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这一方程式中,M代表一国的货币供应总量: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即总产量:P代 表平均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 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之间的比例。 这一方程式反映了如下的关系:当K与P一定时,总收入越多,M越大:当K与Y一定时,价 格水平上升,M越大:当P与Y一定时,系数K越大,M越大。 根据剑桥学派的观点,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各经济体所持有现金余额和国民所得保持一个固定 或稳定的关系,即Y为一常数,K也为常数。那么M的增加必然引起P的上升。这一结论,与费 雪方程式相同。 这一方程式强调了货币需求的因素,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认为K会随人们对财富的 处置不同而变动,财富的处理可以有下面三种形式:(1)投资于生产,以获取利润或利息:(2)用以 直接消费,即时享受:(3)保持货币形态,构成现金余额,便利又安全。这三种形式互相排斥,必须 权衡后作出最佳选择。当人们感到保持现金余额的所得大于因放弃投资和消费而受的损失时,则必 然增加现金余额。相反,则要减少现金余额。 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区别 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从方程形式上没有很大区别,并都得出了货币数 量的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升,但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关于交易数量影响货币数量的分析方法上 存在显著差别。 第一,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其中心思想说明,物价水平P变化是因为 流通中货币量M的变化M是自变量,P是因变量):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强调人们 保有货币的动机和数量。如果M=KPY,则整个社会的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否则,则处于不 均衡状态。 第二,交易方程式从全社会角度,讨论满足社会商品交易的货币量状况,并分析对商品价格的 影响:而剑桥方程式,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把货币作为一种财富或资产的 角度进行研究,具有动态研究的特性。 第三,交易方程式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从宏观角度分析货 币需求状况,忽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中的主观意志因素。而剑桥方程式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 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意志及预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开始了从微观角度来 分析货币需求的探索,这是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所谓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 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后来的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费里德曼的货币 需求论,都是基于这一分析思想的延续。 10.2.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l936年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地 提出,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作了分析,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存在流动性偏好,因 此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流动性偏好就是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入的欲望和心理。需求货币便是偏好流动性 或灵活性,因此,货币需求的实质就是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流动性偏好与 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在利率高时,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降低:反之,在利率低时,流动性偏好增 加,人们总在持有货币得到的效用和放弃货币得到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是什么原因影响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呢?凯恩斯从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出发,分析人们持有货币 的心理倾向。 第一,交易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与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的一段时间 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影响交易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规模、收入与支出的间隔时距、支 出习惯、金融制度等。这些影响因素中,除了收入因素外,其他因素可视为在短期内不变的常量, 因此,凯恩斯将交易需求看作是收入的函数。2 这一方程式中,M 代表一国的货币供应总量;Y 代表实际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即总产量;P 代 表平均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 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 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之间的比例。 这一方程式反映了如下的关系:当 K 与 P 一定时,总收入越多,M 越大;当 K 与 Y 一定时,价 格水平上升,M 越大;当 P 与 Y 一定时,系数 K 越大,M 越大。 根据剑桥学派的观点,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各经济体所持有现金余额和国民所得保持一个固定 或稳定的关系,即 Y 为一常数,K 也为常数。那么 M 的增加必然引起 P 的上升。这一结论,与费 雪方程式相同。 这一方程式强调了货币需求的因素,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认为 K 会随人们对财富的 处置不同而变动,财富的处理可以有下面三种形式:(1)投资于生产,以获取利润或利息;(2)用以 直接消费,即时享受;(3)保持货币形态,构成现金余额,便利又安全。这三种形式互相排斥,必须 权衡后作出最佳选择。当人们感到保持现金余额的所得大于因放弃投资和消费而受的损失时,则必 然增加现金余额。相反,则要减少现金余额。 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区别 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从方程形式上没有很大区别,并都得出了货币数 量的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升,但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关于交易数量影响货币数量的分析方法上 存在显著差别。 第一,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其中心思想说明,物价水平 P 变化是因为 流通中货币量 M 的变化(M 是自变量,P 是因变量);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强调人们 保有货币的动机和数量。如果 M  KPY ,则整个社会的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否则,则处于不 均衡状态。 第二,交易方程式从全社会角度,讨论满足社会商品交易的货币量状况,并分析对商品价格的 影响;而剑桥方程式,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把货币作为一种财富或资产的 角度进行研究,具有动态研究的特性。 第三,交易方程式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从宏观角度分析货 币需求状况,忽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中的主观意志因素。而剑桥方程式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 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意志及预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开始了从微观角度来 分析货币需求的探索,这是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所谓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 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后来的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费里德曼的货币 需求论,都是基于这一分析思想的延续。 10.2.2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 1936 年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地 提出,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作了分析,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存在流动性偏好,因 此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流动性偏好就是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入的欲望和心理。需求货币便是偏好流动性 或灵活性,因此,货币需求的实质就是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流动性偏好与 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在利率高时,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降低;反之,在利率低时,流动性偏好增 加,人们总在持有货币得到的效用和放弃货币得到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是什么原因影响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呢?凯恩斯从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出发,分析人们持有货币 的心理倾向。 第一,交易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与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的一段时间 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影响交易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规模、收入与支出的间隔时距、支 出习惯、金融制度等。这些影响因素中,除了收入因素外,其他因素可视为在短期内不变的常量, 因此,凯恩斯将交易需求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