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对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 1908年比一西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IA)的概念,该量表把测验项目依难度大小归入相 应的年龄组,编成年龄量表,以智力年龄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所谓智力年龄,是指在智力 年龄量表上实际所达到的年龄,又被称为心理年龄(MA)。例如一个实际年龄为7岁的儿童 他若能通过7岁量表,则其智力年龄也为7岁,表示他达到7岁的智力水平:如若他能通过 8岁量表,则其智力年龄就为8岁,表示他达到了8岁的智力水平。但在实际测试中,被试 往往在某个低年龄水平的题目上失败,却通过了更高年龄水平的题目。因此求智力年龄,首 先必须确定基础年龄。一般把正确回答了全部问题的最高年龄作为基础年龄,基础年龄加上 完成高年龄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这个和值就是被试的智力年龄。例如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奈 量表中,每个年龄组都有6个测题,答对每题得智龄2个月。某被试5岁组题目全部通过, 6岁组通过4题,7岁组通过3题,8岁组通过2题,则其智力年龄 =5(岁)+4x2(月)+3×2(月)+2×2(月)=5岁+18个月=6岁6个月。这样所得的智力年龄,只表 示个人当时的智力发展水平,并不能作为直接表示个人智力发展优劣的标准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W. Stern)首先提出用一个比率或商数的方法来表示智力水平。他 认为比一西量表所使用的智力年龄,只能表示绝对的智力水平而不能表示比较的或相对的智 力水平。例如一个6岁儿童智龄为8岁,一个10岁儿童智龄为12岁,两者的智龄都是早两 岁,仿佛智力水平相等,但由于实龄大小不同,其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个差异用智力年龄无 法表示。于是斯特恩提出用心智商数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其公式为:心智商数=智龄/ 实龄。根据这个公式,上述6岁儿童的心智商数为8/6=1.33,而10岁儿童的心智商数为 12/10=1.2。这样就可以表示这两个儿童的智力差异了 916年推孟在他修订的斯-比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他认为 心智商数常常是一个小数,既繁琐又不易理解,于是他主张将心智商数乘以100,并称作智 力商数,简称比率智商或智商(IQ)。其公式为:智商(IQ)=智龄/实龄×100。根据这个公式 上述两个儿童的智商分别为133和120。斯-比量表在计算智商时对实际年龄有一些特殊规 定。1916年斯一比量表规定:凡实龄在16岁以下者,用实龄作除数:凡实龄在16岁以上者 律以16作除数。1937年修订的斯-比量表规定:13岁以下者用实龄作除数,16岁以上 律以15作除数,年龄在13-16岁之间,以13加上超过13岁的月数的2/3为除数。例如15 岁儿童以13岁16个月为除数(13+24×2/3)。推孟的这一规定是依据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发展 减慢的理论而提出的 比率智商虽然可以描述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可以根据IQ值区别两个人的智力水 平。但传统的比率智商在理论和应用上有两个主要障碍:一是智力发展速度先快后慢,与年 龄的增长不成直线关系,且智力发展何时达到顶点尚有争议,因而计算成人智商应以多大实 足年龄作除数尚无统一标准,这样采用不同的除数所得的智商就不相同。二是在不同年龄组 中智商分布具有不同的标准差,因而相同的智商对于不同年龄便具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 智商IQ值不能说明一个人在团体中的智力水平是高还是低。例如一个人的IQ值为100,该 团体的智商分布是70-100,那么此人在团体中智力水平算最高:若该团体的智商分布是 100-140,那么此人在团体中智力水平就算最低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分布的标准差 会变大,即使二人的IQ值相同,但只要实龄不一样,则二人在所属团体中的位置或相对智 力水平也就不一样。于是有人提出用智力标准分数和离差智商(IQD)来表示智力的相对水 所谓离差智商是指将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平均分数比较所得到的标准 分数,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个人分数偏离团体平均数的相对数量。这种智商是根据离差计 算出来的,故称离差智商。其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IQ)=Kxx-s+100。式中,x为某人实 得的智力测验分数,x为某人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100为 指定的常态化标准分数的均数值,K为其标准差(韦氏量表的K=15,斯比量表的K=16)。 (二)能力倾向测验 能力倾向是指天生或遗传的、并不直接依赖于专门的教学或训练的潜在的能力趋势,它 反应的是个体从未来训练中获益的能力。能力倾向测验主要用于测量被试的潜在成就或预测 将来的作为水平,也就是预测个体在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可能达到的成功程度。例如某人的 测验结果表明他在逻辑推理能力上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就可以预测此人将来在理科课程的学 习上可能获得较好的成绩,从而可以帮助他在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中作岀正确决策。能力2.对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 1908 年比—西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IA)的概念,该量表把测验项目依难度大小归入相 应的年龄组,编成年龄量表,以智力年龄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所谓智力年龄,是指在智力 年龄量表上实际所达到的年龄,又被称为心理年龄(MA)。例如一个实际年龄为 7 岁的儿童, 他若能通过 7 岁量表,则其智力年龄也为 7 岁,表示他达到 7 岁的智力水平;如若他能通过 8 岁量表,则其智力年龄就为 8 岁,表示他达到了 8 岁的智力水平。但在实际测试中,被试 往往在某个低年龄水平的题目上失败,却通过了更高年龄水平的题目。因此求智力年龄,首 先必须确定基础年龄。一般把正确回答了全部问题的最高年龄作为基础年龄,基础年龄加上 完成高年龄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这个和值就是被试的智力年龄。例如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奈 量表中,每个年龄组都有 6 个测题,答对每题得智龄 2 个月。某被试 5 岁组题目全部通过, 6 岁组通过 4 题 , 7 岁组通过 3 题 , 8 岁组通过 2 题 , 则 其 智 力 年 龄 =5(岁)+4×2(月)+3×2(月)+2×2(月)=5 岁+18 个月=6 岁 6 个月。这样所得的智力年龄,只表 示个人当时的智力发展水平,并不能作为直接表示个人智力发展优劣的标准。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W.Stern)首先提出用一个比率或商数的方法来表示智力水平。他 认为比—西量表所使用的智力年龄,只能表示绝对的智力水平而不能表示比较的或相对的智 力水平。例如一个 6 岁儿童智龄为 8 岁,一个 10 岁儿童智龄为 12 岁,两者的智龄都是早两 岁,仿佛智力水平相等,但由于实龄大小不同,其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个差异用智力年龄无 法表示。于是斯特恩提出用心智商数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其公式为:心智商数=智龄/ 实龄。根据这个公式,上述 6 岁儿童的心智商数为 8/6=1.33,而 10 岁儿童的心智商数为 12/10=1.2。这样就可以表示这两个儿童的智力差异了。 1916 年推孟在他修订的斯-比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他认为 心智商数常常是一个小数,既繁琐又不易理解,于是他主张将心智商数乘以 100,并称作智 力商数,简称比率智商或智商(IQ)。其公式为:智商(IQ)=智龄/实龄×100。根据这个公式, 上述两个儿童的智商分别为 133 和 120。斯—比量表在计算智商时对实际年龄有一些特殊规 定。1916 年斯—比量表规定:凡实龄在 16 岁以下者,用实龄作除数;凡实龄在 16 岁以上者, 一律以 16 作除数。1937 年修订的斯—比量表规定:13 岁以下者用实龄作除数,16 岁以上一 律以 15 作除数,年龄在 13-16 岁之间,以 13 加上超过 13 岁的月数的 2/3 为除数。例如 15 岁儿童以 13 岁 16 个月为除数(13+24×2/3)。推孟的这一规定是依据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发展 减慢的理论而提出的。 比率智商虽然可以描述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可以根据 IQ 值区别两个人的智力水 平。但传统的比率智商在理论和应用上有两个主要障碍:一是智力发展速度先快后慢,与年 龄的增长不成直线关系,且智力发展何时达到顶点尚有争议,因而计算成人智商应以多大实 足年龄作除数尚无统一标准,这样采用不同的除数所得的智商就不相同。二是在不同年龄组 中智商分布具有不同的标准差,因而相同的智商对于不同年龄便具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 智商 IQ 值不能说明一个人在团体中的智力水平是高还是低。例如一个人的 IQ 值为 100,该 团体的智商分布是 70-100,那么此人在团体中智力水平算最高;若该团体的智商分布是 100-140,那么此人在团体中智力水平就算最低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分布的标准差 会变大,即使二人的 IQ 值相同,但只要实龄不一样,则二人在所属团体中的位置或相对智 力水平也就不一样。于是有人提出用智力标准分数和离差智商(IQ D)来表示智力的相对水 平。 所谓离差智商是指将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平均分数比较所得到的标准 分数,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个人分数偏离团体平均数的相对数量。这种智商是根据离差计 算出来的,故称离差智商。其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IQD)=K×x-s+100。式中,x 为某人实 得的智力测验分数,x 为某人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 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100 为 指定的常态化标准分数的均数值,K 为其标准差(韦氏量表的 K=15,斯—比量表的 K=16)。 (二)能力倾向测验 能力倾向是指天生或遗传的、并不直接依赖于专门的教学或训练的潜在的能力趋势,它 反应的是个体从未来训练中获益的能力。能力倾向测验主要用于测量被试的潜在成就或预测 将来的作为水平,也就是预测个体在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可能达到的成功程度。例如某人的 测验结果表明他在逻辑推理能力上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就可以预测此人将来在理科课程的学 习上可能获得较好的成绩,从而可以帮助他在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中作出正确决策。能力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