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形式的论述中。如前面所引归庄《玉山诗集序》论诗体云:“格如人五官四体,有定位 不可易,易位则非人矣。唱归庄所说的格",指诗之体格,即诗之体制形式,诗之体如人 之体,五官四肢各有定位,不可变易。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论杜甫诗云:“惟赠李 白、汝阳、哥舒、见素诸作,格调严,体骨匀称。”体骨匀称”,是说《赠李白》等诗的 体制形式特点,这些诗结构布局合理,犹如人的体格骨骼匀称一样。以人体骨骼论诗之 体制形式,表明诗体具有人的生命体的特征,才是美的体制形式。古代以人体喻文体的 论述很多,前而已有不少引述,这些论述表明了中国古人的这一文学观念:即作品文体 应具有生命特征。这种文学观使古人不把文体形式仅仅看作无关紧要的物质外壳,而是 促使文学家们致力于活力充溢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古代文论家论文体形式,讲究整体 性、有机性,讲究面目、肌肤、骨骼、筋络、血脉的完整,目的是要求作品体制本身具 备生命的特征 2)、结构 结构指对作品内容材料的安排组织与布局设置,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结构,作者先写 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安排处理材料,这就涉及结构问题,宋代范温《潜溪诗眼》云 然而自古有文章,便有布置,讲学之土不可不知也。 古代文论中结构又称布局”、“间架、“布置”、"组织、嶂章法等。刘勰《文心雕龙》的 《附会》篇《熔裁》篇系统地论述了结构理论,《附会》篇提岀“总文理,统首尾,定与 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的结构方法。《熔裁》篇提岀“首尾圆合,条贯统 序”,“篇章户牖,左右相瞰'的结构原则 结构与作品的美学价值密切相关,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四云 诗而从头做起,大抵平常,得句成篇者乃佳。得句即有意,便须布局,有好句而无 局,亦不成诗 这是说,诗有精彩诗句但缺乏合理的结构,“亦不成诗,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回 借薛宝钗之口论述了作家结构安排应如工匠建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 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不然,“栏杄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 来”。因此,结构十分重要,古人亦非常重视。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定位》云:“凡制 于文,先布其位。"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 满。戏曲、小说篇幅较大,情节复杂,因而结构更为重要,李渔《闲情偶寄》论剧本创 作将结构列为第一,提出“填词首要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毛宗岗、金圣叹对小说结构 有精辟论述,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完整结构赞叹不已,认为此书有六起六结”, 有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说:“《水浒传》七十回 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馀纸只是一篇文字。"高度赞扬《水浒传》的严整结构 古代文论家论结构,表现岀对结构三方面特征的强调,即重完整,重匀称,重虚实。 完整的结构是古人创作的艺术理想,整体观念也是古代文论家关于结构理论的岀发点。 前面所论文体的整体完整性,主要表现在结构方面,此处不再赘述。古代理论家之所以 特别重视结构的完整性,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一部作品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唭其中 的每一成分都不能离开这个结构而独立存在"’,结构体的每一成分应相互关联,彼此呼 应,只有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在表情达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结构完整不但是文 学作品的本来要求,而且结构只有完整,才能使文体具有生命体之特征。另外,古人常 以生命体结构喻文体结构,如首尾周密”、首尾圆合”、“首尾相应",“胞胎未就,先为全 形等,这种比喻本身说明,古人的整体结构观,渗透着浓重的生命意识。 匀称是古代文论家对作品结构提岀的又一标准。姜夔要求作品应“首尾匀称,腰腹肥满 胡应麟在《诗薮》中常以“体骨匀称"、"肌骨匀称评诗。匀称是着眼于作品结构部分之间 的比例应适中均匀,不能比例失衡,若作品各部分之间不成比例,“前面有馀,后而不 足”,或者相反,则必然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结构匀称,要求作家必须处理好作品各部 分之间的结构比例,使远近疏密,不多不少,和谐适当。匀称体现了和谐原则对于结构形式的论述中。如前面所引归庄《玉山诗集序》论诗体云:“格如人五官四体,有定位, 不可易,易位则非人矣。”归庄所说的“格”,指诗之体格,即诗之体制形式,诗之体如人 之体,五官四肢各有定位,不可变易。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四论杜甫诗云:“惟赠李 白、汝阳、哥舒、见素诸作,格调严,体骨匀称。”“体骨匀称”,是说《赠李白》等诗的 体制形式特点,这些诗结构布局合理,犹如人的体格骨骼匀称一样。以人体骨骼论诗之 体制形式,表明诗体具有人的生命体的特征,才是美的体制形式。古代以人体喻文体的 论述很多,前而已有不少引述,这些论述表明了中国古人的这一文学观念:即作品文体 应具有生命特征。这种文学观使 古人不把文体形式仅仅看作无关紧要的物质外壳,而是 促使文学家们致力于活力充溢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古代文论家论文体形式,讲究整体 性、有机性,讲究面目、肌肤、骨骼、筋络、血脉的完整,目的是要求作品体制本身具 备生命的特征。 (2)、结构 结构指对作品内容材料的安排组织与布局设置,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结构,作者先写 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安排处理材料,这就涉及结构问题,宋代范温《潜溪诗眼》云: 然而自古有文章,便有布置,讲学之士不可不知也。 古代文论中结构又称“布局”、“间架”、“布置”、“组织”、“章法”等。刘勰《文心雕龙》的 《附会》篇《熔裁》篇系统地论述了结构理论,《附会》篇提出“总文理,统首尾,定与 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的结构方法。《熔裁》篇提出“首尾圆合,条贯统 序”,“篇章户牖,左右相瞰”的结构原则。 结构与作品的美学价值密切相关,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四云: 诗而从头做起,大抵平常,得句成篇者乃佳。得句即有意,便须布局,有好句而无 局,亦不成诗。 这是说,诗有精彩诗句但缺乏合理的结构,“亦不成诗”,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借薛宝钗之口论述了作家结构安排应如工匠建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 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不然,“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 来”。因此,结构十分重要,古人亦非常重视。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定位》云:“凡制 于文,先布其位。”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 满。”戏曲、小说篇幅较大,情节复杂,因而结构更为重要,李渔《闲情偶寄》论剧本创 作将结构列为第一,提出“填词首要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毛宗岗、金圣叹对小说结构 有精辟论述,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完整结构赞叹不已,认为此书有“六起六结”, 有“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说:“《水浒传》七十回, 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馀纸只是一篇文字。”高度赞扬《水浒传》的严整结构。 古代文论家论结构,表现出对结构三方面特征的强调,即重完整,重匀称,重虚实。 完整的结构是古人创作的艺术理想,整体观念也是古代文论家关于结构理论的出发点。 前面所论文体的整体完整性,主要表现在结构方面,此处不再赘述。古代理论家之所以 特别重视结构的完整性,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一部作品应该是一个完整 的有机体,“其中 的每一成分都不能离开这个结构而独立存在”,结构体的每一成分应相互关联,彼此呼 应,只有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在表情达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结构完整不但是文 学作品的本来要求,而且结构只有完整,才能使文体具有生命体之特征。另外,古人常 以生命体结构喻文体结构,如“首尾周密”、“首尾圆合”、“首尾相应”,“胞胎未就,先为全 形”等,这种比喻本身说明,古人的整体结构观,渗透着浓重的生命意识。 匀称是古代文论家对作品结构提出的又一标准。姜夔要求作品应“首尾匀称,腰腹肥满”。 胡应麟在《诗薮》中常以“体骨匀称”、“肌骨匀称”评诗。匀称是着眼于作品结构部分之间 的比例应适中均匀,不能比例失衡,若作品各部分之间不成比例,“前面有馀,后而不 足”,或者相反,则必然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结构匀称,要求作家必须处理好作品各部 分之间的结构比例,使远近疏密,不多不少,和谐适当。匀称体现了和谐原则对于结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