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道体 大动为真静 1·01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 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 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 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太极图说》 1·02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 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徽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周敦颐《通书·诚几德》 1·03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 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 曰:天下之达道,和也。 《二程遗书》 1·04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 《二程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 1·05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 无息调之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且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 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 《程氏易传·乾传》 1·06剥之为卦,诸阳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 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阴矣。然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 下,无间可容息也。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 剥尽则为纯坤,岂复有阳乎?曰:以卦配月,则坤当十月。以气消息言,则 阳剥为坤,阳来为复,阳未尝尽也。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故十月谓之 阳月,恐疑其无阳也。阴亦然。圣人不言耳。 《程氏易传·剥传》 1·07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 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程氏易传·复传》 1·08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 有应,所以不己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 《程氏易传·咸传》 1·09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卷一 道体 大动为真静 1·01 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 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 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 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太极图说》 1·02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 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徽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周敦颐《通书·诚几德》 1·03 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 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 曰:天下之达道,和也。 ——《二程遗书》 1·04 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 ——《二程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 1·05 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 无息调之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且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 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 ——《程氏易传·乾传》 1·06 剥之为卦,诸阳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 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阴矣。然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 下,无间可容息也。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 剥尽则为纯坤,岂复有阳乎?曰:以卦配月,则坤当十月。以气消息言,则 阳剥为坤,阳来为复,阳未尝尽也。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故十月谓之 阳月,恐疑其无阳也。阴亦然。圣人不言耳。 ——《程氏易传·剥传》 1·07 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 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程氏易传·复传》 1·08 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 有应,所以不己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 ——《程氏易传·咸传》 1·09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