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物理与工程Vol.31No.52021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 德铸魂山。“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 2思政对象的宏观分类与思政路径的微观渗透 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既是新时代新的教育使命, 也是新的教育理念。2021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十 对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本科生的主要 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推进高校治理的大环境 构成一般为普通本科生、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民 下,课程思政作为治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 族生和留学生等,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同样的 节,如何将其与课程教育科学有效地融合是高校 思政方法不仅不切实际,更将影响课程思政的成 教师深入践行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效。同时,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如仅仅局限于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类课程要与思想 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未免过于狭隘和以偏概 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 全,难以引起学生的普遍共鸣。因此,着力于课程 政不应是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而应 思政推行范围的广度和思政内容的深度,教师一 是两者在有机融合后的协同强化。因此,在教学 方面自身要深刻理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 中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进行有意识、有方向的渗 史任务和要求,注重对于“四史”的学习,修炼立德 透,对于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综合性人 树人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 才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内涵和社会意义。 类别,开展从课上到课下、从知识到思想、从理论 到应用等多路径课程思政渗透的研究,使“思政 1《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与条件 因子如同“盐溶于水”般融入学生的思想,进而对 学生起到浸润、教化、启悟的作用,实现课程思政 高校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 的倍增效应。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近年来的教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课程则是高校育 学实践中,课程思政路径主要分为课堂教学、日常 人的核心。《大学物理》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公共 生活和学科竞赛三个部分。 基础必修课程,其课程特征决定了大学物理课程 首先,大学课堂作为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 思政具有以下三点独特的优势与条件。第一,课 思想浸润于一体的载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程受益学生广泛。众所周知,高校所有理工农医 主渠道。对于普通本科生,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挖 类专业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随着我国高等教 掘具体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结合物理学 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文科类专业, 发展史与我国科学家在近代物理领域做出的贡献 壁如管理学、法学、金融学等专业也开设《大学物 激励学生守正创新,树立民族自信和历史责任感: 理》课程;第二,课程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有效衔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互动环节 接。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物理 结合“四史”展开中、外价值观的对比和讨论,深化 素养、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和求是情怀,体现了课 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中崇高价值的理 程育人的基本要求,其理论内涵与当代科技的创 性认识,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促使学生在中 新与发展紧密相联,以《大学物理》作为思政教育 外文化交汇的浪潮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民 的有效载体,能够有效实现思政元素的科学性和 族生和留学生,教师着力于在教学内容中有效融 实效性。第三,课程内容中思政教育元素丰厚。 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通 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电磁感应现象的应 过物理原理阐述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例如讲解 用,无不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善于观 同一直线上简谐振动的合成时,学生通过学习明 察、敢于创新的品质;从“两弹一星”的元勋到“墨 白了振动的步调是相同还是相反,对合振动能量 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处处彰显着物 的影响非常巨大。教师就这一物理现象适时地探 理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从光的波粒二象性 讨其社会意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群体能否步调 到熵的物理内涵及应用,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致地向前推进,对于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的高度反映。因此,以《大学物理》课程为切入点 中国因为有党的统一领导,所以能顺利实现诸如 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 人口普查、疫情防控和疫苗注射等社会公共事业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很好地起到以点带 的同步推进和有效落实。 面、整体推进的积极作用和示范效果。 其次,日常生活是思政教育的来源和基础,也物理与工程 Vol.31 No.5 2021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 德铸魂[1]。“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既是新时代新的教育使命, 也是新的教育理念。2021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十 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推进高校治理的大环境 下,课程思政作为治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 节,如何将其与课程教育科学有效地融合是高校 教师深入践行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类课程要与思想 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 政不应是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而应 是两者在有机融合后的协同强化。因此,在教学 中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进行有意识、有方向的渗 透,对于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综合性人 才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内涵和社会意义。 1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与条件 高校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课程则是高校育 人的核心。《大学物理》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公共 基础必修课程,其课程特征决定了大学物理课程 思政具有以下三点独特的优势与条件。第一,课 程受益学生广泛。众所周知,高校所有理工农医 类专业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随着我国高等教 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文科类专业, 譬如管理学、法学、金融学等专业也开设《大学物 理》课程;第二,课程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有效衔 接。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物理 素养、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和求是情怀,体现了课 程育人的基本要求,其理论内涵与当代科技的创 新与发展紧密相联,以《大学物理》作为思政教育 的有效载体,能够有效实现思政元素的科学性和 实效性。第 三,课 程 内 容 中 思 政 教 育 元 素 丰 厚。 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电磁感应现象的应 用,无不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善于观 察、敢于创新的品质;从“两弹一星”的元勋到“墨 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处处彰显着物 理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从光的波粒二象性 到熵的物理内涵及应用,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高度反映。因此,以《大学物理》课程为切入点 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很好地起到以点带 面、整体推进的积极作用和示范效果。 2 思政对象的宏观分类与思政路径的微观渗透 对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本科生的主要 构成一般为普通本科生、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民 族生和留学生等,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同样的 思政方法不仅不切实际,更将影响课程思政的成 效。同时,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如仅仅局限于课 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未免过于狭隘和以偏概 全,难以引起学生的普遍共鸣。因此,着力于课程 思政推行范围的广度和思政内容的深度,教师一 方面自身要深刻理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 史任务和要求,注重对于“四史”的学习,修炼立德 树人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 类别,开展从课上到课下、从知识到思想、从理论 到应用等多路径课程思政渗透的研究,使“思政” 因子如同“盐溶于水”般融入学生的思想,进而对 学生起到浸润、教化、启悟的作用,实现课程思政 的倍增效应。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近年来的教 学实践中,课程思政路径主要分为课堂教学、日常 生活和学科竞赛三个部分。 首先,大学课堂作为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 思想浸润于一体的载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对于普通本科生,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挖 掘具体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结合物理学 发展史与我国科学家在近代物理领域做出的贡献 激励学生守正创新,树立民族自信和历史责任感;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互动环节 结合“四史”展开中、外价值观的对比和讨论,深化 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中崇高价值的理 性认识,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促使学生在中 外文化交汇的浪潮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民 族生和留学生,教师着力于在教学内容中有效融 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通 过物理原理阐述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例如讲解 同一直线上简谐振动的合成时,学生通过学习明 白了振动的步调是相同还是相反,对合振动能量 的影响非常巨大。教师就这一物理现象适时地探 讨其社会意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群体能否步调 一致地向前推进,对于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因为有党的统一领导,所以能顺利实现诸如 人口普查、疫情防控和疫苗注射等社会公共事业 的同步推进和有效落实。 其次,日常生活是思政教育的来源和基础,也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