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枧野弘博通古今心思缜密探究竟 评历史语境中的《<周易禅解>研究》 张丽娟 易学与佛学都是东方文化的显学,也是中国学术理论中最具智慧的两门学问。在儒、道、 佛逐步融合的趋势下,易佛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晩明高僧葓益智旭的《周易禅解》就是 融通易佛思想的代表作。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大量运用佛学思想全面解注《周易》经传的 著作,但是学术界对此书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全面。谢金良博士的《<周易禅解>研究》(收 入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巴蜀书社2006年12月版,250千字,大32开,328页)的出版 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全书开篇即细致考辨《周易禅解》的作者生平,随即介绍是书的 成书过程与流传,然后深入剖析该书的文本内容与特点、思想来源与蕴涵、思想倾向与创新、 思想成就与影响,并以此书为契入点,揭示易佛乃至儒佛的微妙关系,并进一步阐述儒佛道 三教关系在明代的发展状况,“不仅有功于《易》道和佛典的研究,亦有益于对中国古代哲 学发展史的特定时期的深入探讨。”(见该书张善文序) 、细致考辨史料,真实再现其人其书 中国历来有“训诂明而后义理明”的治学理念,尤其是到了现代,只有通过对原始文献 考古材料的校勘解读,才可能填补历史的时空距离,去重构先人古籍的本来面目。在《<周 易禅解>研究》中,作者从智旭自传、前人史料到今人论著中搜集、梳理和考辨了大量的第 手文献,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信书不如无书”,面对驳杂多端的史料,作者并没 有一味轻信之,而是采取了“大胆存疑,小心求证”的态度。对于许多学术界已成定论的说 法,作者通过细致的辨析和严密的推断,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第一章中,作者指 出学术界一向不怀疑《灵峰藹益大师自传》的真实性问题,但都是基于《灵峰宗论》中的说 法。作者通过分析智旭的多名弟子的著述、比较其《宗论》与“释论”著作部分,厘定智旭 大师的生年为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卒年为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并指出智旭的弟 子成时法师在编辑保存智旭的著作时,妄删《宗论》原稿,也妄改《自传》底本,故现存的 《灵峰薄益大师自传》中有诸多可疑之处,呼吁当代学者慎思明辨,为智旭大师再作一篇名 副其实的传记。在选定研究的文本对象时,作者考察多种文献资料,具体分析成时法师编辑 的金陵本《宗论》被删改的一些特点,最终得出:“智旭单行本的《周易禅解》较之金陵本 《宗论》中的收录本更为可信、真实,所以本书中的研究主要以单行本著作中的记载为底本, 兼引金陵本《宗论》相为印证。” 二、广泛涉猎思想史,深入挖掘思想渊源 历史主义认为,对于历史事物的评价,不仅要从历史实际出发,而且要从历史上的社会 存在出发,在各种社会矛盾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研究具体的历史事物。因此,在确定了真实 可靠的研究文本后,作者开始考察此书形成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以来,一直走着一条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道路。当时儒家学说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统治思想,因此,佛教特别注重借用、吸收和融合儒家思想。从佛教史上看,佛教在初传入 中国之时,对佛经的翻译就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并十分注意迎合以儒1 视野弘博通古今 心思缜密探究竟 ——评历史语境中的《<周易禅解>研究》 张丽娟 易学与佛学都是东方文化的显学,也是中国学术理论中最具智慧的两门学问。在儒、道、 佛逐步融合的趋势下,易佛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晚明高僧蕅益智旭的《周易禅解》就是 融通易佛思想的代表作。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大量运用佛学思想全面解注《周易》经传的 著作,但是学术界对此书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全面。谢金良博士的《<周易禅解>研究》(收 入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巴蜀书社 2006 年 12 月版,250 千字,大 32 开,328 页)的出版, 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全书开篇即细致考辨《周易禅解》的作者生平,随即介绍是书的 成书过程与流传,然后深入剖析该书的文本内容与特点、思想来源与蕴涵、思想倾向与创新、 思想成就与影响,并以此书为契入点,揭示易佛乃至儒佛的微妙关系,并进一步阐述儒佛道 三教关系在明代的发展状况,“不仅有功于《易》道和佛典的研究,亦有益于对中国古代哲 学发展史的特定时期的深入探讨。”(见该书张善文序) 一、细致考辨史料,真实再现其人其书 中国历来有“训诂明而后义理明”的治学理念,尤其是到了现代,只有通过对原始文献、 考古材料的校勘解读,才可能填补历史的时空距离,去重构先人古籍的本来面目。在《<周 易禅解>研究》中,作者从智旭自传、前人史料到今人论著中搜集、梳理和考辨了大量的第 一手文献,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信书不如无书”,面对驳杂多端的史料,作者并没 有一味轻信之,而是采取了“大胆存疑,小心求证”的态度。对于许多学术界已成定论的说 法,作者通过细致的辨析和严密的推断,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第一章中,作者指 出学术界一向不怀疑《灵峰蕅益大师自传》的真实性问题,但都是基于《灵峰宗论》中的说 法。作者通过分析智旭的多名弟子的著述、比较其《宗论》与“释论”著作部分,厘定智旭 大师的生年为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卒年为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并指出智旭的弟 子成时法师在编辑保存智旭的著作时,妄删《宗论》原稿,也妄改《自传》底本,故现存的 《灵峰蕅益大师自传》中有诸多可疑之处,呼吁当代学者慎思明辨,为智旭大师再作一篇名 副其实的传记。在选定研究的文本对象时,作者考察多种文献资料,具体分析成时法师编辑 的金陵本《宗论》被删改的一些特点,最终得出:“智旭单行本的《周易禅解》较之金陵本 《宗论》中的收录本更为可信、真实,所以本书中的研究主要以单行本著作中的记载为底本, 兼引金陵本《宗论》相为印证。” 二、广泛涉猎思想史,深入挖掘思想渊源 历史主义认为,对于历史事物的评价,不仅要从历史实际出发,而且要从历史上的社会 存在出发,在各种社会矛盾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研究具体的历史事物。因此,在确定了真实 可靠的研究文本后,作者开始考察此书形成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以来,一直走着一条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道路。当时儒家学说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统治思想,因此,佛教特别注重借用、吸收和融合儒家思想。从佛教史上看,佛教在初传入 中国之时,对佛经的翻译就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并十分注意迎合以儒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