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为也不能被评估。 还有一种解释是,俄尼斯特和许多人一样是长期储蓄和投资积累方面的保守主义者, 或者说是风险规避者。储蓄和投资行为自身并无效用,而仅是达到理财目的的工具而已。相 反,赌博是有趣的,起码对俄尼斯特和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人来说是如此,确实,赌博也被当 作实现理财目的的工具,但赌博本身对那些定期赌博的人来说通常是快乐之源。对于俄尼斯 特来说,赌博和赢钱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使他专注于此,当然还会带来潜在的收入。 俄尼斯特愿意以他输掉的钱来“购买”他从中感受到的快乐。理财经济理论难以对其进行解 释,因为该理论假定人的理财行为是受着行为的效用及预期结果激励的。 这种解释无法提供一种方法来区分下面这两种行为:其一,像赌博那样的经济行为 人们为了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而参与进来;其二,那些可以充作工具的有帮助的或无帮助的 经济行为。例如,俄尼斯特也许会通过买垃圾债券、低价股票或商品期权,来从事同样水平 的风险/回报交易。但为什么他却愿意去赌博呢?这种解释缺少方法论和最终结论,因此并 不可取。 也许俄尼斯特显出了规避损失的倾向。这意味着收入的价值低于同等程度的损失,这 种情形很常见,也被认知心理学家们( Kahneman and Tversky,1984)用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即人们看轻他们已经拥有的事物,而重视尚未拥有的或将要拥有的事物,对后者财富上的价 值赋予更多的主观价值判断,他们认为这是人的内在本性。赌博收入有后者,即未获事物的 性质,而储蓄和投资被用以积累来増加已有的财富。损失规避解释了这样的谚语:“手里的 一只鸟顶得上灌木丛里的两只。”有趣的是,接近现实的表述大概是两单位的价值损失(-2x) 相当于一单位的价值得到(x)( Tversky and Kahneman,1991),参见图1。 效用=价值 图1收益和损失的边际效用 风险规避的解释可以结合这样的理解,即赌博可以看作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它 产生的赌博收益和赌博损失比它本身提供的任何一种解释都多得多。这种损失规避的解释在 主流经济学看来是制造麻烦,因为它意味着机会成本概念应被不对称地看待,收益应比损失 的价值更低。为什么1美元的收益等同于2美元的损失?如果把机会成本概念囿于无法解释 的经验性规则,就不能引起以概念为导向的主流经济学的思考。 最后的解释以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理性经济个体对最优既定目标有持 续的偏好。持续偏好是指每个人有着隐藏的偏好,该偏好完全由个人确定,他们自己了解自 己的偏好,每个人实际做出的选择会揭示出他们的偏好,但偏好并不会改变。激发个人做出 抉择的有两种可能因素,它们是个人独立做出选择的边际机会成本,或是提出及表现出某种 选择的条件。不变的偏好或“品味”包含风险特征。风险取向的行为既非理性也非不理性, 但在风险爱好和风险规避之间毫无理由地摇摆却是不理性的行为。对于俄尼斯特·沃克曼来同行为也不能被评估。 还有一种解释是,俄尼斯特和许多人一样是长期储蓄和投资积累方面的保守主义者, 或者说是风险规避者。储蓄和投资行为自身并无效用,而仅是达到理财目的的工具而已。相 反,赌博是有趣的,起码对俄尼斯特和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人来说是如此,确实,赌博也被当 作实现理财目的的工具,但赌博本身对那些定期赌博的人来说通常是快乐之源。对于俄尼斯 特来说,赌博和赢钱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使他专注于此,当然还会带来潜在的收入。 俄尼斯特愿意以他输掉的钱来“购买”他从中感受到的快乐。理财经济理论难以对其进行解 释,因为该理论假定人的理财行为是受着行为的效用及预期结果激励的。 这种解释无法提供一种方法来区分下面这两种行为:其—,像赌博那样的经济行为, 人们为了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而参与进来;其二,那些可以充作工具的有帮助的或无帮助的 经济行为。例如,俄尼斯特也许会通过买垃圾债券、低价股票或商品期权,来从事同样水平 的风险/回报交易。但为什么他却愿意去赌博呢?这种解释缺少方法论和最终结论,因此并 不可取。 也许俄尼斯特显出了规避损失的倾向。这意味着收入的价值低于同等程度的损失,这 种情形很常见,也被认知心理学家们(Kahneman and Tverskv,1984)用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即人们看轻他们已经拥有的事物,而重视尚未拥有的或将要拥有的事物,对后者财富上的价 值赋予更多的主观价值判断,他们认为这是人的内在本性。赌博收入有后者,即未获事物的 性质,而储蓄和投资被用以积累来增加已有的财富。损失规避解释了这样的谚语:“手里的 一只鸟顶得上灌木丛里的两只。”有趣的是,接近现实的表述大概是两单位的价值损失(-2x) 相当于一单位的价值得到(x)(Tverskv and Kahneman,1991),参见图 1。 图 1 收益和损失的边际效用 风险规避的解释可以结合这样的理解,即赌博可以看作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它 产生的赌博收益和赌博损失比它本身提供的任何一种解释都多得多。这种损失规避的解释在 主流经济学看来是制造麻烦,因为它意味着机会成本概念应被不对称地看待,收益应比损失 的价值更低。为什么 1 美元的收益等同于 2 美元的损失?如果把机会成本概念囿于无法解释 的经验性规则,就不能引起以概念为导向的主流经济学的思考。 最后的解释以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理性经济个体对最优既定目标有持 续的偏好。持续偏好是指每个人有着隐藏的偏好,该偏好完全由个人确定,他们自己了解自 己的偏好,每个人实际做出的选择会揭示出他们的偏好,但偏好并不会改变。激发个人做出 抉择的有两种可能因素,它们是个人独立做出选择的边际机会成本,或是提出及表现出某种 选择的条件。不变的偏好或“品味”包含风险特征。风险取向的行为既非理性也非不理性, 但在风险爱好和风险规避之间毫无理由地摇摆却是不理性的行为。对于俄尼斯特·沃克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