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31卷第12期 实依赖关系是不可行的,而且对于整个社会复杂的 二、两种证据 运行进行介入也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伍沃德将 机制结构还原成一系列可操控的变量相关是不可 可操控性理论的基本理念是原因可以被用来行的。 操控结果。从证据理论的视角来理解,首先,在建构 机制论的因果理论则认为能让我们把握到两 因果贝叶斯网的工作中,佩尔( Pearl)和格里莫尔个对象之间的结合关系并将其认作是因果关系的 lamour)等人将数据处理为一系列概率独立性和是这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机制。从证据理论的 概率依赖性关系并以其作为相关因果假设的合理视角来看,机制论有如下特点:第一,与可操控性理 证据。为了使这些计算顺利进行,需要目标系统满论相同的是,机制论也是从认识论层面将两个对象 足一系列条件和假设112x。这些条件和假设共同排之间在时空中的结合作为因果关系的证据;不同的 除了许多虚假的或非因果性的概率相关。赖斯(J-是,机制论并不认为这种结合关系表征为反事实的 lian reiss)将这视为一个排除虚假证据而获致真实概率依赖关系,而是应表征为产生这种依赖的实质 证据的过程:“命题e=‘随机变量Ⅹ和Y是(样本上过程或活动。第二,因此,在社会科学中,社会机制 或经验上)相关的是假设h=X和Y是因果上联系各部分之间的生成过程和相互作用活动的证据组 的'表面证据。如果所有替代假设h“(例如,由于样成了因果假设的证据。赖斯认为,过程或机制的每 本误差造成的相关性’、由于ⅹ和Y的数据产生过一部分都是在自身的假设语境中建立起来的,这些 程是非稳定性的’造成的相关性、X和Y是逻辑假设形成了一个关于过程或机制的复杂假设,这个 上、概念上或数学上相关的’)可以被排除,那么e复杂的机制假设再形成对原初因果假设的支持。O 就是h的真实证据。”45 可以说,机制概念的生成性含义为社会科学中 第二,伍沃德( James Woodward)认为,科学中的多样的因果关系形式提供了合理的辩护,这一点克 因果效应广泛地体现为结果对作为原因的其他变服了可操控性因果理论以反事实概率依赖“过度决 量或要素的反事实依赖,尤其是在社会和行为科学定”因果关系而造成的困难。第三,机制概念本身具 中)。于是他将这种可操控的概率相关视为因果假有形而上学的内涵,这就反过来将因果关系的认识 设的唯一合理证据,并将其定义为“介入下的不变论特征定义成了其形而上学规定。第四,机制论的 性”,这就使得对因果关系的一种认识过程被定义困难是,许多生成过程和相互作用活动不能用形式 为因果性形而上学规定。当然,为了保证介入下不化语言来表达,这使得在机制论因果性形而上学的 变性对所探寻因果效应的充分性,伍沃德对“介入”意义上,单纯的依赖关系或函数关系就不能被视为 概念做了很多限制。 因果假设的证据,这有悖于具体的科学实践。 第三,然而,在社会科学的说明和预测中,还存 操控性概率依赖与社会机制作为社会科学 在其他作为因果假设的证据,如机制结构。如果将中因果假设的两种证据,同样是从认识论上对因果 因果关系在形而上学上唯一地规定为可操控的概关系的规定,可以说,它们互补地支持社会科学中 率相关,那么机制结构就不能被视作合理的证据 的因果假设。然而,可操控性理论和机制论各自都 这明显有悖于社会科学的实践。例如要说明一次经将这两种证据视为相互排斥的,这很大程度上是源 济危机,经济学家总是要通过货币政策、市场运行、自这两种理论各自试图从两种证据在认识论上乃 民众行为等等一些要素之间的机制来进行说明,并至方法论上的有效性重新建立唯一的因果性形而 且认为这种机制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潜在因果关上学。 系。对此,伍沃德认为,被视作因果关系的机制实际 上是由一系列“介入下不变性”关系组成的,归根结 不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证据 底因果关系仍是一种可操控的变量间相关性,没有 可操控性,机制既不会被认识,也不存在。6)需要 根据休谟彻底的经验论观点,从证据到因果假 注意的是,所谓的机制性因果关系说明的往往是观设的推理不能是演绎推理,只能是归纳推理。那么 察数据,而非实验数据。就如上述对一次经济危机方面,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就这 的说明,对于已经出现或正在出现的一些政策行为点而言,可操控性理论对“介入下不变性”关系做 和市场现象的数据,回溯过去进行介入而形成反事出了限制:这种不变性是在一定时空区间内的不变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31 卷 第 12 期 二、两种证据 可操控性理论的基本理念是原因可 以被用来 操控结果。 从证据理论的视角来理解,首先,在建构 因 果 贝 叶 斯 网 的 工 作 中,佩 尔(Pearl)和 格 里 莫 尔 (Glymour) 等人将数据处理为一系列概率独立性和 概率依赖性关系并以其作为相关因果假设的合理 证据。 为了使这些计算顺利进行,需要目标系统满 足一系列条件和假设〔3〕12-29。 这些条件和假设共同排 除了许多虚假的或非因果性的概率相关。 赖斯(Ju￾lian Reiss)将这视为一个排除虚假证据而获致真实 证据的过程:“命题 e=‘随机变量 X 和 Y 是(样本上 或经验上)相关的’是假设 h=‘X 和 Y 是因果上联系 的’表面证据。 如果所有替代假设 hi a (例如,‘由于样 本误差造成的相关性’、‘由于 X 和 Y 的数据产生过 程是非稳定性的’ 造成的相关性、‘X 和 Y 是逻辑 上、概念上 或数学上相 关的’)可以被 排除,那 么 e 就是 h 的真实证据。 ”〔4〕15 第二,伍沃德(James Woodward)认为,科学中的 因果效应广泛地体现为结果对作为原因的其他变 量或要素的反事实依赖,尤其是在社会和行为科学 中〔5〕8 。 于是他将这种可操控的概率相关视为因果假 设的唯一合理证据,并将其定义为“介入下的不变 性”, 这就使得对因果关系的一种认识过程被定义 为因果性形而上学规定。 当然,为了保证介入下不 变性对所探寻因果效应的充分性,伍沃德对“介入” 概念做了很多限制。 第三,然而,在社会科学的说明和预测中,还存 在其他作为因果假设的证据,如机制结构。 如果将 因果关系在形而上学上唯一地规定为可操控的概 率相关, 那么机制结构就不能被视作合理的证据, 这明显有悖于社会科学的实践。 例如要说明一次经 济危机,经济学家总是要通过货币政策、市场运行、 民众行为等等一些要素之间的机制来进行说明,并 且认为这种机制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潜在因果关 系。 对此,伍沃德认为,被视作因果关系的机制实际 上是由一系列“介入下不变性”关系组成的,归根结 底因果关系仍是一种可操控的变量间相关性,没有 可操控性,机制既不会被认识,也不存在。 〔6〕44-46 需要 注意的是,所谓的机制性因果关系说明的往往是观 察数据,而非实验数据。 就如上述对一次经济危机 的说明,对于已经出现或正在出现的一些政策行为 和市场现象的数据,回溯过去进行介入而形成反事 实依赖关系是不可行的,而且对于整个社会复杂的 运行进行介入也是不现实的。 也就是说,伍沃德将 机制结构还原成一系列可操控的变量相关是不可 行的。 机制论的因果理论则认为能让我们 把握到两 个对象之间的结合关系并将其认作是因果关系的 是这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机制。 从证据理论的 视角来看,机制论有如下特点:第一,与可操控性理 论相同的是,机制论也是从认识论层面将两个对象 之间在时空中的结合作为因果关系的证据;不同的 是,机制论并不认为这种结合关系表征为反事实的 概率依赖关系,而是应表征为产生这种依赖的实质 过程或活动。 第二,因此,在社会科学中,社会机制 各部分之间的生成过程和相互作用活动的证据组 成了因果假设的证据。 赖斯认为,过程或机制的每 一部分都是在自身的假设语境中建立起来的,这些 假设形成了一个关于过程或机制的复杂假设,这个 复杂的机制假设再形成对原初因果假设的支持。 〔7〕350 可以说,机制概念的生成性含义〔8〕98-99 为社会科学中 多样的因果关系形式提供了合理的辩护,这一点克 服了可操控性因果理论以反事实概率依赖“过度决 定”因果关系而造成的困难。 第三,机制概念本身具 有形而上学的内涵,这就反过来将因果关系的认识 论特征定义成了其形而上学规定。 第四,机制论的 困难是,许多生成过程和相互作用活动不能用形式 化语言来表达,这使得在机制论因果性形而上学的 意义上,单纯的依赖关系或函数关系就不能被视为 因果假设的证据,这有悖于具体的科学实践。 可操控性概率依赖与社会机制作为 社会科学 中因果假设的两种证据,同样是从认识论上对因果 关系的规定,可以说,它们互补地支持社会科学中 的因果假设。 然而,可操控性理论和机制论各自都 将这两种证据视为相互排斥的,这很大程度上是源 自这两种理论各自试图从两种证据在认识论上乃 至方法论上的有效性重新建立唯一的因果性形而 上学。 三、不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证据 根据休谟彻底的经验论观点,从证据到因果假 设的推理不能是演绎推理,只能是归纳推理。 那么 一方面,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就这 一点而言,可操控性理论对“介入下不变性”关系做 出了限制:这种不变性是在一定时空区间内的不变 1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