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学者针对组织裂变已进行了诸多探讨,但到目前为止,在国内管理学术界此类研究的成果相对 有限,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另外,虽然目前国外的组织裂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但 研究主题和基础理论却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制约着这些成果的指导价值的发挥,因而对现有 文献的脉络和结论进行整理和分析,打造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链条,对未来组织裂变研究的开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组织裂变,国内学者李志刚等(2011,2012)已经发表了学术研究回顾的文章,主要阐 述并归纳了裂变型新创企业的绩效测量指标和裂变型新创企业的绩效特点,梳理了组织裂变 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裂变型新创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但缺乏对组织裂变理论背景的系统性梳 理,而厘清组织裂变的理论背景对于把握该领域的核心观点、构建整合性的理论框架以及未来 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完善都极为关键。另外,自李志刚等(2011,2012)的综述文章发表以来,国外 有关组织裂变的研究数量持续上升,研究主题从组织裂变带来的经济效应更多地开始偏向于 裂变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承。不仅如此,相比于以往对于公司型裂变和学术型裂变的关 注,学者们近年来对于创业型裂变的关注度也持续提升,尤其是关于创业型裂变影响因素的研 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鉴于此,本文回顾了组织裂变的定义、类型与过程,重点对组织裂变的理论 基础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通过对组织裂变的最新研究进展的追踪,从公司型裂变、学术型裂 变和创业型裂变这三种组织裂变类型进一步归纳和整理了裂变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最 后,本文通过对硏究现状的评析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研究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 为组织裂变的中国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组织裂变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组织裂变的概念与特征 裂变( spin off/spin out)是进入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常被用来指从已经存在的事物 中形成新事物的过程或现象。在管理学领域中,裂变则意味着从现有组织(母体企业或母公司) 中形成或诞生新企业(裂变新创企业)的过程( Wallin,2012),其中现有组织指的是一个企业、 大学或研究中心。组织裂变具有显著的遗传属性,该属性也是裂变新创企业区别于一般新创企 业的主要特征。由于裂变新创企业来源于现有组织,通过裂变所形成的新创企业与母公司之间 保留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为裂变新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禀赋。组 织裂变过程中从母体企业所转移的核心元素,即人或知识/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裂变 新创企业克服资源供给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新进入缺陷( Oviatt和 McDougal,1994)。 (二)组织裂变的分类 现有研究大多根据组织裂变来源主体的类别,将组织裂变划分为学术型裂变( academi university spin-offs)、公司型裂变( corporate spin- off/spin-out)和创业型裂变( entrepreneurial spin-off)学术型裂变是指研究者(如学生或教职工)为了探索和开发新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离 开大学或研究单位创立新企业的过程( Clarysse等,2005;Wlin和 Dahlstrand,2006)。创业型裂 变则通常由怀有对母公司不满情绪的员工个体自主发起,是指其离开母公司创立新企业的过 程( Klepper,2007)。而公司型裂变是资产剥离的一种方式(vda和 Mitchel,2018)。当公司(母 体企业)将一部分业务单元剥离出去之后,被剥离的这部分业务单元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裂 变新创企业)进行运营,但同时这一主体又与母公司保持一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关系,这时公 司型裂变就产生了(Ito和Rose,2010)。以往研究常将公司型裂变与创业型裂变混而用之 ( Garvin,1983; Semadeni,2003),但公司型裂变与创业型裂变截然不同。具体而言,公司型裂变 主要涉及母体企业中的一部分业务单元被剥离出去独立运营的过程,发起者是母体企业,并且 141 组织裂变研究进展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学者针对组织裂变已进行了诸多探讨,但到目前为止,在国内管理学术界此类研究的成果相对 有限,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另外,虽然目前国外的组织裂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但 研究主题和基础理论却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制约着这些成果的指导价值的发挥,因而对现有 文献的脉络和结论进行整理和分析,打造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链条,对未来组织裂变研究的开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组织裂变,国内学者李志刚等(2011,2012)已经发表了学术研究回顾的文章,主要阐 述并归纳了裂变型新创企业的绩效测量指标和裂变型新创企业的绩效特点,梳理了组织裂变 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裂变型新创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但缺乏对组织裂变理论背景的系统性梳 理,而厘清组织裂变的理论背景对于把握该领域的核心观点、构建整合性的理论框架以及未来 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完善都极为关键。另外,自李志刚等(2011,2012)的综述文章发表以来,国外 有关组织裂变的研究数量持续上升,研究主题从组织裂变带来的经济效应更多地开始偏向于 裂变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承。不仅如此,相比于以往对于公司型裂变和学术型裂变的关 注,学者们近年来对于创业型裂变的关注度也持续提升,尤其是关于创业型裂变影响因素的研 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鉴于此,本文回顾了组织裂变的定义、类型与过程,重点对组织裂变的理论 基础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通过对组织裂变的最新研究进展的追踪,从公司型裂变、学术型裂 变和创业型裂变这三种组织裂变类型进一步归纳和整理了裂变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最 后,本文通过对研究现状的评析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研究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 为组织裂变的中国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  组织裂变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一)组织裂变的概念与特征 裂变(spin off/spin out)是进入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常被用来指从已经存在的事物 中形成新事物的过程或现象。在管理学领域中,裂变则意味着从现有组织(母体企业或母公司) 中形成或诞生新企业(裂变新创企业)的过程(Wallin,2012),其中现有组织指的是一个企业、 大学或研究中心。组织裂变具有显著的遗传属性,该属性也是裂变新创企业区别于一般新创企 业的主要特征。由于裂变新创企业来源于现有组织,通过裂变所形成的新创企业与母公司之间 保留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为裂变新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禀赋。组 织裂变过程中从母体企业所转移的核心元素,即人或知识/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裂变 新创企业克服资源供给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新进入缺陷(Oviatt和McDougall,1994)。 (二)组织裂变的分类 现有研究大多根据组织裂变来源主体的类别,将组织裂变划分为学术型裂变(academic/ university spin-offs)、公司型裂变(corporate spin-off/spin-out)和创业型裂变(entrepreneurial spin-off)。学术型裂变是指研究者(如学生或教职工)为了探索和开发新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离 开大学或研究单位创立新企业的过程(Clarysse等,2005;Wallin和Dahlstrand,2006)。创业型裂 变则通常由怀有对母公司不满情绪的员工个体自主发起,是指其离开母公司创立新企业的过 程(Klepper,2007)。而公司型裂变是资产剥离的一种方式(Vidal和Mitchell,2018)。当公司(母 体企业)将一部分业务单元剥离出去之后,被剥离的这部分业务单元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裂 变新创企业)进行运营,但同时这一主体又与母公司保持一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关系,这时公 司型裂变就产生了(Ito和Rose,2010)。以往研究常将公司型裂变与创业型裂变混而用之 (Garvin,1983;Semadeni,2003),但公司型裂变与创业型裂变截然不同。具体而言,公司型裂变 主要涉及母体企业中的一部分业务单元被剥离出去独立运营的过程,发起者是母体企业,并且 组织裂变研究进展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 14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