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三章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 32 3.1.1质子酸碱理论 一、酸碱定义 根据酸碱的解离理论,在水溶液中许多酸碱反应都有质子参与,也就是说酸碱反应是涉 及质子的传递反应。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U.N.Bronsted)和英国化学家劳莱 y)各自独立提出质子酸碱理论。该理论认为: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 接受质子的物质。简单地说,酸是质子的给予体,而碱是质子的接受体。这个定义不像解离 理论那样只限于水溶液中。 如 NH,→H+NH3 H,PO→H*+PO,2 HC1→H*+CI 二、按照酸碱质子理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深理解酸碱概念 1.酸碱可以是阳离子、阴离子、中性分子及两性物质,有些物质既可作为酸,也可作为碱 2. 酸和其释放质子后形成的质子碱形成共轭酸碱对,如NH4+和NH及HAc和Ac 系:按质子酸碱理 质子酸给出质子变为 相应 一为相朝资子酸。质子酸的这种相互在、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共短关系 质子碱, 子碱接受质」 后成 当质子酸失艺 个质子而形成的质子碱称为该酸的共轭质子碱,而质子碱获得一个质子后就成为该碱的共 轭质子酸。 共轭质子酸碱对:由得失一个质子而发生共轭关系的一对质子酸碱,称为共轭质子酸碱 对。 3.质子酸酸性越强,共轭碱碱性越弱。 当质子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共轭质子酸碱对必定同时存在。有些酸碱物质,在不同的 共轭酸碱对中,有时是质子酸,有时是质子碱,这类物质称作酸碱的两性物质。 3.1.2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反应实质 由于质子半径很小,电荷密度高,溶液中不可能存在质子。实际上的酸碱反应是两个共 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共轭酸碱对中质子的得失,只有在另一种能接受质子的 碱性物质或能给出质子的酸性物质同时存在时才能实现,因而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传递反 应,反应达平衡后,得失质子的物质的量应该相等 即质子酸1把质子传递给质 子碱2,然后各自转变成其共轭物质 通式为: 质子酸1+质子碱2一质子碱1十质子酸2 在酸威反应中至少存在两对共扼酸碱,质子传递的方向是从给出质子能力强的酸传递给 接受质子能力强的碱,酸碱反应的生成物是另一种弱酸和另一种弱碱。 反应方向总是从较强 酸、较强碱向较弱酸、较弱碱方向进行 HCI+NH3台NH,+CI 酸性:HC>NH4,碱性:NH>C,所以反应右向进行。第三章 酸碱反应与配位反应 32 3.1.1 质子酸碱理论 一、酸碱定义 根据酸碱的解离理论,在水溶液中许多酸碱反应都有质子参与,也就是说酸碱反应是涉 及质子的传递反应。1923 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英国化学家劳莱 (T.M.Lowry)各自独立提出质子酸碱理论。该理论认为: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 接受质子的物质。简单地说,酸是质子的给予体,而碱是质子的接受体。这个定义不像解离 理论那样只限于水溶液中。 如 + − − + − + + → + → + → + HCl H Cl H PO H HPO NH H NH 2 2 4 4 4 3 二、按照酸碱质子理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深理解酸碱概念 1. 酸碱可以是阳离子、阴离子、中性分子及两性物质,有些物质既可作为酸,也可作为碱。 2. 酸和其释放质子后形成的质子碱形成共轭酸碱对,如 NH4 +和 NH3 及 HA c 和 Ac- 。 共轭关系:按质子酸碱理论,质子酸给出质子变为相应的质子碱,质子碱接受质子后成 为相应的质子酸。质子酸碱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当质子酸失去 一个质子而形成的质子碱称为该酸的共轭质子碱,而质子碱获得一个质子后就成为该碱的共 轭质子酸。 共轭质子酸碱对:由得失一个质子而发生共轭关系的一对质子酸碱,称为共轭质子酸碱 对。 3. 质子酸酸性越强,共轭碱碱性越弱。 当质子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共轭质子酸碱对必定同时存在。有些酸碱物质,在不同的 共轭酸碱对中,有时是质子酸,有时是质子碱,这类物质称作酸碱的两性物质。 3.1.2 酸碱反应的实质 一、酸碱反应实质 由于质子半径很小,电荷密度高,溶液中不可能存在质子。实际上的酸碱反应是两个共 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共轭酸碱对中质子的得失,只有在另一种能接受质子的 碱性物质或能给出质子的酸性物质同时存在时才能实现,因而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传递反 应,反应达平衡后,得失质子的物质的量应该相等。 即质子酸 1 把质子传递给质子碱 2,然后各自转变成其共轭物质: 通式为: 质子酸1 +质子碱 2  质子碱1 +质子酸 2 在酸碱反应中至少存在两对共轭酸碱,质子传递的方向是从给出质子能力强的酸传递给 接受质子能力强的碱,酸碱反应的生成物是另一种弱酸和另一种弱碱。反应方向总是从较强 酸、较强碱向较弱酸、较弱碱方向进行。 + − HCl + NH  NH +Cl 3 4 酸性:HCl>NH4 + , 碱性:NH3>Cl-,所以反应右向进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