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池中学“导引一一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主备李建兵组长签字 备课时间:10月18日 课题:古诗三首《望岳》《钱墉湖春行》《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惑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惑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总第节课)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 (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 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 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浸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 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因顿京 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青曹参军的微职。 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 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 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 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 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遣遇使他 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 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 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 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 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 (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 不第。次年漫游齐、赵。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 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 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 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 甫是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 (3)整体感知
芹池中学“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李建兵 组长签字 备课时间:10 月 18 日 课题: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节课)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 (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 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 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 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 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 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 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 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 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 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 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 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 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 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 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 (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 不第。次年漫游齐、赵。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 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 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 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 甫是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 (3)整体感知
(4)翻译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膏色横亘在齐鲁无 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 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 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颃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 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5)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岱:泰山的别称; 宗,首,大。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夫,(fu),发语词 语气助词。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 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钟情。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用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 夸张到了极致。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 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写凝望之景。荡,使动用法,使………激荡。 曾,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山中层出不穷的云 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可见时已薄暮,登顶已经来不及了, 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 壮志和毅力。会当,应当。览,看,这里当“俯视”讲。小,矮小。(王之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这两 句的意境相同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 勃向上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 句,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 不可缺少的。 当堂检测: 《望岳》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字, 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一词。 (2)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钟”两字,历来 被人称道。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好在何处? “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 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钟”字形象地写出了 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 情 布置作业:还联赏析《望岳》全诗,并利用网络资源,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说 的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总第节课) 学习内容及其过程: 1、背诵《望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学习白居易的《钱墙湖春行》
(4)翻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 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 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 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 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5)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岱:泰山的别称; 宗,首,大。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夫,(fú),发语词, 语气助词。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 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钟情。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用一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 夸张到了极致。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 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写凝望之景。荡,使动用法,使……激荡。 曾,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山中层出不穷的云 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可见时已薄暮,登顶已经来不及了, 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 壮志和毅力。会当,应当。览,看,这里当“俯视”讲。小,矮小。(王之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这两 句的意境相同。)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 勃向上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 句,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 不可缺少的。 当堂检测: 《望岳》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字, 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一词。 (2)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钟”两字,历来 被人称道。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好在何处? “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 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钟”字形象地写出了 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 情。 。 布置作业: 逐联赏析《望岳》全诗,并利用网络资源,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说 的。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节课) 学习内容及其过程: 1、背诵《望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 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 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 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 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 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膩, 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 氏长庆集》。 (2)《钱塘湖春行》的背景 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 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 钱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 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整体感知 (4)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 叠叠,同湖面上的波瀾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 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晴,浅 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 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5)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瞭 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白云重重叠叠,与西湖水面 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云气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暖树,向阳的树。这两句从动物 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争暖树”“啄 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 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欲,将要。才能,刚刚能够。没, 遮住。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 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 春的风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指观赏不够。这两句充分 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 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 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前四句写湖上 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 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 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 常自然。 3、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 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 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 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 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 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 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 3000 多首,由《白 氏长庆集》。 (2)《钱塘湖春行》的背景 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 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 钱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 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整体感知 (4)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 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 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 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 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5)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瞭 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白云重重叠叠,与西湖水面 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云气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暖树,向阳的树。这两句从动物 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争暖树”“啄 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 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欲,将要。才能,刚刚能够。没, 遮住。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 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 春的风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指观赏不够。这两句充分 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 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 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前四句写湖上 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 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 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 常自然。 3、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 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 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 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遑到保 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 “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 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蓍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 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 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 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 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 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5)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 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 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 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 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缘,因为。这两句转入议论,但仍 采取了写景的形式。议论不离写景,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浮 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 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 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 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 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政治上的失意与青年王安石“不畏浮云 遮望眼”的精神恰成对照。 注意: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 的理解。 4、朗读背诵《钱墉湖春行》《登飞来峰》 训练巩固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溯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 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 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1)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 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 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 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 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 “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 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 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 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 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 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 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5)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 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 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 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 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缘,因为。这两句转入议论,但仍 采取了写景的形式。议论不离写景,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浮 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 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 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 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 “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政治上的失意与青年王安石“不畏浮云 遮望眼”的精神恰成对照。 注意: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 的理解。 4、朗读背诵《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训练巩固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 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 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 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 为 3、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于谦和岳飞(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膏山有幸埋 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膏”的高风亮节。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濫清涟而不妖 6、《钱塘湖春行》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自沙堤”终,以“早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量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 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 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 巢 7、《登飞来峰》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个意象的寓意是什么?眼前的困难挫折 障碍、困难。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 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睛前的困难吓倒。 附:诗歌知识收藏匣常见意象集释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 知秋思落谁家。”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 清高的气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 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已隐居山林, 死后灵魂化为杜鹏。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它的鸣声极易勾起旅途 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了,一番秋雨之后,它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 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凉的同义词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 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于谦和岳飞 ( 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 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 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5、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 (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钱塘湖春行》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早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 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 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 巢。 。 7、《登飞来峰》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个意象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挫折、 障碍、困难。 。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 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睛前的困难吓倒。 附:诗歌知识收藏匣 常见意象集释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 知秋思落谁家。”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 清高的气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 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已隐居山林,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它的鸣声极易勾起旅途 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了,一番秋雨之后,它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 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逢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 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长亭:送别之意。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有比喻 邪恶势力的,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本学期学习的“夜闻卧听风吹雨,铁马冰 河入梦来。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种豆南山 下,草盛豆苗稀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子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教(学)后反思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逢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 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长亭:送别之意。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有比喻 邪恶势力的,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本学期学习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 河入梦来。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种豆南山 下,草盛豆苗稀。”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子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