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9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1卷 6e5=100I(δCHs/H5-6Ch5/h5) (10) 及第讠架到末架的各架入口凸度遗传影响系数有 式中,5为末架出口平坦度,IU;Ch5为末架出口凸 关,从方案(1)到(4),第i架弯辊力对出口板形的影 度,m;K22为第i架板形板厚解耦设计后弯辊力 响系数逐渐增加,即调节手段的有效性逐渐增强:再 对出口板形的影响系数,hmkN一1;KcH:为第i架 次,从方案(1)到(4),凸度控制的滞后时间逐渐 入口凸度对出口凸度的遗传影响系数;η未比例凸 减小,即凸度控制主通道的动态特性逐渐优化, 度变化量向平坦度转化的比例因子,经验参数 2,2凸度平坦度解耦设计与解耦控制策略 由式(8)~(10),联解可得机组出口增量凸度方 凸度平坦度耦合模型是一个典型的P规范耦 程和增量平坦度方程,考虑各架弯辊力内环动态特 合模型,参考板形板厚解耦设计,仍采用V规范解 性及控制滞后时间后,即可建立控制方案i下的凸 耦环节前馈解耦方式且解耦环节置于控制器和控制 度平坦度耦合模型,如下: 对象之间的解耦方案,理想解耦环节如下: 8Ch5 0 Jaz GFs òF N12 11) LN:21 0 65 Ji21 Gre Ji22 CEs 其中,m=K2 -J2 Ges/(Jil1 GFie KcH;J21=1007(1/H5- =t1 21G年es1(h2Gp) 0 KCH5/hs)K22 KCHj: J12= K522;Jh22= (13) =1 考虑解耦环节的可行性,采用半解耦方式,即省 一100K522/h5;J1、12、J21和J22为控制方案i 略解耦环节N:2,仅消除凸度控制对平坦度控制的 下凸度平坦度耦合模型的静态增益系数;t5为第i 耦合影响.半解耦设计后,广义凸度平坦度控制对 架弯辊力调节末架出口板形的滞后时间;GF:和G5 象的输入输出关系如下: 分别为i架和末架弯辊力执行内环等效动态特性, 8Ch5 各架近似相等. 8e5 为定量描述各控制方案下的凸度平坦度耦合特 性,采用静态增益法对各耦合模型进行分析],计 Jill Gries Ji12 GFs (14) 算可知各凸度平坦度耦合模型的静态相对增益矩阵 0 Ji22 Grsl LδF 完全相同,如下: 本文所研究的凸度平坦度是带钢的二次凸度和 Hs KCH5/h5 1-Hs KCH5/h5 与之对应的二次平坦度,冷连轧多在末机架采用分 L- L1-Hs KCH5/hs Hs KCH5/hs 段式板形仪实测平坦度,进而调节倾斜、弯辊力、窜 =1,2,3,4 (12) 辊、分段冷却等消除各种平坦度偏差,其中弯辊力用 各控制方案下,凸度控制和平坦度控制之间存 于消除二次平坦度偏差.因此,凸度平坦度解耦控 在耦合影响关系且耦合强度相同,其静态相对增益 制中仍采用原平坦度控制系统,仅需增加凸度反馈 矩阵仅与末架出入口厚度、入口凸度遗传系数相关, 控制器和凸度平坦度解耦环节即可,如图2所示· 但凸度、平坦度控制特性存在较大差别,首先,各控 采用PID算法设计凸度反馈控制器,其弯辊力调节 制方案下J12、J22完全相同,即末架弯辊力对出口 量和平坦度反馈控制系统的弯辊力调节量经凸度平 凸度和平坦度的影响系数不变:其次,、J21和第 坦度解耦环节进行计算后,输出到相应机架的板形 i架板形板厚解耦后的弯辊力板形影响系数K22以 板厚解耦环节即可, Na 图2控制方案i的凸度平坦度解耦控制系统 Fig.2 Crown and flatness decoupling control system for control scheme iδεh5=100η(δCH5/H5-δCh5/h5) (10) 式中‚εh5为末架出口平坦度‚IU;Ch5为末架出口凸 度‚μm;Ki22为第 i 架板形板厚解耦设计后弯辊力 对出口板形的影响系数‚μm·kN -1 ;KCHi为第 i 架 入口凸度对出口凸度的遗传影响系数;η未比例凸 度变化量向平坦度转化的比例因子‚经验参数. 由式(8)~(10)‚联解可得机组出口增量凸度方 程和增量平坦度方程‚考虑各架弯辊力内环动态特 性及控制滞后时间后‚即可建立控制方案 i 下的凸 度平坦度耦合模型‚如下: δCh5 δεh5 = Ji11CF ie -τi5 s Ji12GF5 Ji21GF ie -τi5 s Ji22CF5 δFi δF5 (11) 其中‚Ji11= Ki22∏ 5 j= i+1 KCHj;Ji21=100η(1/H5 - KCH5/h5) Ki22 ∏ 4 j= i+1 KCHj; Ji12 = K522; Ji22= -100ηK522/h5;Ji11、Ji12、Ji21和 Ji22为控制方案 i 下凸度平坦度耦合模型的静态增益系数;τi5为第 i 架弯辊力调节末架出口板形的滞后时间;GF i和 GF5 分别为 i 架和末架弯辊力执行内环等效动态特性‚ 各架近似相等. 为定量描述各控制方案下的凸度平坦度耦合特 性‚采用静态增益法对各耦合模型进行分析[8-9]‚计 算可知各凸度平坦度耦合模型的静态相对增益矩阵 完全相同‚如下: LJi= H5KCH5/h5 1- H5KCH5/h5 1- H5KCH5/h5 H5KCH5/h5 ‚ i=1‚2‚3‚4 (12) 各控制方案下‚凸度控制和平坦度控制之间存 在耦合影响关系且耦合强度相同‚其静态相对增益 矩阵仅与末架出入口厚度、入口凸度遗传系数相关‚ 但凸度、平坦度控制特性存在较大差别.首先‚各控 制方案下 Ji12、Ji22完全相同‚即末架弯辊力对出口 凸度和平坦度的影响系数不变;其次‚Ji11、Ji21和第 i 架板形板厚解耦后的弯辊力板形影响系数 Ki22以 及第 i 架到末架的各架入口凸度遗传影响系数有 关‚从方案(1)到(4)‚第 i 架弯辊力对出口板形的影 响系数逐渐增加‚即调节手段的有效性逐渐增强;再 次‚从方案(1)到(4)‚凸度控制的滞后时间 τi5逐渐 减小‚即凸度控制主通道的动态特性逐渐优化. 2∙2 凸度平坦度解耦设计与解耦控制策略 凸度平坦度耦合模型是一个典型的 P 规范耦 合模型.参考板形板厚解耦设计‚仍采用 V 规范解 耦环节前馈解耦方式且解耦环节置于控制器和控制 对象之间的解耦方案‚理想解耦环节如下: Ni= 0 Ni12 Ni21 0 = 0 - Ji12GF5/( Ji11GF ie -τi5 s ) - Ji21GF ie -τi5 s/( Ji22GF5) 0 (13) 考虑解耦环节的可行性‚采用半解耦方式‚即省 略解耦环节 Ni12‚仅消除凸度控制对平坦度控制的 耦合影响.半解耦设计后‚广义凸度平坦度控制对 象的输入输出关系如下: δCh5 δεh5 = Ji11GF ie -τi5 s Ji12GF5 0 Ji22GF5 δFi δF5 (14) 本文所研究的凸度平坦度是带钢的二次凸度和 与之对应的二次平坦度‚冷连轧多在末机架采用分 段式板形仪实测平坦度‚进而调节倾斜、弯辊力、窜 辊、分段冷却等消除各种平坦度偏差‚其中弯辊力用 于消除二次平坦度偏差.因此‚凸度平坦度解耦控 制中仍采用原平坦度控制系统‚仅需增加凸度反馈 控制器和凸度平坦度解耦环节即可‚如图2所示. 采用 PID 算法设计凸度反馈控制器‚其弯辊力调节 量和平坦度反馈控制系统的弯辊力调节量经凸度平 坦度解耦环节进行计算后‚输出到相应机架的板形 板厚解耦环节即可. 图2 控制方案 i 的凸度平坦度解耦控制系统 Fig.2 Crown and flatness decoupling control system for control scheme i ·494·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1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