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些思想观念几乎完全应合着《庄子》中的这样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5章)显然,如 段话:“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果说在老子思想中,“道”是某种超验的宇宙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最后根源,那么,天、地、人就是构成宇宙全部 子方)《易传》对变化有很深刻而全面的观察。的、具体的内容。从形态特征上说,也就是《易 《易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传》的“形上”与“形下”也许还可以说《易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易传》对字宙结构或构成还有一种独持观察: 传》所揭示的世界存在状态最显著的特色,就“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 是处处、时时皆有变化;易传》深刻地观察到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兼,谦》,“天地 变化是世界得以永久存在的契因,正如《系辞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下》所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最后,(豪·丰》),按照这种观察,宇宙是由四种“实 《易传》进一步认为产生变化的根由是两种对体”—天、地、人、鬼神构成的“四极”结构 立的性质一刚柔相互作用的结果,《系辞》“鬼神”为何物?《易传》没有十分明确的说明, 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但从《系辞》“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 中”。《易传》对刚柔没有更多的具体的解释,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系辞》 但从《系辞》所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阴阳上)的简单界定,可以推断《易传》中的“鬼神” 合德而刚柔有体”来看刚柔就是阳阴表现也是“气”的一种存在状态或形式。从《老子》 为具体事物性质。《庄子》说“万物皆化”(至所说“飘风不终朝,骤感不终日天垲向不能 乐》),“物……固将自化”《秋水》。《易传》的变久,而况子人乎'(23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化的思想观念与道家思想也有某种观念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77 的联系,《易传》更明确地具体地把道家所说),以及《庄子》所谓“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 的“万化”和“自化”归结为“刚柔相崔 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人间也》),可以依 3、宇宙的构成或结构。《易传》认为宇宙稀看出,《易传》这个“四极”的宇宙结构观念 由天、人、地“三材”组成,八卦的六爻就象征中,也有道家思想痕迹 或体现着这种构虐。故《系辞》说:“《易》之为 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而形成的《易传》的字 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亩图景,改变了孔子儒家自然哲学思想十分 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材之道薄弱的状况,无疑地,这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 也。”《系薛》下)“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系要发展。不仅如此,儒家的观念背景也因此被 辞》上)按照易学家的解释,“两爻为一才,六爻拓宽了,孔子儒家三个理论层面上的固有内 为三才”(《周易集解》卷十六)。上两爻象天,下两容——个性道德修养、社会伦理政治秩序和 爻象地,《易传》这天人地的“三极”结构中蕴“天命”在《易传》中也获得了具有新的理论 涵着宇宙的全部内容,“昔者圣人之作《易》观念内容的解释。 也,将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与原始儒学和孟子儒学相比,《易传》在 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易传》中对个人层面上的个性德性修养的理论观点,有 宇宙结构或构成的另一种表述是:“形而上者两点比较显著的和重要的不同。一是关于道 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这是从德根源和道德成长的观点。一般说来,孔孟儒 形态特征上将世界描述为具有感性特征和超学是在人自身中,在人的“不忍”等心理感情 越感性的道、器“两极”结构。追溯《易传》这两中追寻人的道德行为“仁”或“仁义”根源°; 种宇宙构成的观点的渊源,似乎仍然应是道并且,这种个性道德的核心是指以宗族血缘 家。《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伦理规范的践覆(“君君些 思 想观 念几乎完全应合着《庄子 》中的这样 一段 话 “ 至 阴肃肃 , 至 阳赫赫 。 肃肃 出乎天 , 赫 赫发 乎地 , 两 者 交通 成和 , 而物 生焉 。 ” 《田 子 方 》 易传 》对 变化有很 深刻 而 全 面的观察 。 《易传 》说 “ 在天 成象 , 在地成 形 , 变 化见矣 ” , “ 日新之谓盛德 , 生 生之谓 易 ” 《系辞 比 。 《易 传 》所揭示 的世 界存在状态最 显 著的特色 , 就 是处处 、 时时 皆有变化 《易传 》深刻地观察到 变化是世 界得 以永久存在 的契 因 , 正如《系辞 下 》所说 严 易穷则变 , 变则通 , 通 则久 ” 最后 , 《易传 》进 一步认 为产 生变化的根 由是两种对 立 的性 质 — 刚柔 相互 作用 的结 果 ,《系辞 》 说 “ 刚 柔 相 推 而 生变 化 ” , “ 刚柔 相 推 , 变在 其 中 ” 。 《易 传 》对刚柔没有更 多的具体的解释 , 但从《系辞 》所说 “ 刚柔者昼夜之象 也 ” , “ 阴阳 合 德 , 而 刚柔 有 体 ”来看 , 刚 柔 就 是 阳 阴表 现 为具体事物性 质 。 《庄 子 》说 “ 万物 皆 化 ” 《至 乐 》 , “ 物 … …固将 自化 ” 《秋 水 》 。 《易传 》的变 化 的思 想 观 念 与道 家 思 想 也 有 某 种 观 念 上 的联 系 , 《易传 》更 明确地 具体地把 道 家所 说 的 “ 万 化 ”和 “ 自化 ” 归结 为 “ 刚柔 相推 ” 。 、 宇 宙的构 成或结构 。 《易传 》认为宇宙 由天 、 人 、 地 “ 三 材 ”组成 , 八 卦 的六 艾 就 象 征 或体现着这种构成 。 故《系辞 》说 “ 《易 》之 为 书也 , 广大悉备 , 有天道 焉 , 有人道焉 , 有地道 焉 , 兼三材而两 之 , 故六 。 六者非它 , 三材之道 也 。 ” 《系辞 》下 “ 六 交 之 动 , 三 极 之 道 也 。 ”“ 系 辞 》上 按 照 易学 家的解释 , “ 两艾 为一才 , 六交 为三才 ” 周易集解 》卷十六 。 上 两艾象天 , 下两 交象地 ,《易传 》这天 人地 的 “ 三 极 ”结构 中蕴 涵 着 宇 宙 的全 部 内容 , “ 昔 者 圣 人 之 作《易 》 也 , 将以立天之道 曰 阴与阳 , 立地之道 曰 柔与 刚 , 立 人之道 曰 仁与义 ”“ 说卦 》 。 《易传 》中对 宇宙结构或构 成 的另一种表 述是 “ 形 而上者 谓 之 道 , 形 而 下者谓 之 器 ” 《系辞 比 , 这是 从 形 态特征 上将世界描述为具有感性特征 和超 越感性 的道 、 器 “ 两极 ”结构 。 追溯《易传 》这 两 种宇宙构 成 的观 点 的渊源 , 似 乎仍 然 应是 道 家 。 《老子 》说 “ 故道 大 、 天大 、 地大 、 人亦大 。 一 一 域 中有四 大 , 而 人 居其一 焉 。 ” 章 显 然 , 如 果 说 在老 子 思 想 中 , “ 道 ”是 某种超验 的宇宙 最后 根 源 , 那 么 , 天 、 地 、 人就是构成 宇宙全部 的 、 具体的 内容 。 从形 态特征上说 , 也就是《易 传 》的 “ 形 上 ”与 “ 形 下 ” 。 也 许 , 还 可 以 说《易 传 》对 宇宙结构 或构成还 有 一 种 独 特观 察 “ 天 道 亏盈 而 益谦 , 地道 变 盈 而 流谦 , 鬼 神害 盈 而福谦 , 人道 恶盈而好谦 ” 《象 谦 》 , “ 天地 盈 虚 , 与时消 息 , 而 况 于 人 乎 , 况 于 鬼 神乎 ” “ 象 丰 》 , 按 照 这 种观 察 , 宇 宙是 由四 种 “ 实 体 ” — 天 、 地 、 人 、 鬼 神构 成 的 “ 四 极 ” 结 构 。 “ 鬼神 ”为何物 易传 》没有十分 明确的说 明 , 但 从《系辞 》 “ 原始 反终 , 故 知死 生 之 说 , 精 气 为 物 , 游 魂 为变 , 是 故知鬼 神之情 状 ” 《系辞 》 上 的简单界 定 , 可 以 推 断《易传 》中的 “ 鬼 神 ” 也是 “ 气 ”的一种存在状 态或形式 。 从《老子 》 所 说 “ 飘 风 不终朝 , 骤雨 不 终 日 , 天 地 尚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乎 ” 章 , “ 天之道 , 损有余而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徐 ” 章 , 以 及《庄子 》所谓 “ 拘 耳 目内通 , 而 外 于 心 知 , 鬼 神将来舍 , 而况 人乎 ”“ 人 间也 》 , 可 以 依 稀看 出 ,《易传 》这个 “ 四 极 ” 的宇 宙 结 构 观念 中 , 也有道 家 思想痕迹 。 在道 家思 想影响下 而形成的《易传 》的宇 宙 图景 , 改变 了孔子 儒 家 自然哲学 思 想十分 薄弱的状况 , 无疑地 , 这是先秦儒家 思 想的重 要 发展 。 不仅如此 , 儒家的观念背景也 因此被 拓 宽 了 , 孔 子儒家三个理 论 层 面上 的 固有 内 容 — 个性道 德修养 、 社 会伦理政 治秩 序和 “ 天 命 ” , 在《易传 》中也 获得 了具 有新 的理 论 观念 内容的解释 。 与原始儒学 和孟 子 儒学 相 比 , 《易 传 》在 个 人 层 面上 的个性 德性修养 的理 论 观 点 , 有 两 点 比较显 著的和重要 的不 同 。 一是关于道 德根源和道德成长 的观点 。 一般说来 , 孔孟儒 学 是 在 人 自身 中 , 在人 的 “ 不 忍 ” 等心理感情 中追 寻 人 的道 德行 为 “ 仁 ” 或 “ 仁 义 ” 根 源礼 并 且 , 这 种个性 道 德 的核 心是 指 以宗族血缘 关 系为基础 的社 会 伦理 规 范 的践覆 “ 君君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