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将图1的模型和(1)、(2)、(3)、(4)式进行简化,能够推出既考虑了参数敬振作用又考虑 了张力造成的负阻尼作用和系统固有阻尼的稳定性判别式,将在另文中介绍。 2颤振过程仿真研究 2.1仿真方案 冷连轧机组生产中,各机架之间能通过张力和厚度波动传递而相互影响。本文只介绍取出 其中一架轧机单独进行仿真的情况以说明轧机颜振的基本过程。仅假设其前方一架轧机(或 卷取机)以恒速a提供恒厚度H的带材并建立后张力,其后方有一架卷取机以恒速"。卷取 轧出的带材。仿真中的几个要点简介如下: (①人口张力变化A9=EaL1L=E1L(a-)d 出口张力变化4:=E1Z)(.-,)d# 式中:E一一轧件弹性模量,L一机架间距离,”、V。一轧件实际波动的入、 出口速度。 (2)接触弧长1=√R'(H-h') 上式在仿真过程中将自然地包括振动时入口侧接触弧长的变化,但无法反映出口带厚波 动造成的出口侧接触弧长变化A1,所以尚需附加△1,项。△12=-R/w,·乙 式中:”,一工作辊线速度,乙一带材厚度波动形成的表面速度变化。R一工作辊半 径。 (3)润滑模式和摩擦系数各项参数中最复杂的是轧制振动中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采 取根据具体情况假设不同润滑模式进行仿真。在“正常润滑模式”下,认为摩擦系数是随轧 速和压下量变化而渐变的,不发生袖膜破裂或中性点逸出等情况,摩擦系数采用Roberts W.L.的统计型公式【7’: f=√0.5(H-h')1R〔0.5+(G1-0.5)e-G2VH〕 式中:G1、G2一一摩擦特性系数,参见文献 〔7)。 在大后张力高速轧制薄带的颤振情况下, 可能出现随Z变化中性点从出口侧逸出又返回 的情况,即滑脱一粘合现象。仿真中不仪要 判断前滑是否小于零,还要判断中性点是否尚 处于出口侧弹性恢复区。若中性点滑脱,即转 人“非线性润滑模式”处理。 (4)单位轧制压力在众多求单位轧制 号中美 压力的方法中,经试算比较选择了H1公式, 图2附加阻尼吸振器模型图 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大量省计算时间,不易出 Fig.2 Model of rolls with tuned 现奇解的优点,而且精度可满足工程计算需 dampers 要:p=(K-.(0.796+0.3q)Qp 17将 图 的模型和 、 、 、 式进行简化 , 能够推出既考虑了参数激 振 作 用 又 考虑 了张力造成的 负阻尼作用 和系统 固有 阻尼的稳定性判别式 , 将在另文 中介绍 。 颤振过程仿真研究 仿真方案 冷连轧机组生产 中 , 各机 架之 间能通过 张力和厚度波动 传递而相互影响 。 本文 只介绍取 出 其 中一架轧机单独进行仿真的情况 以说明 轧机颜振 的基本过程 。 仅假设其前方一架轧机 或 卷取机 以恒速 云。 提供恒厚度 的带材并建立 后 张力 , 其后方有一架卷取机 以恒速 汽 卷取 轧 出的带材 。 仿真 中的 几个要点简介如下 人 口 张力变化 出 口 张力变化 ‘ 。 “ ‘ “ ,‘ , 一 叼 △。 式 中 -轧件弹性模量 , 出 口 速度 。 云、 一 右 、 -机架间距离 , 。 、 。 、 - 轧件实际波动 的人 、 接触弧长 二 了 , 一 ‘ 上式在仿真过程 中将 自然地 包括振动 时入 口 侧接触弧长的变化 , 但无法反映 出 口带厚波 动 造成的出 口侧接触弧长变化盯 , 所以 尚需附加 项 。 △ 一 。 , · 式 中 二 - 工作辊线 速度 , - 带材厚度波动形成的表面 速度变化 。 - 工 作 辊 半 径 。 润滑模式和 摩擦系数 各项参数 中最 复杂的是轧制振动 中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 , 采 · 取根据具体情况假设不同润滑模式进行仿真 。 在 “ 正常润滑模式 ” 下 , 认为摩擦系数是随轧 速和 压下量变化而渐变的 , 不发生油膜破裂或 中性点逸 出等情况 , 摩 擦 系 数 采用 。 的统 计型公式 〔 〕 训 。 。 一 , 〔 , 一 一 ‘ ‘ , 式 中 口 、 , - 摩擦特性 系数 , 参见文献 〔 〕 。 在大后张力高速轧 制薄带的颤振情况下 , 可能出现随 变化 中性点从 出 口侧逸 出 又返 回 的情况 , 即滑脱- 粘合现象 。 仿真 中不仅要 判断前滑是否小于零 , 还要 判断 中性点是否 尚 处于 出 口侧弹性恢复区 。 若 中性点滑脱 , 即转 人 “ 非线性润滑模式 ” 处理 。 单位轧制 压力 在众多求 单 位 轧 制 压力的方法 中 , 经试算比较选择了 公式 , 与其它方法相 比具有大量省计算时 间 , 不 易出 现奇解的优点 , 而且精度可满足工 程 计 算 需 要 一 , 若 犷 图 附加阻尼吸振器模型 图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