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基督教的“启示”与中国儒教的“天命”、“天 告”、“天谴”之比较(1) 基督教的“启示”与中国儒教的“天命”、“天告”、“天谴”也有 定的类似之处。在中国的儒家传统中,对于是否存在有意志的天或上帝的问题存 在三种看法。孔子本人对这个问题持谨慎态度,一一“子不语:怪、力、乱、 神。”但是孔子仍然“畏天命”,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主张“不知 命,无以为君子。”孔子相信天命,并以为自己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天命,然 而他并不消极等待,听任天命的安排,而是积极努力,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以荀子为代表的带有无神论色彩的中国儒家否认有意志的天(上帝)的 存在,主张“天行有常:不为舜存,不为桀亡,”把天的活动看作自然规律, 批评天能降吉降凶,能赏善罚恶的观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中国儒家则 肯定有意志的天(上帝)的存在,他写道:“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 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 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的 观点在中国历代皇朝的政治舞台上和在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中影响很大,他们相 信“天人感应”,天会对人间的事作出预示和报应。当人间发生了违背天道的坏 事时,天就会降下灾害来谴责、告诫人类;当人类(尤其是统治者)顺应天道时, 天就保佑他们平安昌盛。这种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就是中国儒教的基本内容。基督教的“启示”与中国儒教的“天命” 、 “天告” 、 “天谴”也有一 定的类似之处。在中国的儒家传统中,对于是否存在有意志的天或上帝的问题存 在三种看法。孔子本人对这个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 神。” 但是孔子仍然“畏天命”,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主张“不知 命,无以为君子。” 孔子相信天命,并以为自己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天命,然 而他并不消极等待,听任天命的安排,而是积极努力,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 以荀子为代表的带有无神论色彩的中国儒家否认有意志的天(上帝)的 存在,主张“天行有常:不为舜存,不为桀亡,” 把天的活动看作自然规律, 批评天能降吉降凶,能赏善罚恶的观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中国儒家则 肯定有意志的天(上帝)的存在,他写道:“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 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 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的 观点在中国历代皇朝的政治舞台上和在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中影响很大,他们相 信“天人感应”,天会对人间的事作出预示和报应。当人间发生了违背天道的坏 事时,天就会降下灾害来谴责、告诫人类;当人类(尤其是统治者)顺应天道时, 天就保佑他们平安昌盛。这种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就是中国儒教的基本内容。 基督教的“启示”与中国儒教的“天命” 、 “天 告” 、 “天谴”之比较(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