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 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 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 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遑到保 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 “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 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蓍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 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 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 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 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 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5)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 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 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 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 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缘,因为。这两句转入议论,但仍 采取了写景的形式。议论不离写景,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浮 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 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 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 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 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政治上的失意与青年王安石“不畏浮云 遮望眼”的精神恰成对照。 注意: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 的理解。 4、朗读背诵《钱墉湖春行》《登飞来峰》 训练巩固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溯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 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 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1)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 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 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 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 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 “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 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 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 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 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 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 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5)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 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 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 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 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缘,因为。这两句转入议论,但仍 采取了写景的形式。议论不离写景,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浮 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 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 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 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 “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政治上的失意与青年王安石“不畏浮云 遮望眼”的精神恰成对照。 注意: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 的理解。 4、朗读背诵《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训练巩固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 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 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