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31卷第12期 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 31, No. 12 2015年12月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Dec.,2015 科学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15)12-00005 证据理论视野下社会科学因果关系问题 彭新波 (厦门大学哲学系,厦门361005) 摘要:在社会科学晢学中夺在两种主要的因罘理论,一是可操控性理论,二是机制论。然而,这两种理论在因果性 形而上学问题上相互排斥,难以互补地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而在证据理论的视角下,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问 題可以被看作是国果假设的证据来源和推理问題。诺顿( John D. Norton)的“质料"归纳理论、赖斯( Julian Reiss)的实用 主义证据理论以及威臁姆森( John Williamson)的认知因果性理论为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提供了新 的视角 关键词:因果关系;证据;认识论;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 形成一个因果性形而上学的规定。可以说,后一种 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问题的 思路就是从休谟的定义2反推定义1。 一个特点 由于因果关系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上述前 思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罗素后来也放弃了这一思 休谟在《人性论》中对因果关系的定义是:“它路。而后一思路在自然科学中不会遇到太大的问 是先行于、接近于另一对象的一个对象,而且在这题,这是由于在自然科学中找到一种认识论特征往 里凡与前一个对象类似的一切对象都和与后一个往同时揭示了其他认识论特征的合理性,从而完整 对象类似的对象处在类似的先行和接近关系中”揭示了因果性。例如,发现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 (定义1);“把一个原因下定义为一个先行于、接近反事实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操作使这两种 于另一个对象的对象,而且它和另一个对象在想象现象相互转换,那么也就同时发现了电磁转换的机 中密切地结合起来,以致一个对象的观念决定心灵制。但是,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问题的一个特点是 形成另一个对象的观念,而且一个对象的印象也决复杂性,例如某段时期内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 定心灵形成另一个对象的较为生动的观念”(定发货币与失业率降低这两个事件之间体现为复杂 义2)。定义1中提出因果关系是如此这般的类似关的结合:即使我们认识到了增发货币与失业率降低 系和接近关系,是要阐明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不是之间的某种共变“规律”,或者认识到了两者之间的 解证和直观得来的,进而因果关系并没有绝对的形某种触发和反馈的链条,也不能确定是共变“规律” 而上学必然性。定义2则从彻底的经验论出发,要还是触发反馈的链条,或是它们共同揭示了所要探 求在认识论或心理上定义因果关系,以避免产生绝寻的因果性? 对必然的形而上学定义。于是,以此为基础,看待因 这一问题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 果性形而上学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其一是彻底否存在的证据问题,也就是将休谟的定义2看作是对 认因果性的存在,罗素早期就是如此认为的:“因果因果关系的证据推理。从证据理论的视野来看,社 律…是过去时代的遗物,就像君主制一般,它的残会科学哲学中有两种理论为因果关系提供了相对 是从认识论上得到的因果关系特征后,反过来从中 theory),另一个是机制论( mechanism theory/ 存,只是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它是无害的。”其二可靠的证据,一个是可操控性理论( manipula 收稿日期:2015-0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当代西方科学论的经济学转向研究”(12YJA720019)。 作者简介:彭新波(1988—),湖南湘潭人,厦门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 系、证据理论以及贝叶斯方法等。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科学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15)12-0009-05 第 31 卷 第 12 期 2 0 1 5 年 12 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 31, No. 12 Dec.,2015 一、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问题的 一个特点 休谟在《人性论》中对因果关系的定义是:“它 是先行于、接近于另一对象的一个对象,而且在这 里凡与前一个对象类似的一切对象都和与后一个 对象类似的对象处在类似的先行和接近关系中”〔1〕193 (定义 1);“把一个原因下定义为一个先行于、 接近 于另一个对象的对象,而且它和另一个对象在想象 中密切地结合起来,以致一个对象的观念决定心灵 形成另一个对象的观念,而且一个对象的印象也决 定心灵形成另一个对象的较为生动的观念”〔1〕193(定 义 2)。 定义 1 中提出因果关系是如此这般的类似关 系和接近关系,是要阐明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不是 解证和直观得来的,进而因果关系并没有绝对的形 而上学必然性。 定义 2 则从彻底的经验论出发,要 求在认识论或心理上定义因果关系,以避免产生绝 对必然的形而上学定义。 于是,以此为基础,看待因 果性形而上学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其一是彻底否 认因果性的存在,罗素早期就是如此认为的:“因果 律…是过去时代的遗物,就像君主制一般,它的残 存,只是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它是无害的。 ”〔2〕1 其二 是从认识论上得到的因果关系特征后,反过来从中 形成一个因果性形而上学的规定。 可以说,后一种 思路就是从休谟的定义 2 反推定义 1。 由于因果关系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上述前一 思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罗素后来也放弃了这一思 路。 而后一思路在自然科学中不会遇到太大的问 题,这是由于在自然科学中找到一种认识论特征往 往同时揭示了其他认识论特征的合理性,从而完整 揭示了因果性。 例如,发现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 反事实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操作使这两种 现象相互转换,那么也就同时发现了电磁转换的机 制。 但是,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问题的一个特点是 复杂性, 例如某段时期内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增 发货币与失业率降低这两个事件之间体现为复杂 的结合:即使我们认识到了增发货币与失业率降低 之间的某种共变“规律”,或者认识到了两者之间的 某种触发和反馈的链条,也不能确定是共变“规律” 还是触发反馈的链条,或是它们共同揭示了所要探 寻的因果性? 这一问题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 因果关系 存在的证据问题,也就是将休谟的定义 2 看作是对 因果关系的证据推理。 从证据理论的视野来看,社 会科学哲学中有两种理论为因果关系提供了相对 可靠的证据, 一个是可操控性理论(manipulability theory),另一个是机制论(mechanism theory)。 证据理论视野下社会科学因果关系问题 彭新波 (厦门大学 哲学系,厦门 361005) 摘要: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因果理论,一是可操控性理论,二是机制论。 然而,这两种理论在因果性 形而上学问题上相互排斥,难以互补地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 而在证据理论的视角下,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问 题可以被看作是因果假设的证据来源和推理问题。 诺顿(John D. Norton)的“质料”归纳理论、赖斯(Julian Reiss)的实用 主义证据理论以及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的认知因果性理论为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提供了新 的视角。 关键词:因果关系;证据;认识论;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当代西方科学论的经济学转向研究”(12YJA720019)。 作者简介:彭新波(1988—),湖南湘潭人,厦门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 系、证据理论以及贝叶斯方法等。 9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