多的字母配以越简单的符 号,编成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合理的莫尔斯代码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4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