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2卷 180℃,工作温宽为60℃.可见,随着02C0的增 CO、CH和H2体积分数和流量计算得出.表中各 大,C0出口体积分数明显降低,且工作温宽扩大, 个反应条件下的C0出口体积分数均低于10× 在02C0为4的条件下,当空速提高到10000h1 10一.在反应温度区间的选取上,一方面,入口温度 时,工作温宽降至40℃,但仍然能够满足实际工程 的下限为130℃,这是为了使出口温度高于100℃ 应用的要求, 以避免水发生冷凝;另一方面,入口温度的上限以 图2给出了采用催化剂H进行选择性氧化时 C02转化率低于4%为准.在选择性甲烷化和选择 C0出口体积分数随入口温度的变化曲线 性氧化法中,CO2都可能发生甲烷化反应,从而导致 10 H2消耗增加、热效率下降,甚至引起“飞温”,因此, 必须抑制C02的甲烷化反应. 10 滋 表1MM法和M-0法中第2段热效率的比较 10 Tabl I Camparison of themal efficiencies n the second stages of the MM and M O methods respectively 第2段的方法02C0空速么一1温度区间C热效率% 10 100 120 140160180 200 选择性甲烷化 0 2500 150-18599.7~99.1 人口温度代 10(H) 5000 140-190 99.6-99.0 102/C0=1,5000h-;2.02/C0=25000h-;3021c0= 2.0(H) 5000 130-190 99.6-988 210000h;原料气(体积分数,%):20C02+5CH+0.1C0 选择性氧化 2.0(H)10000 130-19599.6-99.2 十X空气十平衡气H2(干基)十25H20(湿基),其中X= 40(L) 5000 130-180 99.1-989 0.480.95 图2采用催化剂H时C0出口体积分数与入口温度的关系 40(L)10000140~180 99.1 Fig 2 Efect of inkt temperature on CO outlt concentration by use of catalyst H 从表1可见,选择性氧化法的热效率只是略低 于选择性甲烷化法,这是由于氧化反应虽会引起热 如图2所示,在空速5000h的条件下,当02/ 效率降低,但因所导入空气的绝对量很少,因而影响 C0为1时,C0出口体积分数低于10×10一的工作 不大,在第2段反应中,选择性甲烷化法需要在较 温度区间为140~195℃,工作温宽为55℃;当02/ 低的操作空速和较高的起始反应温度下进行,而选 C0增至2时,工作温度区间向低温侧扩展,为120~ 择性氧化法可在较高的操作空速和较低的起始反应 195℃,工作温宽达到75℃.在02C0为2的条件 温度下进行,操作空速的提高意味着催化剂用量的 下,当空速提高到10000h时,工作温度区间和工 减少和反应器紧凑性的提高 作温宽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总之,MM法与M-0法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 对比图1和图2可知,选择性氧化催化剂L的 均能满足C0深度去除的实际应用要求,但是它们 活性低于催化剂H.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使用低 各有特点:前者无需引入空气,系统简单,但操作空 活性催化剂时需要提高02C0,即引入更多的空 速较低;后者需要引入空气,系统较复杂,但温度区 气,才能将C0去除至10×10-以下 间宽、空速大,因而反应器紧凑性高,因此,对于不 对于M0法,如果在第2段使用高活性的选择 同的要求,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C0深度去除方 性氧化催化剂,由于引入的空气量少,操作温度区间 法,对于系统简单优先的要求,可采用MM法;对 宽,因而对反应条件控制的要求不高,对于同样的 于反应器紧凑优先的要求,则可采用MO法 催化剂,适当地降低空速或提高02C0可拓宽工作 2.3高空速选择性氧化法 温度区间· PEMFC入口重整气中CO的体积分数越低,越 2.2MM法与M-O法的比较 有利于提高电池电压并保证系统长时间连续稳定运 MM法与MO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对此 行,但是由于催化剂性能和较高温度下发生的 进行了比较, RWGS反应会制约CO的去除深度,尤其是将CO去 表1列出了第2段采用选择性甲烷化法和选择 除到1×10以下的深度,单纯采用二段法仍难以 性氧化法在不同条件下的热效率.热效率定义为出 达到 口气体的高位热值与入口气体的高位热值之比,气 图3给出了在高空速下采用催化剂H的选择 体的高位热值由色谱实际测得的入口或出口气体中 性氧化法去除入口体积分数约为30×10一C0的出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2卷 180℃‚工作温宽为 60℃.可见‚随着 O2/CO的增 大‚CO出口体积分数明显降低‚且工作温宽扩大. 在 O2/CO为 4的条件下‚当空速提高到 10000h -1 时‚工作温宽降至 40℃‚但仍然能够满足实际工程 应用的要求. 图 2给出了采用催化剂 H进行选择性氧化时 CO出口体积分数随入口温度的变化曲线. 1.O2/CO=1‚5000h-1;2∙O2/CO=2‚5000h-1;3.O2/CO= 2‚10000h-1;原料气 (体积分数‚% ):20CO2+5CH4+0∙1CO +X空气 + 平衡气 H2 (干基 ) +25H2O (湿基 )‚其中 X= 0∙48‚0∙95 图 2 采用催化剂 H时 CO出口体积分数与入口温度的关系 Fig.2 EffectofinlettemperatureonCOoutletconcentrationbyuse ofcatalystH 如图 2所示‚在空速 5000h -1的条件下‚当 O2/ CO为 1时‚CO出口体积分数低于 10×10 -6的工作 温度区间为 140~195℃‚工作温宽为 55℃;当 O2/ CO增至2时‚工作温度区间向低温侧扩展‚为 120~ 195℃‚工作温宽达到 75℃.在 O2/CO为 2的条件 下‚当空速提高到 10000h -1时‚工作温度区间和工 作温宽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对比图 1和图 2可知‚选择性氧化催化剂 L的 活性低于催化剂 H.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使用低 活性催化剂时需要提高 O2/CO‚即引入更多的空 气‚才能将 CO去除至 10×10 -6以下. 对于 M--O法‚如果在第2段使用高活性的选择 性氧化催化剂‚由于引入的空气量少‚操作温度区间 宽‚因而对反应条件控制的要求不高.对于同样的 催化剂‚适当地降低空速或提高 O2/CO可拓宽工作 温度区间. 2∙2 M--M 法与 M--O法的比较 M--M法与 M--O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对此 进行了比较. 表 1列出了第 2段采用选择性甲烷化法和选择 性氧化法在不同条件下的热效率.热效率定义为出 口气体的高位热值与入口气体的高位热值之比.气 体的高位热值由色谱实际测得的入口或出口气体中 CO、CH4 和 H2 体积分数和流量计算得出.表中各 个反应条件下的 CO出口体积分数均低于 10× 10 -6.在反应温度区间的选取上‚一方面‚入口温度 的下限为 130℃‚这是为了使出口温度高于 100℃ 以避免水发生冷凝;另一方面‚入口温度的上限以 CO2转化率低于 4%为准.在选择性甲烷化和选择 性氧化法中‚CO2都可能发生甲烷化反应‚从而导致 H2消耗增加、热效率下降‚甚至引起 “飞温 ”.因此‚ 必须抑制 CO2的甲烷化反应. 表 1 M--M法和 M--O法中第 2段热效率的比较 Table1 Comparisonofthermalefficienciesinthesecondstagesofthe M-MandM-Omethodsrespectively 第 2段的方法 O2/CO 空速/h-1 温度区间/℃ 热效率/% 选择性甲烷化 0 2500 150~185 99.7~99.1 1.0(H) 5000 140~190 99.6~99.0 2∙0(H) 5000 130~190 99.6~98.8 选择性氧化 2∙0(H) 10000 130~195 99.6~99.2 4.0(L) 5000 130~180 99.1~98.9 4.0(L) 10000 140~180 99.1 从表 1可见‚选择性氧化法的热效率只是略低 于选择性甲烷化法.这是由于氧化反应虽会引起热 效率降低‚但因所导入空气的绝对量很少‚因而影响 不大.在第 2段反应中‚选择性甲烷化法需要在较 低的操作空速和较高的起始反应温度下进行‚而选 择性氧化法可在较高的操作空速和较低的起始反应 温度下进行.操作空速的提高意味着催化剂用量的 减少和反应器紧凑性的提高. 总之‚M--M法与 M--O法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 均能满足 CO深度去除的实际应用要求‚但是它们 各有特点:前者无需引入空气‚系统简单‚但操作空 速较低;后者需要引入空气‚系统较复杂‚但温度区 间宽、空速大‚因而反应器紧凑性高.因此‚对于不 同的要求‚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 CO深度去除方 法.对于系统简单优先的要求‚可采用 M--M法;对 于反应器紧凑优先的要求‚则可采用 M--O法. 2∙3 高空速选择性氧化法 PEMFC入口重整气中 CO的体积分数越低‚越 有利于提高电池电压并保证系统长时间连续稳定运 行‚但是由于催化剂性能和较高温度下发生的 RWGS反应会制约 CO的去除深度‚尤其是将 CO去 除到 1×10 -6以下的深度‚单纯采用二段法仍难以 达到. 图 3给出了在高空速下采用催化剂 H的选择 性氧化法去除入口体积分数约为 30×10 -6CO的出 ·10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