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破题…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 珠,抱而不脱。颈联…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放一句作散场;如 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云 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 意要变化.. 这是论律诗创作的技法要求,一首律诗,短短八句,首联要写出高远的气势,颔联要承 上启下,颈联要有变化转折,尾联要“自去自回"’,呼应前面。这只是对律诗创作的大致要 求,不一定是必须恪守不变的僵硬公式,但这种要求说明了一点,律诗体制虽短小,但 却转折变化,灵动活泼,能给人以生命感。总这,中国古人从不把作品形式看作僵硬的 外壳,形式的诸因素有机结合,具有变化性。有变化,才有生命力,才能显示出生命特 征。变化性、节奏性是生命的基本活动规律,同样也是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规 律,缺乏变化属性的作品形式,只能是僵死的形式 3、文学作品生命形式的构成要素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活力充溢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古代文论家对文 学作品形式的讨论主要包括文体、结构、文辞、文势、文脉等。这些要素都具有十分丰 富的内容,这里无法全面论述,而只能从生命特征的角度进行讨论 (1)、文体 文体,中国古人又称体、体格、体制、体裁等,指文学作品的本体格式,或文本体 制,是关于作品体制形式的概念,类似今天所说的体裁。中国古人关于文体的论述极其 丰富。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来文体就非常繁多,几乎各个朝代都有独立的文体。《诗 经》中已有风、雅、颂三体,《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类。之后,文体日 丰。随着文学的发展。文体理论也不断丰富,到魏晋南北朝,已建立了完备的文体论。 曹丕《典论论文》有四科八体之说,陆机《文赋》列岀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十类文 体。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的《翰林论》都是文体论著作。萧统编《文选》分 类列诗文作品七十余类。刘勰《文心雕龙》中文体论二十余篇,论及各种文体七十余 类。唐宋以降,文章总集不断出现,如宋人姚铉的《唐文粹》,真德秀的《文章正 宗》,明人吴纳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古文家姚鼐编的《古文 辞类纂》等都是很有影响的文集。中国古人对文体十分重视,《墨子》云:“立辞而不明 于其类,则必困矣。"这是我国较早的关于文体论的论述。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 云:“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严羽《沦浪诗话·诗辨》论诗法有五,以体制为第一。吴 纳《文章辨体序说·诸儒总论作文法》引倪思语云:“文章以体制为先。文体之重要,是 因为一定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体制格式,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诗不同于词,文不同于诗, 戏曲、小说各各不同,徐师曾《文体明辨序》云 夫文章之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为堂必敞,为室必奥,为台必四 方而高,为楼必狭而修曲…..夫固各有当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 识者鲜矣,况文章乎! 文体各有其具体的规定性,作家创作要遵守文体的自身规律,否则,诗不类诗,文不类 文,终会“见笑于识者 古代文论家以生命的眼光看待文学,古代文体论也渗透着浓重的生命意识,这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体的确立和使用受主体生命精神、生命态度的制约,也就是刘 勰所论述的因情立体”。作家创作使用何种文体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按主体生命精神的 表现需要而确定的,因而,文体与作家的生命精神相-致。第二,古代文论家认为,文 学作品的文体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人的生命体的形式,这种观念表现在古代文论家对文体破题……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 珠,抱而不脱。颈联……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放一句作散场;如 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云: 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 意要变化……。 这是论律诗创作的 技法要求,一首律 诗,短短八句,首联要写出高远的气势,颔联要承 上启下,颈联要有变化转折,尾联要“自去自回”,呼应前面。这只是对律诗创作的大致要 求,不一定是必须恪守不变的僵硬公式,但这种要求说明了一点,律诗体制虽短小,但 却转折变化,灵动活泼,能给人以生命感。总这,中国古人从不把作品形式看作僵硬的 外壳,形式的诸因素有机结合,具有变化性。有变化,才有生命力,才能显示出生命特 征。变化性、节奏性是生命的基本活动规律,同样也是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规 律,缺乏变化属性的作品形式,只能是僵死的形式。 3、文学作品生命形式的构成要素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活力充溢 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古代文论家对文 学作品形式的讨论主要包括文体、结构、文辞、文势、文脉等。这些要素都具有十分丰 富的内容,这里无法全面论述,而只能从生命特征的角度进行讨论。 (1)、文体 文体,中国古人又称体、体格、体制、体裁等,指文学作品的本体格式,或文本体 制,是关于作品体制形式的概念,类似今天所说的体裁。中国古人关于文体的论述极其 丰富。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来文体就非常繁多,几乎各个朝代都有独立的文体。《诗 经》中已有风、雅、颂三体,《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类。之后,文体日 丰。随着文学的发展。文体理论也不断丰富,到魏晋南北朝,已建立了完备的文体论。 曹丕《典论·论文》有四科八体之说,陆机《文赋》列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十类文 体。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的《翰林论》都 是文体论著作。萧统编《文选》分 类列诗文作品七十余类。刘勰《文心雕龙》中文体论二十余篇,论及各种文体七十余 类。唐宋以降,文章总集不断出现,如宋人姚铉的《唐文粹》,真德秀的《文章正 宗》,明人吴纳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古文家姚鼐编的《古文 辞类纂》等都 是很有影响的文集。中国古人对文体十分重视,《墨子》云:“立辞而不明 于其类,则必困矣。”这是我国较早的关于文体论的论述。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 云:“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严羽《沦浪诗话·诗辨》论诗法有五,以体制为第一。吴 纳《文章辨体序说·诸儒总论作文法》引倪思语云:“文章以体制为先。”文体之重要,是 因为一定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体制格式,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诗不同于词,文不同于诗, 戏曲、小说各各不同,徐师曾《文体明辨序》云: 夫文章之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为堂必敞,为室必奥,为台必四 方而高,为楼必狭而修曲……夫固各有当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 识者鲜矣,况文章乎! 文体各有其具体的规定性,作家创作要遵守文体的自身规律,否则,诗不类诗,文不类 文,终会“见笑于识者”。 古代文论家以生命 的眼光看待文学,古代文体论也渗透着浓重的生命意识,这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体的确立和使用受主体生命精神、生命态度的制约,也就是刘 勰所论述的“因情立体”。作家创作使用何种文体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按主体生命精神的 表现需要而确定的,因而,文体与作家的生命精神相一致。第二,古代文论家认为,文 学作品的文体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人的生命体的形式,这种观念表现在古代文论家对文体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