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董仲舒因此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在这方面 他接近荀子。但是他又和荀子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认为人的质己经是恶的 善是性的继续。不是性的逆转 董仲舒以为教化是性的继续,这一点他又接近孟子。他写道:“或曰:性有善 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 比类率然,有何疑焉。”(《深察名号》)问题的提出,代表孟子的观点。问题的 回答。董仲舒把他自己和孟子清楚地分开了。 但是这两位哲学家的不同,实际上不过是用语不同。董仲舒自己就说:“孟子 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之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善,故谓性未善。”(《深 察名号》)孟子与董仲舒的不同,就这样归结为两个用语“已善”和“未善”的不 同 社会伦理学说 照董仲舒的说法,阴阳学说也是社会秩序的形上学根据。他写道:“凡物必有 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董仲舒因此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在这方面 ,他接近荀子。但是他又和荀子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认为人的质已经是恶的 。善是性的继续。不是性的逆转。 董仲舒以为教化是性的继续,这一点他又接近孟子。他写道:“或曰:性有善 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 。比类率然,有何疑焉。”(《深察名号》)问题的提出,代表孟子的观点。问题的 回答。董仲舒把他自己和孟子清楚地分开了。 但是这两位哲学家的不同,实际上不过是用语不同。董仲舒自己就说:“孟子 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之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善,故谓性未善。”(《深 察名号》)孟子与董仲舒的不同,就这样归结为两个用语“已善”和“未善”的不 同。 社会伦理学说 照董仲舒的说法,阴阳学说也是社会秩序的形上学根据。他写道:“凡物必有 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