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拓畏阅读: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 作者李隆国,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2日。 前不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办大型的“彼得·布朗退休纪念大会”。在英语世界, 彼得·布朗的名字是与“古代晚期研究( Late Antiquity)”联系在一起的。2001年,由 布朗参与主编的《阐释古代晚期》,宣告古代晚期作为一个专门历史分期的存在:“编者 们都相信,现在是时候将约当公元250至800年视作一个独特而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期 对于这一术语,国内学术界目前有两种译法,古代晚期或者古典晚期,以下用古代晚期 这一研究的兴起,使得原本被认为反差极为明显的两个历史断代“中世纪”和“古典学” 在此交叉 般认为,古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划在476年。那一年,罗马帝国西半部的最后 统治者罗慕路斯·小奥古斯都,在父亲被杀之后,在当时的帝国首都拉文纳被第一位意 大利王奥多瓦克废黜帝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中世纪其实是从宽容基督教以及临终 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开始的。这是因为推崇典雅语言的古典学 家对于三世纪之后“粗鄙的”教会拉丁语不感兴趣,多少有些不屑于研究。他们不愿意 做的,就留给中世纪学家来做,因为作为“中间期”,中世纪并没有自己的起止界限,其 上限为古代史结束,下限为现代史的开端 虽然接过了古典学家扔过来的300-500年,将它并入“中世纪早期”(至1000年) 之中,但是,在20世纪中期之前,中世纪史学家们对包括这段历史在内的整个中世纪早 期都不怎么感兴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有三大群体比较 关注这段历史,一是中世纪考古学家,分别从墓葬考古和聚落考古,揭示中世纪早期的 “死”与“生”两重世界;一是专门研究基督教会早期史的“教父学家”;一是关注社会 转型和过渡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尤其是后者,秉持历史进步的观念,努力挖掘中世 纪早期的积极方面,强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从而最终将这个“黑暗时代” 的最后落脚之处变成了“漫长的黎明”。 作为专门术语,古代晚期起源甚早。1901年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在其《罗马晚期 的工艺美术》一书中就曾提及。而使古代晚期作为一个时代彰显其学术潜力的,无疑是 比利时大史家亨利·皮朗,他使得历史学家们意识到800年之前的历史似乎还是古代的延 20世纪中期,专门研究奥古斯丁的法国教父学家亨利马儒(马鲁)提出古代晚期是 个独特的文明。“古代晚期并非只是对持续发展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古典,另一种文明 应该从起源来进行再认识。”马儒对彼得·布朗的影响毋庸置疑。1966年,布朗在牛津大 学发起成立“拜占庭与北方和东方邻居们,500-700年”新专业,进行跨学科的研究。1971 年,在一本通俗读物《古代晚期世界》中,他将这个术语深深地烙在了英语世界读者的 心中,也将古代晚期勾画为以地中海为中心,由基督教传承统一的罗马帝国文化,各种 地方文化蔚然兴起的局面 1996年,彼得·布朗发表《西方基督教王国的兴起:胜利与分化》,对自己所倡导的 古代晚期进行了总结性阐发。首先,这不再是一个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其次,这是一 个为现代欧洲奠基的新时代,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第三,从意识形态角度而言,这是 个早期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西欧独特的基督教想象开始定型。虽然古代晚期研究者对 于古代晚期的具体时限远未取得共识,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至少在300-600年间,包括波 斯、阿拉伯在内的环地中海地区,不再是帝国衰亡之后的衰败景象,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 3 拓展阅读: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 作者李隆国,原载《光明日报》,2011 年 12 月 22 日。 前不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办大型的“彼得•布朗退休纪念大会”。在英语世界, 彼得•布朗的名字是与“古代晚期研究(Late Antiquity)”联系在一起的。2001 年,由 布朗参与主编的《阐释古代晚期》,宣告古代晚期作为一个专门历史分期的存在:“编者 们都相信,现在是时候将约当公元 250 至 800 年视作一个独特而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期。” 对于这一术语,国内学术界目前有两种译法,古代晚期或者古典晚期,以下用古代晚期。 这一研究的兴起,使得原本被认为反差极为明显的两个历史断代“中世纪”和“古典学” 在此交叉。 一般认为,古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划在 476 年。那一年,罗马帝国西半部的最后一 位统治者罗慕路斯•小奥古斯都,在父亲被杀之后,在当时的帝国首都拉文纳被第一位意 大利王奥多瓦克废黜帝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中世纪其实是从宽容基督教以及临终 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306-337 年在位)开始的。这是因为推崇典雅语言的古典学 家对于三世纪之后“粗鄙的”教会拉丁语不感兴趣,多少有些不屑于研究。他们不愿意 做的,就留给中世纪学家来做,因为作为“中间期”,中世纪并没有自己的起止界限,其 上限为古代史结束,下限为现代史的开端。 虽然接过了古典学家扔过来的 300-500 年,将它并入“中世纪早期”(至 1000 年) 之中,但是,在 20 世纪中期之前,中世纪史学家们对包括这段历史在内的整个中世纪早 期都不怎么感兴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有三大群体比较 关注这段历史,一是中世纪考古学家,分别从墓葬考古和聚落考古,揭示中世纪早期的 “死”与“生”两重世界;一是专门研究基督教会早期史的“教父学家”;一是关注社会 转型和过渡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尤其是后者,秉持历史进步的观念,努力挖掘中世 纪早期的积极方面,强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从而最终将这个“黑暗时代” 的最后落脚之处变成了“漫长的黎明”。 作为专门术语,古代晚期起源甚早。1901 年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在其《罗马晚期 的工艺美术》一书中就曾提及。而使古代晚期作为一个时代彰显其学术潜力的,无疑是 比利时大史家亨利•皮朗,他使得历史学家们意识到 800 年之前的历史似乎还是古代的延 续。 20 世纪中期,专门研究奥古斯丁的法国教父学家亨利•马儒(马鲁)提出古代晚期是 个独特的文明。“古代晚期并非只是对持续发展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古典,另一种文明, 应该从起源来进行再认识。”马儒对彼得•布朗的影响毋庸置疑。1966 年,布朗在牛津大 学发起成立“拜占庭与北方和东方邻居们,500-700 年”新专业,进行跨学科的研究。1971 年,在一本通俗读物《古代晚期世界》中,他将这个术语深深地烙在了英语世界读者的 心中,也将古代晚期勾画为以地中海为中心,由基督教传承统一的罗马帝国文化,各种 地方文化蔚然兴起的局面。 1996 年,彼得•布朗发表《西方基督教王国的兴起:胜利与分化》,对自己所倡导的 古代晚期进行了总结性阐发。首先,这不再是一个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其次,这是一 个为现代欧洲奠基的新时代,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第三,从意识形态角度而言,这是 一个早期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西欧独特的基督教想象开始定型。虽然古代晚期研究者对 于古代晚期的具体时限远未取得共识,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至少在 300-600 年间,包括波 斯、阿拉伯在内的环地中海地区,不再是帝国衰亡之后的衰败景象,而是一个充满创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